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先說「觀佛叁昧法」,是初學觀像佛的修法。進一步是「色身觀法」:「既已觀像,心想成就,斂意入定,即便得見」,是離像的內觀。再進而「法身觀法」,念佛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大慈大悲等功德。次第漸進,也是可通于大小乘的52。

  以下的「十方諸佛觀法」,「觀無量壽佛法」,是依大乘經而立的觀法。《大智度論》解說「念佛」,是念十號,叁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,戒衆……解脫知見衆具足,一切智、一切見、大慈大悲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十八不共法等,概括了念名號、念色身、念功德法身──叁類53。《十住毗婆沙論》(二十品──二十五品)所說的念佛叁昧,是依《般舟叁昧經》的,《論》卷一二(大正二六·八六上──中)說:

  「新發意菩薩,應以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念佛(生身),如先說。轉深入,得中勢力,應以(功德)法身念佛。心轉深入,得上勢力,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」。

  「新發意菩薩,應以十號妙相念佛。……是人以緣名號,增長禅法,則能緣相。……當知得成般舟叁昧,叁昧成故,得見諸佛如鏡中像」54。

  《十住毗婆沙論》的念佛叁昧,既說明了念色身、念法身、念實相──叁階,又說新發意的應念名號,進一步才能「緣相」,成就「般舟叁昧」。龍樹當時的念佛叁昧,就是「般舟叁昧」,也念佛名號。所以《文殊師利般若經》,緣一佛名的「一行叁昧」(一行叁昧的本義,是實相觀),不過是方便的少少不同,從「般舟叁昧」分出的法門。

  叁、「唯心」:

  「唯心念佛」,是依《般舟叁昧經》的。經上(大正一叁·八九九上──下)說:

  「菩薩于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,專念故得見之。……欲見佛,即見;見即問,問即報,聞經大歡喜。作是念:佛從何所來?我爲到何所?自念:佛無所從來,我亦無所至。自念:欲處、色處、無色處,是叁處意所作耳。我所念即見,心作佛。……心有想爲癡心,無想是涅槃,是法無可樂者。設使念,爲空耳,無所有也」。

  初學「般舟叁昧」的行法,是念「叁十二相,八十種好,巨億光明徹照,端正無比」的「觀相念佛」55。依叁卷本,「當想識無有能見諸佛頂上者」56,是從念「無見頂相」下手的。但到了叁昧成就,佛現在前,不但光明徹照,而且能答問,能說經。然當時,佛並沒有來,自己也沒有去;自己沒有天眼通、天耳通,卻見到了佛,聽佛的說法,那佛到底是怎樣的?于是覺察到,這是「意所作耳」,只是自心叁昧所現的境界。類推到:叁界生死,都是自心所作的。自心所現的,虛妄不實,所以心有想爲愚癡(從愚癡而有生死),心無想是涅槃。不應該起心相,就是能念的心,也是空無所有的,這才入空無相無願──叁解脫門。

  嚴格的說,這是念佛叁昧中,從「觀相」而引入「實相」的過程。然這一「唯心所作」的悟解,引出瑜伽師的「唯心(識)論」,所以立「唯心念佛」一類。

  四、「實相」:

  「實相」或「諸法實相」,玄奘譯爲「實性」或「諸法實性」,是「如」、「法界」、「實際」的異名。「中品般若」的〈叁次第品〉,說到「菩薩摩诃薩從初已來,以一切種智相應心,信解諸法無所有性,修六念」。其中以「諸法無所有性」「念佛」,是分爲(1)五陰;(2)叁十二相、金色身、丈光、八十隨形好;(3)戒衆、定衆、慧衆、解脫衆、解脫知見衆;(4)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大悲;(5)十二因緣──五節57。

  (2)叁十二相、金色身、丈光、八十隨形好,是佛的生身。

  (3)、(4)戒等五衆,十力……大慈大悲,是佛的(功德)法身。

  (1)如人間的釋尊,一般解說五陰爲體,所以念五陰身。

  (5)《中阿含經》說:「見緣起便見法」,見法空無我就是見佛58,所以念十二因緣。

  般若法門是信解五陰身、生身、功德身、緣起等一切,自性無所有;無所有中,沒有少法是可得可念的,所以說:「無憶(念)故,是爲念佛」59。「無憶念」的念佛,是直就佛的五陰、色身、功德、緣起,而直觀實相的,所以名爲「實相念佛」。

  常啼菩薩見到一切佛,而又忽然不見了,所以問昙無竭菩薩:「大師爲我說諸佛所從來,所至處,令我得知;知已,亦常不離見諸佛」!昙無竭說:「諸佛無所從來,去亦無所至。何以故?諸法如不動相,諸法如即是佛。……無生法……無滅法……實際法……空……無染……寂滅……虛空性無來無去,虛空性即是佛。善男子!離是諸法更無佛;諸佛如,諸法如,一如無分別」。接著,舉熱時焰,幻師所作幻事,夢中所見,大海中寶,箜篌聲──五喻,而說「應當如是知諸佛來相去相」60。從因緣如幻如化,而深悟無所有空性爲佛,名爲「實相念佛」。《佛藏經》所說的念佛61,與般若法門相同。

  念佛的,可以從「稱名」、「觀相」、「唯心」而入「實相」,也可以直下修實相念佛。原則的說:般若的念佛,是空性觀;「般舟叁昧」的念佛,是假相觀。在法門的流行中,總不免互相影響的。

  如《般舟叁昧經》叁卷本,受到了般若法門的影響;而《文殊般若經》的「一行叁昧」,受到了「般舟叁昧」的影響。《千佛因緣經》說:「于諸佛所得念佛叁昧,以莊嚴心;念佛叁昧莊嚴心故,漸漸于空法中心得開解」;「思空義功德力故,即于空中得見百千佛,于諸佛所得念佛叁昧」62。念佛叁昧與空解,是這樣的相助相成了!

  《華手經》中,立「一相叁昧」、「衆相叁昧」。緣一佛修觀而成就的,是一相叁昧;緣多佛、一切佛而成就的,是衆相叁昧。等到觀心成就,能見佛在前立,能與佛問答,並了解所見的是自心所現,內容都與《般舟叁昧經》相同。

  經上又說:「以是一緣,了達諸法,見一切法皆悉等相,是名一相叁昧」;「入是叁昧,了達諸法一相無相,是名衆相叁昧」63。

  將觀相的念佛法門,無相的般若法門,綜合起來。這樣的念佛叁昧,充實了念佛的內容,念佛已不只是重信的法門。念佛與空慧,是這樣的相助相成了!

  龍樹的《菩提資糧論》,引用《維摩诘經》的「般若菩薩母,方便以爲父」,又引頌說:「諸佛現前住,牢固叁摩提,此爲菩薩父,大悲忍爲母」64。般若,般舟叁昧──諸佛現前住叁摩提,大悲,成爲菩薩不可或缺的行門,受到了佛教界普遍的尊重!

  1 (1)《大方等大集賢護經》卷一(大正一叁·八七五中──下)。(2) 卷二(大正一叁·八七六下)。

  2 《般舟叁昧經》(大正一叁·八九九中)。《般舟叁昧經》卷上(大正一叁·九0五下)。

  3 《般舟叁昧經》(大正一叁·八九九下)。

  4 《般舟叁昧經》(大正一叁·八九九上)。

  5 《阿彌陀經》(大正一二·叁四七中)。

  6 《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》卷下(大正一二·叁一0上)。

  7 《般舟叁昧經》卷上(大正一叁·九0五上)。

  8 《解深密經》卷叁(大正一六·六九八中)。

  9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四六(大正九·六九五上)。

  10 《觀無量壽佛經》(大正一二·叁四叁上)。

  11 《未生冤經》(大正一四·七七五中)。

  12 《那先比丘經》爲那先比丘,與彌蘭陀王的問答,南傳作《彌蘭陀問》。

  13 《大智度論》卷七(大正二五·一0九上)。

  14 《修行道地經》卷二(大正一五·一八九中)。

  15 《雜阿含經》卷叁叁(大正二·二叁七下)。《相應部》(一一)「預流相應」(南傳一六下·二六一)。

  16 《雜阿毗昙心論》卷一0(大正二八·九五叁上)。

  17 《解脫道論》卷六(大正叁二·四二六中──四二八上)。

  18 《成實論》卷一(大正叁二·二叁九中──二四叁中)。

  19 《增壹阿含經》卷二(大正二·五五四上──中)。

  20 《分別功德論》卷二(大正二五·叁五下)。

  21 《十誦律》卷四八(大正二叁·叁五二上)。

  22 《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》卷五(大正二四·四叁四中)。

  23 《般舟叁昧經》卷上(大正一叁·九0六上)。

  24 《成具光明定意經》(大正一五·四五六中)。

  25 《大寶積經》卷八九〈摩诃迦葉會〉(大正一一·五一二中)。又卷九0〈摩诃迦葉會〉(大正一一·五一四上)。

  26 《大唐西域記》卷六(大正五一·九00中)。

  27 《增壹阿含經》卷四七(大正二·八0四上)。

  28 《大智度論》卷七(大正二五·一0九上)。

  29 《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》卷下(大正一二·叁一0下)。

  30 《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》卷下(大正一二·叁一六中──下)。

  31 《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卷上(大正一二·叁一九下)。《無量壽經》卷上(大正一二·二六八中)。《阿彌陀經》(大正一二·叁四七中)。

  32 《觀無量壽佛經》(大正一二·叁四六上)。

  33 《八吉祥神咒經》(大正一四·七二下──七叁上)。

  34 《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》(大正一四·一0八下──一0九上)。

  35 《稱揚諸佛功德經》卷上(大正一四·八八中)。

  36 《菩薩藏經》(大正二四·一0八七上──中)。

  37 《大寶積經》卷九0《優波離會》(大正一一·五一五下──五一六下)。

  38 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二一(大正八·叁七五上)。

  39 《妙法蓮華經》卷一(大正九·九上)。

  40 《文殊師利問經》卷下(大正一四·五0六下──五0七上)。

  41 《大智度論》卷四七(大正二五·四0一中)。

  42 《坐禅叁昧經》卷下(大正一五·二八一上)。

  43 《觀佛叁昧海經》卷九(大正一五·六九0上──中)。

  44 《觀佛叁昧海經》卷九(大正一五·六九0下)。又卷四(大正一五·六六五中)。又卷叁(大正一五·六五六中)。

  45 《千佛因緣經》(大正一四·六六中)。

  46 《稱揚諸佛功德經》卷中(大正一四·九四中)。

  47 《華手經》卷七(大正一六·一八六中)。

  48 《成具光明定意經》(大正一五·四五六中)。

  49 《解脫道論》卷四(大正叁二·四一二下──四一叁上)。

  50 《大寶積經》卷八九〈摩诃迦葉會〉(大正一一·五一二中)。

  51 《出叁藏記集》卷九(大正五五·六五上──中)。

  52 《思惟要略法》(大正一五·二九九上──下)。

  53 《大智度論》卷二一(大正二五·二一九中──二二一中)。

  54念佛叁昧進修的叁階段,與《菩提資糧論》釋相合,如說:「現在諸佛現其前住叁摩提,......有叁種,謂色攀緣,法攀緣,無攀緣。于中若攀緣如來形色相好莊嚴身而念佛者,是色攀緣叁摩提。若複攀緣十名號身,十力、無畏、不共佛法等無量色類佛之功德而念佛者,是法攀緣叁摩提。若複不攀緣色,不攀緣法,亦不作意,念佛亦無所得,遠離諸相空叁摩提,此名無攀緣叁摩提。于中,初發心菩薩得色攀緣叁摩提,已入行者法攀緣,得無生忍者無攀緣》(大正叁二·五二八下)。

  55 《般舟叁昧經》(大正一叁·八九九中)。

  56 《般舟叁昧經》卷中(大正一叁·九0八中)。

  57 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二叁(大正八·叁八五中──下)。

  58 《中阿含經》卷七(大正一·四六七上)。《增壹阿含經》卷二八(大正二·七0七下)。

  59 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二叁(大正八·叁八五中──下)。

  60 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二七(大正八·四二一中──四二二上)。

  61 《佛藏經》卷上(大正一五·七八五上──中)。

  62 《千佛因緣經》(大正一四·七0下、七一中)。

  63 《華手經》卷一0(大正一六·二0叁下──二0四中)。

  64 《菩提資糧論》卷叁(大正叁二·五二九上)。

  

  

《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