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湛江市佛学演讲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微妙难思而非一般人心思可以测量。尤其微妙的,是诸佛所得的智慧,竟与众生本具的智慧,平等无二。可惜众生迷而不觉,被无明烦恼障蔽,致令本具与佛平等的智慧隐而不显。青年人学佛,若能自觉自励,剪除无明烦恼黑幕,冲破私我界限,跨出生死苦海,自可提升理智,开发智慧,建立理想的人生,甚至获得舍妄归真,觉悟成佛的好处。

  (二)长养慈悲扩展德性

  人不但有高度理智,还有丰富的情感;家庭组织,社会建设,全靠人情感的维系。若人皆发挥人感性的挚爱,则人与人间,原可互相关怀,互相劝勉,互爱互助,共存共荣。可惜基于人类的自私,未能发挥人性挚爱,反而情感麻木,爱心缩小,由社会国家的爱,缩为家庭伦理之爱,再由家庭伦理之爱,缩为夫妻子女之爱,甚至缩至只爱自己的爱。结果,社会失去情感的温暖,而冷酷无情;家庭失去亲情挚爱,宣布婚姻破裂,家庭破碎,人伦无存。若不设法挽救人的情感,扩展人的爱心,补充人生命的光与热,人将变为冷血动物。

  特别是智力与能力都有限的儿童与青少年,失去父母的爱心,失去家庭的温暖,又得不到社会的关怀与照顾,势必深种仇恨种子,陷于残暴不仁。目前社会,制做罪恶案件的大都是无知青年,且十之八九,都来自破碎的家庭。可知人心的自私,爱心的缩少,确是毁灭青年前途,威胁社会安全的主因。佛教的慈悲,正是人类生命的光辉,是溶化仇恨,毁灭自私的热能。青年人学佛,必然长养慈悲,扩展德性,激发生命的火花,助长生命的热能。佛教慈悲可分三类:

  一是生缘慈悲:生,指凡有生命的动物,包括人与畜。无论人畜,皆有生老病死苦。因观众生苦,起慈悲心,愿意拔众生苦,与众生乐,名生缘慈悲。这种慈悲,内执有我,外见有人,有人我之分、冤亲之别,拔苦与乐,往往先我后人,先亲后疏,未能冤亲平等,慈悲有限,是一般凡夫的慈悲。

  二法缘慈:法,广则指宇宙诸法,狭则指组织人体五蕴,十二处,十八界等法。二乘圣人,因闻佛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,知一切法皆因缘生,缘生无性,当体即空。而悟无生理,断我执,证偏空。但只知我空,不知法空,以为众生之苦因四大五蕴等法而生,遂起慈悲心,说缘生之我,无常苦空,开导众生,去我执,断烦恼,了生死,证涅槃,名法缘慈悲,是二乘圣者的慈悲,悲心不广,度生有限。

  三无缘慈悲,谓心无所缘而能与慈运悲,济物利生。因为诸佛菩萨,本无上智慧,证实相理,知生佛平等,圣凡无二,不住凡夫有为,不住圣人无为,离妄想,去分别,但因众生,不知诸法缘生性空,心生执著,终日人我是非,分别取舍,作诸业因,升沉六道生死,苦恼无量,故本乎无缘大慈,兴同体大悲,倒驾慈航,随流九界,平等拔苦与乐,名无缘的慈悲。这种慈悲,是以智慧为体,慈悲为用,以其悲中有智,故终日度生,不见有能度所度,不生执著;以其智中有悲,故能等视众生,犹如赤子,苦乐与共,恒抱但愿众生得离苦,不为一己求安乐之心,入世救世,不分种族,不问贵贱,甚至人畜平等,拔苦与乐,度生无限,是广大的慈悲。

  生缘慈,基于人间的同情心,正义感,但因于私我,慈悲有限。法缘慈,虽基于佛法缘生性空的真理,但二乘圣人证理不深,慈悲不广。唯佛菩萨,基于佛性平等的真理,故其慈悲超越时空,广大无涯。青年人学佛,有机会接触到佛的广大慈悲,必为佛的慈悲感化,停止冲动,转移暴行,将以爱心代替仇恨,以宽恕代替报复,以奉献代替占有,以随喜服务,代替妒忌敌对,使青年人扩展仁慈、宽恕、平等的德性,发挥生命的热能,照亮自己,也照亮别人,共同创造幸福的前程,这就是青年人学佛的好处。

  (三)品学兼备造福社曾

  青年,是社会中坚,国家柱石,身系社会繁荣国家富强的职责。西哲豪斯先生言:“社会的力量和安全,包藏在它的青年的品德和智力中。”可见青年的责任重大,而智与德对青年人尤为重要。可惜今日世界各地的教育方针,大都偏重知识的灌溉,而忽视品德培训。一般青年不知何谓道德,何谓责任,更不知人生意义与目标,加以世风日下,人心不古,社会充满色情文化,打斗电影,麻醉饮品,在在诱惑,处处陷阱,致使血气方刚的青年,敌不过物质与色情的冲击,能洁身自爱,自觉自励,立品立德的实在太少。特别是目前祖国青年,很多以为吸烟饮酒为时尚,殊不知进步国家,早已提倡禁止烟酒。因为烟酒对人体有害无益。美国公共场所,及高级餐馆,皆严禁吸烟;驾驶汽车,滴酒不可入口;有学识修养人士,无不戒烟戒酒。

  我以为中国在世界版图上,是一块广大而又美丽的土地,具备人多、物丰、地大等优越条件,中国青年,果能提高理智,开发智慧,建立品德,肯努力、肯负责,肯为国家当强著想,肯为社会繁荣安定而群策群力,不出十年,将跃升世界一级大国的宝座。所以,本人恳切希望祖国青年们,为社会、为国家、更为自己前途,切勿被烟酒麻醉、被色情迷惑。而应自觉自励,奋发向上,利己利人。至于佛教教育,不但著重锻炼儿童心智,更著重青年品德的训练,以及慈悲的培养,所以佛教教育的纲目,是提倡五明,推行六度。

  何谓五明?五明指声明、工巧明、医学明、因明和内明。

  声明、包括文字学、音韵学、音乐学,以及世界各国文字语言。青年人若然学识丰富,懂得各国文字语言,何止有助个人前途发展,且对国家外交方面更有贡献。

  工巧明、是指自然科学,社会科学、实用科学,以及一切艺术建设工业发明。青年人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,自然可以促进国家富强,造福社会。

  医学明、指医学、药剂学、解剖学以及生理卫生,营养等学问。青年人从这方面努力,必使国家医学昌明,提高医疗道德与服务;直接使人民健康,间接令国家富强。

  因明、即现代逻辑学,包括论理、政治、法律、辩证等学问。

  内明、即现代心理学,包括人生哲学、宗教信仰、灵性修养等。青年人学习因明、内明,必明真理,尚正义,守纪律,行为光明,正大无私,还能从事宗教活动,发展人类精神文明。

  何谓六度?六度指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精进、禅定、智慧等六种能度悭贪、毁犯、嗔恚,懈怠、散乱、愚痴等六蔽的良好方法。

  布施,是将自己财力,物力,智力与他人分享。例如:对社会福利事业,救济工作,出钱出力是财施。对国家教育文化事业,出钱出力是法施,对群众排难解纷,救急扶危是无畏施。实行布施,可对治悭贪,使人乐善好施,立品立德。

  持戒,可令人取消不良心理,禁止不道德行为,能防过止非,对治毁犯,使人敦品励行,建立道德生活,杜绝社会罪恶,维持治安,促进和平。

  忍辱,是高级的德性修养,能对治嗔心,溶化仇恨,青年人学忍辱行,可平息忿怒,止息争执,直接使人互相忍让,互相尊重,间接可停止暴行,净化社会。

  精进,是正当的努力,能对治懈怠堕落。青年人实行正精进,必可发奋图强,努力创作,力求改善。

  禅定,是一种集中意志,止息妄念的精神力量,能对治散乱。

  智慧,是明辨是非,分析邪正的能力,可以对治愚痴。青年人学习禅定可开发智慧,知因识果,明辨真伪,分别善恶,努力改过,积极向善。所以佛教五明,是学问的进取,佛教六度,是品德的修养。青年人学五明,修六度,正符合古人所谓:“尊德性,做学问”的理想人格。一个国家,所有青年都能自觉自奋,群起学佛,必可提升国民知识水准,建立国民良好品格,使国家产生大量品学兼优的人才,造福社会,促进文明,国家必然日益壮大,这就是青年人学佛的好处。

  我所说的青年,是包括在家及出家二种,我以为无论在家一般青年,或已出家学佛的青年人,都应该以佛所说的八正道作为做人处世的原则。都要学佛的智慧,提高自己的理智;学佛的慈悲,扩展自己的德性;修学五明,以充实自己知识学问;实践六度,以利己利人。

  特别是出家的青年人,既然献身佛教,更要精进修学,以佛心为己心,以佛志为己志,以佛行为己行,勤劳忍苦,多闻佛法,修学佛法,弘扬佛法,以尽出家人弘法利生的义务,完成续佛慧命的职责。请问在座各位出家青年,你们是否肯勤劳忍苦,学习佛法呢?是否尊师重道,爱护常住,服务常住呢?抑或是身虽出家、心不入道,外表改变了,但内心贪嗔痴烦恼固执,人我是非依然故我呢?请各位好好检讨一下,也改变一下。否则,每天吃饭,穿衣,睡觉,多余时间就是人我是非,与俗人无异,何止辜负佛恩,简直是浪费生命啊!请勿忘记,施主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,食而不修行,披毛戴角还,能不警惕。

  最后,我要特别声明,虽然,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,是学佛必修的课程,但应以戒为基础,无论受持五戒,具足戒,或菩萨戒,皆要清净不犯,始可进修禅定。所谓“因戒生定,由定发慧”。否则,破戒修定,固然危险,易落魔道;或未受持五戒,即修禅定,则如空中建楼阁,欠缺基础,势必堕落。目前世界各地,很多人都醉心禅定,但大都忽视戒的基础,致使魔事频生,误己误人。据我所知,祖国一般青年,亦喜欢学习打坐,但目的在却病或替人治病,以谋出路,这是不正当的途径,目的与方法都犯了错误。佛教人修习禅定,目的是制止妄想,断除烦恼,了生脱死,但必须持戒清净,是上根利智者所修的法门。末法时代,众生根性迟钝,未能持戒清净,最好是禅净兼修,凭佛力加被,远离魔事;或专心念佛,亦可停止妄念,净化身心,发生定力。何况念佛法门,三根普被,老少咸宜,且修持方便,随时随地皆可念佛。既不限时间,又无需找寻道场,更不碍于事业与学习。

  例如:在办公室公事完毕,闭目养神时,可以念佛;上班落班,行路坐车,亦可念佛;室内运动,户外跑步,旅行郊游,固可念佛;出国访问,坐轮船,坐飞机,更要念佛。若人在居家旅行,行住坐卧都能心不离佛,佛不离心,必然止息妄念,开发智慧,减少烦恼,改变气质。何况念佛之人,身心投入佛光中,被佛光加被,必然趋吉避凶,遇祸成祥,所以不懂念经,最好是礼佛念佛。古人说:“念佛一声,罪灭河沙,礼佛一拜,福增无量”。

  各位,三天的佛学讲座,现在又宣布结束,本人希望在这三天中所讲的因果法则,信佛修行,及青年学佛的好处,能使各位对佛法深入认识,无论今后环境好丑,是苦是乐,当知皆是各人的因果报应。所谓:“各有前因莫羡人”。富贵勿骄,更要积福,惜福,以免福尽还堕。贫穷勿悲,当自求多福,努力改过迁善,则善因善果,必然苦尽甘来,福寿康宁。

  当我们开始信佛,切勿盲从附和,迷信邪信,当正信三宝,皈依三宝,多闻佛法,持戒修善,念佛礼佛,广种福田。至于青年人,更要实行佛的八正道来修身齐家,建功立业。还要学佛的智慧与慈悲,提高理性,扩展德性,学习五明以促进国家富强,发展人类精神文明。实行念佛,以消灾障,增福寿,利己利人。本人虽自小学佛,一生致力佛教文化教育工作,可惜现在,年老体弱,记忆衰退,如有讲错之处,还希望各位长官,佛教同仁,指正原谅。最后恭祝各位增幅延寿,如意吉祥。

  

  

《湛江市佛学演讲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