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智人,著相憍慢者,不能信是法。

  今我喜无畏,于诸菩萨中,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。

  此八句是重颂教一。往昔四十多年来,佛所以不说此一乘法,是因“钝根小智人”,既“著相”又“憍慢者,不能信”受如“是法。”今在法华会上,既然大乘机熟,佛心欢喜,不再畏惧众生闻法生疑,毁谤堕落,故“今我喜无畏,于诸菩萨中,正直舍方便,”不再如昔日之权巧方便,说种种法门,“但说”佛所证的“无上道。”

  菩萨闻是法,疑网皆已除,千二百罗汉,悉亦当作佛。

  是颂行一。此中菩萨,是指昔日修学小乘法,今日开始大乘机熟的人。既然大乘根性已成熟,则闻佛“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。”应当破除“疑网”,是以“千二百罗汉”常随佛学的小乘人,“悉亦当作佛”。

  4.重颂叹法希有

  如三世诸佛,说法之仪式,我今亦如是,说无分别法。

  诸佛兴出世,悬远值遇难,正使出于世,说是法复难,

  无量无数劫,闻是法亦难,能听是法者,斯人亦复难。

  以下五偈半文,是重颂前文叹法希有。“如三世诸佛,说法之仪式,”皆是先权后实,故“我”释迦“今亦如是”,前既施权,今当显实。“说”此一乘的“无分别法”。此一乘无分别的妙法,非随时有机会听闻的,因为佛不像普遍一般众生,每天都有无数的生命被业力所牵来到人间,接受或苦或乐的果报。必须要众生见佛、闻法、得度的因缘成熟,然后“诸佛兴出世”。但很多时往往要经过很“悬远”的时间,然后有佛降生人间,如本经下文说:“一百八十劫,空过无有佛”。所以我们欲想“值遇”佛世,是非常困难的。即使是佛已经出现于人间,但亦不是时常演说如是一乘妙法。必需要时节因缘成熟,然后方说。何况有一类慧根短小,薄福浅智的五浊恶世众生,即使生逢佛世,尤若逢不逢,若见非见。释尊住世时,不是也有很多众生不曾见佛闻法吗?据说:释尊降生于印度,当时王舍城的居民,共有九亿万人。仅有三亿万人得见佛闻法,三亿万人但见佛不闻法,而其他的三亿万人,既没有机会见佛,更没有因缘闻佛说法,莫论得度了。

  即使已经得见佛闻法的人,但当佛欲说是妙法时,亦被业力所牵,不肯信受,反而离座而去,如释尊将说此经时,退席的四众弟子就有五千之多。可见生逢佛世难,得见佛闻法也难,而得闻一乘妙法更难,能听闻是法欢喜信受,顶戴赞叹,更是难上加难。故释尊说:“诸佛兴出世,悬远值遇难;正使出于世,说是法复难;无量无数劫,闻是法亦难;能听是法者,斯人亦复难。”

  譬如优昙花,一切皆爱乐,天人所希有,时时乃一出。

  闻法欢喜赞,乃至发一言,则为已供养,一切三世佛。

  是人甚希有,过于优昙花。

  “优昙花”是灵瑞的花朵,三千年开花一次,不只人间少见,天上亦希有难得,人皆喜爱,但却非随时可得,时至方现。故“一切皆爱乐”。是佛引用优昙花,譬喻人身难得,佛世难值,妙法难闻,难信。若有人得闻是妙法,又能“闻法欢喜赞,乃至发一言”称颂赞叹此妙法,“则为已”经等如“供养,一切三世佛。”了,故“是”闻法欢喜,而能称赞此一乘妙法的“人”,是“甚希有”难得,犹“过于优昙花”。

  5.重颂佛语不虚

  汝等勿有疑,我为诸法王,普告诸大众,但以一乘道,

  教化诸菩萨,无声闻弟子。汝等舍利弗,声闻及菩萨,

  当知是妙法,诸佛之秘要。

  此重颂佛语不虚,为以下不虚妄的譬喻作依本。佛为诸法之王,于法自在,所说无不真实,何况今在灵山会上,非但告诉舍利弗一人,而是“普告诸大众”,说明佛四十余年来,权说三乘教法,目的实为此一乘佛道,故佛“但以一乘道,教化诸”众生,凡有闻佛说法的人,皆是大乘“菩萨”,根本就没有所谓“声闻弟子”。声闻一词,只是佛方便权巧施设,临时假立的一个阶位而已。是以“汝等舍利弗,声闻及菩萨,当知是妙法,诸佛之秘要。”非二乘心智所能测,谓之秘,总括十法界圣凡事理谓之要。今日佛开显的“妙法”,既然是“诸佛之秘要”,岂可心存疑惑而不信?故佛殷勤劝导舍利弗,“汝等勿有疑”。

  6.重颂拣众敦信

  以五浊恶世,但乐著诸欲,如是等众生,终不求佛道。

  当来世恶人,闻佛说一乘,迷惑不信受,破法堕恶道。

  有惭愧清净,志求佛道者,当为如是等,广赞一乘道。

  以下六颂,是重颂释尊拣众敦信,前三颂是拣众,后三颂是敦信。此一乘妙法,既是诸佛的秘要,非人皆能信,故当拣择机宜。非大乘根性成熟的众生,不可随便为其宣说,以避免薄福小智人,闻法不信反而毁谤,罪招堕落,变为虽曰爱之,实则害之。故佛教舍利弗:“以五浊恶世”众生,“但”贪恋爱“乐”,执“著诸”五“欲”尘劳,“如是等众生”,不见佛,不闻法,何况发心勤求佛道?此“终不求佛道”的人,切莫勿为其宣说此一乘妙法,是拣非佛弟子。

  次偈颂是拣增上慢人。因为增上慢人,愚痴无智,未得谓得,未证谓证,岂能信受此一乘妙法?若然“闻佛说一乘”,必然“迷惑不信受”。由于不信而“破法堕恶道”,岂非求升反堕,故佛慈悲,教舍利弗应该拣择,不要为此辈恶人,宣说此妙法,以免此等谤法堕落。如果“有惭愧”心,能够持戒“清净”,又发菩提心,立“志求佛道者”,正是大乘法器,就应“当为如是等”大乘根机成熟的众生,“广赞一乘道”,以流通正法,以畅佛出世的本怀。

  舍利弗当知,诸佛法如是,以万亿方便,随宜而说法;

  其不习学者,不能晓了此。汝等既已知,诸佛世之师,

  随宜方便事,无复诸疑惑,心生大欢喜,自知当作佛。

  此三颂是敦信。前六句,是劝信施权;后六句,是劝信显实。“诸佛”是总括十方三世诸佛。“法如是”即先隐实施权,后开权显实。十方三世诸佛,皆以万亿种方便,“随”顺众生的机“宜”大小不等“而说”三乘五乘诸“法”。“其”他“不”见佛,不闻法,未曾获得“习学”佛法真实利益“者”,是“不能晓了此”权实不二之事,但汝舍利弗等,是应该明白而信受的。为甚么呢?因为“汝”舍利弗“等”诸大声闻弟子,“既”然已经修学佛法,亲受法益,今又在法华会上,闻佛开权显实,种种开示,“已知诸佛”是“世”间之导“师”,“随”顺众生机“宜”运用“方便”,先为实施权,今于法华会上,又随众生大乘根机成熟之所宜,而开权显实,会三归一等“事”。自当明了,“无复诸疑惑”,应该“心生大欢喜,自知当”来必定“作佛”。

  “汝等”的等字,是概括其他迦叶等大弟子,为譬喻说法周中,得授记的人。亦等括千二百常随众,是因缘说法周中授记者。是重颂前文:“若有比丘,实得阿罗汉,若不信此法,无有是处。”

  释尊自从出定以后,即双赞佛的权实二智,广明诸佛为实施权,开权显实之事。进而说明过去、未来、以及现在十方诸佛,包括释尊自己在内,法皆如是,先随顺众生各别根性,爱好与习惯,而权巧演说种种不同的法门,其目的皆是为欲令众生开、示、悟、入佛知见,自知当作佛,以激发众生的菩提心,勤求佛道,以畅佛出世的本怀。今舍利弗等,既然明了,自知当作佛,则已经达到佛出世说法之目的,故本经的正法说周,至此亦已宣说完毕。

  

  

《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妙法莲华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