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
文珠法師講述
一、前言
二、初次征心
叁、七處破妄—1.破妄計心在身內破妄計心在身內
叁、七處破妄—2.破轉計心在身外
叁、七處破妄—3.破轉計心潛根裏
叁、七處破妄—4.破轉計見內
叁、七處破妄—5.破轉計隨生
叁、七處破妄—6.破轉計中間
叁、七處破妄—7.破轉計無著
叁、再次征心
四、十番顯見—1.直指見性是心非眼
四、十番顯見—2.約客塵顯見性不動
四、十番顯見—3.約觀河顯見性無遷
四、十番顯見—4.約垂手顯見性無減
四、十番顯見—5.約標指顯見性無還
四、十番顯見—6.約周遍顯見性非物
四、十番顯見—7.約無是非是顯見性唯真
四、十番顯見—8.約外道世谛對簡顯見性非因緣非自然
四、十番顯見—9.約二妄合明顯見性非見
四、十番顯見—10.破和合與不和合顯見性即如來藏性
一、前言
楞嚴經是佛教叁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經典,佛滅度後,弟子們結集成經,弘傳于印度,竟因年久失傳,唯獨龍宮藏有此經。後來,有一位龍勝菩薩,到龍宮說法,發現此經,文義俱妙,細讀之下,歎爲希有,默誦于心;離開龍宮後,錄呈國王,王視爲國寶,藏于國庫,不准流傳他國。
據曆史記載:中國隋朝天臺宗智者大師,研究法華經,發明叁止叁觀後,有一位梵僧對他說,其理論與楞嚴經頗相似,大師聞說,就希望有機會閱讀此經,特別在天臺山建築一座拜經臺,天天向西方禮拜,求此經早日傳譯中國,可惜直至圓寂,仍然無法得償所願。後來,有一位印度高僧,名般刺密帝叁藏法師,欲來中國弘揚此經,不幸被邊防官員查獲,竟被拘禁,不許出境。般剌密帝被監禁期滿,回複自由後,再用白絹寫此經,藏于手臂肌肉中,待傷口痊愈,然後出國;當時是中國唐朝,神龍元年,航海到達廣州。適逢房融宰相,被貶在廣州做官,見梵僧帶來法寶,即請于光孝寺住,剖臂取經,以便翻譯;但從臂中取出的白絹,卻血肉擬成一團,無法開卷。房融宰相苦思無策,竟夕失眠;其女兒建議,用人乳泡白絹,使之溶化,洗去血迹,然後開始翻譯。可知此經傳譯中國,實不容易。我們今天有機會讀誦研究此經,全拜古人難行而能行之所賜,想起古人爲法忘軀的無畏精神,我們真應該好好的研究與弘傳。
此經全題名是“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”,簡稱“楞嚴經”。此經說明衆生的真心,無法不備;迷之即成十二類衆生,覺之即證無上菩提。不但文字簡潔、優美,內容豐富,且說理詳盡;既概括科學邏輯的分析,論理學的辯論,人倫學的親情,又依據哲學理論,說明宇宙原理,人生真相,展示世界、衆生、業果相續的主要原因,以及教導衆生,返妄歸真,覺悟成佛的方法;不止是如來一代時教的精髓,亦是菩薩萬行的要門,成佛的真因。可以說:楞嚴經是一部佛學大全,人生寶鑒;亦是菩提路上的明燈,修行過程中的照魔寶鏡。古人說:“欲知佛境界,當讀華嚴;欲知佛智慧,要讀楞嚴。”又說:“欲想佛法興,當講楞嚴經;欲與外道鬥,要誦楞嚴咒。”據史書記載:有一次,道教因妒忌附近佛寺的香火鼎盛,竟用邪術放火,欲想燒毀佛寺;住持擊鼓集衆,一心急誦楞嚴咒,結果,猛烈的火勢,竟轉移方向,反而燒毀道觀。正如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說:“咒詛諸毒藥,所欲害身者;念彼觀音力,還著于本人。”所謂自作自受,正是因果定律必然的報應。
很多人都希望我回香港講此經,但事實上很困難,因爲此經,文字共有十卷之多,非短期內可以講完,無論講者與聽衆,都要有充份的時間,還要有恒心、有毅力、以及要有很好的助緣。何況此經文簡義赅,诠理深奧微妙,顯密兼說,性相都談,不是最初接觸佛教的人能夠明白,必須要有相當的文學修養,與佛學基礎始可理解。去年,戒性法師就說:要請我今年回來我講此經,可知你們的佛學程度相當高,但現在既然限于時間,唯有在此經中,選擇七處破妄,十番顯見的兩科,向各位作簡單的介紹,希望你們聽得懂,進而破除一切妄想執著,用清淨的真心,進修佛道,以獲得學佛的真實利益。
二、初次征心
凡是讀過楞嚴經的人,都知道本經的發起因緣,是阿難尊者,示現墮落淫室,備受摩登伽女的困擾,將毀戒體,心念如來大慈,能不救我?當時正在王宮接受波斯匿王供養的釋尊,己經知道阿難被困淫室,齋畢即回祇園精舍,放光、化佛、說咒,並欶令文殊菩薩,將楞嚴神咒持往淫室,令惡咒消滅,回複阿難的理智,然後提獎阿難,與摩登伽女,歸來佛所。
當阿難尊者,從淫室歸來見佛,即悔恨一向多聞,不慕真修,而請求佛開示,得成菩提的最初方便。佛卻先問阿難:當初發心,于佛法中,見何勝相,頓舍世間,深重恩愛?目的是要令阿難明白,真心與妄心不同;欲求佛果無上菩提,必須放棄妄想分別的識心,而用不生不滅的真心爲本修因。
阿難答:因見如來叁十二相,勝妙殊絕,心生愛樂,所以發心出家,願舍生死;阿難果然是用妄想識心,分別佛的相好莊嚴,而生貪愛執著,怎可以進修佛道呢?因此,佛即教誡阿難:“一切衆生,從無始來,生死相續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,用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受輪轉。”妄想,是指衆生妄想分別的識心;常住真心,是指衆生原有的本覺真心。因爲迷途衆生,根本就不知道自己,本來具足一棵靈明覺照的真心,一向習慣使用妄想識心,分別色聲香味觸等六塵境界。順我者貪,逆我者嗔,愛則取,惡則舍,在充滿貪嗔與取舍的生活中,不知不覺造了無邊的罪業,招致無窮無盡的生死,枉受無量的苦惱。現在,阿難既然發心出家,願舍生死,怎可以仍然用妄想識心?所以佛說:阿難呀,如果你真的希望,出離生死,就應該直心,回答我所提出的問題:究竟“當汝發心,緣于如來叁十二相,將何所見,誰爲愛樂”?佛提出此問題之目的,無非欲令阿難,直悟此見佛相好的見性,是心非眼。可是阿難卻說:“如是愛樂,用我心目,由目觀見,如來勝相,心生愛樂。”顯然是用妄想識心,正是生死根本。因此,佛告阿難:“使汝輪轉,心目爲咎。”心目本身,原無過咎,過在衆生不知,目不能見,能見的是心非眼,愛樂亦非真心,只是妄想識心。衆生一向由于識心分別執著,以致煩惱叢生,招來無邊生死,今欲想出離生死,就要知道心目之間,何者是真,何者是妄,然後可以降伏塵勞煩惱,解脫生死。等如國家,盜賊爲患,國王發兵討除,一定要知道那個是賊?盜賊藏匿在那裏?然後可以捉賊。所以佛征問阿難:“唯心與目,今何所在?”然後進而七處破妄,十番顯見,希望阿難,悟知識心虛妄無體,其體就是真心;若能舍識用根,進修首楞嚴王大定,就可以出離生死,成就佛果菩提。
叁、七處破妄
1.破妄計心在身內
阿難示同迷情,一向認爲扳緣的識心,是在身內,並引一切世間十種異生,同將識心,居在身內,以證明自己執心在身內是正確的。佛見阿難一直執迷不悟,非徹底破除他的妄想執著不可。但又恐阿難與法會大衆,因識心被破而引起惶恐不安,是以在破妄顯真之前,特別舒金色臂,摩阿難頂,先告訴阿難與法會大衆:“有叁摩提名大佛頂、首楞嚴王、具足萬行、十方如來、一路超出妙莊嚴路。”以表示欲進修大定,非破除妄想識心執著,舍識用根不可;同時亦令知妄心雖破,非同斷滅,仍有大定可修,有佛道可證。
叁摩提譯名正定。“大佛頂”,是正定所依的理體,“首楞嚴王”,是稱性所修的妙行。以其稱性起修,全修契性,性修不二,能出生無量叁昧,爲一切正定的總體,一行具足無量行,因名“具足萬行”,亦名普賢行,又名般若行,或如來行。十方如來無不依此行門,超越一切因位,直趨佛果菩提。菩提是能莊嚴,涅槃是所莊嚴,涅槃是理,菩提是智,理智不二,唯是一心,故言:“妙”。路,是指別教所立的五十五位菩提路,今此大定,是圓頓法門,一超直入如來地,不立位次,無須經曆五十五位菩提路,故言:“一門超出妙莊嚴路”並要阿難留心谛聽。然後繼續破妄顯真。
佛認爲如果識心,真的如阿難所說:是在身內,則當我們看見外界一切境象時,應該“先見身中”的五髒六腑,“後觀外物”。等如阿難身在講堂之內,“先見如來,次觀大衆,如是外望,方矚林園”一樣。若然心在身內,而不能見身內的心肝脾胃,爪生發長,筋轉脈搖,又怎能知外?今既知外,亦應見內,若不能見內,可知識心,非在身內;故佛以不能見內而破其“計心在身內”的執著。
2.破轉計心在身外
阿難轉計,心在身外;卻說:“我聞如來,如是法音,俉知我心,實居身外。”譬如燈光,如果燈是放在室內,一定可以照見室內所有物象,然後從門窗之處,照見門外之物。現在衆生的心,不能看見內的髒腑,可知心不是在身內,而是在色身之外,等如燈光,燃在室外,不能照室,這種說法,是同于佛所說的了義大教一樣,是不會錯的了?佛言:若心在身外,“則心所知,身不能覺,覺在身際,心不能知。”如諸比丘,一人食時,衆不能飽。我今示你,兜羅綿手,汝眼見時,心分別否?阿難說:是呀!當我眼看見佛手時,心隨即分別,知是佛的手。佛言:既然眼見,心即分別,證明身心相知,怎可以說:心在身外?所以佛又以“身心相知”而被其執心在外。
3.破轉計心潛根裏
阿難再次轉計,心潛根裏,如人站在門內,面向門外,是以不能見內,而能見外。並舉例說明:如人戴眼鏡,眼在眼鏡之內,仍然能看見山河大地;喻心潛根裏,故能隨眼根見外物時,心即分別。此計若成,將救前二失。因爲心潛眼根裏,如人站在門內,背內向外,所以不能見內而能見外;以其身仍在屋中,可以說是在內,而在室中之人觀之,亦可以說…
《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