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蜜法,入阿毗昙门则堕有中,若入空门则堕无中,若入昆勒门则堕有无中。」
(2) 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p.138:
阿毗昙分别法的自相、共相,因而引起一一法实有自性的执见,所以堕在「有」中。
空门说法空,如方广道人那样,就是堕在空「无」中。
昆勒是大迦旃延所造的论,依真谛的《部执异论疏》说:大众部分出的分别说(玄奘译作「说假」)部,是大迦旃延弟子:「此是佛假名说,此是佛真实说;此是真谛,此是俗谛」。分别的说实说假,说真说俗,很可能堕入「有无」中的。
这种种论议,都渊源于佛(《阿含》)说,只是偏执而以对方为「乖错」。如得般若波罗蜜,也就是通达缘起即空即假名的中道,那可说部派异义,都有其相对的真实性,于一切法门无所碍了!
^4 《大智度论》卷4亦引用了《波罗延经》:「菩萨得无生法忍故,一切名字生死相断,出三界不堕众生数中。何以故?声闻人得阿罗汉道,灭度已尚不堕众生数中,何况菩萨?如《波罗延经》〈优波尸难中偈〉说:『已灭无处更出不?若已永灭不出不?既入涅槃常住不?唯愿大智说其实!』佛答:『灭者即是不可量,破坏因缘及名相,一切言语道已过,一时都尽如火灭。』如阿罗汉一切名字尚断,何况菩萨能破一切诸法,知实相、得法身而不断耶?」(大正25,85b4~11)此偈颂与《经集》《彼岸道品》第1075~1076颂相似(日译南传24,p.406〜p.407)。
^5 《杂阿含经》卷12(297经)(大正2,84c16〜25):「缘生老死者,若有问言:彼谁老死?老死属谁?彼则答言:我即老死,今老死属我,老死是我所,言命即是身。或言:命异、身异。此则一义,而说有种种。若见言命即是身,彼梵行者所无有;若复见言命异身异,梵行者所无有。于此二边,心所不随,正向中道,贤圣出世如实、不颠倒、正见,谓缘生老死。如是生、有、取、爱、受、触、六入处、名色、识、行,缘无明故有行。」
^6 《杂阿含经》卷12(297经)(大正2,85a1〜9):「诸比丘!若无明离欲而生明,彼谁老死?老死属谁者?老死则断,则知断其根本,如截多罗树头,于未来世成不生法。若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,彼谁生?生属谁?乃至谁是行?行属谁者?行则断,则知断其根本,如截多罗树头,于未来世成不生法。若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,彼无明灭则行灭,乃至纯大苦聚灭,是名大空法经。」
^7 《成实论》卷12(大正32,333a21〜27):「又《大空经》中说:若人言此老死,某老死。若人说身即是神,若说身异神异。此言异而义同,若有此见,非我弟子,非梵行者。若遮某老死,则破假名,遮此老死,则破五阴。又说生缘老死名为中道。当知第一义故,说无老死;世谛故,说生缘老死。」
^8 《长阿含经》(21)《梵动经》(大正1,88b12〜94a13)。《长部》(1)《梵网经》(日译南传6,p.15〜p.68)。
^9
《长阿含经》(21)《梵动经》:「诸有沙门、婆罗门于本劫本见、末劫末见,种种无数,随意所说,尽入六十二见中。……诸沙门、婆罗门于本劫本见,种种无数,各随意说,尽入十八见中。……诸有沙门、婆罗门于末劫末见,无数种种,随意所说,彼尽入四十四见中。……」(大正1,89c23〜93c11)
过去世十八见:(1)世间常存论︰四种。(2)世间半常半无常论︰四种。(3)世间有边无边论︰四种。(4)异问异答论(诡辩论)︰四种。(5)无因而有论︰二种。
未来世四十四见:(1)世间有想论︰十六种。(2)世间无想论︰八种。(3)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︰八种。(4)众生断灭无余论︰七种。(5)现在生中涅槃论︰五种。
^10
(1)《杂阿含经》34卷(962经)(大正2,245c10〜19):
佛告婆蹉种出家:「若作是见:世间常,此则真实,余则虚妄者,此是倒见,此是观察见,此是动摇见,此是垢污见,此是结见,是苦、是阂、是恼、是热,见结所系。愚痴无闻凡夫,于未来世,生老病死、忧悲恼苦生。婆蹉种出家!若作是见:世间无常,常无常,非常非无常;有边,无边,边无边,非有边非无边,是命是身,命异身异;如来有后死,无后死,有无后死,非有非无后死,此是倒见,乃至忧悲恼苦生」。
(2)《相应部》(33)〈婆蹉种相应〉(日译南传14,p.418〜p.419)作十见:
婆磋种出家者白世尊言:「尊瞿昙!依何因?依何缘?于世间生如是种种成见耶?谓:世间为常、世间为无常、世间为有边、世间为无边,命即是身,命与身异,如来死后有,如来死后无,如来死后亦有亦无,如来死后非有非无。」
[世尊言:]「婆磋!于色无知故,于色集无知故,于色灭无知故、于顺色灭道无知故,于世间有生如是种种之成见。谓:世间为常……乃至……如来死后非有非无。婆磋!依此因、依此缘,于世间有生如是种种之成见。谓:世间为常……乃至……如来死后非有非无。」
^11
(1)《杂阿含经》卷9(231经):「佛告三弥离提:危脆败坏,是名世间。云何危脆败坏?三弥离提!眼是危脆败坏法,若色.眼识.眼触.眼触因缘生受。内觉若苦.若乐.不苦不乐,彼一切亦是危脆败坏。耳.鼻.舌.身.意亦复如是。是说危脆败坏法,名为世间。」(大正2,56b14-19)。
(2)《相应部》(35)〈六处相应〉(日译南传15,p.64;p.86〜p.87)。
^12
(1)《杂阿含经》卷33(930经):
「佛告摩诃男:汝亦如是,若命终时,不生恶趣,终亦无恶。所以者何?汝已长夜修习念佛.念法.念僧,若命终时,此身若火烧,若弃冢间,风飘日曝,久成尘末,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,戒.施.闻.慧所熏,神识上升,向安乐处,未来生天。」(大正2,237c2〜7)
(2)另印顺法师着《成佛之道》p.73:
大名长者问佛:「我平时念佛,不失正念。可是,有时在十字街头,人又多,象马又多,连念佛的正念也忘了。我想,那时候如不幸而身死,不知道会不会堕落?」
佛告诉他说:「不会堕落的。你平时念佛,养成向佛的善习,即使失去正念而死,还是会上升的。因为业力强大,不一定与心相应的。如大树倾向东南而长大的,一旦锯断了,自然会向东南倒的。」所以止恶行善,能造作重大的善业,当然很好;最要紧的,还是平时修行,养成善业的习性,临终自然会因业力而向上。
^13 《瑜伽师地论》卷86(大正30,778b23〜29):「于诸行中,修无常想行有五种:谓由无常性,无恒性,非久住性,不可保性,变坏法性故。此中剎那剎那坏故无常;自体系属有限住寿故无恒;外事劫后决定无住故非久住;寿量未满,容被缘坏非时而死故不可保;乃至尔所时住,于其中间不定安乐故变坏法。」
^14
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》卷20(大正24,299c1〜3):「如有颂言:积聚皆销散,崇高必堕落,合会皆别离,生者咸归死。」
另参考印顺法师着《成佛之道》(p.4〜p.8)。
^15参照《相应部》(12)〈因缘相应〉(日译南传13,p.136〜p.138)。
^16参见印顺法师着《中观今论》p.105。
^17参见印顺法师着《中观今论》p.172〜p.180。
^18 《大智度论》卷18:「佛随众生所应而说法:破常颠倒,故说无常。以人不知不信后世故,说心去后世,上生天上;罪福业因缘,百千万劫不失。是对治悉檀,非第一义悉檀,诸法实相非常非无常。佛亦处处说诸法空,诸法空中亦无无常。以是故说世间无常是邪见,是故名为法空。」(大正25,193b1〜7)
^19印顺法师着《中观今论》p.141 ~ p.142:
「外道问佛:「我与世间常,我与世间无常,我与世间亦常亦无常,我与世间非常非无常」等──有边无边、去与不去、一与异等十四不可记事,佛皆默然不答。不但外道所问的神我,根本没有而无从答起;外道兼问法,如所云「世间」,佛何以不答?佛的默然无言,实有甚深的意义!有人谓佛是实际的宗教家,不尚空谈,所以不答。此说固也是有所见的,但佛不答的根本意趣,实因问者异见、异执、异信、异解,自起的分别妄执熏心,不达缘起的我法如幻,所以无从答起,也无用答复。答复它,不能信受,或者还要多兴诽谤。佛陀应机说法,缘起性空的意义甚深,问者自性见深,答之不能令其领悟,不答则反可使其自省而自见所执的不当。佛陀默然不应,即于无言中显出缘起空寂的甚深义趣。」
另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2,大正25,74c15-75a19。
^20《经集》〈义品〉(日译南传24,p.295〜p.370)。
^21吴支谦译《佛说义足经》(大正4,174b8〜189c24)。
^22 《四分律》卷39(大正22,845c23〜25):「尔时世尊作是念:善哉比丘!十六句义,不增不减不坏经法,音声清好,章句次第了了可解。」
^23 《四分律》卷54(大正2…
《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