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部派──空义之开展
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(p.92~p.103)
一、前言(p.92)
声闻部派中,有说一切法空的。由于文献不充分,不明了究竟是那些部派,但说法空的部派,确实是存在的。如龙树《大智度论》,说到三种法门;「一者、昆勒门,二者、阿毗昙门,三者、空门」1。
三种法门中的「空门」,有的属于声闻,引声闻三经来说明。
又于说「一切法空」时,引六(或七)经,明「三藏中处处说法空」2。
《大智度论》又说:「若不得般若波罗蜜法入阿毗昙门,则堕有中;若入空门则堕无中;若入昆勒门则堕有无中」3。
这可见,广引声闻经而说一切法空的,不是龙树自己,而是声闻的部派。
以下,依《大智度论》所引的经说,可以了解「空门」是怎样解说法空的。
说法空的声闻经典:
【(一)声闻三经】
《大空[法]经》:《大智度论》卷18(大正25,192c26〜193a3)所引《佛说大空经》;《杂阿含经》卷12(297经)(大正2,84c11〜85a10)。
《梵网经》:《大智度论》卷18(大正25,193a6〜9)所引《梵网经》;
《长阿含经》卷14(21经)《梵动经》(大正1,88b12〜94a13)
《义品》:《大智度论》卷18(大正25,193b19〜c1)所引偈《义品偈》;
《经集》《义品》〈波须罗经〉(824〜834偈)(日译南传24,p.320〜p.324);
《佛说义足经》卷上〈勇辞梵志经第八〉(大正4,179c4〜180a12)。
【(二)《大智度论》卷31所引七经(大正25,295b22〜c5)】
《先尼梵志经》:《杂阿含经》卷5(105经)(大正2,31c15~32c1)。
《义品》(强论梵志):《经集》《义品》〈波须罗经〉(824〜834偈) (日译南传24,p.320〜p.324);《佛说义足经》卷上(《勇辞梵志经》第八)(大正4,179c4〜180a12)。
《大空[法]经》:《杂阿含经》卷12(297经)(大正2,84c11〜85a10)。
《罗陀经》:《杂阿含经》卷6(122经)(大正2,40a4〜18)。
《筏喻经》:《中阿含经》卷54(200经)《阿梨咤经》(大正1,764b18〜c14)。
《波罗延经》4:《经集》《彼岸道品》(日译南传24,p.370〜p.436)。
《众利经》:《经集》的《义品》〈第一八偈经〉(796〜803偈)(日译南传24,p.310〜p.312)。
二、《大空[法]经》(p.92)
【(一)举经文】
汉译《杂阿含经》卷12(297经)说:「若有问言:彼谁老死?老死属谁?彼则答言:我即老死;今老死属我,老死是我所」5;并与「命即是身」,「命异身异」相配合。
【(二)《大智度论》之解释】
依「空门」的见解,这是说法空的,如《大智度论》说:
「声闻法中,法空为大空。如《杂阿含》〈大空[法]经〉6说生因缘老死,若有人言是老死、是人老死,二俱邪见。是人老死,(人不可得),则众生空。是老死,(老死不可得),是法空。」(卷18,大正25,288a)
「若说谁老死,当知是虚妄,是名生空。若说是老死,当知是虚妄,是名法空。」(卷18,大正25,193a)
生空──众生空,法空,「空门」是成立二空的。
经说「今老死属我,老死是我所」,是邪见虚妄的,因而说「是老死,是法空」。这是以无我为我空,无我所是法空的。与《成实论》所说:「若遮某老死,则破假名;遮此老死,则破五阴。」7(破五阴即法空)的意见相合。
三、《梵网经》(p.93)
【(一)引经文(p.93)】
如《大智度论》卷18(大正25,193a6〜10)说:
「《梵网经》中六十二见。若有人言:神常、世间亦常,是为邪见。若言神无常、世间无常,是亦邪见。神及世间常亦无常,神及世间非常亦非非常,皆是邪见。以是故知诸法皆空是为实。」
【(二)略释经义(p.93~p.97)】
《梵网经》是《长阿含经》的一经。8 经说六十二见,是综举印度当时外道们的异见,内容为过去十八见,未来四十四见。9
《论》文所引神及世间常、无常等,是六十二见的前四见。常、无常等四见,在《杂阿含经》中,是十四不可记10的前四见。
本来只是世间常、无常等,而《梵网经》作神及世间常、无常等。
神,是我(ātman)的古译。
世间(loka),《杂阿含经》约六根、六境、六识、六触、六受说11,是众生的身心活动。
《长阿含经》分别为神我与世间,那是我与法对举,也可说以众生自体与山河大地相对论,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众生(世间)与(器)世间了。
《大智度论》解说「神我及世间常、无常等是邪见,诸法皆空是真实」(p.94)
《大智度论》依「空门」,以神我及世间常、无常等邪见,解说为「诸法皆空,是为(如)实」。依经文,并没有法空说的明文,这经过怎样的理解而论定是空呢?
神我是不可得的,所以说我是常是无常等,都是邪见。但「佛处处说有为法,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令人得道,云何(《梵网经》)言(世间)无常堕邪见?」
在佛的不同教说中,似乎存有矛盾!《大智度论》引经而加以解说,如卷18说:
佛告摩诃男:……若(人)身坏死时,善心意识,长夜以信、戒、闻、施、慧熏心故,必得利益,上生天上。12(以上引经,以下解说)
若一切法念念生灭无常,佛云何言诸功德熏心故必得上生?以是故知非无常性。
问曰:「若无常不实,佛何以说无常?」
[答曰:]「佛随众生所应而说法:破常颠倒,故说无常。以人不知不信后世故,说心去后世,上生天上;罪福业因缘,百千万劫不失。是对治悉檀,非第一义悉檀,诸法实相非常非无常。
佛亦处处说诸法空,诸法空中亦无无常。以是故说世间无常是邪见,是故名为法空」。(大正25,193a23〜b7)
佛指出无常的事实,令众生起厌离心而向于解脱(p.95)
佛说无常,使人得道,这是原始佛教的事实。「诸行无常」的无常,原语为anitya;无常性是anityatā。佛不但说无常,也说无恒、变易、不安隐等。《瑜伽论》依经说:
于诸行中,修无常想行有五种,谓由无常性,无恒性,非久住性,不可保性,变坏法性。13
佛说无常等,不是论究义理,而是指明事实。如四非常偈说:「积聚(财富)皆销散,崇高(名位、权势)必堕落,(亲友)合会要当离,有生无不死」14。这是要人对这现实世间(天国也在内),不可迷恋于不彻底的,终究要消失的福乐,起厌离心而向于解脱。
如实知见「色身」与「心意识」是无常(p.95)
然而,一切凡夫,都是寄望于永恒而恋着这世间的,所以《杂阿含经》卷12(290经)(大正2,81c5〜17)说:
愚痴无闻凡夫,于四大身,厌患、离欲、背舍而非识。所以者何?见四大身有增、有减,有取、有舍,而于心、意、识,愚痴无闻凡夫,不能生厌,离欲,解脱。所以者何?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,若得、若取,言是我,我所,相在,是故愚痴无闻凡夫,不能于彼生厌,离欲,背舍。
愚痴无闻凡夫,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,不可于识系我我所。所以者何?四大色身,我见十年住,二十、三十乃至百年;若善消息,或复小过。彼心意识,日夜时刻须臾转变,异生异灭15。犹如猕猴游林树间,须臾处处攀捉枝条,放一取一。彼心.意.识亦复如是,异生异灭。
愚痴无闻的一般人,对于四大色身──肉体,有的还能生厌离心,而对于心识,却不能厌离,固执的执我我所。
依佛的意思,对于四大色身,执我我所而不能厌离,多少还可以原谅。因为我们的色身,有的活了十年,二十年,有的能活到一百岁。如将护调养得好,有的还少少超过了一百岁。有这样的长期安定,所以不免迷恋而执着。
我们的心意识,是时刻不停的在变异,前灭的不同于后起的,所以说异生异灭。这样的剎那生灭变异,而众生却固执的执为我我所,如一般所说的灵魂,玄学与神学家,称之为真心、真我。这都以为在无常变化中,有生命的主体不变,从前生到今生,从今生到后世。
佛针对世俗的妄执,对生死流转中的一切,宣说「诸行无常」。无常,是要人不迷恋于短暂的福乐,而向于究竟的解脱;这是被称为「如实知」与「正见」的。
诸行无常是正见,世间无常是邪见(p.96)
说到世间(常与)无常是邪见,无常的原语是aśāśvata,虽同样的译为无常,但与诸行无常不同。邪见的世间无常,是以为:有情世间是一死了事,没有生死流转,是断灭论者,顺世的唯物论者的见解。在佛陀时代的印度,顺世派是少数。
诸行无常是正见,世间无常是邪见,在原始佛教里,应该是没有矛盾的。
正见的诸…
《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