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湛江市佛學演講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微妙難思而非一般人心思可以測量。尤其微妙的,是諸佛所得的智慧,竟與衆生本具的智慧,平等無二。可惜衆生迷而不覺,被無明煩惱障蔽,致令本具與佛平等的智慧隱而不顯。青年人學佛,若能自覺自勵,剪除無明煩惱黑幕,沖破私我界限,跨出生死苦海,自可提升理智,開發智慧,建立理想的人生,甚至獲得舍妄歸真,覺悟成佛的好處。

  (二)長養慈悲擴展德性

  人不但有高度理智,還有豐富的情感;家庭組織,社會建設,全靠人情感的維系。若人皆發揮人感性的摯愛,則人與人間,原可互相關懷,互相勸勉,互愛互助,共存共榮。可惜基于人類的自私,未能發揮人性摯愛,反而情感麻木,愛心縮小,由社會國家的愛,縮爲家庭倫理之愛,再由家庭倫理之愛,縮爲夫妻子女之愛,甚至縮至只愛自己的愛。結果,社會失去情感的溫暖,而冷酷無情;家庭失去親情摯愛,宣布婚姻破裂,家庭破碎,人倫無存。若不設法挽救人的情感,擴展人的愛心,補充人生命的光與熱,人將變爲冷血動物。

  特別是智力與能力都有限的兒童與青少年,失去父母的愛心,失去家庭的溫暖,又得不到社會的關懷與照顧,勢必深種仇恨種子,陷于殘暴不仁。目前社會,製做罪惡案件的大都是無知青年,且十之八九,都來自破碎的家庭。可知人心的自私,愛心的縮少,確是毀滅青年前途,威脅社會安全的主因。佛教的慈悲,正是人類生命的光輝,是溶化仇恨,毀滅自私的熱能。青年人學佛,必然長養慈悲,擴展德性,激發生命的火花,助長生命的熱能。佛教慈悲可分叁類:

  一是生緣慈悲:生,指凡有生命的動物,包括人與畜。無論人畜,皆有生老病死苦。因觀衆生苦,起慈悲心,願意拔衆生苦,與衆生樂,名生緣慈悲。這種慈悲,內執有我,外見有人,有人我之分、冤親之別,拔苦與樂,往往先我後人,先親後疏,未能冤親平等,慈悲有限,是一般凡夫的慈悲。

  二法緣慈:法,廣則指宇宙諸法,狹則指組織人體五蘊,十二處,十八界等法。二乘聖人,因聞佛說四谛十二因緣之理,知一切法皆因緣生,緣生無性,當體即空。而悟無生理,斷我執,證偏空。但只知我空,不知法空,以爲衆生之苦因四大五蘊等法而生,遂起慈悲心,說緣生之我,無常苦空,開導衆生,去我執,斷煩惱,了生死,證涅槃,名法緣慈悲,是二乘聖者的慈悲,悲心不廣,度生有限。

  叁無緣慈悲,謂心無所緣而能與慈運悲,濟物利生。因爲諸佛菩薩,本無上智慧,證實相理,知生佛平等,聖凡無二,不住凡夫有爲,不住聖人無爲,離妄想,去分別,但因衆生,不知諸法緣生性空,心生執著,終日人我是非,分別取舍,作諸業因,升沈六道生死,苦惱無量,故本乎無緣大慈,興同體大悲,倒駕慈航,隨流九界,平等拔苦與樂,名無緣的慈悲。這種慈悲,是以智慧爲體,慈悲爲用,以其悲中有智,故終日度生,不見有能度所度,不生執著;以其智中有悲,故能等視衆生,猶如赤子,苦樂與共,恒抱但願衆生得離苦,不爲一己求安樂之心,入世救世,不分種族,不問貴賤,甚至人畜平等,拔苦與樂,度生無限,是廣大的慈悲。

  生緣慈,基于人間的同情心,正義感,但因于私我,慈悲有限。法緣慈,雖基于佛法緣生性空的真理,但二乘聖人證理不深,慈悲不廣。唯佛菩薩,基于佛性平等的真理,故其慈悲超越時空,廣大無涯。青年人學佛,有機會接觸到佛的廣大慈悲,必爲佛的慈悲感化,停止沖動,轉移暴行,將以愛心代替仇恨,以寬恕代替報複,以奉獻代替占有,以隨喜服務,代替妒忌敵對,使青年人擴展仁慈、寬恕、平等的德性,發揮生命的熱能,照亮自己,也照亮別人,共同創造幸福的前程,這就是青年人學佛的好處。

  (叁)品學兼備造福社曾

  青年,是社會中堅,國家柱石,身系社會繁榮國家富強的職責。西哲豪斯先生言:“社會的力量和安全,包藏在它的青年的品德和智力中。”可見青年的責任重大,而智與德對青年人尤爲重要。可惜今日世界各地的教育方針,大都偏重知識的灌溉,而忽視品德培訓。一般青年不知何謂道德,何謂責任,更不知人生意義與目標,加以世風日下,人心不古,社會充滿色情文化,打鬥電影,麻醉飲品,在在誘惑,處處陷阱,致使血氣方剛的青年,敵不過物質與色情的沖擊,能潔身自愛,自覺自勵,立品立德的實在太少。特別是目前祖國青年,很多以爲吸煙飲酒爲時尚,殊不知進步國家,早已提倡禁止煙酒。因爲煙酒對人體有害無益。美國公共場所,及高級餐館,皆嚴禁吸煙;駕駛汽車,滴酒不可入口;有學識修養人士,無不戒煙戒酒。

  我以爲中國在世界版圖上,是一塊廣大而又美麗的土地,具備人多、物豐、地大等優越條件,中國青年,果能提高理智,開發智慧,建立品德,肯努力、肯負責,肯爲國家當強著想,肯爲社會繁榮安定而群策群力,不出十年,將躍升世界一級大國的寶座。所以,本人懇切希望祖國青年們,爲社會、爲國家、更爲自己前途,切勿被煙酒麻醉、被色情迷惑。而應自覺自勵,奮發向上,利己利人。至于佛教教育,不但著重鍛煉兒童心智,更著重青年品德的訓練,以及慈悲的培養,所以佛教教育的綱目,是提倡五明,推行六度。

  何謂五明?五明指聲明、工巧明、醫學明、因明和內明。

  聲明、包括文字學、音韻學、音樂學,以及世界各國文字語言。青年人若然學識豐富,懂得各國文字語言,何止有助個人前途發展,且對國家外交方面更有貢獻。

  工巧明、是指自然科學,社會科學、實用科學,以及一切藝術建設工業發明。青年人從事科學研究與開發,自然可以促進國家富強,造福社會。

  醫學明、指醫學、藥劑學、解剖學以及生理衛生,營養等學問。青年人從這方面努力,必使國家醫學昌明,提高醫療道德與服務;直接使人民健康,間接令國家富強。

  因明、即現代邏輯學,包括論理、政治、法律、辯證等學問。

  內明、即現代心理學,包括人生哲學、宗教信仰、靈性修養等。青年人學習因明、內明,必明真理,尚正義,守紀律,行爲光明,正大無私,還能從事宗教活動,發展人類精神文明。

  何謂六度?六度指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精進、禅定、智慧等六種能度悭貪、毀犯、嗔恚,懈怠、散亂、愚癡等六蔽的良好方法。

  布施,是將自己財力,物力,智力與他人分享。例如:對社會福利事業,救濟工作,出錢出力是財施。對國家教育文化事業,出錢出力是法施,對群衆排難解紛,救急扶危是無畏施。實行布施,可對治悭貪,使人樂善好施,立品立德。

  持戒,可令人取消不良心理,禁止不道德行爲,能防過止非,對治毀犯,使人敦品勵行,建立道德生活,杜絕社會罪惡,維持治安,促進和平。

  忍辱,是高級的德性修養,能對治嗔心,溶化仇恨,青年人學忍辱行,可平息忿怒,止息爭執,直接使人互相忍讓,互相尊重,間接可停止暴行,淨化社會。

  精進,是正當的努力,能對治懈怠墮落。青年人實行正精進,必可發奮圖強,努力創作,力求改善。

  禅定,是一種集中意志,止息妄念的精神力量,能對治散亂。

  智慧,是明辨是非,分析邪正的能力,可以對治愚癡。青年人學習禅定可開發智慧,知因識果,明辨真僞,分別善惡,努力改過,積極向善。所以佛教五明,是學問的進取,佛教六度,是品德的修養。青年人學五明,修六度,正符合古人所謂:“尊德性,做學問”的理想人格。一個國家,所有青年都能自覺自奮,群起學佛,必可提升國民知識水准,建立國民良好品格,使國家産生大量品學兼優的人才,造福社會,促進文明,國家必然日益壯大,這就是青年人學佛的好處。

  我所說的青年,是包括在家及出家二種,我以爲無論在家一般青年,或已出家學佛的青年人,都應該以佛所說的八正道作爲做人處世的原則。都要學佛的智慧,提高自己的理智;學佛的慈悲,擴展自己的德性;修學五明,以充實自己知識學問;實踐六度,以利己利人。

  特別是出家的青年人,既然獻身佛教,更要精進修學,以佛心爲己心,以佛志爲己志,以佛行爲己行,勤勞忍苦,多聞佛法,修學佛法,弘揚佛法,以盡出家人弘法利生的義務,完成續佛慧命的職責。請問在座各位出家青年,你們是否肯勤勞忍苦,學習佛法呢?是否尊師重道,愛護常住,服務常住呢?抑或是身雖出家、心不入道,外表改變了,但內心貪嗔癡煩惱固執,人我是非依然故我呢?請各位好好檢討一下,也改變一下。否則,每天吃飯,穿衣,睡覺,多余時間就是人我是非,與俗人無異,何止辜負佛恩,簡直是浪費生命啊!請勿忘記,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食而不修行,披毛戴角還,能不警惕。

  最後,我要特別聲明,雖然,戒、定、慧叁無漏學,是學佛必修的課程,但應以戒爲基礎,無論受持五戒,具足戒,或菩薩戒,皆要清淨不犯,始可進修禅定。所謂“因戒生定,由定發慧”。否則,破戒修定,固然危險,易落魔道;或未受持五戒,即修禅定,則如空中建樓閣,欠缺基礎,勢必墮落。目前世界各地,很多人都醉心禅定,但大都忽視戒的基礎,致使魔事頻生,誤己誤人。據我所知,祖國一般青年,亦喜歡學習打坐,但目的在卻病或替人治病,以謀出路,這是不正當的途徑,目的與方法都犯了錯誤。佛教人修習禅定,目的是製止妄想,斷除煩惱,了生脫死,但必須持戒清淨,是上根利智者所修的法門。末法時代,衆生根性遲鈍,未能持戒清淨,最好是禅淨兼修,憑佛力加被,遠離魔事;或專心念佛,亦可停止妄念,淨化身心,發生定力。何況念佛法門,叁根普被,老少鹹宜,且修持方便,隨時隨地皆可念佛。既不限時間,又無需找尋道場,更不礙于事業與學習。

  例如:在辦公室公事完畢,閉目養神時,可以念佛;上班落班,行路坐車,亦可念佛;室內運動,戶外跑步,旅行郊遊,固可念佛;出國訪問,坐輪船,坐飛機,更要念佛。若人在居家旅行,行住坐臥都能心不離佛,佛不離心,必然止息妄念,開發智慧,減少煩惱,改變氣質。何況念佛之人,身心投入佛光中,被佛光加被,必然趨吉避凶,遇禍成祥,所以不懂念經,最好是禮佛念佛。古人說:“念佛一聲,罪滅河沙,禮佛一拜,福增無量”。

  各位,叁天的佛學講座,現在又宣布結束,本人希望在這叁天中所講的因果法則,信佛修行,及青年學佛的好處,能使各位對佛法深入認識,無論今後環境好醜,是苦是樂,當知皆是各人的因果報應。所謂:“各有前因莫羨人”。富貴勿驕,更要積福,惜福,以免福盡還墮。貧窮勿悲,當自求多福,努力改過遷善,則善因善果,必然苦盡甘來,福壽康甯。

  當我們開始信佛,切勿盲從附和,迷信邪信,當正信叁寶,皈依叁寶,多聞佛法,持戒修善,念佛禮佛,廣種福田。至于青年人,更要實行佛的八正道來修身齊家,建功立業。還要學佛的智慧與慈悲,提高理性,擴展德性,學習五明以促進國家富強,發展人類精神文明。實行念佛,以消災障,增福壽,利己利人。本人雖自小學佛,一生致力佛教文化教育工作,可惜現在,年老體弱,記憶衰退,如有講錯之處,還希望各位長官,佛教同仁,指正原諒。最後恭祝各位增幅延壽,如意吉祥。

  

  

《湛江市佛學演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