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「无相三昧」、「无愿三昧」──三三昧,或称三解脱门。在修证上,三三昧是极重要的定门。《杂阿含经》中,质多长者说:四种三昧──「无量心三昧」、「无相心三昧」、「无所有心三昧」、「空心三昧」,约空无我我所说,可说是同一的。《大智度论》说:三三昧同缘一实相;三法印即是一实相,可说就是这一解说的引申。三三昧与四种三昧,都是随观慧的内容立名的。」
^2
(1)印顺法师《空之探究》p.35:「无相定,依修行者的用心不同,浅深不一;与成为定论的非想非非想处,灭尽定,无想定,都有关系,所以内容比较复杂。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4说:「谓无相声,说多种义:或于空三摩地说无相声,如是或于见道,或于不动心解脱,或于非想非非想处,或即于无相三摩地说无相声。」(大正27,541b6〜9)
(2)《空之探究》p.44:「无相心三昧,是有浅深的:浅的还可能会退堕;深的是见灭得道,成为圣者;最究竟的,当然是一切烦恼空,阿罗汉的不动心解脱了。」
^3 《空之探究》p.22:「味」是「名」的旧译。
^4 《相应部》(41)「质多相应」(日译南传15•p.450〜p.452;汉译南传16.p.374〜p.376) :「尊者牛达多言坐于一方之质多居士曰:「居士!此无量心解脱,无所有心解脱,空心解脱,无相心解脱,此等诸法是意义有别?抑名辞有别耶?或意义为一,唯名辞有别耶?……。」
^5《中部》(43)《有明大经》(日译南传10.p.11〜p.22;汉译南传10.p.12〜p.18),与《中阿含经》(211)《大拘絺罗经》(大正1,461b〜464 b)相当,但《中阿含经》没有这部分问答。
^6《空之探究》p.36:无相心三昧,依质多罗长者所说,是「一切相不念(作意)」而修成的三昧。作意,或译思惟,念,忆念。不作意一切相的无相心三昧,是有浅深的。究竟的无相,如《杂阿含经》卷45说:「修习于无相,灭除憍慢使,得慢无间等,究竟于苦边」(大正2,331b)。
^7 量 (巴利文:pamāṇa;梵文:pramāṇa):有分量、数量、形量、称量、度量、限度、容量、标准、正确的认识方法……等义。《空之探究》p.27:「量是依局限性而来的,如观一切众生而超越限量心,不起自他的分别,就与无我我所的空慧相应。质多罗长者以为:无量心解脱中最上的,是空于贪、瞋、痴的不动心解脱,空就是无量。」
^8(1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87说:
「又能制伏四外系所摄贪、瞋、痴三种所有:谓贪欲身系,摄贪所有;瞋恚身系,摄瞋所有;余二身系,摄痴所有。当知此中极鄙秽义,是所有义。」(大正30, 792a5〜8)。
(2)四身系,参见《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》卷8:
「四身系者:一贪身系,二瞋身系,三戒禁取身系,四此实执取身系。云何贪身系?答:贪者,谓于欲境诸贪等贪,广说乃至贪类贪生,是名为贪。身系者,谓此贪未断未遍知,于彼彼有情彼彼身,彼彼聚彼彼所得,自体为因为缘系等,系各别系相连相续方得久住。……是名身系。…… 云何瞋身系?答:瞋者,谓于有情欲为损害,广说乃至现为过患,是名为瞋。身系者如前说。云何戒禁取身系?答:戒禁取及身系,俱如前说。云何此实执取身系?答:此实执取者,谓或有执我及世间常,此实,余痴妄。或复有执我及世间无常,此实,余痴妄。或复有执我及世间亦常亦无常,此实,余痴妄。或复有执我及世间非常非无常,此实,余痴妄。或复有执我及世间有边,此实,余痴妄。或复有执我及世间无边,此实,余痴妄。或复有执我及世间亦有边亦无边,此实,余痴妄。或复有执我及世间非有边非无边,此实,余痴妄。或复有执命者即身,此实,余痴妄。或复有执命者异身,此实,余痴妄。或复有执如来死后有,此实,余痴妄。或复有执如来死后非有,此实,余痴妄。或复有执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,此实,余痴妄。或复有执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,此实,余痴妄。如是等,名此实执取身系者。」(大正26,399c22~ 400a21)
^9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5云:
「于不动心解脱说无相声者:如说,大德瞿达多!当知贪欲、瞋恚、愚痴是相,有不动心解脱,是最胜无相。
问:何故不动心解脱名无相耶?
答:一切烦恼皆名为相,彼心不为烦恼扰,烦恼于心不得自在,心于烦恼得自在故,说名无相。」(大正27,542a1〜6)。
^10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5说:「于不动心解脱说无相声者:如说,大德瞿达多!当知贪欲、瞋恚、愚痴是相;有不动心解脱,是最胜无相。 (大正27,542a1〜3)。《大毗婆沙论》说的瞿达多,即牛达多,与《相应部》相同,反而与《杂阿含经》说的那伽达多不合。
^11 无诤(梵araṇā)音译阿兰那。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79:「然诤有三:一烦恼诤、二蕴诤、三斗诤。烦恼诤者谓百八烦恼;蕴诤者谓死;斗诤者谓诸有情互相陵辱言语相违。」(大正27,899a22〜24)。
^12《杂阿含经》卷21(567经)(大正2,150a9〜11)。
^13《中阿含经》卷43(169经)《拘楼瘦无诤经》(大正1,703a17〜c11);《中部》(139)《无诤分别经》,但说:「善男子须菩提行无诤道」(日译南传11下,p.332;汉译南传12,p.246)。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节 空与心解脱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