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观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先说「观佛三昧法」,是初学观像佛的修法。进一步是「色身观法」:「既已观像,心想成就,敛意入定,即便得见」,是离像的内观。再进而「法身观法」,念佛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大慈大悲等功德。次第渐进,也是可通于大小乘的52。

  以下的「十方诸佛观法」,「观无量寿佛法」,是依大乘经而立的观法。《大智度论》解说「念佛」,是念十号,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,戒众……解脱知见众具足,一切智、一切见、大慈大悲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等,概括了念名号、念色身、念功德法身──三类53。《十住毗婆沙论》(二十品──二十五品)所说的念佛三昧,是依《般舟三昧经》的,《论》卷一二(大正二六·八六上──中)说:

  「新发意菩萨,应以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念佛(生身),如先说。转深入,得中势力,应以(功德)法身念佛。心转深入,得上势力,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」。

  「新发意菩萨,应以十号妙相念佛。……是人以缘名号,增长禅法,则能缘相。……当知得成般舟三昧,三昧成故,得见诸佛如镜中像」54。

  《十住毗婆沙论》的念佛三昧,既说明了念色身、念法身、念实相──三阶,又说新发意的应念名号,进一步才能「缘相」,成就「般舟三昧」。龙树当时的念佛三昧,就是「般舟三昧」,也念佛名号。所以《文殊师利般若经》,缘一佛名的「一行三昧」(一行三昧的本义,是实相观),不过是方便的少少不同,从「般舟三昧」分出的法门。

  三、「唯心」:

  「唯心念佛」,是依《般舟三昧经》的。经上(大正一三·八九九上──下)说:

  「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,专念故得见之。……欲见佛,即见;见即问,问即报,闻经大欢喜。作是念:佛从何所来?我为到何所?自念:佛无所从来,我亦无所至。自念:欲处、色处、无色处,是三处意所作耳。我所念即见,心作佛。……心有想为痴心,无想是涅槃,是法无可乐者。设使念,为空耳,无所有也」。

  初学「般舟三昧」的行法,是念「三十二相,八十种好,巨亿光明彻照,端正无比」的「观相念佛」55。依三卷本,「当想识无有能见诸佛顶上者」56,是从念「无见顶相」下手的。但到了三昧成就,佛现在前,不但光明彻照,而且能答问,能说经。然当时,佛并没有来,自己也没有去;自己没有天眼通、天耳通,却见到了佛,听佛的说法,那佛到底是怎样的?于是觉察到,这是「意所作耳」,只是自心三昧所现的境界。类推到:三界生死,都是自心所作的。自心所现的,虚妄不实,所以心有想为愚痴(从愚痴而有生死),心无想是涅槃。不应该起心相,就是能念的心,也是空无所有的,这才入空无相无愿──三解脱门。

  严格的说,这是念佛三昧中,从「观相」而引入「实相」的过程。然这一「唯心所作」的悟解,引出瑜伽师的「唯心(识)论」,所以立「唯心念佛」一类。

  四、「实相」:

  「实相」或「诸法实相」,玄奘译为「实性」或「诸法实性」,是「如」、「法界」、「实际」的异名。「中品般若」的〈三次第品〉,说到「菩萨摩诃萨从初已来,以一切种智相应心,信解诸法无所有性,修六念」。其中以「诸法无所有性」「念佛」,是分为(1)五阴;(2)三十二相、金色身、丈光、八十随形好;(3)戒众、定众、慧众、解脱众、解脱知见众;(4)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大悲;(5)十二因缘──五节57。

  (2)三十二相、金色身、丈光、八十随形好,是佛的生身。

  (3)、(4)戒等五众,十力……大慈大悲,是佛的(功德)法身。

  (1)如人间的释尊,一般解说五阴为体,所以念五阴身。

  (5)《中阿含经》说:「见缘起便见法」,见法空无我就是见佛58,所以念十二因缘。

  般若法门是信解五阴身、生身、功德身、缘起等一切,自性无所有;无所有中,没有少法是可得可念的,所以说:「无忆(念)故,是为念佛」59。「无忆念」的念佛,是直就佛的五阴、色身、功德、缘起,而直观实相的,所以名为「实相念佛」。

  常啼菩萨见到一切佛,而又忽然不见了,所以问昙无竭菩萨:「大师为我说诸佛所从来,所至处,令我得知;知已,亦常不离见诸佛」!昙无竭说:「诸佛无所从来,去亦无所至。何以故?诸法如不动相,诸法如即是佛。……无生法……无灭法……实际法……空……无染……寂灭……虚空性无来无去,虚空性即是佛。善男子!离是诸法更无佛;诸佛如,诸法如,一如无分别」。接着,举热时焰,幻师所作幻事,梦中所见,大海中宝,箜篌声──五喻,而说「应当如是知诸佛来相去相」60。从因缘如幻如化,而深悟无所有空性为佛,名为「实相念佛」。《佛藏经》所说的念佛61,与般若法门相同。

  念佛的,可以从「称名」、「观相」、「唯心」而入「实相」,也可以直下修实相念佛。原则的说:般若的念佛,是空性观;「般舟三昧」的念佛,是假相观。在法门的流行中,总不免互相影响的。

  如《般舟三昧经》三卷本,受到了般若法门的影响;而《文殊般若经》的「一行三昧」,受到了「般舟三昧」的影响。《千佛因缘经》说:「于诸佛所得念佛三昧,以庄严心;念佛三昧庄严心故,渐渐于空法中心得开解」;「思空义功德力故,即于空中得见百千佛,于诸佛所得念佛三昧」62。念佛三昧与空解,是这样的相助相成了!

  《华手经》中,立「一相三昧」、「众相三昧」。缘一佛修观而成就的,是一相三昧;缘多佛、一切佛而成就的,是众相三昧。等到观心成就,能见佛在前立,能与佛问答,并了解所见的是自心所现,内容都与《般舟三昧经》相同。

  经上又说:「以是一缘,了达诸法,见一切法皆悉等相,是名一相三昧」;「入是三昧,了达诸法一相无相,是名众相三昧」63。

  将观相的念佛法门,无相的般若法门,综合起来。这样的念佛三昧,充实了念佛的内容,念佛已不只是重信的法门。念佛与空慧,是这样的相助相成了!

  龙树的《菩提资粮论》,引用《维摩诘经》的「般若菩萨母,方便以为父」,又引颂说:「诸佛现前住,牢固三摩提,此为菩萨父,大悲忍为母」64。般若,般舟三昧──诸佛现前住三摩提,大悲,成为菩萨不可或缺的行门,受到了佛教界普遍的尊重!

  1 (1)《大方等大集贤护经》卷一(大正一三·八七五中──下)。(2) 卷二(大正一三·八七六下)。

  2 《般舟三昧经》(大正一三·八九九中)。《般舟三昧经》卷上(大正一三·九0五下)。

  3 《般舟三昧经》(大正一三·八九九下)。

  4 《般舟三昧经》(大正一三·八九九上)。

  5 《阿弥陀经》(大正一二·三四七中)。

  6 《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》卷下(大正一二·三一0上)。

  7 《般舟三昧经》卷上(大正一三·九0五上)。

  8 《解深密经》卷三(大正一六·六九八中)。

  9 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四六(大正九·六九五上)。

  10 《观无量寿佛经》(大正一二·三四三上)。

  11 《未生冤经》(大正一四·七七五中)。

  12 《那先比丘经》为那先比丘,与弥兰陀王的问答,南传作《弥兰陀问》。

  13 《大智度论》卷七(大正二五·一0九上)。

  14 《修行道地经》卷二(大正一五·一八九中)。

  15 《杂阿含经》卷三三(大正二·二三七下)。《相应部》(一一)「预流相应」(南传一六下·二六一)。

  16 《杂阿毗昙心论》卷一0(大正二八·九五三上)。

  17 《解脱道论》卷六(大正三二·四二六中──四二八上)。

  18 《成实论》卷一(大正三二·二三九中──二四三中)。

  19 《增壹阿含经》卷二(大正二·五五四上──中)。

  20 《分别功德论》卷二(大正二五·三五下)。

  21 《十诵律》卷四八(大正二三·三五二上)。

  22 《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》卷五(大正二四·四三四中)。

  23 《般舟三昧经》卷上(大正一三·九0六上)。

  24 《成具光明定意经》(大正一五·四五六中)。

  25 《大宝积经》卷八九〈摩诃迦叶会〉(大正一一·五一二中)。又卷九0〈摩诃迦叶会〉(大正一一·五一四上)。

  26 《大唐西域记》卷六(大正五一·九00中)。

  27 《增壹阿含经》卷四七(大正二·八0四上)。

  28 《大智度论》卷七(大正二五·一0九上)。

  29 《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》卷下(大正一二·三一0下)。

  30 《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》卷下(大正一二·三一六中──下)。

  31 《大乘无量寿庄严经》卷上(大正一二·三一九下)。《无量寿经》卷上(大正一二·二六八中)。《阿弥陀经》(大正一二·三四七中)。

  32 《观无量寿佛经》(大正一二·三四六上)。

  33 《八吉祥神咒经》(大正一四·七二下──七三上)。

  34 《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》(大正一四·一0八下──一0九上)。

  35 《称扬诸佛功德经》卷上(大正一四·八八中)。

  36 《菩萨藏经》(大正二四·一0八七上──中)。

  37 《大宝积经》卷九0《优波离会》(大正一一·五一五下──五一六下)。

  38 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二一(大正八·三七五上)。

  39 《妙法莲华经》卷一(大正九·九上)。

  40 《文殊师利问经》卷下(大正一四·五0六下──五0七上)。

  41 《大智度论》卷四七(大正二五·四0一中)。

  42 《坐禅三昧经》卷下(大正一五·二八一上)。

  43 《观佛三昧海经》卷九(大正一五·六九0上──中)。

  44 《观佛三昧海经》卷九(大正一五·六九0下)。又卷四(大正一五·六六五中)。又卷三(大正一五·六五六中)。

  45 《千佛因缘经》(大正一四·六六中)。

  46 《称扬诸佛功德经》卷中(大正一四·九四中)。

  47 《华手经》卷七(大正一六·一八六中)。

  48 《成具光明定意经》(大正一五·四五六中)。

  49 《解脱道论》卷四(大正三二·四一二下──四一三上)。

  50 《大宝积经》卷八九〈摩诃迦叶会〉(大正一一·五一二中)。

  51 《出三藏记集》卷九(大正五五·六五上──中)。

  52 《思惟要略法》(大正一五·二九九上──下)。

  53 《大智度论》卷二一(大正二五·二一九中──二二一中)。

  54念佛三昧进修的三阶段,与《菩提资粮论》释相合,如说:「现在诸佛现其前住三摩提,......有三种,谓色攀缘,法攀缘,无攀缘。于中若攀缘如来形色相好庄严身而念佛者,是色攀缘三摩提。若复攀缘十名号身,十力、无畏、不共佛法等无量色类佛之功德而念佛者,是法攀缘三摩提。若复不攀缘色,不攀缘法,亦不作意,念佛亦无所得,远离诸相空三摩提,此名无攀缘三摩提。于中,初发心菩萨得色攀缘三摩提,已入行者法攀缘,得无生忍者无攀缘》(大正三二·五二八下)。

  55 《般舟三昧经》(大正一三·八九九中)。

  56 《般舟三昧经》卷中(大正一三·九0八中)。

  57 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二三(大正八·三八五中──下)。

  58 《中阿含经》卷七(大正一·四六七上)。《增壹阿含经》卷二八(大正二·七0七下)。

  59 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二三(大正八·三八五中──下)。

  60 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二七(大正八·四二一中──四二二上)。

  61 《佛藏经》卷上(大正一五·七八五上──中)。

  62 《千佛因缘经》(大正一四·七0下、七一中)。

  63 《华手经》卷一0(大正一六·二0三下──二0四中)。

  64 《菩提资粮论》卷三(大正三二·五二九上)。

  

  

《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观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