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427)方便說法,終歸一乘
[爲除衆疲乏,化作可愛城;終示真實相,故唯一佛乘。]
(一)化身佛的說法,是不盡一致的:
1、有的佛,雜說五乘法、叁乘法,有出家衆與在家衆。
2、有的佛但說一乘法,沒有出家衆。(有的佛也不現出家相的,傳說天王佛10如此)
3、有的佛說叁乘,而終歸于一乘法的。
(如《法華經》之開權顯實。11以釋迦佛應化娑婆世界而說法來說,起初說叁乘法,末後才會歸一乘)
4、有的佛說叁乘法,因爲聽衆的根機不成熟,沒有說一乘而佛就入了涅槃。
(傳說多寶佛如此)
(二)(p.427~p.428)方便說法 [爲除衆疲乏,化作可愛城]
如商隊遠行,經不起長途跋涉的疲勞,有的不願前進。商主爲了解除大衆的疲乏,免得大衆退回,所以方便化作可愛的城市。向大衆宣告:經商的目的地到了,就在前面。大家這才鼓起勇氣前進,在都市中,衣食起居,一切都得了滿足。等到大衆休息一番,疲勞恢複了,商主這才對大衆說:這是化城,真正的目的地──寶城,還在前面。大衆精神飽滿,再向目的地前進。
(叁)(p.428)終歸一乘 [終示真實相,故唯一佛乘。]
1、有人認爲佛道高深偉大,不敢修學。所以佛設方便,說有聲聞乘與緣覺乘,容易修行,容易了生死。
2、有弟子依法修行,證了阿羅漢果之後,佛又說二乘是方便的,一佛乘才是真實究竟的。
3、故佛雖說叁乘,其實唯一佛乘;唯有佛是大涅槃,二乘的涅槃,也不是真實的。
☆☆(p.429)同歸佛道 [一切諸善法,同歸于佛道;所有衆生類,究竟得成佛。]
(一)從一佛乘的立場來說,一切諸善法,都是同歸于佛道的。不但是出世的叁乘善法,歸于佛道,就是人乘、天乘善法,世間的一切──一念善心,一毫善行,都是會歸于佛道的。
(二)「佛法」是「善法」的別名。到底什麼是「善法」?向于法的,順于法的,與法相應的,就是善,就是佛法。所以凡隨順或契合緣起法性空的,無論是心念,對人應事,沒有不是善的。
(叁)有些論師,于法起自性見,這才說:這是有漏善法,這是無漏善法;這是二乘善法,這是佛善法。隨衆生的情執來分別,善法就被分割爲不同的性類。雖然現實衆生界,確是這樣的,但約契理來說,就不是這樣。善法就是善法;善法所以有有漏的,無漏的,那是與漏相應或不相應而已。
(四)「有漏善」是「善」與「煩惱」的雜糅,如離煩惱,就是無漏善了。所以古代有『善不受報』12的名論;衆生的流轉生死,是由于煩惱及業。生人及天,並不由于善法,而是與善法相雜的煩惱。
(五)一切衆生,『初一念識異木石,生得善,生得惡』13,生來都是有善的,所以都有向上,向樂,向光明的趣向。不過沒有以佛道爲宗時,就演成種種歧途,種種外道,生人,生天。如一旦發見究竟目標,歸心于佛乘時,這一切都是成佛的方便。
(六)『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』。14
(七)修學佛法的,應不廢一切善法,攝一切善法,同歸于佛道,才是佛法的真實意趣!
1 「如如如如智,名爲法身」,參見:《金光明最勝王經》卷2,大正16,408b-c:
善男子!一切如來有叁種身。雲何爲叁?一者化身,二者應身,叁者法身。如是叁身具足,攝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若正了知,速出生死。……
善男子!雲何菩薩摩诃薩了知法身?爲除諸煩惱等障,爲具諸善法故,唯有如如、如如智,是名法身。前二種身,是假名有;此第叁身,是真實有,爲前二身而作根本。何以故?離法如如,離無分別智。一切諸佛無有別法,一切諸佛智慧具足,一切煩惱究竟滅盡,得清淨佛地。是故法如如、如如智,攝一切佛法。
複次,善男子!一切諸佛,利益自他,至于究竟。自利益者,是法如如;利益他者,是如如智。能于自他利益之事,而得自在,成就種種無邊用故,是故分別一切佛法,有無量無邊種種差別。善男子!譬如依止妄想思惟說種種煩惱,說種種業用,說種種果報。如是依法如如,依如如智,說種種佛法,說種種獨覺法,說種種聲聞法。依法如如,依如如智,一切佛法自在成就,是爲第一不可思議。譬如畫空作莊嚴具,是難思議。如是依法如如,依如如智,成就佛法亦難思議。
善男子!雲何法如如、如如智,二無分別,而得自在,事業成就?
善男子!譬如如來入于涅槃願自在故,種種事業皆得成就,法如如、如如智,自在事成,亦複如是。
2 叁十二相:參見《大品般若經》卷24,〈四攝品第78〉,大正8,395b28-c27;《大智度論》卷4,大正25,90a26-91a19。
3 八十種好:參見《大品般若經》卷24,〈四攝品第78〉,大正8,395c27-396b10;《大智度論》卷89,大正25,684b-c。
4 四一切種清淨:參見《瑜伽師地論》卷49,大正30,568c19~a3:
雲何如來四一切種清淨?一者一切種所依清淨。二者一切種所緣清淨。叁者一切種心清淨。四者一切種智清淨。
雲何一切種所依清淨?謂一切煩惱品粗重並諸習氣,于自所依無余永滅,又于自體如自所欲,取住舍中自在而轉,是名一切種所依清淨。
雲何一切種所緣清淨?謂于種種若化若變若所顯現一切所緣皆自在轉,是名一切種所緣清淨。
雲何一切種心清淨?謂如前說一切心粗重永滅離故,又于心中一切種善根皆積集故,是名一切種心清淨。
雲何一切種智清淨?謂如前說一切無明品粗重永滅離故,又遍一切所知境中,智無障礙智自在轉,是名一切種智清淨。
5 十力:參見《大品般若經》卷24,〈四攝品第78〉,大正8,395a10-18;《大智度論》卷24,大正25,235c22-241b;卷25,大正25,245c6-246a13)
6 四無所畏:參見《大品般若經》卷24,〈四攝品第78〉,大正8,395a18-b13;《大智度論》卷25,大正25,241b-c20;246a13-22。
7 果圓滿,參見《佛地經論》卷1,大正26,294 a27~b10:「果相雲何?最極自在淨識爲相。謂大宮殿最極自在,佛無漏心以爲體相,唯有識故,非離識外別有寶等,即佛淨心如是變現似衆寶等,如前已說,境界相故。如入青等遍處定者,識所現相此即如來大圓鏡智相應淨識。由昔所修自利無漏淨土種子因緣力故,于一切時,遍一切處,不待作意,任運變現,衆寶莊嚴受用佛土與自受用身作所依止處。利他無漏淨土種子因緣力故,隨他地上菩薩所宜變現淨土,或小或大或劣或勝,與他受用身作所依止處,謂隨初地菩薩所宜,現小現劣,如是展轉,乃至十地,最大最勝。于地地中,初中後等,亦複如是。」
8 《維摩诘所說經》卷1,大正14,538c4~20:
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,隨其心淨則佛土淨。
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:「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,我世尊本爲菩薩時意豈不淨,而是佛土不淨若此?」
佛知其念即告之言:「于意雲何?日月豈不淨耶?而盲者不見。」
對曰:「不也。世尊!是盲者過,非日月咎。」
「舍利弗!衆生罪故,不見如來佛土嚴淨,非如來咎。舍利弗!我此土淨而汝不見。」
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:「勿作是意,謂此佛土以爲不淨。所以者何?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,譬如自在天宮。」
舍利弗言:「我見此土,丘陵坑坎,荊蕀沙礫,土石諸山,穢惡充滿。」
螺髻梵言:「仁者心有高下,不依佛慧故,見此土爲不淨耳。舍利弗!菩薩于一切衆生,悉皆平等,深心清淨,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。」
9 五門成就:1、禮拜門,2、贊歎門,3、作願門,4、觀察門,5、回向門。
參見:婆薮盤豆菩薩造《無量壽經優波提舍》(大正26,231b8-24):
論曰:此願偈明何義?觀安樂世界,見阿彌陀佛,願生彼國土故。雲何觀?雲何生信心?若善男子善女人,修五念門成就者,畢竟得生安樂國土,見彼阿彌陀佛。何等五念門?一者禮拜門,二者贊歎門,叁者作願門,四者觀察門,五者回向門。
雲何禮拜?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,爲生彼國意故。
雲何贊歎?口業贊歎,稱彼如來名,如彼如來光明智相,如彼名義,欲如實修行相應故。
雲何作願?心常作願,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,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。
雲何觀察?智慧觀察,正念觀彼,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。彼觀察有叁種,何等叁種?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,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,叁者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。
雲何回向?不舍一切苦惱衆生,心常作願回向爲首成就大悲心故。
10 (1)《自在王菩薩經》卷2,大正13,934c24~25:「是天王佛及諸菩薩,不著袈裟,皆著自生淨妙天衣,亦無結惑。」
(2)吉藏《金剛般若疏》卷2,大正33,98a22~24:「問曰:頗有佛不著袈裟不用缽不耶?答:有。大論雲:天王佛作白衣威儀也。」
11 「開權顯實」,參見印順法師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p.1177~p.1178:
大概的說,「開權顯實」說乘權、乘實,「開迹顯本」說身權、身實,爲《法華經》的兩大宗要。說乘權乘實,如《妙法蓮華經》卷1(大正9
7a-b)說:
「諸佛如來,但教化菩薩,諸有所作,常爲一事,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。舍利弗!如來但以一佛乘故,爲衆生說法,無有余乘若二若叁。……是諸衆生,從諸佛聞法,究竟皆得一切種智」。
大乘佛法興起時代,佛教界已有了聲聞、辟支佛、菩薩求成佛道的叁乘。聲聞與辟支佛,稱爲「二乘」或「小乘」,以入究竟涅槃爲目的;菩薩是大乘,以求成佛道爲理想。《法華經》起來說:聲聞與辟支佛的果證,都是方便說,二乘也是要成佛的。「無二無叁」,名爲一佛乘。
12 竺道生:「善不受報,頓悟成佛」。參見:《高僧傳》卷7,大正50,366c18。
13 參見《仁王般若波羅蜜經》卷上,大正8,828b29-c。
14 鸠摩羅什譯《妙法蓮華經》卷1〈方便品第2〉:「若人散亂心,入于塔廟中,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。」(大正9,9a24~25);《大智度論》卷93:「《法華經》中說:于佛所作少功德,乃至戲笑一稱南無佛,漸漸必當作佛。」(大正25,713b25~27)
《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