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行無常,邪見的世間無常,是沒有矛盾的。但在佛法法義的論究中,兩種無常有點相同,那爲什麼一正一邪呢?
(1)世間無常,是前滅而以後沒有了,犯了中斷(uccheda)的過失。
(2)諸行無常,是有爲生滅的。
如經上所說,心是時刻不住的生滅,前前與後後不同。論究起來,即使是最短的時間──剎那,也是有生滅的,這就是「念念生滅無常」。
四大色身,不是十年、二十年……百年沒有變異的,也是年異、月異、日異,即使一剎那間,也是生滅無常的。
這樣的剎那生滅,前剎那沒有滅,後剎那是不能生起的。如前剎那已滅,已經滅了,也就不能生起後剎那。如所作的善惡業,也是剎那滅的,業滅而成爲過去,又怎能招感未來,也許是百千萬億劫以後的善惡報呢?
因果相續的諸行無常,由于「剎那生滅」,前滅後生的難以成立,就與世間無常的中斷一樣,那爲什麼一正一邪呢?
諸行剎那生滅,如何成立因果前後相續(p.97)
(1)〔說一切有部〕爲了剎那生滅而又要成立前後相續,說一切有部依叁世有16說,法性恒有,滅入過去而還是存在(有)的,所以能前後相續而起。
(2)〔經部〕 經部依現在有說,滅入過去,是成爲熏習而保存于現在,所以能前後續生。
但部派的意見不一,不是大家所能完全同意的。
(3)〔說法空的部派〕 說法空的部派,以爲「佛處處說無常,處處說不滅」17(不滅就是常),「佛隨衆生所應而說法」。
說諸行無常,爲了破常顛倒,一切法「非實性無常」,不能說是滅而就沒有了。
說「心去後世,上生天上」18等,爲了破斷滅見,並非說心是前後一如的。這都是隨順世俗的方便,如論究到諸法實相(實相是「實性」的異譯),是非常非無常的。空性也是非常非無常的,是超越常無常等一切戲論執見的,所以佛說十四事不可記(不能肯定的說是什麼,所以佛不予答複19),六十二見是邪見,正表示了一切法空的正見。
四、《義品》(p.97~p.98)
【(一)引偈頌(p.97)】
如《大智度論》卷18(大正25,193b19〜c1)說:
佛說《義品》偈:
各各謂究竟,而各自愛著,各自是非彼,是皆非究竟。
是人入論衆,辯明義理時,各各相是非,勝負懷憂喜。
勝者墮憍坑,負者墮憂獄,是故有智者,不隨此二法。
論力汝當知!我諸弟子法,無虛亦無實,汝欲何所求!
汝欲壞我論,終已無此處;一切智難勝,適足自毀壞。
如是等處處聲聞經中說諸法空。
【(二)《義品》的異譯本(p.98)】
《義品》一六經,巴利藏編入《小部》的《經集》20,與《義品》相當的,有吳支謙所譯的《佛說義足經》,二卷,一六品21。法藏部稱此爲「十六句義22」或「句義經」23。句是pada的義譯,有足迹的意義,所以譯爲《義足經》的,可能是法藏部的誦本。
【(叁)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等引用《義品》明法性離言空寂(p.98)】
《大智度論》一再引用《義品》:
如上引五偈明法空。(《大智度論》卷18,大正25,193b19〜c1)
又明第一義悉檀,引《衆義經》24叁偈。
明無诤法,引《阿他婆耆經》25(《阿他婆耆》是《義品》的音譯)叁偈。
引《利衆經》(利衆即衆利,利是義利的利),明不取著一切法──法空26。
引《佛說利衆經》27二偈,明如實知名色。
《瑜伽師地論》也引《義品》,明一切法離言法性。28
《義品》的成立很早,《雜阿含經》(「弟子記說」)已經解說到了29。
從《大智度論》與《瑜伽論》的引用,可見《義品》對大乘法性空寂離言的思想,是有重要影響的。
上文所引的五偈,是論力(《義足經》作勇辭30,勇辭是論力的異譯。《經集》《義品》作波須羅31)梵志舉外道的種種見,想與佛論诤誰是究竟的。佛告訴他:人都是愛著自己的見解,以自己的見解爲真理,自是非他的互相論诤,結果是勝利者長憍慢心,失敗者心生憂惱。
這意味著:真理是不能在思辨論诤中得來的,引向法性離言空寂的自證。
五、《大智度論》卷31引六(或七)經說法空(p.98)
說法空的聲聞學派,引了《大空經》、《梵網經》、《義品》──叁經,並說「處處聲聞經中說諸法空」。
《大智度論》在說「一切法空」後,又簡略的引述了聲聞藏的六(或七)經,如《論》卷31說。
【(一)《先尼梵志經》(p.99~p.100)】
《大智度論》卷31:
「有利根梵志,求諸法實相,不厭老病死,著種種法相,爲是故說法空,所謂先尼梵志,不說五衆即是實,亦不說離五衆是實」。(大正25,295b22〜25)
六經中第一,仙尼梵志事,見《雜阿含經》32。佛與仙尼的問答,是:色(等五陰)是如來?異(離)色是如來?色中有如來?如來中有色?
如來(tathāgata)是我的異名33,如如不動而來去生死的如來,不即色,不離色,如來不在色中,色不在如來中34──這就是一般所說的:「非是我,異我,不相在」35。《論》文所說「不說五衆(五陰)即是實,亦不說離五衆是實」,「實」就是如來,無實即無如來──我。這是二十句我我所見,而法空說者,依四句不可說是如來,解說爲法空。
《先尼梵志經》,可能是法空派所誦本,文句略有出入。
《般若經》的原始部分,曾引先尼梵志的因信得入一切智,是繼承聲聞法空派的解說,集入《般若經》36爲例證的。
【(二)強論梵志(《義品》)】
「複有強論梵志,佛答:我法中不受有無;汝何所論?有無是戲論法,結使生處。」(大正25,295b25〜27)
第二,強論梵志,如上面《義品》所說的37。「強論』就是「論力」,《義足經》是譯爲「勇辭」的。
【(叁)《大空[法]經》】
「及《雜阿含》中,《大空經》說二種空,衆生空、法空。」 (大正25,295b27〜28)
第叁,《大空[法]經》,已在上文38說過。
【(四)《羅陀經》】
「《羅陀經》中說:色衆破裂分散,令無所有。」(大正25,295b28〜29)
第四,《羅陀經》,見《雜阿含經》(122經),如說:「于色境界,當散壞消滅;于受、想、行、識境界,當散壞消滅。斷除愛欲,愛盡則苦盡。」39
五陰的散壞消滅,或依此立「散空」40。
【(五)《筏喻經》(p.100)】
「《筏喻經》中說: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!(大正25,295b29〜c1)
第五,《筏喻經》,見《中阿含經》的《阿梨咤經》41。
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的經意是:佛說的一切法(九分教或十二分教42),善巧了解,目的是爲了解脫。所以聞思法義,對解脫是有用的,是有必要的;但爲了解脫,就不應取著(诤論)文義,因爲一有取著,就不得解脫。如一般所說:「渡河須用筏,到岸不用船」。
從此可見,如來說法,只是適應衆生說法,引導衆生出離,而不是說些見解,要人堅固取著的。無邊法門,都不過適應衆生的方便。「法(善的正的)尚應舍,何況(惡的邪的)非法」,表示了一切法空。
【(六)《波羅延經》、(七)《利衆經》(p.101)】
「《波羅延經》,《利衆經》中說:智者于一切法不受不著,若受著法,則生戲論,若無所依止,則無所論。諸得道聖人,于諸法無取無舍,若無取舍,能離一切諸見。如是等叁藏中處處說法空」。(大正25,295c1〜6)
第六,《波羅延經》是《經集》的《彼岸道品》43。《衆利經》是《經集》的《義品》。長行略引二經的經意,明智者于一切法不受不著,不取不舍。與《義品》的「第一八偈[經]」44相當。
六、結說(p.101)
聲聞的法空學派,引聲聞經以說法空的,主要的理由是:
無我所。
五陰法散滅。
不落二邊──四句的見解。
佛法是非诤論處。
智者不取著一切法。45
法空的學派,與阿毗昙門的辨析事相,是不同的。這是著眼于佛法的理想,方便引導趣入、修證的立場。
注解
^1
《大智度論》卷18(大正25,192a28〜193c1):
「智者入叁種法門,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。何等是叁門?一者昆勒門,二者阿毗昙門,叁者空門。
問曰:雲何名昆勒?雲何名阿毗昙?雲何名空門?
答曰:昆勒有叁百二十萬言,佛在世時大迦栴延之所造。佛滅度後人壽轉減,憶識力少不能廣誦,諸得道人撰爲叁十八萬四千言,若人入昆勒門論議則無窮。……
雲何名阿毗昙門?或佛自說諸法義,或佛自說諸法名,諸弟子種種集述解其義。……
空門者,生空、法空。……如是等處處聲聞經中說諸法空。」
參見印順法師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p.137~p.138。
^2《大智度論》卷31(大正25,295b22〜c5);詳見《空之探究》p.98~p.101。
^3
(1)《大智度論》卷18(大正25,194a24〜b1):
「若人入此叁門則知佛法義不相違背,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羅蜜力,于一切法無所罣礙。若不得般若波羅…
《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節 聲聞學派之我法二空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