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法身,不歸依佛的有漏色身16;念佛也只是念佛的功德。

  錫蘭傳來的《解脫道論》,也是念佛的十號;念佛的本生功德,自拔身功德,得勝法功德,作饒益世間功德17。

  《成實論》以五品具足、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十號、叁不護、叁念處、大悲等功德來禮敬佛18。

  上座系的念佛,是不念色身相好的。

  大衆部系以爲佛的色身是無漏的,色身也是所歸敬的。

  如《增壹阿含經》說:念佛的「如來體者,金剛所成,十方具長(足?),四無所畏,在衆勇健,如來顔貌端正無雙,視之無厭」;及佛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功德19。

  《分別功德論》也說:念「佛身金剛,無有諸漏。若行時,足離地四寸,千輻相文,迹現于地。……叁十二相,八十種好,其有睹者,隨行得度」20。佛的色身,也是念佛的內容,代表了大衆部系的見解。

  傳統的念佛,雖也有念佛色身的,但釋尊已經涅槃,沒有佛的相好可見。印度佛教初期,是沒有(不准有)佛像的,僅有菩提樹、*輪、足迹,象征佛的成佛,說法,遊行。念是憶念,是憶念曾經經曆的境界,重現于心中。

  釋尊過去很久了,又沒有佛像可見,所以念佛身相,是不容易的,而多數念佛的戒、定等功德了。

  說一切有部的《十誦律》,在敘述造塔因緣後,又說:「白佛言:世尊!如佛身像不應作,願佛聽我作菩薩侍像者,善!佛言:聽作」21。

  古代是不許造佛像的;在造佛像以前,先造在家的菩薩像。與《十誦律》文段相當的,《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》攝頌說:「聽爲菩薩像」。長行作:「白佛言:我今欲作贍部影像,唯願聽許!佛言:應作」22。《尼陀那》的「贍部影像」,就是《十誦律》的「菩薩像」,可推定爲畫像。

  《般舟叁昧經》說:「作佛形像,若作畫」23。《成具光明定意經》說:「立廟,圖像佛形」24。〈摩诃迦葉會〉說:「若于疊上,牆壁之下,造如來像」;「觀如來畫像」;「于牆壁下,畫如來像」25。

  畫像,可能與書寫經典同時流行;鑄塑佛像也流行起來。佛像的流行,與十方佛現在的信仰相融合,于是觀佛色相的,如「般舟叁昧」那樣的,「現在佛悉在前立」的念佛叁昧,也就興盛起來了。

  念佛,進入大乘佛法時代,形成了不同修持法,不同目標的念佛。當然,可以彼此相通,也可以條貫爲一條成佛的法門。現在分爲「稱名」、「觀相」、「唯心」、「實相」──四門來敘述。

  一、「稱名」:

  傳說釋種女被刖手足,投在深坑時,「諸釋女含苦稱佛」26。提婆達多生身墮地獄時,「便發悔心于如來所,正欲稱南無佛,然不究竟,適得稱南無,便入地獄」27。商人遇摩竭魚難,「衆人一心同聲稱南無佛」28。人在危急苦難中,每憶念佛而口稱「南無佛」,實與「人窮呼天」的心情相近,存有祈求的意義;希望憑稱念佛名的音聲,感召佛而得到救度。

  在傳統佛教中,佛入涅槃後,是寂滅而不再有救濟作爲的,所以「南無佛」的稱名,在佛滅以後,可以流行佛教界,卻不可能受到佛教中心的重視。

  等到十方佛現在的信仰流行,懷念佛而稱名的意義,就大爲不同了!念阿彌陀佛,願生極樂世界,是早期念佛的一大流。經上說:「一心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」29,是一心憶念;是願往生阿彌陀佛土,不但是念佛。然阿難「被袈裟,西向拜,當日所沒處,爲彌陀佛作禮,以頭腦著地言:南無阿彌陀叁耶叁佛檀」30,當下看到了阿彌陀佛與清淨國土。稱名與心中的憶念,顯然有統一的可能。

  後來,叁十六願本說:「念吾名號」;四十八願本說:「聞我名號,系念我國」;小本《阿彌陀經》說:「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……一心不亂」31,到了專念佛的名號了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所說的「下品下生」,是:「若不能念彼佛者,應稱歸命無量壽佛。如是至心念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」32。不能專心系念佛的,可以專稱阿彌陀佛名字(也要有十念的專心),這是爲平時不知佛法,臨終所開的方便。

  念阿彌陀佛,本是內心的憶念,以「一心不亂」而得叁昧的;但一般人,可能與稱名相結合。

  在中國,念阿彌陀佛,漸重于稱名(人人都會),幾乎以「稱名」爲「念佛」了。其實,「念佛」並不等于「稱名」;「稱名念佛」也不是阿彌陀淨土法門所獨有的。「稱名念佛」,通于十方現在(及過去)佛。如《八吉祥神咒經》(支謙初譯),誦持東方八佛名,呼八大菩薩名字,能得今世及後世功德,終成佛道33。《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》(《十住毗婆沙論》引用),說十方十佛名號,與《八吉祥神咒經》的德用相近34。

  《稱揚諸佛功德經》說:「其有得聞(六方各)……如來名者,歡喜信樂,持諷誦念,卻十二劫生死之罪」35。經中所說的功德極多,而「滅卻多少劫生死之罪」,是一再說到的。《寶月童子經》的十方十佛,也受到忏悔者的禮拜供養36。《優波離會》,在叁十五佛前忏悔;「若能稱彼佛名,晝夜常行是叁種法(忏悔、隨喜、勸請),能滅諸罪,遠離憂悔,得諸叁昧」37。忏悔滅罪,「稱佛名號」是重要的行法。如後人集出的《佛名經》,《五千五百神咒佛名除障滅罪經》,都屬于這種性質。

  「稱名念佛」的功德極大,現生的消除災障,忏悔業障而外,《稱揚諸佛功德經》每說到「得不退轉」、「成佛」,這是以信心稱念佛名,引入大乘的正道。

  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曆舉種種念佛功德,又說:「若有人一稱南無佛,乃至畢苦,其福不盡」38。《法華經》進一層說:「若人散亂心,入于塔廟中,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」39。在初期大乘法中,稱名念佛是可淺可深的。淺的是散心念,深的是定心。

  以稱名念佛而引發深定的,是梁代傳來的「一行叁昧」。如《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下(大正八·七叁一上──中)說:

  「法界一相,系緣法界,是名一行叁昧」。

  「欲入一行叁昧,應處空閑,舍諸亂意,不取相貌,系心一佛,專稱名字。隨佛方所,端身正向。能于一佛念念相續,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」。

  依「稱名念佛」而成定的「一行叁昧」,依《文殊師利問經》,是:「如是依(十號)名字,增長正念;見佛相好,正定具足。具足定已,見彼諸佛,如照水鏡,自見其形」。修習的方便,是「于九十日修無我想,端坐專念,不雜思惟」40。「一行叁昧」成就了,能見佛,聽佛說法,與「般舟叁昧」相近。但「一行叁昧」是「常坐」的,「念佛名號」而「不取相貌」的。這一「一行叁昧」,自從黃梅道信提倡,經弘忍而到弘忍門下,重坐的,念佛淨心的禅門,曾風行于中國。不過「一行叁昧」,「中品般若」也是有的,《大智度論》解說爲:「是叁昧常一行,畢竟空相應」41。「一行叁昧」的原義,到底只是「法界一相,系緣法界」;以稱念一佛名、見佛爲方便,可說是「般舟叁昧」的般若化。

  二、「觀相」:

  這可以分爲二類:

  1.念佛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(及行住坐臥等)──色身相。

  2.念佛五品具足、十力、四無所畏等功德──法身相。

  大乘所重而極普遍的,是念佛色身相。如說:「若行者求佛道,入禅,先當系心專念十方叁世諸佛生身」42。古人立「觀像念」,「觀想念」,其實「觀像」也是觀相,是初學者的前方便。《坐禅叁昧經》卷上(大正一五·二七六上)說:

  「若初習行人,將至佛像所,或教令自往,谛觀佛像相好,相相明了。一心取持,還至靜處,心眼觀佛像。……心不散亂,是時便得心眼見佛像相光明,如眼所見,無有異也」。

  《觀佛叁昧海經》也說:「如來滅後,多有衆生,以不見佛,作諸惡法。如是等人,當令觀像;若觀像者,與觀我身等無有異」43。沒有見過佛的,是無法念佛相好的,所以佛像的發達,與念佛色身相好有關。

  說到佛像,依《觀佛叁昧海經》,佛像是在塔裏的。如說:「欲觀像者,先入佛塔」;「若不能見胸相分明者,入塔觀之」;「不見者,如前入塔,谛觀像耳」44:這都是佛像在塔中的明證。《千佛因緣經》說:「入塔禮拜,見佛色像」45。《稱揚諸佛功德經》說:「入于廟寺,瞻觐形像」46。《華手經》說:「集堅實世尊,形像在諸塔」47。《成具光明定意經》說:「立廟,圖像佛形」48。

  印度佛像的造作,起初是供在塔廟中的,後來才與舍利塔分離,而供在寺中──根本香殿。佛像供在塔裏,所以念佛色身相好的,要先進塔去,審細觀察佛像,然後憶持在心裏,到靜處去修習。

  依《解脫道論》,修「一切入」的初學者,是依曼陀羅起想念。在地上作曼陀羅,或「于衣,若于板,若于壁處皆作曼陀羅」49。曼陀羅是「輪圓」的意義,規畫出圓形的地域,或畫一圓相(後來或作四方形、叁角形),在圓形內作成形相,爲修習者生起想念的所依處。

  〈摩诃迦葉會〉說:「有諸比丘,……若于疊上,牆壁之下,造如來像,因之自活」50。在牆壁下造佛像,應該是作爲念佛色相的曼陀羅。如在牆壁下作佛像,對觀相修習來說,是比塔中觀像更方便的。

  念佛色相,不但是大乘行者,也成爲部分聲聞行者的修法。聲聞的修法,主要是「二甘露門」,經「叁度門」(不淨觀、持息念、界分別觀)而組成「五停心」──不淨,慈心,因緣,持息念,界分別。但西元五世紀初,鸠摩羅什譯出的《坐禅叁昧經》,《禅秘要法經》,《思惟要略法》;昙摩蜜多傳出的《五門禅經要用法》,都以「念佛」替代了「界分別」。

  依僧睿《關中出禅經序》,除末後的「菩薩禅法」,其他都出于持經的譬喻師的禅集51,可見念佛色身相,已成爲一分部派佛教,及大乘行者共修的法門。《觀佛叁昧海經》所說,觀叁十二相,觀佛(色)心,觀佛四威儀,觀像佛,觀七佛:大都是大小共學的。

  《思惟要略法》中,…

《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