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_《般若经》──甚深之一切法空
第一节 《般若经》之译出(p.137~p.142)
一、发心、修行、证果,都与「空」有密切关系(p.137)
「佛法」演化到「大乘佛法」时代,空与空性,成为非常重要,可说是大乘佛法的核心。大乘法门,是以发菩提心,修菩萨行,圆成无上佛果为主题的。
因行──发心与修行中,是不离空观与空慧的;
果证──菩提与涅槃,也是不离空性的圆满证得。
所以「空」的意义,在「经」、「论」的解说中,也许不一致,而「空」确是遍于一切经的,特别是初期大乘经。
二、《般若经》与「龙树论」在根本大义上虽然一致,但在方法上有些不同(p.137)
说到大乘空义,很自然的想到了《般若经》与龙树论。《般若经》与龙树论,公认为着重于空义的阐扬,以一切法空为究竟的。在根本大义上,《般若经》与龙树的《中论》等,当然是一致的;但在方法上,我以为:
「龙树菩萨本着大乘深邃广博的理论,从缘起性空的正见中,掘发《阿含经》的真义。……《中论》是《阿含经》的通论」。
「《中论》确是以大乘学者的立场,确认缘起、空、中道为佛教的根本深义。……掘发《阿含经》的缘起深义,将佛法的正见,确树于缘起中道的盘石」1。
这样,《般若经》与龙树论,要分别来叙述。
三、《般若经》的部类(p.138~139)
《般若经》的部类非常多,依古代的记载,知道有二部,三部,四部,八部,十六会2等不同传说。时代越迟,《般若经》的部类越多,这表明了:《般若经》的众多部类,是在发展中先后次第集成的。
龙树的《大智度论》说:「般若波罗蜜部党,经卷有多有少,有上中下──光赞、放光、道行」3。龙树知道《般若经》有三部:「上本」是十万颂本,「中本」与「下本」,就是一般所说的「大品」与「小品」。4
【(一)「下本般若」】
三部中的「下本般若」,中国古称之为「小品」,汉文译出而现存的,共有七部5:
《道行般若(波罗蜜)经》,后汉支娄迦谶译,10卷。
《大明度经》,吴支谦译,6卷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》,传说为前秦昙摩蜱共竺佛念译,其实是西晋竺法护译的,现存5卷,部分已经佚失了。
《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》,后秦鸠摩罗什译,10卷。
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「第四分」(538卷起,555卷止),唐玄奘译,18卷。
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「第五分」(556卷起,565卷止),唐玄奘译,10卷。
《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》,赵宋施护译,25卷。
【(二)「中本般若」】
「中本般若」,古代称之为「大品」。汉文译出而现存的,共五部:
《光赞般若波罗蜜经》,西晋竺法护译,现存的已有佚失,仅存10卷。
《放光般若波罗蜜经》,西晋无罗叉译,20卷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姚秦鸠摩罗什译,30卷。(《大品般若经》)
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「第二分」(401卷起,478卷止),唐玄奘译,78卷。
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「第三分」(479卷起,537卷止),唐玄奘译,59卷。
【(三)「上本般若」】
「上本般若」,即唐玄奘所译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的「初分」(1~400卷)。
※以上各部,与龙树所见的三部《般若经》相当6。
四、《般若经》先后集出的次第(p.139~p.142)
【(一)从「原始般若」到「下本般若」】
龙树所见的上、中、下──三部《般若经》,为初期大乘所传出,代表般若法门的主要经典。三部是先后集出的,内容与文句,都不断扩充而一天天广大起来。先后集出的次第是:先有「原始般若」,经「下本般若」、「中本般若」,而后成立「上本般若」。
《般若经》的原始部分,如《道行般若经》的「道行品」,佛命须菩提,为菩萨说应该修学成就的般若波罗蜜。须菩提说般若,容易引起疑问的,由舍利弗发问,须菩提解答。这部分的成立最早,在西元前50年,应该已经成立了。7
般若本是甚深的法门,可说是趣入不退转菩萨的法门,但为了法门的宏扬,宏传者以听闻,读,(背)诵,书写(经文),(以经典)施他,讲说来劝人修学;更说般若法门的世俗──现生与死后的利益,信仰的功德与毁谤的过失,这才成为甚深而又通俗的法门。
※经过长期的宏传,以「原始般若」部分为初品,集成了「下本般若」8。
【(二) 「中本般若」】
以「下本般若」为核心,而更扩大编集的,是「中本般若」。依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来说,全经九十品,可以分为三分:
前分:〈序品〉第1…………〈舌相品〉第6 〔下本般若所无〕
中分:〈三假品〉第7………〈累教品〉第66〔大体与下本般若相当〕
后分:〈无尽品〉第67 ……〈嘱累品〉第90 〔〈道树品〉第71以下,下本般若所无〕
「中本般若」的「前分」,是「下本般若」所没有的。〈序品〉以下,是佛为舍利弗说般若波罗蜜。〈舌相品〉第6是「中分」的序起,也可说是「前分」的得益(结束)。
「中分」,或是内容的增广,或是经义解说的增广,或是法数的增广,而大概的说,是与「下本般若」相当,可以相互比对的。
「后分」,依「下本般若」的〈见阿粊佛国品〉末后部分,〈无尽品〉第67以外,更广说为〈六度相摄品〉第68,〈方便品〉第69,〈三慧品〉第70。〈道树品〉第71以下,是「下本般若」所没有的。9「后分」是「方便道」──得不退转以后的菩萨大行,如六波罗蜜,四摄,报得神通,庄严净土,成就众生,佛果功德。
末后三品──〈常啼品〉第88,〈法尚品〉第89,〈嘱累品〉第90,举萨陀波仑菩萨的求法故事,作为劝发求学般若的范例。这部分,其后也被编入「下本般若」。
【(三)「上本般若」】
「上本般若」,即传说的十万颂本。论内容,与「中本般若」相同;论文句,增多了四、五倍。这主要是每一法的反复叙述,一一问答,都不厌其繁的说明。适应印度某些人的特殊爱好,在好简易的中国人看来,未免太冗长了!
印度的经论梵本,在流传中,是多有变化的,《般若经》也不能例外。如「实有菩萨」10,「五种所知海岸」11,「常乐我净真实功德」12,本来是「上本般若」(时代迟些)的,但在玄奘所译「中本般若」(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「第二分」、「第三分」)中,也都有了13,这才与中国早期的译本不合。
五、小结(p.141~p.142)
从后汉到姚秦──西元二世纪末到五世纪初,传入中国的《般若经》,都是属于早期的。现存的《般若经》梵本,是西元六、七世纪以后的写本,与汉译本可能有些出入,但不能完全依现存的梵本为依准。论到汉译《般若经》的文字,当然玄奘的译本明白,但不能忽视的,是玄奘译出的时代(西元660~663)迟了些。特别是,玄奘是继承无着、世亲一系的「有宗」,是依《解深密经》,对《般若经》作再解说的学派,对空义有了不同的解说。如罗什所译为「无所有」或「无所有性」的,玄奘每译为「无性为自性」。例如:
1、玄奘译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478,大正7,420a~b:
「若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,如是无性,非诸佛作……。无性之法,定无作用。……然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•无性法中实无异法,无业无果亦无作用,无性之法常无性故」。
2、鸠摩罗什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26,大正8,412b~c:
「诸法性无所有,非佛所作……。无性法中,无有业用。……无性法无业无果报,无性常是无性」。
3、无罗叉译《放光般若波罗蜜经》卷19,大正8,139a:
「诸法所有无所有,非佛所作……。无所有法者,亦无作,亦无行」。
1、是玄奘译本,2、3、是罗什与无罗叉译本,内容可说是相同的,而玄奘所译,在短短的文段里,却多出了两句,「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」,这与有宗学者的意解有关(可能原本已有此增饰)14。本文在说明初期的般若空义,所以参考玄奘的译本,而以罗什等早期译本为依。
注解
^1印顺法师《中观今论》,p.18,p.24。
^2参见印顺法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p.592~p.598:
二部:即《道行般若经》与《放光般若经》,古人称此为「小品」与「大品」。
三部:上本、中本、下本。
四部:三部外,加一部六百偈本。更有说法是:三部以外加《金刚般若》。
八部:第一部十万偈(《大品》);第二部二万五千偈(《放光》);第三部一万八千偈(《光赞》);
第四部八千偈(《道行》);第五部四千偈(《小品》);第六部二千五百偈(《天王问》);第七部六百偈(《文殊》);第八部三百偈(《金刚般若》)。
十六会:即玄奘大师于显庆五年(西元660)开始译的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》──《大般若经》,全部梵本共二十万颂,分十六会,译成六百卷。此十六会可以分为三大类:
第一类:初会~第五会。初会(十万颂):相当于上本般若;二会(二万五千颂)、三会(一万八千颂)相当于中本般若;四会(八千颂)、五会(四千颂)相当于下本般若。
第二类:第六会~第十会。六会(最胜天王分);七会(曼殊室利分);八会(那伽室利分);九会(能断金刚分);十会(般若理趣分)。
第三类:第十一会~第十六会。十一会(…
《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一节《般若经》之译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