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2,968b24〜26):「《优婆提舍经》、《句义经》、《法句经》、《波罗延经》、《杂难经》、《圣偈经》,如是集为杂藏。」

  ^24 《大智度论》卷1(大正25,60c13〜61a3):「如《众义经》中所说偈:各各自依见,戏论起诤竞,若能知彼非,是为知正见。不肯受他法,是名愚痴人,作是论议者,真是愚痴人。若依自是见,而生诸戏论,若此是净智,无非净智者。此三偈中,佛说第一义悉檀相。」

  ^25 《大智度论》卷1(大正25,63c12〜64a11):「如说《阿他婆耆经》,摩犍提难偈言:「决定诸法中,横生种种想,悉舍内外故,云何当得道?」佛答言:「非见闻知觉,亦非持戒得,非不见闻等,非不持戒得,如是论悉舍,亦舍我我所,不取诸法相,如是可得道。」摩犍提问曰:「若不见闻等,亦非持戒得,非不见闻等,非不持戒得,如我心观察,持哑法得道。」佛答言:「汝依邪见门,我知汝痴道,汝不见妄想,尔时自当哑。复次,我法真实,余法妄语,我法第一,余法不实,是为鬪诤本,今如是义,示人无诤法。」

  ^26 《大智度论》卷31(大正25,295c1〜6):「《波罗延经》《利众经》中说:智者于一切法不受不着,若受着法则生戏论,若无所依止则无所论。诸得道圣人于诸法无取无舍,若无取舍能离一切诸见。如是等三藏中处处说法空。如是等名为一切法空。」

  ^27 《大智度论》卷27(大正25,259b23〜28):「复有一切法所谓名色,如《佛说利众经》中偈:若欲求真观,但有名与色,若欲审实知,亦当知名色。虽痴心多想,分别于诸法,更无有异事,出于名色者。」

  ^28 《瑜伽师地论》卷36(大正30,489a23〜b7):「又佛世尊《义品》中说:世间诸世俗,牟尼皆不着,无着孰能取,见闻而不爱。云何此颂显如是义,谓于世间色等想事所有色等种种假说,名诸世俗,如彼假说于此想事有其自性,如是世俗牟尼不着。何以故?以无增益损减见故,无有现前颠倒见故,由此道理名为不着。如是无着谁复能取?由无见故,于事不取增益损减,于所知境能正观察,故名为见。听闻所知境界言说,故名为闻。依此见闻,贪爱不生,亦不增长,唯于彼缘毕竟断灭安住上舍故名不爱。」

  ^29《杂阿含经》卷20(551经):

  「如世尊《义品》答摩揵提所问偈:断一切诸流,亦塞其流源,聚落相习近,牟尼不称叹。虚空于五欲,永以不还满,世间诤言讼,毕竟不复为。」(大正2,144 b2〜8)

  

  「是故世尊说《义品》答摩犍提所问偈:若断一切流,亦塞其流源,聚落相习近,牟尼不称叹,虚空于诸欲,永已不还满,不复与世间,共言语诤讼。」(大正2,144c11〜16)

  

  另参见《相应部》(22)〈蕴相应〉(日译南传14,p.13〜p.14)。

  

  ^30《佛说义足经》卷上(《勇辞梵志经》第八)(大正4,179c4〜180a12)。

  ^31《经集》《义品》〈波须罗经〉(824〜834偈) (日译南传24,p.320〜p.324)。

  ^32《杂阿含经》卷5(105经)(大正2,31c15~32c1)。

  ^33 印顺法师《中观论颂讲记》p.394:「如来是佛陀的别号,梵语多陀阿伽多。本有三个意思:如法相而说;如实相法的原样而悟解;证觉如实法相而来的。平常说:『乘如实道,来成正觉』,就是如来的解释。虽有三说,通常都直译如来。然如来,外道也有这个名字,但是作为梵我的异名看的。如如不变,来往三界,这就是神我了。」

  ^34 《杂阿含经》卷5(105经)(大正2,32a27~b6):「复问:云何?仙尼!色是如来耶?答言:不也,世尊。受.想.行.识是如来耶?答言:不也,世尊。复问:仙尼!异色有如来耶?异受.想.行.识有如来耶?答言:不也,世尊。复问:仙尼!色中有如来耶?受.想.行.识中有如来耶?答言:不也,世尊。复问:仙尼!如来中有色耶?如来中有受.想.行.识耶?答言:不也,世尊。复问:仙尼!非色.非受.想.行.识有如来耶?答言:不也,世尊。」

  ^35印顺法师着《空之探究》p.227:

  又如〈观如来品〉说:「非阴非离阴,此彼不相在,如来不有阴,何处有如来」?观我(我与如来,在世俗言说中,有共同义)与五阴,「不即、不离、不相在」,是《杂阿含经》一再说到的。即阴非我,离阴非我,这是一、异──根本的二边;不相在是我不在阴中,阴不在我中。这四句,如约五阴分别,就是二十句我我所见。

  ^36 《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》卷1(大正8,537c10〜24):「若色无受则非色,受想行识无受则非识,般若波罗蜜亦无受。菩萨应如是学行般若波罗蜜,是名菩萨诸法无受三昧广大无量无定,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。何以故?是三昧不可以相得。若是三昧可以相得,先尼梵志于萨婆若智不应生信。先尼梵志以有量智入是法中,入已不受色,不受受想行识,是梵志不以得门见是智,不以内色见是智,不以外色见是智,不以内外色见是智,亦不离内外色见是智,不以内受想行识见是智,不以外受想行识见是智,不以内外受想行识见是智,亦不离内外受想行识见是智,先尼梵志信解萨婆若智,以得诸法实相故得解脱。得解脱已,于诸法中无取无舍,乃至涅槃亦无取无舍。」 参见《大品般若经》卷3(大正8,236a8〜b11);《大智度论》卷42(大正25,368c21〜25)

  ^37 《空之探究》p.97〜p.98;《佛说义足经》卷上〈勇辞梵志经第八〉(大正4,179c4〜180a12);《经集》《义品》〈波须罗经〉(824〜834偈)(日译南传24,p.320〜p.324)。

  ^38《空之探究》p.83〜p.85;p.92~p.93。

  ^39

  《杂阿含经》卷6(122经)(大正2,40a4〜18):「如是我闻,一时佛住摩拘罗山。时,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白佛言:「世尊,所谓众生者,云何名为众生」?佛告罗陀:「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;于受.想.行.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。」佛告罗陀:「我说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,于受.想.行.识境界当散坏消灭。断除爱欲,爱尽则苦尽,苦尽者我说作苦边。譬如聚落中诸小男小女嬉戏,聚土作城郭宅舍,心爱乐着,爱未尽.欲未尽.念未尽.渴未尽,心常爱乐.守护。言:我城郭,我舍宅。若于彼土聚爱尽.欲尽.念尽.渴尽,则以手拨足蹴,令其消散。如是罗陀!于色散坏消灭爱尽,爱尽故苦尽,苦尽故我说作苦边。」佛说此经已,罗陀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」

  

  另参考《相应部》(23)〈罗陀相应〉(日译南传14,p.300)。

  

  ^40《大智度论》卷31:

  「散空者:散名别离相,如诸法和合故有,如车以辐辋辕毂众合为车,若离散各在一处则失车名;五众和合因缘故名为人,若别离五众,人不可得。」(大正25,291c21〜24)

  

  「如经中说:佛告罗陀!此色众破坏散灭,令无所有。余众亦如是,是名散空。

  

  复次,譬如小儿,聚土为台殿、城郭、闾里、宫舍,或名为米,或名为面,爱着守护;日暮将归,其心舍离,蹋坏散灭。凡夫人亦如是,未离欲故,于诸法中生爱着心;若得离欲,见诸法皆散坏弃舍,是名散空。」(大正25,292a17〜24)

  

  ^41

  《中阿含经》卷54(200经)《阿梨咤经》(大正1,764b18〜c14);《中部》(22)《蛇喻经》(日译南传9,p.247〜p.248)。

  

  《中阿含经》卷54(200经):「世尊告曰:如是,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,欲令弃舍,不欲令受。若汝等知我长夜说筏喻法者,当以舍是法,况非法耶!」(大正1,764c12〜14)

  

  ^42

  九分教:修多罗、祇夜、记说、伽陀、优陀那、本事、本生、方广、未曾有法。

  

  十二分教:修多罗、祇夜、记说、伽陀、优陀那、本事、本生、方广、未曾有法、因缘、譬喻、论议。有关九分教及十二分教,详见印顺法师着,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》第八章〈九分教与十二分教〉p.493〜p.621。

  

  ^43《经集》〈彼岸道品〉(日译南传24,p.370〜p.436)。

  ^44 《经集》《义品》〈第一八偈经〉(796〜803偈)(日译南传24,p.310〜p.312);《佛说义足经》卷上(大正4,178a〜c)。

  ^45《空之探究》p.128:

  法空说的主要理由,上文(p.101)曾归纳为五项。除「无我所」为法空外,都与涅槃空有关。「五阴散灭」,是行者灭五阴,爱尽苦尽而作苦边际。「不落四句」,涅槃正是不能以四句──有、无、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来说明的。「非诤论处」,这是言说所不及,超越于名言的。「智者不取着一切」,正由于涅槃智的自证。法空说,是从涅槃空(或佛证境)来观一切法的。一切法空,所以修行者随顺、趣向、临入于「无对」(绝对的)的涅槃。

  

《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