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智人,著相憍慢者,不能信是法。
今我喜無畏,于諸菩薩中,正直舍方便,但說無上道。
此八句是重頌教一。往昔四十多年來,佛所以不說此一乘法,是因“鈍根小智人”,既“著相”又“憍慢者,不能信”受如“是法。”今在法華會上,既然大乘機熟,佛心歡喜,不再畏懼衆生聞法生疑,毀謗墮落,故“今我喜無畏,于諸菩薩中,正直舍方便,”不再如昔日之權巧方便,說種種法門,“但說”佛所證的“無上道。”
菩薩聞是法,疑網皆已除,千二百羅漢,悉亦當作佛。
是頌行一。此中菩薩,是指昔日修學小乘法,今日開始大乘機熟的人。既然大乘根性已成熟,則聞佛“正直舍方便,但說無上道。”應當破除“疑網”,是以“千二百羅漢”常隨佛學的小乘人,“悉亦當作佛”。
4.重頌歎法希有
如叁世諸佛,說法之儀式,我今亦如是,說無分別法。
諸佛興出世,懸遠值遇難,正使出于世,說是法複難,
無量無數劫,聞是法亦難,能聽是法者,斯人亦複難。
以下五偈半文,是重頌前文歎法希有。“如叁世諸佛,說法之儀式,”皆是先權後實,故“我”釋迦“今亦如是”,前既施權,今當顯實。“說”此一乘的“無分別法”。此一乘無分別的妙法,非隨時有機會聽聞的,因爲佛不像普遍一般衆生,每天都有無數的生命被業力所牽來到人間,接受或苦或樂的果報。必須要衆生見佛、聞法、得度的因緣成熟,然後“諸佛興出世”。但很多時往往要經過很“懸遠”的時間,然後有佛降生人間,如本經下文說:“一百八十劫,空過無有佛”。所以我們欲想“值遇”佛世,是非常困難的。即使是佛已經出現于人間,但亦不是時常演說如是一乘妙法。必需要時節因緣成熟,然後方說。何況有一類慧根短小,薄福淺智的五濁惡世衆生,即使生逢佛世,尤若逢不逢,若見非見。釋尊住世時,不是也有很多衆生不曾見佛聞法嗎?據說:釋尊降生于印度,當時王舍城的居民,共有九億萬人。僅有叁億萬人得見佛聞法,叁億萬人但見佛不聞法,而其他的叁億萬人,既沒有機會見佛,更沒有因緣聞佛說法,莫論得度了。
即使已經得見佛聞法的人,但當佛欲說是妙法時,亦被業力所牽,不肯信受,反而離座而去,如釋尊將說此經時,退席的四衆弟子就有五千之多。可見生逢佛世難,得見佛聞法也難,而得聞一乘妙法更難,能聽聞是法歡喜信受,頂戴贊歎,更是難上加難。故釋尊說:“諸佛興出世,懸遠值遇難;正使出于世,說是法複難;無量無數劫,聞是法亦難;能聽是法者,斯人亦複難。”
譬如優昙花,一切皆愛樂,天人所希有,時時乃一出。
聞法歡喜贊,乃至發一言,則爲已供養,一切叁世佛。
是人甚希有,過于優昙花。
“優昙花”是靈瑞的花朵,叁千年開花一次,不只人間少見,天上亦希有難得,人皆喜愛,但卻非隨時可得,時至方現。故“一切皆愛樂”。是佛引用優昙花,譬喻人身難得,佛世難值,妙法難聞,難信。若有人得聞是妙法,又能“聞法歡喜贊,乃至發一言”稱頌贊歎此妙法,“則爲已”經等如“供養,一切叁世佛。”了,故“是”聞法歡喜,而能稱贊此一乘妙法的“人”,是“甚希有”難得,猶“過于優昙花”。
5.重頌佛語不虛
汝等勿有疑,我爲諸法王,普告諸大衆,但以一乘道,
教化諸菩薩,無聲聞弟子。汝等舍利弗,聲聞及菩薩,
當知是妙法,諸佛之秘要。
此重頌佛語不虛,爲以下不虛妄的譬喻作依本。佛爲諸法之王,于法自在,所說無不真實,何況今在靈山會上,非但告訴舍利弗一人,而是“普告諸大衆”,說明佛四十余年來,權說叁乘教法,目的實爲此一乘佛道,故佛“但以一乘道,教化諸”衆生,凡有聞佛說法的人,皆是大乘“菩薩”,根本就沒有所謂“聲聞弟子”。聲聞一詞,只是佛方便權巧施設,臨時假立的一個階位而已。是以“汝等舍利弗,聲聞及菩薩,當知是妙法,諸佛之秘要。”非二乘心智所能測,謂之秘,總括十法界聖凡事理謂之要。今日佛開顯的“妙法”,既然是“諸佛之秘要”,豈可心存疑惑而不信?故佛殷勤勸導舍利弗,“汝等勿有疑”。
6.重頌揀衆敦信
以五濁惡世,但樂著諸欲,如是等衆生,終不求佛道。
當來世惡人,聞佛說一乘,迷惑不信受,破法墮惡道。
有慚愧清淨,志求佛道者,當爲如是等,廣贊一乘道。
以下六頌,是重頌釋尊揀衆敦信,前叁頌是揀衆,後叁頌是敦信。此一乘妙法,既是諸佛的秘要,非人皆能信,故當揀擇機宜。非大乘根性成熟的衆生,不可隨便爲其宣說,以避免薄福小智人,聞法不信反而毀謗,罪招墮落,變爲雖曰愛之,實則害之。故佛教舍利弗:“以五濁惡世”衆生,“但”貪戀愛“樂”,執“著諸”五“欲”塵勞,“如是等衆生”,不見佛,不聞法,何況發心勤求佛道?此“終不求佛道”的人,切莫勿爲其宣說此一乘妙法,是揀非佛弟子。
次偈頌是揀增上慢人。因爲增上慢人,愚癡無智,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豈能信受此一乘妙法?若然“聞佛說一乘”,必然“迷惑不信受”。由于不信而“破法墮惡道”,豈非求升反墮,故佛慈悲,教舍利弗應該揀擇,不要爲此輩惡人,宣說此妙法,以免此等謗法墮落。如果“有慚愧”心,能夠持戒“清淨”,又發菩提心,立“志求佛道者”,正是大乘法器,就應“當爲如是等”大乘根機成熟的衆生,“廣贊一乘道”,以流通正法,以暢佛出世的本懷。
舍利弗當知,諸佛法如是,以萬億方便,隨宜而說法;
其不習學者,不能曉了此。汝等既已知,諸佛世之師,
隨宜方便事,無複諸疑惑,心生大歡喜,自知當作佛。
此叁頌是敦信。前六句,是勸信施權;後六句,是勸信顯實。“諸佛”是總括十方叁世諸佛。“法如是”即先隱實施權,後開權顯實。十方叁世諸佛,皆以萬億種方便,“隨”順衆生的機“宜”大小不等“而說”叁乘五乘諸“法”。“其”他“不”見佛,不聞法,未曾獲得“習學”佛法真實利益“者”,是“不能曉了此”權實不二之事,但汝舍利弗等,是應該明白而信受的。爲甚麼呢?因爲“汝”舍利弗“等”諸大聲聞弟子,“既”然已經修學佛法,親受法益,今又在法華會上,聞佛開權顯實,種種開示,“已知諸佛”是“世”間之導“師”,“隨”順衆生機“宜”運用“方便”,先爲實施權,今于法華會上,又隨衆生大乘根機成熟之所宜,而開權顯實,會叁歸一等“事”。自當明了,“無複諸疑惑”,應該“心生大歡喜,自知當”來必定“作佛”。
“汝等”的等字,是概括其他迦葉等大弟子,爲譬喻說法周中,得授記的人。亦等括千二百常隨衆,是因緣說法周中授記者。是重頌前文:“若有比丘,實得阿羅漢,若不信此法,無有是處。”
釋尊自從出定以後,即雙贊佛的權實二智,廣明諸佛爲實施權,開權顯實之事。進而說明過去、未來、以及現在十方諸佛,包括釋尊自己在內,法皆如是,先隨順衆生各別根性,愛好與習慣,而權巧演說種種不同的法門,其目的皆是爲欲令衆生開、示、悟、入佛知見,自知當作佛,以激發衆生的菩提心,勤求佛道,以暢佛出世的本懷。今舍利弗等,既然明了,自知當作佛,則已經達到佛出世說法之目的,故本經的正法說周,至此亦已宣說完畢。
《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