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法身,不归依佛的有漏色身16;念佛也只是念佛的功德。
锡兰传来的《解脱道论》,也是念佛的十号;念佛的本生功德,自拔身功德,得胜法功德,作饶益世间功德17。
《成实论》以五品具足、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十号、三不护、三念处、大悲等功德来礼敬佛18。
上座系的念佛,是不念色身相好的。
大众部系以为佛的色身是无漏的,色身也是所归敬的。
如《增壹阿含经》说:念佛的「如来体者,金刚所成,十方具长(足?),四无所畏,在众勇健,如来颜貌端正无双,视之无厌」;及佛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功德19。
《分别功德论》也说:念「佛身金刚,无有诸漏。若行时,足离地四寸,千辐相文,迹现于地。……三十二相,八十种好,其有睹者,随行得度」20。佛的色身,也是念佛的内容,代表了大众部系的见解。
传统的念佛,虽也有念佛色身的,但释尊已经涅槃,没有佛的相好可见。印度佛教初期,是没有(不准有)佛像的,仅有菩提树、*轮、足迹,象征佛的成佛,说法,游行。念是忆念,是忆念曾经经历的境界,重现于心中。
释尊过去很久了,又没有佛像可见,所以念佛身相,是不容易的,而多数念佛的戒、定等功德了。
说一切有部的《十诵律》,在叙述造塔因缘后,又说:「白佛言:世尊!如佛身像不应作,愿佛听我作菩萨侍像者,善!佛言:听作」21。
古代是不许造佛像的;在造佛像以前,先造在家的菩萨像。与《十诵律》文段相当的,《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》摄颂说:「听为菩萨像」。长行作:「白佛言:我今欲作赡部影像,唯愿听许!佛言:应作」22。《尼陀那》的「赡部影像」,就是《十诵律》的「菩萨像」,可推定为画像。
《般舟三昧经》说:「作佛形像,若作画」23。《成具光明定意经》说:「立庙,图像佛形」24。〈摩诃迦叶会〉说:「若于叠上,墙壁之下,造如来像」;「观如来画像」;「于墙壁下,画如来像」25。
画像,可能与书写经典同时流行;铸塑佛像也流行起来。佛像的流行,与十方佛现在的信仰相融合,于是观佛色相的,如「般舟三昧」那样的,「现在佛悉在前立」的念佛三昧,也就兴盛起来了。
念佛,进入大乘佛法时代,形成了不同修持法,不同目标的念佛。当然,可以彼此相通,也可以条贯为一条成佛的法门。现在分为「称名」、「观相」、「唯心」、「实相」──四门来叙述。
一、「称名」:
传说释种女被刖手足,投在深坑时,「诸释女含苦称佛」26。提婆达多生身堕地狱时,「便发悔心于如来所,正欲称南无佛,然不究竟,适得称南无,便入地狱」27。商人遇摩竭鱼难,「众人一心同声称南无佛」28。人在危急苦难中,每忆念佛而口称「南无佛」,实与「人穷呼天」的心情相近,存有祈求的意义;希望凭称念佛名的音声,感召佛而得到救度。
在传统佛教中,佛入涅槃后,是寂灭而不再有救济作为的,所以「南无佛」的称名,在佛灭以后,可以流行佛教界,却不可能受到佛教中心的重视。
等到十方佛现在的信仰流行,怀念佛而称名的意义,就大为不同了!念阿弥陀佛,愿生极乐世界,是早期念佛的一大流。经上说:「一心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」29,是一心忆念;是愿往生阿弥陀佛土,不但是念佛。然阿难「被袈裟,西向拜,当日所没处,为弥陀佛作礼,以头脑着地言:南无阿弥陀三耶三佛檀」30,当下看到了阿弥陀佛与清净国土。称名与心中的忆念,显然有统一的可能。
后来,三十六愿本说:「念吾名号」;四十八愿本说:「闻我名号,系念我国」;小本《阿弥陀经》说:「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,……一心不乱」31,到了专念佛的名号了。《观无量寿佛经》所说的「下品下生」,是:「若不能念彼佛者,应称归命无量寿佛。如是至心念声不绝,具足十念,称南无阿弥陀佛」32。不能专心系念佛的,可以专称阿弥陀佛名字(也要有十念的专心),这是为平时不知佛法,临终所开的方便。
念阿弥陀佛,本是内心的忆念,以「一心不乱」而得三昧的;但一般人,可能与称名相结合。
在中国,念阿弥陀佛,渐重于称名(人人都会),几乎以「称名」为「念佛」了。其实,「念佛」并不等于「称名」;「称名念佛」也不是阿弥陀净土法门所独有的。「称名念佛」,通于十方现在(及过去)佛。如《八吉祥神咒经》(支谦初译),诵持东方八佛名,呼八大菩萨名字,能得今世及后世功德,终成佛道33。《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》(《十住毗婆沙论》引用),说十方十佛名号,与《八吉祥神咒经》的德用相近34。
《称扬诸佛功德经》说:「其有得闻(六方各)……如来名者,欢喜信乐,持讽诵念,却十二劫生死之罪」35。经中所说的功德极多,而「灭却多少劫生死之罪」,是一再说到的。《宝月童子经》的十方十佛,也受到忏悔者的礼拜供养36。《优波离会》,在三十五佛前忏悔;「若能称彼佛名,昼夜常行是三种法(忏悔、随喜、劝请),能灭诸罪,远离忧悔,得诸三昧」37。忏悔灭罪,「称佛名号」是重要的行法。如后人集出的《佛名经》,《五千五百神咒佛名除障灭罪经》,都属于这种性质。
「称名念佛」的功德极大,现生的消除灾障,忏悔业障而外,《称扬诸佛功德经》每说到「得不退转」、「成佛」,这是以信心称念佛名,引入大乘的正道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历举种种念佛功德,又说:「若有人一称南无佛,乃至毕苦,其福不尽」38。《法华经》进一层说:「若人散乱心,入于塔庙中,一称南无佛,皆已成佛道」39。在初期大乘法中,称名念佛是可浅可深的。浅的是散心念,深的是定心。
以称名念佛而引发深定的,是梁代传来的「一行三昧」。如《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下(大正八·七三一上──中)说:
「法界一相,系缘法界,是名一行三昧」。
「欲入一行三昧,应处空闲,舍诸乱意,不取相貌,系心一佛,专称名字。随佛方所,端身正向。能于一佛念念相续,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」。
依「称名念佛」而成定的「一行三昧」,依《文殊师利问经》,是:「如是依(十号)名字,增长正念;见佛相好,正定具足。具足定已,见彼诸佛,如照水镜,自见其形」。修习的方便,是「于九十日修无我想,端坐专念,不杂思惟」40。「一行三昧」成就了,能见佛,听佛说法,与「般舟三昧」相近。但「一行三昧」是「常坐」的,「念佛名号」而「不取相貌」的。这一「一行三昧」,自从黄梅道信提倡,经弘忍而到弘忍门下,重坐的,念佛净心的禅门,曾风行于中国。不过「一行三昧」,「中品般若」也是有的,《大智度论》解说为:「是三昧常一行,毕竟空相应」41。「一行三昧」的原义,到底只是「法界一相,系缘法界」;以称念一佛名、见佛为方便,可说是「般舟三昧」的般若化。
二、「观相」:
这可以分为二类:
1.念佛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(及行住坐卧等)──色身相。
2.念佛五品具足、十力、四无所畏等功德──法身相。
大乘所重而极普遍的,是念佛色身相。如说:「若行者求佛道,入禅,先当系心专念十方三世诸佛生身」42。古人立「观像念」,「观想念」,其实「观像」也是观相,是初学者的前方便。《坐禅三昧经》卷上(大正一五·二七六上)说:
「若初习行人,将至佛像所,或教令自往,谛观佛像相好,相相明了。一心取持,还至静处,心眼观佛像。……心不散乱,是时便得心眼见佛像相光明,如眼所见,无有异也」。
《观佛三昧海经》也说:「如来灭后,多有众生,以不见佛,作诸恶法。如是等人,当令观像;若观像者,与观我身等无有异」43。没有见过佛的,是无法念佛相好的,所以佛像的发达,与念佛色身相好有关。
说到佛像,依《观佛三昧海经》,佛像是在塔里的。如说:「欲观像者,先入佛塔」;「若不能见胸相分明者,入塔观之」;「不见者,如前入塔,谛观像耳」44:这都是佛像在塔中的明证。《千佛因缘经》说:「入塔礼拜,见佛色像」45。《称扬诸佛功德经》说:「入于庙寺,瞻觐形像」46。《华手经》说:「集坚实世尊,形像在诸塔」47。《成具光明定意经》说:「立庙,图像佛形」48。
印度佛像的造作,起初是供在塔庙中的,后来才与舍利塔分离,而供在寺中──根本香殿。佛像供在塔里,所以念佛色身相好的,要先进塔去,审细观察佛像,然后忆持在心里,到静处去修习。
依《解脱道论》,修「一切入」的初学者,是依曼陀罗起想念。在地上作曼陀罗,或「于衣,若于板,若于壁处皆作曼陀罗」49。曼陀罗是「轮圆」的意义,规画出圆形的地域,或画一圆相(后来或作四方形、三角形),在圆形内作成形相,为修习者生起想念的所依处。
〈摩诃迦叶会〉说:「有诸比丘,……若于叠上,墙壁之下,造如来像,因之自活」50。在墙壁下造佛像,应该是作为念佛色相的曼陀罗。如在墙壁下作佛像,对观相修习来说,是比塔中观像更方便的。
念佛色相,不但是大乘行者,也成为部分声闻行者的修法。声闻的修法,主要是「二甘露门」,经「三度门」(不净观、持息念、界分别观)而组成「五停心」──不净,慈心,因缘,持息念,界分别。但西元五世纪初,鸠摩罗什译出的《坐禅三昧经》,《禅秘要法经》,《思惟要略法》;昙摩蜜多传出的《五门禅经要用法》,都以「念佛」替代了「界分别」。
依僧睿《关中出禅经序》,除末后的「菩萨禅法」,其他都出于持经的譬喻师的禅集51,可见念佛色身相,已成为一分部派佛教,及大乘行者共修的法门。《观佛三昧海经》所说,观三十二相,观佛(色)心,观佛四威仪,观像佛,观七佛:大都是大小共学的。
《思惟要略法》中,…
《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观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