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爲甚麼眼睛沒有毛病的人,看不見呢?如果說此圓影是眼睛有毛病的人,見性所形成之色,則其見性己經變成圓影了,應該不能再看見東西,那麼眼有毛病的人,所看見的圓影又是甚麼呢?
佛的意思是說,圓影非燈有、非見有,原本就是虛妄,沒有實體。用以譬喻迷位衆生,在生死長夜中,所見的身心世界,皆因無明不覺的毛病,于真心中幻現叁土五陰的影子;叁土五陰,既非諸佛所證的如理有,亦非是諸佛能證理的如智所成。如果說:叁土五陰是如理有,則無煩惱的諸佛菩薩應該同見,何以諸佛菩薩,于其自住的正定中,不見有叁土五陰可得?若果叁土五陰是如智所成,如智已經變成叁土五陰了,誰來能見此叁土五陰?叁土聖凡所見的叁土五陰,又當名何等?今叁土聖凡既然仍能看見五陰,可知如智末失。亦不應該說:如智中具有此叁土五陰,若果如智具此叁土五陰,諸佛菩薩應該同見,今佛菩薩不見有叁土五陰可得,可知叁土五陰,非如智有,此是破雙即。
又五色圓影,若是離燈別有,則其他幾案棹椅等東西,亦應該有圓影出現,今事實不然。若說圓影離病眼而有,則此圓影,應非病眼人所見,但事實上,正因爲病眼始見圓影?譬喻叁土五陰,非離如理有,亦非離如智有。若離如理有,便成心外有法,實則一切唯心,心外更無別法可得,不應該說離如理有叁土五陰;若說叁土五陰,是離如智無明不覺的毛病——能見分而別有,則應非能見分所見;今衆生所以見有身心世界,皆因有能見分,若離能見分的妄見,則無身心器界可得,然則身心世界,豈是離能見分而別有?此破雙離。
正因爲叁土五陰,非即是如理、如智有,亦非離如理、如智有的緣故,汝阿難等應該提高觀智,理解此光明之色,實在于燈;但因眼病,始見圓影。病眼人因見燈光而有圓影,所以此圓影非離燈而是見有;但由于病眼才見,所以圓影又非離見而是燈有;可知能見的眼,與所見的圓影,都是毛病。若用無病的眼睛,看病眼人所見的圓影,知道能見所見都不正確,都是毛病;則不應該說:此圓影是燈有,是見有,或說非燈有,非見有。
譬喻諸佛所證的如如理,本具真善妙色,因衆生一念不覺妄動,迷真起妄,轉本有智光,爲能見的見分,因有能見的見分,遂有所見的相分,見相對立,于是形成內的根身,外的世界,叁土五陰,人我是非,一切煩惱,由是而生。衆生因迷如理而有叁土五陰,所以叁土五陰,非離如理而是如智有;但由如智無明不覺的毛病,始見有叁土五陰,所以叁土五陰,又不是離如智而是如理有。若果能夠知道叁土五陰,皆因如智能見分的毛病,此即是“見眚非病”,亦即是真見見于妄見(能見分)之時,真見非是妄見。不應該說:此叁土五陰,是如理有,或是如智有;于其中間,又說非如理有,非如智有。
佛又引用第二月爲例,因眼睛被捏,于真月亮的旁邊,幻見有第二個月亮,其實,是沒有第二個月亮的實體。有智慧的人,就會明白,此第二月的出現,是因捏目而有,不捏則無。不應該說此第二月,是真月的原形,或非是真月的原形;更不該說:此第二月是離見有,或是非離見有。此病眼人所見的五色圓影,亦是一樣,不可以說,是燈非燈,是見非見。以上總明,妄本依真,離真無妄;猶如狂華依空,離空無華。
至于同分妄見,是指衆人共業所感,共同所見的事物,一樣是屬于妄見。佛說: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地方,是屬于娑婆世界,四大部洲中的南贍部洲。南贍部洲的周圍都是大海水,于其中間的陸地,共有叁千洲。其中最大洲有二千叁百個國家,其余小洲,或有數百,或有數十個國家,甚而少至只有二個國家。其中一個小國,由于人民共造惡業,共同看見天上很多不祥的景象;但其余一個小國的居民,根本就沒有看見。由于此國人同見,名爲同分,由于彼國人不見,故知屬于妄見。譬喻九界聖凡同見叁土五陰,故名同分;十方如來,及諸菩薩,于其自住叁摩地中,見與見緣,並所想相,如虛空華,本無所有,故證明九界聖凡所見,同屬妄見。
佛爲徹底解除阿難的迷悶,特別將前面所說的二種妄見,進退合明,顯示凡有能見所見,皆是虛妄;能知虛妄,便是真見。當真見見于妄見之時,此真見並不是妄見,而是阿難等所尋求的大慧目。
佛首先引別業妄見的人,因病眼所見的圓影,進而比例阿難及諸衆生,所見山河大地的同分妄見。彼病眼人所看見燈光圓影,雖然似是眼前所對的境象,但非實有;究其原因,只是眼睛有毛病所引起,而眼有毛病,又因眼睛過于疲勞所致,並非燈色所造成。若能知此圓影,全由眼病所現的假象,幻有非真,就不會分別計較,此圓影是燈有,是見有,或非燈有,非見有等種種執著。譬喻九界聖凡所見的叁土五陰,皆由叁煩惱而幻現的假象,而叁煩惱正是菩提智眼的無明妄動所導致,並不是如如理有。若能了解叁土五陰,皆因叁煩惱所引生,似有非真,不生執著取舍,就不會招致流轉生死的過咎。此即是以真見鑒于妄見,真見不墮于妄見;真見猶離于妄見,妄見不能及于真見。
同樣道理,阿難與我們所看見的山河大地,皆是菩提智眼的毛病,引起見相二分所幻現的假象,雖似現前境界,實無自性,其性就是衆生的本覺妙明真心。由于衆生迷此真心,發生能見所見的毛病,遂幻現內在的六根,與外界的六塵,所以見相二分,與根身器界,同是智眼的毛病。此即是從真見起于妄見,妄見不是真見;妄見離于真見,所以妄見不能及真見。
如果本覺妙明的真心,覺悟見相二分,能所皆妄,就不是病眼的妄見而是真見。此真見既然已經覺悟,此能見所見俱皆虛妄,則此覺性的真見,必不墮于妄見之中,此即真見見于妄見,真見不是妄見(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);既然是真見見于妄見,真見不是妄見,就不應該名此真見,是六根見聞覺知的見性了(見猶離見),因爲六根的見聞覺知,是能所對立,而此能見于妄見的真見,是超能所,絕對待的真心,又豈是妄見所能及(見不能及)?
由于真見不是妄見的緣故,汝阿難所見山河大地,及諸衆生,固然是虛妄,就是見佛的叁十二相,又何曾是真?所以世間十類衆生,能見的我,所見的世界,都是真見的毛病,並非能見諸相虛妄的真見。如眼有毛病,才見圓影,眼睛沒有毛病的人,絕對不會看見燈光有圓影,所以此看見燈光有圓影的見,就不是真見。此能見諸相虛妄的真見,性本清淨,離能所,絕對待,當然不是六根見聞覺知的妄見,“故不名見”。
佛再以一國人所見不祥境象的同分妄見,退而比例一人所見燈光圓影的別業妄見,同樣幻妄不真。圓影因眼病有,不祥境兆,由惡業起;二者所見雖然不同,但同是虛妄無體;究其原因,都是由無始無明業相,引起見相二分所致。
若以阇浮提退望一州中的一國人,則一國人所見是別業,閻浮提所見是同分;若以四大洲退望閻浮提,則閻浮提所見是別業,四大洲所見是同分;若以娑婆國退望四大洲,則四大洲所見是別業,娑婆國所見是同分;若以十方有漏國土及諸衆生,退望娑婆國,則娑婆國所見是別業,十方有漏國土及諸衆生,所見是同分。國土是依報,衆生是正報,依正二報是相分,見聞覺知是見分,覺明妙心,是自證分。依報正報,見分相分,皆是自證分的病源。病源總指苦集二谛,叁煩惱是病因,叁業障是病緣,二種生死是病相。以此合同分妄見,則見聞覺知,合能見不祥的妄見;國土與衆生,合所見不祥境;覺明妙心,合清淨眼。若以此合別業妄見,則國土與衆生,合五色圓影;見聞覺知,合能見圓影的病眼;虛妄病源,合眼有毛病;覺明妙心,合清淨眼。由于清淨眼有病,故見圓影;喻菩提智眼,有叁煩惱病,故見有叁土五陰。若達叁土五陰,虛妄不實,即叁土便是常寂光土,此即是真見見于妄見,真見不是妄見。
衆生不知見相二分虛妄,執爲實我實法,貪戀叁界是和合有;背舍真谛理,是不和合空。又和合是貪,不和合是嗔,不知幻妄執爲實有是癡。二乘愛著涅槃寂靜,是和合空,即是貪;厭離叁界是不和合有,即是嗔;不達生死涅槃如空中花,水中月,妄生取舍,即是癡。菩薩和合中道是貪,不和合二邊是嗔,不解中道唯心是癡。
九法界衆生,皆由和合與不和合貪暊癡等業,隨業受生,流轉生死,所以佛說:“和合妄生,和合妄死。”如果我們明白萬法唯心,反妄歸真,遠離和合有與不和合空,就可以滅除同居土分段生死,圓滿真谛菩提不生滅性。若果二乘聖人,能夠遠離和合空不和合有,就可以消滅方便土變陽生死,圓滿俗谛菩提(道種智)不生滅性。菩薩若能遠離和合中不和合二邊,就可以消滅實報土微細變陽生死,圓滿菩提,究竟不生滅性。由于離妄見,故能轉煩惱成菩提,由于離妄境,故能轉生死成涅槃;回複清淨本然的真心,一證永證,故言:“清淨本心,本覺常住。”
佛說:“若能遠離,諸和合緣,及不和合。”(道谛)就可以消滅生死的苦因,而圓滿成就菩提不生不滅的本性(滅谛),證得“清淨本心,本覺常住”的如來藏性。但如何遠離和合與不和合呢?因此,以下佛再解釋,見性與明暗空塞等外塵境界,非和合與非不和合的真義,以顯示見性即如來藏性。
10.破和合與不和合顯見性即如來藏性
佛告阿難:由于我前面的詳細開示,你雖然己經知道,本覺真心,超能所,絕對待,非因緣、非自然的道理。但汝猶未明,此本覺真心,元本就是非和合,與非不和合。尚且以妄想情執,認爲見性是和合而有,如果見性是與前麈和合而有,無異仍然計執,見性是因緣性。然則,此本覺妙淨的真見,究竟是與明和?或與暗和、與通和、與塞和?如果說:見性是與明和,當你見明之時,何處雜和你的見性?見性屬于內心,明相屬于外境,未和之前,二者有別,雜和之後,是何形象?如朱與墨,未和之前,朱紅墨黑,和混之後,朱失其紅,墨失其黑。今見與明和,若言明強見弱,以明奪見,成爲非見,何以見明?今還能見明,可知見性未失!反之,見強明弱,以見奪明,明相全失,而成即見,豈非變成見性自見其見?今見性然仍見明,可知明相未失;既然明相末失,見性亦無虧損,怎可以說見與明和呢?此約義破。
再說:凡能和在一起的事物,必是各不圓滿,見性若是周遍圓滿,怎可以容許明相來和?若然明相遍滿虛空,當然亦不能容納見性來和,此約體破。還有:二物相和,必失其名,例如:紅與黃和變成橙色,水與泥和變成漿,若說見與明和,亦應各失其名,今見仍是見,明仍是明,怎可以說見與明和呢?至于見性與暗和,與通和,與塞和亦是一樣,不可能成立。
和與合不同,和則必須彼此不分,各失其名,合則一定要大小一致,如蓋與函合,彼此不離。外界的明與暗,一定是彼此互相傾奪,若說見性與明合,如上蓋與下函,附和在一起,不可分離,則明滅暗生,見性亦應隨明而滅。則此見性,就不可能再與暗合了,既不能與暗合,又怎能看見暗呢?
佛恐阿難轉計,見暗之時,見性仍然是與明合又何妨?故先破言:若說見暗時,見性仍與明合,非與暗合,則當見性與明合時,但當見暗,不應見明,既不見明,又怎能與明合呢?但事實是見與明合時,了然見明,而非見暗?根據前面所說的理由可知,見性亦不是與暗合、與通合、或與塞合。
佛破和合,阿難又對佛言:“如我思惟,此妙覺元,與諸緣塵,及心念慮,非和合耶?”阿難雖然轉計,妙覺真心,與外界所緣的六塵,及扳緣六塵的六識,性非和合,但未敢肯定,仍待佛開示。故佛言:汝阿難現在,又說本覺真心非和合有,究竟是非與明和,抑或非與暗和,非與通和,非與塞和?若非與明和,則見與明,各在一方,必有邊際界畔。你姑且審察谛觀,何處是明相,何處是見精?在見與明二者之間,自何處起,是明的邊緣,自何處起,是見的界畔?如果不能分疆劃界,怎可以說是非和呢?再說:即使見性與明,各有界限,但見中無明,明中無見,見與明彼此互不相及,則見性自然不知明相所在之處,何以現在,你開眼即可見明?當知事實上,見與明是分不開的,怎可以說非和?同樣道理,若說見性非與暗和、非與通和、非與塞和,亦不可能。
非合則離,若言見性非與明合,那麼,見性與明相,彼此必然互相乖違,如牛兩角,互相背向;又如耳根與明相,互不接觸,然則,見性尚且不知明相的所在,又怎能甄別合與非合?准上可知,亦不應該說:見性非與暗合,非與通合,非與塞合。因爲見性不變隨緣,故不能說非和合;見性隨緣但體不變,也不能說是和合。說和合與非和合皆不可,正顯見性,離言絕相,離過絕非,就是法爾天然的如來藏性。
以見性非因非緣,非自然,非和合,正是空如來藏;見性非不因緣,非不自然,非不和合,是不空如來藏;雙照因緣自然,和合與不和合,是空不空如來藏。此叁如來藏,就是奢摩它,叁摩,禅那叁觀的理體,修行人必須先悟此理體,方可據理起修,全修契理。是以叁觀是得成菩提的方便,而圓悟藏性,又爲修習叁觀的前方便,可以說:圓悟藏性,是得成菩提方便中的最初方便,正是回答阿難求佛開示妙奢它,叁摩禅那最初方便之請。以下會四科七大皆如來藏性,無非亦是顯示此理體,令修行人,先悟後修,始可舍識用根,反妄歸真,覺悟成佛。
《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