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一切都歸于一。(p.425)

  參、(p.425)化身

  一、(p.425)示現身土 [佛得不動身,悲願化叁有,示淨或示穢,鹹令入涅槃。]

  (一)示現佛身:(化身,化導衆生示現的佛身,有高大身──千丈,百丈,或者丈六身。)

  1、法身佛:是常住的,沒有來去,也沒有出沒,故說爲「不動身」。

  2、報身佛:依法身而起法性所流身,但不能離于法身。

  (如依太陽而有光與熱;光與熱遍一切處,但不能離于太陽。)

  3、化身佛:爲地前菩薩、二乘、凡夫而現起的佛身。

  由悲願所熏發,爲了化度叁有衆生,能無功用地現起化身,有來有去,

  有生有沒,如長者入火宅那樣。

  (如水中的月影一樣,只是經水的反映而現起月的影子。)

  (二)示現壽命:示現的壽命,或千劫,百劫,或八十歲。

  (叁)示現國土:示現的國土,或是淨土,或示現穢土。(p.425~p.426)

  A、圓滿報土:圓滿報土,遍一切處,只要衆生的智慧增進,什麼地方,當下就是圓滿的淨土。如娑婆世界是穢土,但在螺髻梵王看來,是寶莊嚴淨土。8 如極樂世界,也是化土,但依《淨土論》說,如圓修五門成就9──智慧,慈悲,方便回向功德成就,也就能入圓滿報土。

  B、化土:約適應部分衆生的善根成熟而現起來說,凡國土而可說東方,西方,南方,北方的;佛壽與佛身的長短,可說有限量的,都是化身化土。

  (四)(p.426)化身佛以「折伏」、「攝受」二門來成就衆生

  A、折伏門:因衆生根性不同,有的應以苦切語:叁惡道是這樣的苦,衆生界是這樣的苦,能因此發心修行,這是折伏門。

  B、攝受門:有的衆生應以愛語來攝受:佛土是這麼清淨,那麼自在,就肯發心修行,這是攝受門。

  隨機適應,如藥能治病,就是妙藥,所以不應該生優劣想。

  如釋迦佛出穢土,彌勒佛出淨土,佛法並沒有什麼差別。

  (五)(p.426)穢土修行一晝夜,勝于淨土中爲善百歲。

  1、《大阿彌陀經》卷下〈八端檢束分第五十一〉,大正12,338b16-c1:

  佛言:汝等當自端身,當自端心,耳目鼻口手足,皆當自端束檢中外,無隨嗜欲益作諸善。當布恩施德、不犯道禁、忍辱、精進、一心、智慧,展轉複相教化,使彼爲德立善,慈心正意齋戒清淨,如是一晝夜,勝于阿彌陀佛剎中爲善百歲。所以者何?以彼剎中無修營爲,物皆自有,人悉爲善無毛發之惡,于此修善十晝夜,勝于他方佛剎爲善千歲。所以者何?他方佛剎悉皆爲善,無造惡之所,故其福德亦皆自然。

  其次有世界,爲善者多,爲惡者少,亦有自然之物,不待修營。若此世界中,爲惡極多,爲善極少,不自修治物無自有,或轉相欺诒勞心苦形,如是匆務未嘗甯息,吾哀世人教誨切至,令超彼岸,永脫苦趣。

  2、《維摩诘所說經》卷下,〈香積佛品第10〉,大正14,553a19-28:

  維摩诘言:此土菩薩,于諸衆生大悲堅固,誠如所言。然其一世饒益衆生,多于彼國[淨土]百千劫行。所以者何?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,諸余淨土之所無有。何等爲十?(1)以布施攝貧窮,(2)以淨戒攝毀禁,(3)以忍辱攝瞋恚,(4)以精進攝懈怠,(5)以禅定攝亂意,(6)以智慧攝愚癡,(7)說除難法度八難者,(8)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,(9)以諸善根濟無德者,(10)常以四攝成就衆生,是爲十。

  3、印順法師:「易行道難成佛,難行道易成佛」

  《淨土與禅》p.70~p.74:

  禮佛、念佛、贊佛、隨喜、回向、勸請,特別是口頭稱名,這比起舍身舍心去爲人爲法,忍苦忍難的菩薩行,當然是容易得多,這是易行道的本義。通常以爲由于彌陀的慈悲願力,所以能念佛往生,橫出叁界,名易行道,這並非經論本意。修此等易行道,生淨土中,容易修行,沒有障礙,這確是經論所說的。但易行道卻是難于成佛,難行道反而容易成佛。這如《寶積經》「彌勒菩薩所問會」中說:釋迦過去所行的是難行苦行道,彌勒所行的是易行樂行道。彌勒發心,比釋迦早四十劫;「久已證得無生法忍」──得不退轉。結果、釋迦比彌勒先成佛,彌勒還待當來下生成佛。(《大寶積經》卷111,大正11,629 c14~23)不是易行道難成佛,難行道易成佛的鐵證嗎?

  彌勒修易行道,所以遲成佛。釋迦修難行道,所以先成佛。然據傳說:釋迦七日七夜說偈贊佛,超九劫成佛(《大智度論》卷4,大正25,87b27-c14)。說偈贊佛,是易行道,這不是易行道速成佛嗎?這是一般所容易懷疑的,應略爲解說。易行道與難行道,本不過從初下手說。初學者有此二類分別;到成佛,攝取衆生與攝取佛土的功德,都是要圓滿的。但這不能證明易行道易成,反而是難行道易成的事證。

  據傳說,當時「釋迦菩薩......心未純淑,而諸弟子心皆純淑;又彌勒菩薩心已純淑,而弟子未純淑」。這因爲:「釋迦菩薩,饒益衆生心多,自爲身少故;彌勒菩薩多爲己身,少爲衆生故」(《大智度論》卷4,大正25,87c14-23)。這顯然是說:釋迦行難行道,多化衆生。弟子心已純淑,即釋迦的利他功德圓滿;但自利功德還不足。彌勒菩薩多修淨土行,久證無生忍,自心已純淑了。而一向少爲衆生,少修難行大行,弟子的心未純淑,即彌勒的利他功德沒有圓滿。所以、釋迦的精進贊佛而速成,恰好是先修難行道易成佛的證明。這如畫龍與點睛,都是不可缺的;如攝取衆生與莊嚴淨土,是成佛所一定要圓滿的。釋迦修難行道,如先畫龍身。等到龍身畫成,精進贊佛如點睛,一點即成龍了。彌勒從易行道入手;如先點龍睛。睛雖一點就成,而龍身卻不能倉卒畫好,如利他功德的不能速成。這樣、釋迦的超九劫而先成佛,實由于久修難行道,「饒益衆生心多」。其實、這都爲初學者作方便說,學菩薩法而成佛,一切功德都是要圓滿修集的。易行道難成,難行道易成,這確是古聖經論的正說。

  衆生在穢土修行,雖容易退失;生淨土中,環境好,不再退轉。但論修行的速率,穢土修行,比在淨土修行快得多。如《大阿彌陀經》(卷下)說:「世尊!......(在此娑婆濁世),爲德立善,慈心正意,齋戒清淨,如是一晝一夜,勝于阿彌陀佛剎百歲」(大正12,338b17-22)。《維摩經》也說:「此土菩薩,于諸衆生大悲堅固,誠如所言。然其一世饒益衆生,多于彼國(淨土)百千劫行。所以者何?此娑婆界有十事善法,諸余淨土之所無有」(大正14,553a19-23)。十事,即六波羅蜜等。淨土是七寶所成的,衣食等一切無問題,即無布施功德。穢土人惡,要修忍辱,淨土都是諸上善人,即不需修忍辱行。此土有殺盜淫妄諸事,所以要持戒,淨土女人都沒有,或男女不相占有,即沒有淫戒可持。生活所需,一切圓滿,即沒有偷盜可戒。這種種功德,生到淨土中,都難于進修。這等于太平盛世,「英雄無用武之地」,無從表顯他的才能、與救國救人的大功績。穢土是難行的,然因爲難行,所以是偉大的。釋迦牟尼佛穢土修行成佛,爲十方諸佛之所稱贊。如《阿彌陀經》中說:「彼諸佛等,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,而作是言:釋迦牟尼佛,能爲甚難希有之事,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......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《除蓋障菩薩所問經》(二)、及《寶雲經》、《寶雨經》、《勝天王般若經》等,都說到穢土修行,比淨土高超得多。

  龍樹《大智度論》(卷十)說得最爲明切:「娑婆世界中,樂因緣少,有叁惡道老病死,......心生大厭,以是故智慧根利。彼(淨土)間菩薩,七寶世界,種種寶樹,心念飲食,應意即得。如是生厭心(不滿現實)難,是故智慧不能大利。譬如利刀,著好飲食中,刀便生垢。......若以石磨之,垢除刀利。是菩薩亦如是,生雜(穢)世界中,利根難近。如人少小勤苦,多有所能」。(大正25,130a3-13)穢土是苦痛的,然發心行菩薩道,卻是最殊勝的,這無怪釋尊發心遲而成佛早。易行道容易得不退轉,但一生淨土,即進度遲緩。穢土修行難得不退,如打破難關,就可一往直前而成佛了。易行與難行,穢土與淨土,實各有長處。

  4、《大寶積經》卷111〈彌勒菩薩所問會〉,大正11,629 c14~23:

  阿難白佛言:世尊!若彌勒菩薩,久已證得無生法忍,何故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?

  佛告阿難:菩薩有二種莊嚴、二種攝取,所謂攝取衆生、莊嚴衆生。攝取佛國、莊嚴佛國。彌勒菩薩,于過去世修菩薩行,常樂攝取佛國,莊嚴佛國。我于往昔修菩薩行,常樂攝取衆生,莊嚴衆生。然彼彌勒,修菩薩行經四十劫,我時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由我勇猛精進力故,便超九劫,于賢劫中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(六)(p.427)淨土之佛告誡大衆,不要對穢土衆生起輕慢心。

  參見:《維摩诘所說經》卷下,〈香積佛品第10〉,大正14,552b10-26:

  佛告之曰: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,有世界名娑婆,佛號釋迦牟尼,今現在于五濁惡世,爲樂小法衆生敷演道教。彼有菩薩名維摩诘,住不可思議解脫,爲諸菩薩說法,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贊此土,令彼菩薩增益功德。

  彼菩薩言:其人何如乃作是化,德力無畏神足若斯。

  佛言:甚大,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衆生。

  于是香積如來,以衆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。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: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,並欲見維摩诘等諸菩薩衆。

  佛言:可往!攝汝身香,無令彼諸衆生起惑著心;又當舍汝本形,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;又汝于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。所以者何?十方國土皆如虛空,又諸佛爲欲化諸樂小法者,不盡現其清淨土耳。

  二、(p.…

《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空之探究 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