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對大慧菩薩說:“彼外道等,常說自然,我說因緣,非彼境界。”于是又懷疑佛語,前後矛盾。爲了解除心中的疑惑,再求佛詳細開示,希望獲得真心,免墮邪道。

  佛對阿難言:我在前面,多番運用權巧方便,引喻舉例,種種開示,無非是想說明真妄二種根本,令汝等舍妄歸真,得成佛道;可是你猶末悟,反而懷疑我前後所說矛盾,或同于外道所說的自然。如果真的如你阿難所說:見性是自然的,就應該于明暗空塞等前塵中,指出見性的自然體性。如果說:所見的明相,是見性的自然體,就應該明時有見,暗時無見,當明滅暗生時,怎能見暗?今既見暗,可知見性不是以明相爲自然體。若果以空爲見性的自然體,就應該有空有見,無空無見;塞時無空,不應有見。今既能見塞,可知見性亦不是以空爲自然體。其余以暗以塞爲見性的自然體,道理亦是一樣。見性既能見明,又能見暗,既見空,又見塞,可知明暗空塞等塵境,都不是見性的自然體。

  佛破妄執自然,阿難又轉計因緣。但見性的本體,既然即是諸佛所證的本覺妙明真心,豈是因緣生法?所以佛又破見性,非因明、因暗、因空、因塞而生,亦非以明暗空塞爲助緣而有。見性若因明有,明爲見性的生因,則暗時無明,見性亦應隨明相而滅,又怎能再見暗?今既能見暗,當知見性非因明有。因暗、因空、因塞亦複如是。

  再說:見性若緣于空而有,以空爲見性生起的助緣,則塞時無空,見性亦應隨空滅,不能見塞;反之,“緣明緣暗,同于空塞”一樣。今既能見明,見暗,見空,見塞,可知見性亦非以明暗空塞爲助緣而有,正顯見性離緣。見性不變而能隨緣,所以萬有繁興,不同外道所執的自然;若說見性體即自然,則失其隨緣的作用。見性雖隨緣而體不變,故能超越萬象,不同佛昔日權教所說的因緣;若說因緣,必失其不變的本體。因此,佛的結論是:“當知如是精覺妙明,非因非緣,亦非自然,非不自然,無非不非,無是非是,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”

  精覺妙明,是指依他起的見性,亦即是衆生本具的如來藏性;此性純真無妄名精,對境明了名覺,雖無相而能照見一切相名妙明。此精覺妙明的真心,非因明暗空塞或緣明暗空塞而生,但此真心有隨緣的作用,亦非外道所執的自然,故言:“非因非緣,亦非自然。”是破除凡夫與外道的迷情;即下文所說:“此根初解,先得人空。”就可以證得小乘極果。

  “非不自然”,在非不自然之前,應加一句“非不因緣”,是以非遣非,不但因緣自然非,即非因緣、非自然亦非,此即下文所說:“空性圓明,成法解脫。”是破除二乘聖人的法執。

  “無非不非”,是以無字雙遣非與不非,不但非因緣、非自然要非,即非不因緣、非不自然亦皆非。即下文所說:“法解脫已,俱空不生。”破權乘菩薩的微細法執。

  “無是非是”,是指有,非是指空,權乘菩薩,認爲必須離空有二邊,然後可以證入中道;今以無字遣之,說明無二邊可舍,唯一中道。

  六道衆生,執著因緣、自然;二乘聖人,執著非因緣、非自然;權乘菩薩,執著非不因緣、非不自然;皆是病。無不非,方是藥。無是非是,等如病去藥除,沒有病了,還要藥做甚麼?

  “離一切相”,不但因緣、自然要離,非因緣、非自然亦要離,非不因緣、非不自然也要離,是要離,非是亦要離,至此執盡情忘,法法皆真,所謂:“一色一香,無非中道。”故言:即一切法。此即金剛經所說;“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”離一切相,是顯空如來藏;即一切法,是顯不空如來藏;離即同時,離即不二,是顯空不空如來藏。離一切相,可以成就妙奢摩他空觀;即一切法,可以成就妙叁摩缽提假觀;離即不二,可以成就妙禅那中觀。叁觀成,叁惑斷,即可契證叁菩提,圓成佛道。此正是本經的宗旨,亦是佛說本經之目的。

  9.約二妄合明顯見性非見

  二妄指下文所說:別業妄見,與同分妄見;佛引用衆生的二種妄見,說明此絕對待的見性,非見聞覺知的見精。

  前文對境顯心,所顯依他起性的見分,已非因緣、非自然,何況是絕對待的真心?可是阿難仍然執迷不悟,又引佛昔日所說的權教問佛:如果妙覺明性的真心,一定是非因非緣,何以昔日佛常對比丘宣說見性,具四種緣呢?殊不知佛昔日所說的見性,是指眼識,要“因空、因明、因心、因眼,”等四緣而生;今日所說的見性,是指眼根,所以佛答:“阿難,我說世間諸因緣相,非第一義。”

  昔日阿難等但求解脫生死,故佛爲說:世間一切皆因緣生,緣生無性,當體即空;令其證入諸法空性。今因阿難回小向大,請佛開示成佛法門,故佛爲其說第一義谛理,令其先悟後修。無奈阿難不察,引昔難今,佛不得不重顯見性離緣,此離緣的見性,非見聞覺知的見精,而是絕對待、無能所的真見。

  佛問阿難,諸世間人,如何名見?如何名不見?阿難答:世人憑借日月燈光,能看見外界種種色象,名之爲見;若然缺乏此叁種光,在黑暗中,不能看見外物,名爲不見。佛則認爲,明之與暗,只是見性所對的境界,外境的明暗,自相陵奪,有明無暗,有暗無明,如客如塵,有生滅去來;見性常住不動,如主如空,明暗俱見。不應該說:見明名之爲見,見暗名爲不見。當知,見性是能見的心,非所見的境;見明時,見性不是外境的明,見暗時,見性不是外境的暗,見空時見性不是外境的空,見塞時,見性亦不是外境的塞,這四種道理是一定的,誰也不能否認,所以說:四義成就,此簡心不是境,境不是心。又外境有明暗空塞等四義,但見性非外境的明暗空塞四義所成就,正顯示見性非因緣,以答阿難所問:“世尊雲何,常與比丘,宣說見性,具四種緣”之問。

  佛再告阿難,汝應該更進一步了解,此離緣的見性,是絕對待,無能所的真見,亦即是衆生的本覺真心;並非前面所說:是心非眼,不動搖、不變遷、不增減,常住周遍的見精。因爲見精,只是真心中一念妄動,根境相對的能見相而已,若能于此見分,反觀自心,令根與塵脫,則當觀行力強,伏妄歸真,就可以親自契證絕對待的真心。當此真心見于一念妄動能見明暗空塞的見精時,此真見就不是能所對待的見精(妄見),此真見已離自體中一念妄動的妄見(能見分),此能見分的見精,不能及于超能所,絕對待的真見。又此真見既然已經超越能見所見,豈有見之名字,故連見之名字亦不能及。所以說:“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,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。”海仁老法師,認爲此四句可以用四義解釋:

  一、以從真起妄,妄不是真釋:即是從真“見”起于能見明暗之見分的妄“見之時”,此能見明暗的妄“見非是”真“見”,妄“見猶離”于真“見”,故妄“見不能及”于真見。

  二、以妄知妄見,妄不是真釋:即以能見明暗的“見”分,見于所“見”相分妄境“之時”,能見所見,皆是妄“見非是”真“見”,妄“見猶離”于真“見”,妄“見不能及”于真見。

  叁、以真鑒妄,真不墮妄釋:是以真“見”見于妄“見之時”,真“見非是”妄“見”,真“見猶離”于能見明暗的妄“見”,妄“見不能及”于真見。

  四、以返妄歸真,真不是妄釋:即是當妄“見”歸于真“見之時”,真“見不是”妄“見”,真“見猶離”于妄“見”,妄“見”終“不能及”于真見。

  本經正意是在第叁種,以真鑒妄,真不墮妄。如果能知凡有能見所見,皆屬虛妄,如翳眼見空華,如是信解,不起我法二執,是在名字位中,以真鑒妄,真不墮妄。從解起行,雖屬初心修習,但能了達一切唯心,于能修所修,不生執著,伏粗惑,位在觀行,以真鑒妄,真不墮妄。再從觀行入相似,分證,直至如前文所言:“十方如來,及大菩薩,于其自住,叁摩地中,見與見緣,並所想相,皆如空華,本無所有。”是究竟以真鑒妄,真不墮妄。

  佛的意思是說:此能見明暗空塞的見精,尚且不是因緣自然,何況此純真無妄的真見,怎可以說是因緣自然,或和合與非和合呢?但汝阿難以及其他聲聞人,不發大心,不多聞佛法,狹劣無識,無菩薩度生的弘願,無菩薩平等的大慧,不能理解真心清淨實相的境界;現在我爲汝等開示第一義理,就要從聞思修,對于趣往佛果菩提的五十五位真菩提路,應該精勤進取,不得疲惓懈怠。古人根據此,判此經屬于方等時。

  以上佛說見性離緣,甚至顯見性純真無妄,都是佛菩薩的境界,在我們凡夫與小乘聖人聽來,實在無法明白,因此阿難對佛說:世尊呀!您前面爲我等宣說非因緣非自然,又未說明和合與不和合的道理,我等尚未能夠開悟,而今更說:見見非見這麼高深的理論,怎不教我們增加懷疑與迷惑呢!請佛大慈大悲,再次開示關于本覺明淨的真心,布施我等般若智慧的眼目,以拔除我等沈迷不悟的苦惱。說到這裏,不禁悲哀垂淚,起座禮佛,願意承受佛的聖旨。

  佛爲了憐憫阿難,及諸大衆,所以在開示諸叁摩地妙修行路之前,再次教誡阿難,雖然多聞強記,但不肯從聞思修,致使對于空假中叁觀,不能明了,現在應該留心谛聽,然後引用衆生的別業妄見,與同分妄見,說明“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”的道理。

  別業妄見,是個人或小數人,由個別不同的業力,所招致的依正二報,彼此不同,所見互異。例如:人見水是可以飲用的飲料,魚見水是可以居住的地方,天人見水是琉璃寶地,餓鬼見水卻變成膿血等。

  同分妄見,是衆人共同看見,內在的身心,外在的山河大地,包括精神與物質世界。在聖人言:二乘共見真谛理,菩薩共見有衆生可度,有煩惱可斷,有中道可證,都是同分妄見;但證理各有淺深不同,名別業妄見。是以此二種妄見,通于九法界衆生。

  現在,佛于別業妄見中:以一個眼睛有毛病的人,夜見燈光,別有五色重疊的圓影,而問阿難,此眼睛有毛病的人,所見的五色圓影,究竟是燈光所有?抑或是眼睛的見性所有?如果說五色圓影是燈光所有…

《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福慧雙修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