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陀的无上觉道,由景仰,而进修;因进修,而获证。当其分证佛的无上觉道,处于自受用三昧中时,自见内心朗然大觉,与佛无异,故名觉。但尚有微惑未尽,于出定后,就有微细生灭,识情流动,故名有情。
总之,在自利方面说:菩萨,该是一位头脑清醒,理解力强,既能觉悟人生真理,又能深达宇宙万物之真相;于事于理,于性于相,都具有正确而彻底的认识,不糊涂、不困惑、不迷信的圣者。
若约利他方面解释:觉,是指菩萨所证的觉道:有情,是指被菩萨所教化的众生。即是说:菩萨的为人,不止自觉、自利,又能觉他、利他。既能积极扩展利他的同情心,慈悲心,去拔苦与乐,给予人间无限的温暖;又秉承无边的愿力,将自己所证的觉道,去觉悟一切众生,所谓:“以斯道,觉斯民”。使一切有情,都同归觉道,同得解脱,同到彼岸,共同离苦得乐,因名觉有情。
再约自利利他双方面解释:则“觉”是菩萨“上求佛道”的自行功德,“有情”是菩萨下化众生的利他事业。菩萨一方面上求佛道之“觉”以自利,另一方面又下化“有情”以利他。自利是自觉,利他是觉他;自觉是智,觉他是悲;自觉觉他,悲智双运,是名觉有情。
根据菩萨的意义,我们应该知道,菩萨非指那些代表菩萨的圣像,更不是甚么主人祸福,或三头六臂的神祗;而是具有深度的智慧力、高度的理解力、广度的观察力,以及具有无限的同情、无量的悲心、无边的弘愿的救世者。他既能勇猛精进勤修与体证佛的觉道,又能以慈悲普济之恩德,施于有情;以世界人类的苦恼为自己的苦恼,以世界人类的忧患为自己的忧患。一举一动,无不以利益众生为出发,一进化退,都以救济苍生为准的,所以被称为菩萨。
假如我们能够这样做,我们就是菩萨。现在,观世音菩萨,就是能够以精深的觉智,观察诸法实相理,得大自在;又以高度的悲心,观众生苦,施以救济。不但自觉,更能觉他;不止自利,而且利他,自利兼他,悲智双运,福慧双修,早已圆满究竟证得佛道的大觉圣者,不过迹门示现菩萨身,助佛教化而已。所以被称名:观世音菩萨摩诃萨。
五、五蕴皆空义
“观自在菩萨”,是能修观之人,亦是主讲此经的说法主。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”,是所修的法门。“行”是观行或功行,不但宗教,贵在实行;即使是世间一般学说,或是做人做事,都不可以只重于言,而不重于行;最低限度,亦应该做到言行一致。何况,崇高的哲理,如非实行亲证,又怎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呢?
大智度论说:“智目行足,到清凉池。”智目,是智慧的眼睛,亦即是正确的理论;行足,是实践之足,亦是正确的行为。没有实行为伴的理论,是灰色的理论,而且是靠不住的空谈;没有理论为依据的实践,则是跛形的,盲目的实践,前途是非常的危险。所以佛教,是十分注重目足双资,解行并进。唯有解行并进,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统一,智慧之眼睛与正确的行为一致;也唯有在不断的实践中,始可以发掘宇宙的原理,亲证人生的真谛。
开发智慧的程序,可分为:闻慧、思慧、和修慧三个不同的阶段:
闻慧,是从耳根听闻佛法所得的智慧;这种智慧,虽然不错,但是从外来的,非是内烁的,不能说是真正的智慧。
思慧:是由思考所得的结果。用心思考所听闻的佛法,再加以理智的分析,名思慧;这种思慧,相等于哲学家由思考而得的知识,属于哲学的领域。
修慧:是根据自己实践所获得的智慧,这从理论到实践所证得的智慧,是属于宗教的领域。在三慧中,修慧是非常重要的,也是最真实的。但由于我们实行的浅近或久远,所得的智慧故有深浅的不同。
观世音菩萨,由闻而思、而修、而证。不但从深思熟虑中,彻底认识般若真空妙理;同时运用观照般若的真智,来观察宇宙人生的真谛,深达实相般若的理体,而证得般若真理的智慧。由于他的实践,非浅近仓卒,而是经历久远,深入实际,早已到达智慧的彼岸,故说: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”。
“时”有两种不同:一是世间实际之时,例如说:某年、某月、某日;二是但约时分的一刹那。经文所说:“时”字,是指后者而言。即是说:观世音菩萨,由文字般若,起观照般若,而证得实相般若,深入真空的一刹那之时,亦即是“观听圆明,自在无碍”之时;亦即是万缘俱寂,无证无得之时;亦即是物我双忘,境智合一,实相般若理体显现之时,故说: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”。
(一)人体的组织
“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,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所得的结果。照见,是能观之智;五蕴,是所观之境;皆空,是以能观之智,观于被观之境,所获得的结论。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以甚深微妙般若真空的智慧,照见五蕴诸法,原无自性,其性即是真空,所以说:“五蕴皆空”。
五蕴的“五”字,是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种。“蕴”是积聚义,积聚色等五种元素,而组织成我们具有灵魂与躯壳的身心。一般哲学家,对于宇宙人生组织的看法,人言人殊。希腊初期的哲学,有以水为化生万类的原质者。如伊阿尼学派中德黎说:水是万物本体,因为水有生气,有活力,时而结冰,时而化水,变动不居,其力弘大,故能产生万物。
但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,则说神是宇宙人生的创造者。及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后,专志于哲学研究的康德、尼采等哲学家,都认为宇宙人生的元素,即吾人之心,因而产生绝对的唯心论;而马克思等,郤主张宇宙元素是唯物的。总之:唯心论者,以宇宙是一个“包罗万有,贯通一切,完全理性”的心。但唯物论者,则以为整个宇宙人生,都是物质的东西;除了物质及其规律外,更无甚么意识的作用,心亦不过是物质的一种而已。
佛陀,认为宇宙人生的元素,不外是物质的条件,配合识心的活动。即是说:人类原始本具的真心,由一念不觉的无明,幻现心理与物质的现象(唯识学所说见相二分);于是因境牵心,由心取境,遂幻现宇宙万有,情与无情诸法。所以人身的构造,是综合精神与物质于一体的。但这种精神与物质混合的说法,并非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所主张的心物二元论,而是佛经所说的五蕴论。
1.物质的条件
五蕴中的色法,是物质界的代表,宇宙间大而显者,如恒星地球;细而微者,如原子电子。大凡科学家,认为有实体存在的物质,包括宇宙间的能量,俱属于佛学所说的色法摄。
顺正理论言:“诸所有色,若过去,若未来,若现在,若内若外,若粗若细,若胜若劣,若远若近,如是一切略为一聚,说名色蕴。”
大乘五蕴论说:“云何色蕴?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。”四大种,是指坚、湿、暖、动等四种物质的特性。亦即是世人所谓地、水、火、风等四种。此四种为宇宙万有产生必具的条件,故名四大种。所造色,是指这四大元素所构造的一切事物,其中可分为有情色、无情色。有情色,指众生身体方面的形色,及生活的状态。无情色,则指凡是眼所见、耳所闻、鼻可嗅、舌可尝、身可触的一切世界上客观的事物,都属于“色蕴”所摄。今此色蕴,但取众生由地水火风四大原素所组织成的色身而言。
2.心理的现象
客观的物质,是离不开主观之经验的。由于人类主观的意识,与客观的色法互相交涉而发生关系时,便会引生种种不同的心理现象。这些心理现象,就是佛经所说受、想、行等三蕴。比如我们说:园子里有一棵荔枝树,我们怎知道那是荔枝树呢?其认识的过程是:第一个步骤,先感觉眼前有一棵青绿的东西,这种感觉便是受。其次:联想起过去曾经见过的荔枝树,接著把这些影像重现脑海,便是想。再其次,将这些影像和眼前所见的东西比较,对与不对便是行,最后,认识确是荔枝树,便是识。凡我们认识外界的色,非经过这种程序不能成立。所以色是人类心理的对象,离开主观的意识,以及受想行等心理现象之外,那客观是甚么东西,我们就不能认识了。
受想行又是甚么呢?受是感受,接受。是人类对于外在的环境,由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。例如:人眼前所接触的东西是美好的,或处身在非常写意的环境中,便会生起可意快乐的感受。反之,就会引生痛苦的感受,或中性的感受,是属于人类情绪的反应。
想、是一种想像,思考,或判断的心理作用,往往吸取外界的事物,作为思考的资料。犹如摄影机一样,能把眼前境物拍摄下来,印烙于识心中,形成所谓记忆,作为言说的资料。
行、包括众生一切心理活动。是能够推动人的身心,向或善或恶方面发展的原动力。概括而言:受、想、行,都是意识所附属的心理作用,等如心理学家所说:感觉、想像、意志等心理现象。
3.精神的主体
识蕴,是众生精神界的主体,亦名心王。识,是最难理解的东西。倘能了解识之为物,亦即能全盘了解人生的真义。然而识究竟是甚么呢?五蕴论说:“云何识蕴?谓于所缘境,了别为性,亦名心意,由采集故,意所摄故。”又杂集论:“问识蕴何相?答了别相是识相,由此识故:了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境界。”准此可知,识就是对外境由分别而认识的心理活动。
初期佛敖,但说六识,所谓眼识(视觉);耳识(听觉);鼻识(嗅觉);舌识(味觉);身识(触觉);意识(知觉)。后来大乘佛教,尤其是唯识哲学,愈来愈精密,故有第七末那识,以及第八阿赖耶识之说。
在八种识心中,以第八阿赖耶识为精神的主体,万物无不从此而诞生。梵语阿赖耶,译名为藏。藏有三义:
一、能藏:是阿赖耶识的特殊功能。阿赖耶识不独具有含藏一切善恶染净诸法种子的功能,更有保持一切种子的作用,使含藏在其体中的种子,不失不坏;故一切种子是所藏,阿赖耶识是能藏。
二、所藏:阿赖耶识既然能够作为诸法种子所依止的储藏室,则由种子所发展出来的诸法现象为能藏,而此作为诸法现象种子…
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