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「無相叁昧」、「無願叁昧」──叁叁昧,或稱叁解脫門。在修證上,叁叁昧是極重要的定門。《雜阿含經》中,質多長者說:四種叁昧──「無量心叁昧」、「無相心叁昧」、「無所有心叁昧」、「空心叁昧」,約空無我我所說,可說是同一的。《大智度論》說:叁叁昧同緣一實相;叁法印即是一實相,可說就是這一解說的引申。叁叁昧與四種叁昧,都是隨觀慧的內容立名的。」
^2
(1)印順法師《空之探究》p.35:「無相定,依修行者的用心不同,淺深不一;與成爲定論的非想非非想處,滅盡定,無想定,都有關系,所以內容比較複雜。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4說:「謂無相聲,說多種義:或于空叁摩地說無相聲,如是或于見道,或于不動心解脫,或于非想非非想處,或即于無相叁摩地說無相聲。」(大正27,541b6〜9)
(2)《空之探究》p.44:「無相心叁昧,是有淺深的:淺的還可能會退墮;深的是見滅得道,成爲聖者;最究竟的,當然是一切煩惱空,阿羅漢的不動心解脫了。」
^3 《空之探究》p.22:「味」是「名」的舊譯。
^4 《相應部》(41)「質多相應」(日譯南傳15•p.450〜p.452;漢譯南傳16.p.374〜p.376) :「尊者牛達多言坐于一方之質多居士曰:「居士!此無量心解脫,無所有心解脫,空心解脫,無相心解脫,此等諸法是意義有別?抑名辭有別耶?或意義爲一,唯名辭有別耶?……。」
^5《中部》(43)《有明大經》(日譯南傳10.p.11〜p.22;漢譯南傳10.p.12〜p.18),與《中阿含經》(211)《大拘絺羅經》(大正1,461b〜464 b)相當,但《中阿含經》沒有這部分問答。
^6《空之探究》p.36:無相心叁昧,依質多羅長者所說,是「一切相不念(作意)」而修成的叁昧。作意,或譯思惟,念,憶念。不作意一切相的無相心叁昧,是有淺深的。究竟的無相,如《雜阿含經》卷45說:「修習于無相,滅除憍慢使,得慢無間等,究竟于苦邊」(大正2,331b)。
^7 量 (巴利文:pamāṇa;梵文:pramāṇa):有分量、數量、形量、稱量、度量、限度、容量、標准、正確的認識方法……等義。《空之探究》p.27:「量是依局限性而來的,如觀一切衆生而超越限量心,不起自他的分別,就與無我我所的空慧相應。質多羅長者以爲:無量心解脫中最上的,是空于貪、瞋、癡的不動心解脫,空就是無量。」
^8(1)《瑜伽師地論》卷87說:
「又能製伏四外系所攝貪、瞋、癡叁種所有:謂貪欲身系,攝貪所有;瞋恚身系,攝瞋所有;余二身系,攝癡所有。當知此中極鄙穢義,是所有義。」(大正30, 792a5〜8)。
(2)四身系,參見《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》卷8:
「四身系者:一貪身系,二瞋身系,叁戒禁取身系,四此實執取身系。雲何貪身系?答:貪者,謂于欲境諸貪等貪,廣說乃至貪類貪生,是名爲貪。身系者,謂此貪未斷未遍知,于彼彼有情彼彼身,彼彼聚彼彼所得,自體爲因爲緣系等,系各別系相連相續方得久住。……是名身系。…… 雲何瞋身系?答:瞋者,謂于有情欲爲損害,廣說乃至現爲過患,是名爲瞋。身系者如前說。雲何戒禁取身系?答:戒禁取及身系,俱如前說。雲何此實執取身系?答:此實執取者,謂或有執我及世間常,此實,余癡妄。或複有執我及世間無常,此實,余癡妄。或複有執我及世間亦常亦無常,此實,余癡妄。或複有執我及世間非常非無常,此實,余癡妄。或複有執我及世間有邊,此實,余癡妄。或複有執我及世間無邊,此實,余癡妄。或複有執我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,此實,余癡妄。或複有執我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,此實,余癡妄。或複有執命者即身,此實,余癡妄。或複有執命者異身,此實,余癡妄。或複有執如來死後有,此實,余癡妄。或複有執如來死後非有,此實,余癡妄。或複有執如來死後亦有亦非有,此實,余癡妄。或複有執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,此實,余癡妄。如是等,名此實執取身系者。」(大正26,399c22~ 400a21)
^9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5雲:
「于不動心解脫說無相聲者:如說,大德瞿達多!當知貪欲、瞋恚、愚癡是相,有不動心解脫,是最勝無相。
問:何故不動心解脫名無相耶?
答:一切煩惱皆名爲相,彼心不爲煩惱擾,煩惱于心不得自在,心于煩惱得自在故,說名無相。」(大正27,542a1〜6)。
^10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5說:「于不動心解脫說無相聲者:如說,大德瞿達多!當知貪欲、瞋恚、愚癡是相;有不動心解脫,是最勝無相。 (大正27,542a1〜3)。《大毗婆沙論》說的瞿達多,即牛達多,與《相應部》相同,反而與《雜阿含經》說的那伽達多不合。
^11 無诤(梵araṇā)音譯阿蘭那。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79:「然诤有叁:一煩惱诤、二蘊诤、叁鬥诤。煩惱诤者謂百八煩惱;蘊诤者謂死;鬥诤者謂諸有情互相陵辱言語相違。」(大正27,899a22〜24)。
^12《雜阿含經》卷21(567經)(大正2,150a9〜11)。
^13《中阿含經》卷43(169經)《拘樓瘦無诤經》(大正1,703a17〜c11);《中部》(139)《無诤分別經》,但說:「善男子須菩提行無诤道」(日譯南傳11下,p.332;漢譯南傳12,p.246)。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叁節 空與心解脫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