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行无常,邪见的世间无常,是没有矛盾的。但在佛法法义的论究中,两种无常有点相同,那为什么一正一邪呢?

  

  (1)世间无常,是前灭而以后没有了,犯了中断(uccheda)的过失。

  (2)诸行无常,是有为生灭的。

  如经上所说,心是时刻不住的生灭,前前与后后不同。论究起来,即使是最短的时间──剎那,也是有生灭的,这就是「念念生灭无常」。

  四大色身,不是十年、二十年……百年没有变异的,也是年异、月异、日异,即使一剎那间,也是生灭无常的。

  这样的剎那生灭,前剎那没有灭,后剎那是不能生起的。如前剎那已灭,已经灭了,也就不能生起后剎那。如所作的善恶业,也是剎那灭的,业灭而成为过去,又怎能招感未来,也许是百千万亿劫以后的善恶报呢?

  因果相续的诸行无常,由于「剎那生灭」,前灭后生的难以成立,就与世间无常的中断一样,那为什么一正一邪呢?

  

  

  诸行剎那生灭,如何成立因果前后相续(p.97)

  (1)〔说一切有部〕为了剎那生灭而又要成立前后相续,说一切有部依三世有16说,法性恒有,灭入过去而还是存在(有)的,所以能前后相续而起。

  

  

  (2)〔经部〕 经部依现在有说,灭入过去,是成为熏习而保存于现在,所以能前后续生。

  但部派的意见不一,不是大家所能完全同意的。

  

  (3)〔说法空的部派〕 说法空的部派,以为「佛处处说无常,处处说不灭」17(不灭就是常),「佛随众生所应而说法」。

  说诸行无常,为了破常颠倒,一切法「非实性无常」,不能说是灭而就没有了。

  说「心去后世,上生天上」18等,为了破断灭见,并非说心是前后一如的。这都是随顺世俗的方便,如论究到诸法实相(实相是「实性」的异译),是非常非无常的。空性也是非常非无常的,是超越常无常等一切戏论执见的,所以佛说十四事不可记(不能肯定的说是什么,所以佛不予答复19),六十二见是邪见,正表示了一切法空的正见。

  四、《义品》(p.97~p.98)

  【(一)引偈颂(p.97)】

  如《大智度论》卷18(大正25,193b19〜c1)说:

  佛说《义品》偈:

  各各谓究竟,而各自爱着,各自是非彼,是皆非究竟。

  是人入论众,辩明义理时,各各相是非,胜负怀忧喜。

  胜者堕憍坑,负者堕忧狱,是故有智者,不随此二法。

  论力汝当知!我诸弟子法,无虚亦无实,汝欲何所求!

  汝欲坏我论,终已无此处;一切智难胜,适足自毁坏。

  如是等处处声闻经中说诸法空。

  【(二)《义品》的异译本(p.98)】

  《义品》一六经,巴利藏编入《小部》的《经集》20,与《义品》相当的,有吴支谦所译的《佛说义足经》,二卷,一六品21。法藏部称此为「十六句义22」或「句义经」23。句是pada的义译,有足迹的意义,所以译为《义足经》的,可能是法藏部的诵本。

  

  【(三)《大智度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等引用《义品》明法性离言空寂(p.98)】

  《大智度论》一再引用《义品》:

  

  如上引五偈明法空。(《大智度论》卷18,大正25,193b19〜c1)

  又明第一义悉檀,引《众义经》24三偈。

  明无诤法,引《阿他婆耆经》25(《阿他婆耆》是《义品》的音译)三偈。

  引《利众经》(利众即众利,利是义利的利),明不取着一切法──法空26。

  引《佛说利众经》27二偈,明如实知名色。

  《瑜伽师地论》也引《义品》,明一切法离言法性。28

  

  《义品》的成立很早,《杂阿含经》(「弟子记说」)已经解说到了29。

  

  从《大智度论》与《瑜伽论》的引用,可见《义品》对大乘法性空寂离言的思想,是有重要影响的。

  

  上文所引的五偈,是论力(《义足经》作勇辞30,勇辞是论力的异译。《经集》《义品》作波须罗31)梵志举外道的种种见,想与佛论诤谁是究竟的。佛告诉他:人都是爱着自己的见解,以自己的见解为真理,自是非他的互相论诤,结果是胜利者长憍慢心,失败者心生忧恼。

  

  这意味着:真理是不能在思辨论诤中得来的,引向法性离言空寂的自证。

  

  五、《大智度论》卷31引六(或七)经说法空(p.98)

  说法空的声闻学派,引了《大空经》、《梵网经》、《义品》──三经,并说「处处声闻经中说诸法空」。

  《大智度论》在说「一切法空」后,又简略的引述了声闻藏的六(或七)经,如《论》卷31说。

  

  【(一)《先尼梵志经》(p.99~p.100)】

  《大智度论》卷31:

  「有利根梵志,求诸法实相,不厌老病死,着种种法相,为是故说法空,所谓先尼梵志,不说五众即是实,亦不说离五众是实」。(大正25,295b22〜25)

  六经中第一,仙尼梵志事,见《杂阿含经》32。佛与仙尼的问答,是:色(等五阴)是如来?异(离)色是如来?色中有如来?如来中有色?

  

  如来(tathāgata)是我的异名33,如如不动而来去生死的如来,不即色,不离色,如来不在色中,色不在如来中34──这就是一般所说的:「非是我,异我,不相在」35。《论》文所说「不说五众(五阴)即是实,亦不说离五众是实」,「实」就是如来,无实即无如来──我。这是二十句我我所见,而法空说者,依四句不可说是如来,解说为法空。

  

  《先尼梵志经》,可能是法空派所诵本,文句略有出入。

  

  《般若经》的原始部分,曾引先尼梵志的因信得入一切智,是继承声闻法空派的解说,集入《般若经》36为例证的。

  

  【(二)强论梵志(《义品》)】

  「复有强论梵志,佛答:我法中不受有无;汝何所论?有无是戏论法,结使生处。」(大正25,295b25〜27)

  第二,强论梵志,如上面《义品》所说的37。「强论』就是「论力」,《义足经》是译为「勇辞」的。

  

  【(三)《大空[法]经》】

  「及《杂阿含》中,《大空经》说二种空,众生空、法空。」 (大正25,295b27〜28)

  第三,《大空[法]经》,已在上文38说过。

  

  【(四)《罗陀经》】

  「《罗陀经》中说:色众破裂分散,令无所有。」(大正25,295b28〜29)

  第四,《罗陀经》,见《杂阿含经》(122经),如说:「于色境界,当散坏消灭;于受、想、行、识境界,当散坏消灭。断除爱欲,爱尽则苦尽。」39

  

  五阴的散坏消灭,或依此立「散空」40。

  

  【(五)《筏喻经》(p.100)】

  「《筏喻经》中说: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!(大正25,295b29〜c1)

  第五,《筏喻经》,见《中阿含经》的《阿梨咤经》41。

  

  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的经意是:佛说的一切法(九分教或十二分教42),善巧了解,目的是为了解脱。所以闻思法义,对解脱是有用的,是有必要的;但为了解脱,就不应取着(诤论)文义,因为一有取着,就不得解脱。如一般所说:「渡河须用筏,到岸不用船」。

  

  从此可见,如来说法,只是适应众生说法,引导众生出离,而不是说些见解,要人坚固取着的。无边法门,都不过适应众生的方便。「法(善的正的)尚应舍,何况(恶的邪的)非法」,表示了一切法空。

  

  【(六)《波罗延经》、(七)《利众经》(p.101)】

  「《波罗延经》,《利众经》中说:智者于一切法不受不着,若受着法,则生戏论,若无所依止,则无所论。诸得道圣人,于诸法无取无舍,若无取舍,能离一切诸见。如是等三藏中处处说法空」。(大正25,295c1〜6)

  第六,《波罗延经》是《经集》的《彼岸道品》43。《众利经》是《经集》的《义品》。长行略引二经的经意,明智者于一切法不受不着,不取不舍。与《义品》的「第一八偈[经]」44相当。

  

  六、结说(p.101)

  声闻的法空学派,引声闻经以说法空的,主要的理由是:

  

  无我所。

  五阴法散灭。

  不落二边──四句的见解。

  佛法是非诤论处。

  智者不取着一切法。45

  法空的学派,与阿毗昙门的辨析事相,是不同的。这是着眼于佛法的理想,方便引导趣入、修证的立场。

  

  注解

  ^1

  《大智度论》卷18(大正25,192a28〜193c1):

  

  「智者入三种法门,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。何等是三门?一者昆勒门,二者阿毗昙门,三者空门。

  

  问曰:云何名昆勒?云何名阿毗昙?云何名空门?

  

  答曰:昆勒有三百二十万言,佛在世时大迦栴延之所造。佛灭度后人寿转减,忆识力少不能广诵,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,若人入昆勒门论议则无穷。……

  

  云何名阿毗昙门?或佛自说诸法义,或佛自说诸法名,诸弟子种种集述解其义。……

  

  空门者,生空、法空。……如是等处处声闻经中说诸法空。」

  

  参见印顺法师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p.137~p.138。

  

  ^2《大智度论》卷31(大正25,295b22〜c5);详见《空之探究》p.98~p.101。

  ^3

  (1)《大智度论》卷18(大正25,194a24〜b1):

  「若人入此三门则知佛法义不相违背,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罗蜜力,于一切法无所罣碍。若不得般若波罗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