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蜜法,入阿毗昙門則墮有中,若入空門則墮無中,若入昆勒門則墮有無中。」
(2) 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p.138:
阿毗昙分別法的自相、共相,因而引起一一法實有自性的執見,所以墮在「有」中。
空門說法空,如方廣道人那樣,就是墮在空「無」中。
昆勒是大迦旃延所造的論,依真谛的《部執異論疏》說:大衆部分出的分別說(玄奘譯作「說假」)部,是大迦旃延弟子:「此是佛假名說,此是佛真實說;此是真谛,此是俗谛」。分別的說實說假,說真說俗,很可能墮入「有無」中的。
這種種論議,都淵源于佛(《阿含》)說,只是偏執而以對方爲「乖錯」。如得般若波羅蜜,也就是通達緣起即空即假名的中道,那可說部派異義,都有其相對的真實性,于一切法門無所礙了!
^4 《大智度論》卷4亦引用了《波羅延經》:「菩薩得無生法忍故,一切名字生死相斷,出叁界不墮衆生數中。何以故?聲聞人得阿羅漢道,滅度已尚不墮衆生數中,何況菩薩?如《波羅延經》〈優波屍難中偈〉說:『已滅無處更出不?若已永滅不出不?既入涅槃常住不?唯願大智說其實!』佛答:『滅者即是不可量,破壞因緣及名相,一切言語道已過,一時都盡如火滅。』如阿羅漢一切名字尚斷,何況菩薩能破一切諸法,知實相、得法身而不斷耶?」(大正25,85b4~11)此偈頌與《經集》《彼岸道品》第1075~1076頌相似(日譯南傳24,p.406〜p.407)。
^5 《雜阿含經》卷12(297經)(大正2,84c16〜25):「緣生老死者,若有問言:彼誰老死?老死屬誰?彼則答言:我即老死,今老死屬我,老死是我所,言命即是身。或言:命異、身異。此則一義,而說有種種。若見言命即是身,彼梵行者所無有;若複見言命異身異,梵行者所無有。于此二邊,心所不隨,正向中道,賢聖出世如實、不顛倒、正見,謂緣生老死。如是生、有、取、愛、受、觸、六入處、名色、識、行,緣無明故有行。」
^6 《雜阿含經》卷12(297經)(大正2,85a1〜9):「諸比丘!若無明離欲而生明,彼誰老死?老死屬誰者?老死則斷,則知斷其根本,如截多羅樹頭,于未來世成不生法。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,彼誰生?生屬誰?乃至誰是行?行屬誰者?行則斷,則知斷其根本,如截多羅樹頭,于未來世成不生法。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,彼無明滅則行滅,乃至純大苦聚滅,是名大空法經。」
^7 《成實論》卷12(大正32,333a21〜27):「又《大空經》中說:若人言此老死,某老死。若人說身即是神,若說身異神異。此言異而義同,若有此見,非我弟子,非梵行者。若遮某老死,則破假名,遮此老死,則破五陰。又說生緣老死名爲中道。當知第一義故,說無老死;世谛故,說生緣老死。」
^8 《長阿含經》(21)《梵動經》(大正1,88b12〜94a13)。《長部》(1)《梵網經》(日譯南傳6,p.15〜p.68)。
^9
《長阿含經》(21)《梵動經》:「諸有沙門、婆羅門于本劫本見、末劫末見,種種無數,隨意所說,盡入六十二見中。……諸沙門、婆羅門于本劫本見,種種無數,各隨意說,盡入十八見中。……諸有沙門、婆羅門于末劫末見,無數種種,隨意所說,彼盡入四十四見中。……」(大正1,89c23〜93c11)
過去世十八見:(1)世間常存論︰四種。(2)世間半常半無常論︰四種。(3)世間有邊無邊論︰四種。(4)異問異答論(詭辯論)︰四種。(5)無因而有論︰二種。
未來世四十四見:(1)世間有想論︰十六種。(2)世間無想論︰八種。(3)世間非有想非無想論︰八種。(4)衆生斷滅無余論︰七種。(5)現在生中涅槃論︰五種。
^10
(1)《雜阿含經》34卷(962經)(大正2,245c10〜19):
佛告婆蹉種出家:「若作是見:世間常,此則真實,余則虛妄者,此是倒見,此是觀察見,此是動搖見,此是垢汙見,此是結見,是苦、是閡、是惱、是熱,見結所系。愚癡無聞凡夫,于未來世,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生。婆蹉種出家!若作是見:世間無常,常無常,非常非無常;有邊,無邊,邊無邊,非有邊非無邊,是命是身,命異身異;如來有後死,無後死,有無後死,非有非無後死,此是倒見,乃至憂悲惱苦生」。
(2)《相應部》(33)〈婆蹉種相應〉(日譯南傳14,p.418〜p.419)作十見:
婆磋種出家者白世尊言:「尊瞿昙!依何因?依何緣?于世間生如是種種成見耶?謂:世間爲常、世間爲無常、世間爲有邊、世間爲無邊,命即是身,命與身異,如來死後有,如來死後無,如來死後亦有亦無,如來死後非有非無。」
[世尊言:]「婆磋!于色無知故,于色集無知故,于色滅無知故、于順色滅道無知故,于世間有生如是種種之成見。謂:世間爲常……乃至……如來死後非有非無。婆磋!依此因、依此緣,于世間有生如是種種之成見。謂:世間爲常……乃至……如來死後非有非無。」
^11
(1)《雜阿含經》卷9(231經):「佛告叁彌離提:危脆敗壞,是名世間。雲何危脆敗壞?叁彌離提!眼是危脆敗壞法,若色.眼識.眼觸.眼觸因緣生受。內覺若苦.若樂.不苦不樂,彼一切亦是危脆敗壞。耳.鼻.舌.身.意亦複如是。是說危脆敗壞法,名爲世間。」(大正2,56b14-19)。
(2)《相應部》(35)〈六處相應〉(日譯南傳15,p.64;p.86〜p.87)。
^12
(1)《雜阿含經》卷33(930經):
「佛告摩诃男:汝亦如是,若命終時,不生惡趣,終亦無惡。所以者何?汝已長夜修習念佛.念法.念僧,若命終時,此身若火燒,若棄冢間,風飄日曝,久成塵末,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,戒.施.聞.慧所熏,神識上升,向安樂處,未來生天。」(大正2,237c2〜7)
(2)另印順法師著《成佛之道》p.73:
大名長者問佛:「我平時念佛,不失正念。可是,有時在十字街頭,人又多,象馬又多,連念佛的正念也忘了。我想,那時候如不幸而身死,不知道會不會墮落?」
佛告訴他說:「不會墮落的。你平時念佛,養成向佛的善習,即使失去正念而死,還是會上升的。因爲業力強大,不一定與心相應的。如大樹傾向東南而長大的,一旦鋸斷了,自然會向東南倒的。」所以止惡行善,能造作重大的善業,當然很好;最要緊的,還是平時修行,養成善業的習性,臨終自然會因業力而向上。
^13 《瑜伽師地論》卷86(大正30,778b23〜29):「于諸行中,修無常想行有五種:謂由無常性,無恒性,非久住性,不可保性,變壞法性故。此中剎那剎那壞故無常;自體系屬有限住壽故無恒;外事劫後決定無住故非久住;壽量未滿,容被緣壞非時而死故不可保;乃至爾所時住,于其中間不定安樂故變壞法。」
^14
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》卷20(大正24,299c1〜3):「如有頌言:積聚皆銷散,崇高必墮落,合會皆別離,生者鹹歸死。」
另參考印順法師著《成佛之道》(p.4〜p.8)。
^15參照《相應部》(12)〈因緣相應〉(日譯南傳13,p.136〜p.138)。
^16參見印順法師著《中觀今論》p.105。
^17參見印順法師著《中觀今論》p.172〜p.180。
^18 《大智度論》卷18:「佛隨衆生所應而說法:破常顛倒,故說無常。以人不知不信後世故,說心去後世,上生天上;罪福業因緣,百千萬劫不失。是對治悉檀,非第一義悉檀,諸法實相非常非無常。佛亦處處說諸法空,諸法空中亦無無常。以是故說世間無常是邪見,是故名爲法空。」(大正25,193b1〜7)
^19印順法師著《中觀今論》p.141 ~ p.142:
「外道問佛:「我與世間常,我與世間無常,我與世間亦常亦無常,我與世間非常非無常」等──有邊無邊、去與不去、一與異等十四不可記事,佛皆默然不答。不但外道所問的神我,根本沒有而無從答起;外道兼問法,如所雲「世間」,佛何以不答?佛的默然無言,實有甚深的意義!有人謂佛是實際的宗教家,不尚空談,所以不答。此說固也是有所見的,但佛不答的根本意趣,實因問者異見、異執、異信、異解,自起的分別妄執熏心,不達緣起的我法如幻,所以無從答起,也無用答複。答複它,不能信受,或者還要多興誹謗。佛陀應機說法,緣起性空的意義甚深,問者自性見深,答之不能令其領悟,不答則反可使其自省而自見所執的不當。佛陀默然不應,即于無言中顯出緣起空寂的甚深義趣。」
另參見《大智度論》卷2,大正25,74c15-75a19。
^20《經集》〈義品〉(日譯南傳24,p.295〜p.370)。
^21吳支謙譯《佛說義足經》(大正4,174b8〜189c24)。
^22 《四分律》卷39(大正22,845c23〜25):「爾時世尊作是念:善哉比丘!十六句義,不增不減不壞經法,音聲清好,章句次第了了可解。」
^23 《四分律》卷54(大正2…
《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節 聲聞學派之我法二空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