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湛江市佛學演講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走出迷途,趨向覺道,遠離煩惱,出離生死,回歸真如自性的故鄉,故名皈依叁寶。

  既皈依叁寶,確定佛弟子的身份,就要堅定立場,鞏固信念,不應見異思遷,轉移信仰。所以皈依叁寶的誓詞是:歸依佛,甯舍身命,終不皈依天魔外道;皈依法,甯舍身命,終不皈依外道典籍;皈依僧,甯舍身命,終不皈依外道邪衆。可惜今日社會,很多自命信佛的人,根本不知佛是何人?法是何義?僧是何物?甚至神佛不分,鬼神莫辨。每以燒香叩頭,求神許願,便是信佛。殊不知禍福無門,唯人自招。若不改過遷善,廣積陰德,何來福壽?怎得平安?所以信佛,主要是皈依叁寶,止惡行善,多聞佛法,如法修行,使自己從實踐佛法的行動中,獲得信佛學佛的利益。絕不是求神許願這回事。

  叁、何謂修行如何修行?

  修是修改,修習;行是行爲,造作,包括人身口意叁業的行爲。人因不明真理,不懂因果,不知善惡報應,更迷于物質享受,身口意叁業不是殺盜淫妄,就是貪嗔癡,導致種種不規則的罪惡行爲,既損人又不利己。今既正信叁寶,皈依叁寶,就應憑借叁寶的啓示,理解佛法,修學佛法,以佛法來修改往昔不規則的思想與行爲;立志改過自新,建立品德,利己利人,使自己與他人,共同走向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人生旅程,創造圓滿無缺幸福快樂的佛道生命,便是修行。

  至于如何修行,我以爲無論在家或出家的佛弟子,修行的先決條件,該是多聞佛法,理解佛法。其次是受持五戒,奉行十善,最後是運用佛法,廣度衆生,利己利人。

  (一)多聞佛法理解佛法

  多聞,是學佛修行先決條件,無論是從佛處聞,從佛弟子處聞,或從經典中得聞佛法,皆應提高理智,思維分析,明辨真僞邪正,最後將所理解的佛法,付之實踐。所謂“從聞思修”。若不多聞佛法,難免盲修,使正信的佛法,變爲愚昧無知的行爲,非常可惜。但若聞而不修,將流于空談,如人說食數寶,難得實益。是以學佛,當深入了解佛法,使信仰與慧解,多聞與實踐,融合爲一,然後開始修行的旅程。

  (二)受持佛戒奉行十善

  戒能防非止惡,淨化身心,是滅惡生善的根本,轉凡入聖的初階。璎珞本業經說:“一切衆生,初入叁寶海,以信爲本,住在佛家,以戒爲本。”佛製戒律,有在家弟子的五戒,八戒;有出家弟子的十戒,具足戒,及菩薩十重四十八經戒……等戒相不同,但皆以五戒爲根本。無論在家出家弟子,都要戒殺、盜、淫、妄,犯之將被棄于佛法大海之外;生則淪爲魔眷,死必墮落叁塗。其罪極重,因名四根本戒。楞嚴經名之爲諸佛如來四種清淨明誨。

  戒殺生:即不得殺害一切生命,包括人畜。因爲有命盡貪生,不分人與畜。人既愛護自己生命,亦應愛護一切人及一切動物的生命,不應蓄意殺害。佛教認爲,無論是殺人,殺畜,或殺害自己,無論是親手殺,派人殺,直接殺,或間接殺,是

  謀殺,或誤殺,或墮胎,皆應禁止。勿業漁獵,勿販賣刀槍,勿經營魚網釣具等殺器。遠離一切殺因、殺緣、殺法、殺業。內則長養慈悲心,外則關懷保護他人生命的安危。實行戒殺放生,愛物如己。當得健康長壽的果報。

  佛弟子中薄拘羅尊者,因持不殺生戒,得五種不死,且健康長壽。據說尊者出世時,母生一肉圍,以爲怪物,放在鍋中,煎之不死;又放在水中煮之,不死;投入水中,不死;爲巨魚所吞,不死;魚爲人捕殺,刀割不死。後出家修行,壽爲時人一倍(一百六十歲)佛弟子中壽命第一。

  戒偷盜:又名不與不取。凡物各有主,非主人給予,擅自取之,皆屬偷盜。包括一切強奪巧取,明搶暗偷,或貪贓枉法,或走私漏稅,種種不義行爲。此外,凡沽名釣譽,用不正當手段爭取名聞利賽,或憑借職位,令他人饋贈等,皆屬偷盜。

  偷盜之罪,最重是侵損佛門十方常住物。十方常住物,又名十方常住僧物。僧包括比丘、比丘尼衆。常住僧物,可分四類:

  一是常住,常住僧物,限于某一僧團所共有之物,包括花果田園,廚房僧舍,庫房食物等,永屬此處常住僧所共有,不得與他寺共。意謂是此常住中常住僧之物。

  二是十方常住僧物。指某一常住用以日日供僧的食物,是十方僧之物。十方僧至,皆可進食共享。

  叁是現前、現前僧物。指僧團中各別比丘或比丘尼個人私有之物,即現前僧的現前物。

  四是十方現前僧物。如亡僧的遺物,理應歸十方僧所有,可分與十方僧衆。但輕微遺物,可獨施與現前僧衆。

  根據此,出家人固不可以盜取常住物,而其死後私人遺産,亦歸十方常住所有,不應由其徒衆,或俗家眷屬所承受。至于在家佛弟子,更不應侵損常住僧的一切飲食財物,更不應接受出家親人的遺物。否則,皆犯盜戒中最重之罪,豈可不慎。

  戒邪淫:在家佛弟子,除夫妻關系,不得貪圖色欲,另攪婚外情。出家佛弟子,則絕對戒淫。因爲淫欲是生死根本,罪惡根源,所謂:“萬惡淫爲首”,屬于性戒,非禁不可。沙彌或沙彌尼,尚且戒淫,況比丘、比丘尼。楞嚴經教人“必使淫機,身心俱斷”。若六根不淨,蓄妻生子,破根本大戒,死必墮阿鼻地獄。

  戒妄語:包括妄言、绮語、兩舌、惡口,皆屬口之惡業,必需戒除。因爲語言,是人類社會傳達情感、交換意見、維系公關的橋梁,對人影響既深且巨。故佛勸入說話要誠實,報導要正確,出言要友善,立論要中肯,不應妄言绮語,或挑撥離間,或惡口罵人。特別是出家人,更要善護口業,切莫自贊毀他,更不可妄言見神見鬼,蠱惑世人。或未證聖位,而妄言證聖,自說神通,迷惑信衆,謀求世間名聞利賽,誤己誤人。楞嚴經言:“六道衆生,雖則身心無殺盜淫,叁行己圓,若大妄語,即叁摩地,不得清淨,成愛見魔,失如來種……”可知妄語之罪不輕,亦是生死根本之一,故佛列爲根本大戒。

  戒飲酒:酒能亂性,有損健康。普通人講究衛生,愛惜前途,尚不飲酒,何況佛弟子,修學佛法,想保持頭腦清醒,清心寡欲,自應戒飲酒。佛在世時,有一比丘,因飲酒亂性,殺鄰家之雞,奸鄰家之婦。佛因此禁止比丘不得飲酒。四分律說飲酒有十過叁十六失。現代科學,已證明飲酒有害身心,引生各種疾病。根據酒的麻醉及刺激性言,不飲酒,該包括不吸毒,以及不飲含有麻醉或刺激性的飲品。

  人的心理,自無始時來,便蘊藏看貪嗔癡種種毛病;加以外界物質誘惑,色情迷惑,環境蠱惑,形成人性弱點,最容易侵犯別人。佛爲使人克製自己,保障他人,因製五戒,敕命佛弟子,嚴持不犯。人不殺生,可以保障他人生命安全;人不邪淫,可以保障婚姻安全;出家人可以保障人格安全;人不妄語,可以保障彼此權益,維系公關;人不飲酒,可以保障健康,不荒棄正業,不造惡業。若然人皆不殺生而仁愛,社會何來殘殺,世界怎會戰爭?人皆不偷盜而義利,則社會何來強盜與小偷?人皆不邪淫而禮節,人間何來非禮、強奸、通奸與家庭糾紛?人皆不妄語而誠信,自可杜絕人間奸詐欺騙,種種罪惡發生;人皆不飲酒而正智,社會上就沒有人借酒行凶,更沒有醉酒駕車闖禍種種意外發生。所以佛的五戒,何止淨化人的身心,長養人的慈悲,培育人的德性,作爲修心聖道的起點;還可淨化社會,防止罪惡,保障人的生命財産,保障家庭的和諧與幸福,保障國家安甯,天下太平。

  在家佛弟子,受持五戒不犯,若能進而奉行十善,身不殺、不盜、不淫;口不妄言、绮語、不兩舌、惡口;心不貪、不嗔、不癡。用清淨的身口意叁業,如法修行,受持佛的正法。無論念佛、參禅、或誦經、拜忏,只要每天定時進修,持之以恒,日久功深,必獲感應,成就自利功德。至于出家佛弟子,除了嚴守殺、偷、淫、妄、四根本大戒,還要受持具足戒、菩薩戒。由戒而生定,從定而發慧,所謂:“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嗔癡”外,在佛的無量法門中,選擇一種適合自己根性的,作一門深入,精勤策進,以斷煩惱,了生死,獲得修學佛法的利益,始不自負負人。

  (叁)廣度衆生利己利人

  佛法是兼善非獨善,佛教是共利非自利。特別是中國盛行的大乘佛教,更要自行化他,利己利人。是以出家佛弟子,固然要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而在家學佛修行的人,除了持戒修善外,亦要隨份隨力,隨時隨地,自行化他,鼓勵別人,信佛學佛,共沐佛光,共沾法益,共證佛道。然若想達此目的,非學習四種攝受衆生的方法不可。

  其一是布施。布施即將自己擁有的一切,分布給別人,與別人共同分享自己所有;是一種舍己爲人的情操,亦是愛心的流露。學佛修行的人,能以自己外在的財物援助他人,令人解除生活困苦,以內在生命器官,補給傷殘人士的需要,或以世間知識學問,作育英才,以出世佛法,啓示人的迷津,開發人的智慧,在種種實際行動中,取消人世間的憂悲苦惱,令人感恩接近,而受教化,名布施攝。

  其次是愛語,是一種令人喜歡接受的話。學佛的人,與人相處,除了態度誠懇,感情真切,還要善于運用語言,當人生病,或發生意外時,切勿幸災樂禍,應用柔和語,慰喻語,來勸慰與鼓勵,令對方獲得友誼的慰藉,精神的鼓舞,而生感激。

  當人事業成功或喜慶臨門,切莫心生妒忌,或設法破壞,應以隨喜心,說慶賀語,贊歎語,令人精益求精;與人閑話家常,切勿挑撥離間,搬弄是非,應用勝益語,清淨語,宣說佛法,令人歡喜信受,去惡生善,謂之愛語。

  第叁種是利行,是一種純爲利益他人的行爲。學佛人應處處都爲他人利益著想,在在都肯照顧別人。凡能令他人解決現實困苦,改善生活,遠離邪惡,長養善根的事,例如:鼓勵人出家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等利生事業,皆精進無畏的去做,名爲利行。

  最後一種是同事。與人同事一行業,或與人共同分擔一任務,謂之同事。學佛人爲了弘揚佛法,對于社會上各行各業人士,應設法與之同…

《湛江市佛學演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