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一切都归于一。(p.425)
参、(p.425)化身
一、(p.425)示现身土 [佛得不动身,悲愿化三有,示净或示秽,咸令入涅槃。]
(一)示现佛身:(化身,化导众生示现的佛身,有高大身──千丈,百丈,或者丈六身。)
1、法身佛:是常住的,没有来去,也没有出没,故说为「不动身」。
2、报身佛:依法身而起法性所流身,但不能离于法身。
(如依太阳而有光与热;光与热遍一切处,但不能离于太阳。)
3、化身佛:为地前菩萨、二乘、凡夫而现起的佛身。
由悲愿所熏发,为了化度三有众生,能无功用地现起化身,有来有去,
有生有没,如长者入火宅那样。
(如水中的月影一样,只是经水的反映而现起月的影子。)
(二)示现寿命:示现的寿命,或千劫,百劫,或八十岁。
(三)示现国土:示现的国土,或是净土,或示现秽土。(p.425~p.426)
A、圆满报土:圆满报土,遍一切处,只要众生的智慧增进,什么地方,当下就是圆满的净土。如娑婆世界是秽土,但在螺髻梵王看来,是宝庄严净土。8 如极乐世界,也是化土,但依《净土论》说,如圆修五门成就9──智慧,慈悲,方便回向功德成就,也就能入圆满报土。
B、化土:约适应部分众生的善根成熟而现起来说,凡国土而可说东方,西方,南方,北方的;佛寿与佛身的长短,可说有限量的,都是化身化土。
(四)(p.426)化身佛以「折伏」、「摄受」二门来成就众生
A、折伏门:因众生根性不同,有的应以苦切语:三恶道是这样的苦,众生界是这样的苦,能因此发心修行,这是折伏门。
B、摄受门:有的众生应以爱语来摄受:佛土是这么清净,那么自在,就肯发心修行,这是摄受门。
随机适应,如药能治病,就是妙药,所以不应该生优劣想。
如释迦佛出秽土,弥勒佛出净土,佛法并没有什么差别。
(五)(p.426)秽土修行一昼夜,胜于净土中为善百岁。
1、《大阿弥陀经》卷下〈八端检束分第五十一〉,大正12,338b16-c1:
佛言:汝等当自端身,当自端心,耳目鼻口手足,皆当自端束检中外,无随嗜欲益作诸善。当布恩施德、不犯道禁、忍辱、精进、一心、智慧,展转复相教化,使彼为德立善,慈心正意斋戒清净,如是一昼夜,胜于阿弥陀佛剎中为善百岁。所以者何?以彼剎中无修营为,物皆自有,人悉为善无毛发之恶,于此修善十昼夜,胜于他方佛剎为善千岁。所以者何?他方佛剎悉皆为善,无造恶之所,故其福德亦皆自然。
其次有世界,为善者多,为恶者少,亦有自然之物,不待修营。若此世界中,为恶极多,为善极少,不自修治物无自有,或转相欺诒劳心苦形,如是匆务未尝宁息,吾哀世人教诲切至,令超彼岸,永脱苦趣。
2、《维摩诘所说经》卷下,〈香积佛品第10〉,大正14,553a19-28:
维摩诘言:此土菩萨,于诸众生大悲坚固,诚如所言。然其一世饶益众生,多于彼国[净土]百千劫行。所以者何?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,诸余净土之所无有。何等为十?(1)以布施摄贫穷,(2)以净戒摄毁禁,(3)以忍辱摄瞋恚,(4)以精进摄懈怠,(5)以禅定摄乱意,(6)以智慧摄愚痴,(7)说除难法度八难者,(8)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,(9)以诸善根济无德者,(10)常以四摄成就众生,是为十。
3、印顺法师:「易行道难成佛,难行道易成佛」
《净土与禅》p.70~p.74:
礼佛、念佛、赞佛、随喜、回向、劝请,特别是口头称名,这比起舍身舍心去为人为法,忍苦忍难的菩萨行,当然是容易得多,这是易行道的本义。通常以为由于弥陀的慈悲愿力,所以能念佛往生,横出三界,名易行道,这并非经论本意。修此等易行道,生净土中,容易修行,没有障碍,这确是经论所说的。但易行道却是难于成佛,难行道反而容易成佛。这如《宝积经》「弥勒菩萨所问会」中说:释迦过去所行的是难行苦行道,弥勒所行的是易行乐行道。弥勒发心,比释迦早四十劫;「久已证得无生法忍」──得不退转。结果、释迦比弥勒先成佛,弥勒还待当来下生成佛。(《大宝积经》卷111,大正11,629 c14~23)不是易行道难成佛,难行道易成佛的铁证吗?
弥勒修易行道,所以迟成佛。释迦修难行道,所以先成佛。然据传说:释迦七日七夜说偈赞佛,超九劫成佛(《大智度论》卷4,大正25,87b27-c14)。说偈赞佛,是易行道,这不是易行道速成佛吗?这是一般所容易怀疑的,应略为解说。易行道与难行道,本不过从初下手说。初学者有此二类分别;到成佛,摄取众生与摄取佛土的功德,都是要圆满的。但这不能证明易行道易成,反而是难行道易成的事证。
据传说,当时「释迦菩萨......心未纯淑,而诸弟子心皆纯淑;又弥勒菩萨心已纯淑,而弟子未纯淑」。这因为:「释迦菩萨,饶益众生心多,自为身少故;弥勒菩萨多为己身,少为众生故」(《大智度论》卷4,大正25,87c14-23)。这显然是说:释迦行难行道,多化众生。弟子心已纯淑,即释迦的利他功德圆满;但自利功德还不足。弥勒菩萨多修净土行,久证无生忍,自心已纯淑了。而一向少为众生,少修难行大行,弟子的心未纯淑,即弥勒的利他功德没有圆满。所以、释迦的精进赞佛而速成,恰好是先修难行道易成佛的证明。这如画龙与点睛,都是不可缺的;如摄取众生与庄严净土,是成佛所一定要圆满的。释迦修难行道,如先画龙身。等到龙身画成,精进赞佛如点睛,一点即成龙了。弥勒从易行道入手;如先点龙睛。睛虽一点就成,而龙身却不能仓卒画好,如利他功德的不能速成。这样、释迦的超九劫而先成佛,实由于久修难行道,「饶益众生心多」。其实、这都为初学者作方便说,学菩萨法而成佛,一切功德都是要圆满修集的。易行道难成,难行道易成,这确是古圣经论的正说。
众生在秽土修行,虽容易退失;生净土中,环境好,不再退转。但论修行的速率,秽土修行,比在净土修行快得多。如《大阿弥陀经》(卷下)说:「世尊!......(在此娑婆浊世),为德立善,慈心正意,斋戒清净,如是一昼一夜,胜于阿弥陀佛剎百岁」(大正12,338b17-22)。《维摩经》也说:「此土菩萨,于诸众生大悲坚固,诚如所言。然其一世饶益众生,多于彼国(净土)百千劫行。所以者何?此娑婆界有十事善法,诸余净土之所无有」(大正14,553a19-23)。十事,即六波罗蜜等。净土是七宝所成的,衣食等一切无问题,即无布施功德。秽土人恶,要修忍辱,净土都是诸上善人,即不需修忍辱行。此土有杀盗淫妄诸事,所以要持戒,净土女人都没有,或男女不相占有,即没有淫戒可持。生活所需,一切圆满,即没有偷盗可戒。这种种功德,生到净土中,都难于进修。这等于太平盛世,「英雄无用武之地」,无从表显他的才能、与救国救人的大功绩。秽土是难行的,然因为难行,所以是伟大的。释迦牟尼佛秽土修行成佛,为十方诸佛之所称赞。如《阿弥陀经》中说:「彼诸佛等,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,而作是言:释迦牟尼佛,能为甚难希有之事,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......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《除盖障菩萨所问经》(二)、及《宝云经》、《宝雨经》、《胜天王般若经》等,都说到秽土修行,比净土高超得多。
龙树《大智度论》(卷十)说得最为明切:「娑婆世界中,乐因缘少,有三恶道老病死,......心生大厌,以是故智慧根利。彼(净土)间菩萨,七宝世界,种种宝树,心念饮食,应意即得。如是生厌心(不满现实)难,是故智慧不能大利。譬如利刀,着好饮食中,刀便生垢。......若以石磨之,垢除刀利。是菩萨亦如是,生杂(秽)世界中,利根难近。如人少小勤苦,多有所能」。(大正25,130a3-13)秽土是苦痛的,然发心行菩萨道,却是最殊胜的,这无怪释尊发心迟而成佛早。易行道容易得不退转,但一生净土,即进度迟缓。秽土修行难得不退,如打破难关,就可一往直前而成佛了。易行与难行,秽土与净土,实各有长处。
4、《大宝积经》卷111〈弥勒菩萨所问会〉,大正11,629 c14~23:
阿难白佛言:世尊!若弥勒菩萨,久已证得无生法忍,何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
佛告阿难:菩萨有二种庄严、二种摄取,所谓摄取众生、庄严众生。摄取佛国、庄严佛国。弥勒菩萨,于过去世修菩萨行,常乐摄取佛国,庄严佛国。我于往昔修菩萨行,常乐摄取众生,庄严众生。然彼弥勒,修菩萨行经四十劫,我时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由我勇猛精进力故,便超九劫,于贤劫中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(六)(p.427)净土之佛告诫大众,不要对秽土众生起轻慢心。
参见:《维摩诘所说经》卷下,〈香积佛品第10〉,大正14,552b10-26:
佛告之曰: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,有世界名娑婆,佛号释迦牟尼,今现在于五浊恶世,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。彼有菩萨名维摩诘,住不可思议解脱,为诸菩萨说法,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,令彼菩萨增益功德。
彼菩萨言:其人何如乃作是化,德力无畏神足若斯。
佛言:甚大,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。
于是香积如来,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。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: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,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。
佛言:可往!摄汝身香,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;又当舍汝本形,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;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。所以者何?十方国土皆如虚空,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,不尽现其清净土耳。
二、(p.…
《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