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427)方便说法,终归一乘
[为除众疲乏,化作可爱城;终示真实相,故唯一佛乘。]
(一)化身佛的说法,是不尽一致的:
1、有的佛,杂说五乘法、三乘法,有出家众与在家众。
2、有的佛但说一乘法,没有出家众。(有的佛也不现出家相的,传说天王佛10如此)
3、有的佛说三乘,而终归于一乘法的。
(如《法华经》之开权显实。11以释迦佛应化娑婆世界而说法来说,起初说三乘法,末后才会归一乘)
4、有的佛说三乘法,因为听众的根机不成熟,没有说一乘而佛就入了涅槃。
(传说多宝佛如此)
(二)(p.427~p.428)方便说法 [为除众疲乏,化作可爱城]
如商队远行,经不起长途跋涉的疲劳,有的不愿前进。商主为了解除大众的疲乏,免得大众退回,所以方便化作可爱的城市。向大众宣告:经商的目的地到了,就在前面。大家这才鼓起勇气前进,在都市中,衣食起居,一切都得了满足。等到大众休息一番,疲劳恢复了,商主这才对大众说:这是化城,真正的目的地──宝城,还在前面。大众精神饱满,再向目的地前进。
(三)(p.428)终归一乘 [终示真实相,故唯一佛乘。]
1、有人认为佛道高深伟大,不敢修学。所以佛设方便,说有声闻乘与缘觉乘,容易修行,容易了生死。
2、有弟子依法修行,证了阿罗汉果之后,佛又说二乘是方便的,一佛乘才是真实究竟的。
3、故佛虽说三乘,其实唯一佛乘;唯有佛是大涅槃,二乘的涅槃,也不是真实的。
☆☆(p.429)同归佛道 [一切诸善法,同归于佛道;所有众生类,究竟得成佛。]
(一)从一佛乘的立场来说,一切诸善法,都是同归于佛道的。不但是出世的三乘善法,归于佛道,就是人乘、天乘善法,世间的一切──一念善心,一毫善行,都是会归于佛道的。
(二)「佛法」是「善法」的别名。到底什么是「善法」?向于法的,顺于法的,与法相应的,就是善,就是佛法。所以凡随顺或契合缘起法性空的,无论是心念,对人应事,没有不是善的。
(三)有些论师,于法起自性见,这才说:这是有漏善法,这是无漏善法;这是二乘善法,这是佛善法。随众生的情执来分别,善法就被分割为不同的性类。虽然现实众生界,确是这样的,但约契理来说,就不是这样。善法就是善法;善法所以有有漏的,无漏的,那是与漏相应或不相应而已。
(四)「有漏善」是「善」与「烦恼」的杂糅,如离烦恼,就是无漏善了。所以古代有『善不受报』12的名论;众生的流转生死,是由于烦恼及业。生人及天,并不由于善法,而是与善法相杂的烦恼。
(五)一切众生,『初一念识异木石,生得善,生得恶』13,生来都是有善的,所以都有向上,向乐,向光明的趣向。不过没有以佛道为宗时,就演成种种歧途,种种外道,生人,生天。如一旦发见究竟目标,归心于佛乘时,这一切都是成佛的方便。
(六)『一称南无佛,皆已成佛道』。14
(七)修学佛法的,应不废一切善法,摄一切善法,同归于佛道,才是佛法的真实意趣!
1 「如如如如智,名为法身」,参见:《金光明最胜王经》卷2,大正16,408b-c:
善男子!一切如来有三种身。云何为三?一者化身,二者应身,三者法身。如是三身具足,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若正了知,速出生死。……
善男子!云何菩萨摩诃萨了知法身?为除诸烦恼等障,为具诸善法故,唯有如如、如如智,是名法身。前二种身,是假名有;此第三身,是真实有,为前二身而作根本。何以故?离法如如,离无分别智。一切诸佛无有别法,一切诸佛智慧具足,一切烦恼究竟灭尽,得清净佛地。是故法如如、如如智,摄一切佛法。
复次,善男子!一切诸佛,利益自他,至于究竟。自利益者,是法如如;利益他者,是如如智。能于自他利益之事,而得自在,成就种种无边用故,是故分别一切佛法,有无量无边种种差别。善男子!譬如依止妄想思惟说种种烦恼,说种种业用,说种种果报。如是依法如如,依如如智,说种种佛法,说种种独觉法,说种种声闻法。依法如如,依如如智,一切佛法自在成就,是为第一不可思议。譬如画空作庄严具,是难思议。如是依法如如,依如如智,成就佛法亦难思议。
善男子!云何法如如、如如智,二无分别,而得自在,事业成就?
善男子!譬如如来入于涅槃愿自在故,种种事业皆得成就,法如如、如如智,自在事成,亦复如是。
2 三十二相:参见《大品般若经》卷24,〈四摄品第78〉,大正8,395b28-c27;《大智度论》卷4,大正25,90a26-91a19。
3 八十种好:参见《大品般若经》卷24,〈四摄品第78〉,大正8,395c27-396b10;《大智度论》卷89,大正25,684b-c。
4 四一切种清净:参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49,大正30,568c19~a3:
云何如来四一切种清净?一者一切种所依清净。二者一切种所缘清净。三者一切种心清净。四者一切种智清净。
云何一切种所依清净?谓一切烦恼品粗重并诸习气,于自所依无余永灭,又于自体如自所欲,取住舍中自在而转,是名一切种所依清净。
云何一切种所缘清净?谓于种种若化若变若所显现一切所缘皆自在转,是名一切种所缘清净。
云何一切种心清净?谓如前说一切心粗重永灭离故,又于心中一切种善根皆积集故,是名一切种心清净。
云何一切种智清净?谓如前说一切无明品粗重永灭离故,又遍一切所知境中,智无障碍智自在转,是名一切种智清净。
5 十力:参见《大品般若经》卷24,〈四摄品第78〉,大正8,395a10-18;《大智度论》卷24,大正25,235c22-241b;卷25,大正25,245c6-246a13)
6 四无所畏:参见《大品般若经》卷24,〈四摄品第78〉,大正8,395a18-b13;《大智度论》卷25,大正25,241b-c20;246a13-22。
7 果圆满,参见《佛地经论》卷1,大正26,294 a27~b10:「果相云何?最极自在净识为相。谓大宫殿最极自在,佛无漏心以为体相,唯有识故,非离识外别有宝等,即佛净心如是变现似众宝等,如前已说,境界相故。如入青等遍处定者,识所现相此即如来大圆镜智相应净识。由昔所修自利无漏净土种子因缘力故,于一切时,遍一切处,不待作意,任运变现,众宝庄严受用佛土与自受用身作所依止处。利他无漏净土种子因缘力故,随他地上菩萨所宜变现净土,或小或大或劣或胜,与他受用身作所依止处,谓随初地菩萨所宜,现小现劣,如是展转,乃至十地,最大最胜。于地地中,初中后等,亦复如是。」
8 《维摩诘所说经》卷1,大正14,538c4~20:
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,随其心净则佛土净。
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:「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,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,而是佛土不净若此?」
佛知其念即告之言:「于意云何?日月岂不净耶?而盲者不见。」
对曰:「不也。世尊!是盲者过,非日月咎。」
「舍利弗!众生罪故,不见如来佛土严净,非如来咎。舍利弗!我此土净而汝不见。」
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:「勿作是意,谓此佛土以为不净。所以者何?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,譬如自在天宫。」
舍利弗言:「我见此土,丘陵坑坎,荆蕀沙砾,土石诸山,秽恶充满。」
螺髻梵言:「仁者心有高下,不依佛慧故,见此土为不净耳。舍利弗!菩萨于一切众生,悉皆平等,深心清净,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。」
9 五门成就:1、礼拜门,2、赞叹门,3、作愿门,4、观察门,5、回向门。
参见:婆薮盘豆菩萨造《无量寿经优波提舍》(大正26,231b8-24):
论曰:此愿偈明何义?观安乐世界,见阿弥陀佛,愿生彼国土故。云何观?云何生信心?若善男子善女人,修五念门成就者,毕竟得生安乐国土,见彼阿弥陀佛。何等五念门?一者礼拜门,二者赞叹门,三者作愿门,四者观察门,五者回向门。
云何礼拜?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,为生彼国意故。
云何赞叹?口业赞叹,称彼如来名,如彼如来光明智相,如彼名义,欲如实修行相应故。
云何作愿?心常作愿,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,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。
云何观察?智慧观察,正念观彼,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。彼观察有三种,何等三种?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,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,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。
云何回向?不舍一切苦恼众生,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。
10 (1)《自在王菩萨经》卷2,大正13,934c24~25:「是天王佛及诸菩萨,不着袈裟,皆着自生净妙天衣,亦无结惑。」
(2)吉藏《金刚般若疏》卷2,大正33,98a22~24:「问曰:颇有佛不着袈裟不用钵不耶?答:有。大论云:天王佛作白衣威仪也。」
11 「开权显实」,参见印顺法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p.1177~p.1178:
大概的说,「开权显实」说乘权、乘实,「开迹显本」说身权、身实,为《法华经》的两大宗要。说乘权乘实,如《妙法莲华经》卷1(大正9
7a-b)说:
「诸佛如来,但教化菩萨,诸有所作,常为一事,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。舍利弗!如来但以一佛乘故,为众生说法,无有余乘若二若三。……是诸众生,从诸佛闻法,究竟皆得一切种智」。
大乘佛法兴起时代,佛教界已有了声闻、辟支佛、菩萨求成佛道的三乘。声闻与辟支佛,称为「二乘」或「小乘」,以入究竟涅槃为目的;菩萨是大乘,以求成佛道为理想。《法华经》起来说:声闻与辟支佛的果证,都是方便说,二乘也是要成佛的。「无二无三」,名为一佛乘。
12 竺道生:「善不受报,顿悟成佛」。参见:《高僧传》卷7,大正50,366c18。
13 参见《仁王般若波罗蜜经》卷上,大正8,828b29-c。
14 鸠摩罗什译《妙法莲华经》卷1〈方便品第2〉:「若人散乱心,入于塔庙中,一称南无佛,皆已成佛道。」(大正9,9a24~25);《大智度论》卷93:「《法华经》中说:于佛所作少功德,乃至戏笑一称南无佛,渐渐必当作佛。」(大正25,713b25~27)
《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