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追究宇宙的原理,时而静坐沉思,时而起来散步,故言:“我始坐道场,观树亦经行。”
终于菩提树下,夜睹明星,成等正觉。当佛豁然大悟,亲证诸法实相理,获得圆报身时,即于最初三七日中,为法身大士,演说华严大教,可惜未能普应群机。一般钝根小智的凡夫在座,却有眼不见舍那身,有耳不闻圆顿法。佛不得不思考对策。故“于三七日中,思惟如是事。”
佛认为:“我所得”一切种智的“智慧”,是“微妙最第一”的。虽然,我是为了欲令一切众生,皆得共同证此一切种智的智慧,与我平等无二而出世,但“众生诸根”性暗“钝”,又贪“著五欲快“乐”,愚“痴”无智,犹如世间盲人,“如斯”无知“之等类”,云何而可”以用一乘妙法教化,令其接受而得“度”呢?
尔时诸梵王,及诸天帝释,护世四天王,及大自在天,
并余诸天众,眷属百千万,恭敬合掌礼,请我转*轮。
我即自思惟,若但赞佛乘,众生没在苦,不能信是法;
破法不信故,坠于三恶道,我宁不说法,疾入于涅槃。
“梵王”,是色界初禅天主,“天帝释”,是欲界天主,“护世四天王”,是东方持国天王,南方增长天王,西方广目天王,北方多闻天王,四王各主一方,统领诸鬼神,护持国土,故名护世天王。“大自在天”指色界顶摩醯首罗天王,为三千大千世界主,是外道所拜祭的天神。“并余诸天众”,总括三界二十八天。释迦佛垂迹娑婆世界,教化三千大千世界众生,其中梵王,帝释,四天王,以及诸天天王众多,故言:“诸梵王,及诸天帝释”。佛初成道,诸天王及其天“眷属百千万”数之多,皆来聚集于佛前,“恭敬合掌礼,请我转*轮。”但佛“即自思惟”,此界众生根性愚钝,“若但赞佛乘,众生没在苦,不能信是”微妙希有之“法。”反生毁谤,由于毁谤“破法不信”的缘“故”,必“坠于三恶道”受苦,无益反损,这又何必呢!故言:“我宁不说法,疾入于涅槃。”
寻念过去佛,所行方便力,我今所得道,亦应说三乘。
以下六首半偈颂,是明释尊念同过去诸佛隐实施权。过去诸佛虽然皆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,但为适应众生的根性,故隐一乘之实,而施三乘五乘之权。然则我今释迦如来,所得一乘佛道,既同于过去佛,则亦应如过去佛“所行方便力”,于“我今所得”的佛“道”,“亦应”该隐一乘之实,而“说三乘”之权。
作是思惟时,十方佛皆现,梵音慰喻我,善哉释迦文,
第一之导师,得是无上法,随诸一切佛,而用方便力。
我等亦皆得,最妙第一法,为诸众生类,分别说三乘。
此明诸佛称赞。初三句是释尊自述。因释尊“寻念过去佛,所行方便力”而思与诸佛一样,隐实施权,故“十方佛皆现”,用“梵音慰喻”并称赞“善哉释迦文”,为“第一之导师”。因为释尊亦能为实施权,为一说三,引导众生入佛智慧故。“得是无上法”,是指佛所证微妙第一的实智,“随诸一切佛,而用方便力。”是佛的权智。
“我等亦皆得”等四句,是明十方诸佛,亦同证得此“最妙第一法”的实智,但“为诸众生类”,不得不运用权智“分别说三乘”。因众生福薄,不堪承受一乘大法。
少智乐小法,不自信作佛,是故以方便,分别说诸果;
虽复说三乘,但为教菩萨。
此是诸佛隐实施权的主要原因。因众生“少智”故,好“乐小法”,“不”能“自信”自己当可“作佛,是故”诸佛皆“以方便”力,为乐小法者,于一佛乘,“分别说”三乘“诸果”。“虽”然分别“说三乘””,但最终目的,“但为教菩萨”,因为凡有闻法者,无一不成佛故。
舍利弗当知,我闻圣师子,深净微妙音,称南无诸佛;
复作如是念,我出浊恶世,如诸佛所说,我亦随顺行。
圣师子,是佛的德号。当时释尊闻十方诸佛,用深远而清净美妙的音声,称赞其能隐实施权,非常欢喜而“称南无佛”,表示敬从诸佛教,随顺诸佛行。“复作如是念”等四句,是释尊自念“出”现于五“浊恶世”,诚“如诸佛所说”,众生小智乐小法,不自信作佛,故应当隐实施权,是以决定“随顺”诸佛方便“行”,先施权后显实。
思惟是事已,即趣波罗柰,诸法寂灭相,不可以言宣;
以方便力故,为五比丘说。
是颂释尊实行施权。“是事”即诸佛隐实施权之事。当释尊思惟决定随顺诸佛方便行时,“即”离开菩提埸,“趣”往“波罗柰”国的鹿野苑。梵文波罗柰,译名绕河城,是建立于东印度恒河沿岸的一个国家。此国境内有一森林为鹿群聚居之处,故名鹿野苑。据西域记说:释尊与提婆达多,宿生曾为鹿王,各率领五百眷属,聚居此地。当时国王爱好打猎,嗜食鹿肉,鹿群日死无数,鹿王进入王宫请愿,每日自动派遣一鹿来王室供给王膳,以免残杀无辜,王许之而停止打猎。后来提婆达多宿生为鹿王所统领的眷属中,有一母鹿,次日当轮值赴王宫就死,但因怀孕待产,故请缓行,鹿王不准,遂往释迦鹿王处请愿。鹿王念其慈心爱及胎儿,愿代她往王宫送死。国王见鹿王自来送死,问其故?鹿王言:因其他鹿群中,有雌鹿当来受死,但因怀孕待产,于心不忍,故以身代。国王被它感动言:“我是人身鹿,你是鹿身人。”自此,取消日食一鹿的坏习惯,并赐此森林为鹿群聚居之地,严禁人民入林打猎,因名鹿林,又名鹿野苑。
五比丘,一名憍陈如,译名火器,是拜火婆罗门后裔。二名马胜,三名小贤,四名十力迦弃,五名摩诃男。未出家前,皆是王族亲属。佛出家时,净饭王命此五人前往苦行林,请太子回宫,反被太子坚决的志愿感动,遂留在雪山陪伴太子苦行,后因太子觉悟苦行无益,而受牧女供养,误会太子退失道心,共去鹿林继续苦行。及太子成道,决定随顺过去诸佛隐实施权时,观察此五人机缘成熟,应先得度,故特别前往鹿苑,为此五人说四谛法。四谛法,即是苦集灭道四种真实的道理。
苦,是人世间种种苦恼与不幸的际遇。例如:人生理上有生老病死等苦,心理上有求不得,爱别离,怨憎会种种贪嗔痴等烦恼的痛苦。人事界有互相嫉妒,怨恨,毁谤,侮辱,侵犯,仇杀,拘禁,刑罚种种祸害之苦。自然界有寒暑风雨,水火雷电,海啸地震等天灾之苦。我们在身苦,心苦之外,还要承受人事界与自然界种种天灾人祸之苦,是苦苦;赏心乐事,转瞬即逝,乐极生悲,是坏苦;世事无常,青春不永,物有生住异灭,世界有成住坏空,是行苦。本经信解品言:“以三苦故,在生死中,受诸热恼。”六道众生,在生死轮回中,的确恒受众苦逼迫恼害,所以佛说:人生苦多于乐,故名苦谛。
集,是积集。众生积集贪嗔痴慢疑邪见等思惑,及身边戒见邪等见惑,障蔽本性,迷失真心,颠倒行事,做作无边罪业,招致无量苦果,故佛说:集是苦因,苦因集有,故名集谛。
灭,是消灭,若能消灭惑业之苦因,自当远离生死的苦果,而证得真空寂灭的涅槃境界。杂阿含经言:贪欲永尽,一切诸烦恼永尽,名为涅槃。
道,是由生死此岸,通往涅槃彼岸的正道。在小乘说:广则指四念处,四正勤,四如意足,五根,五力,七菩提,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,略则不外戒定慧三无漏学。道是出世之因,灭是出世之果。佛说此苦,集,灭,道四种义理,真实不虚,不但与事实契合,亦与道理相应,故名四谛法。本来佛所证的诸法实相理,是“不可以言宣”说的,但为引导众生共证“诸法寂灭相”,故释尊“以方便力故,为五比丘说”此四谛法。
是名转*轮,便有涅槃音,及以阿罗汉,法僧差别名。
从久远劫来,赞示涅槃法,生死苦永尽,我常如是说。
轮有流行不滞之相,有摧毁转动之功。譬喻佛说四谛法,有辗转传授之相,能辗破众生惑业苦,令转凡入圣,不滞留生死之功,故“是名转*轮”。佛最初对五比丘说四谛法,令知苦是逼迫性,集是可断性,灭是可证性,道是可修性。由闻法作意,生智明觉,得见圣道,是为示转。
佛继而劝导五比丘,此是苦汝应知,此是集汝应断,此是灭汝应证,此是道汝应修。令五比丘知苦断集,慕灭修道,名劝转。
佛再引自己为证说:此是苦我已知,此是集我已断,此是灭我已证,此是道我已修。策励五比丘,令精进修学,发无漏智,得慧眼,证无学,成阿罗汉道,是名证转。
合示转、劝转、证转,名三转十二行*轮。五比丘如法修行,“便”证有余涅槃,成阿罗汉道。阿罗汉,含有无生,杀贼,应供三义。是断尽见思烦恼,解脱分段生死,出离三界,应受人天供养的圣人。佛是佛宝,四谛法是法宝,五比丘是僧宝,三宝同时出现于世间,故言:“便有涅槃音,及以阿罗汉,法僧差别名。”
“从久远劫来”等四句是释疑。释尊避免有人怀疑,既已成道,自当鉴机,何须十方诸佛出现,梵音慰喻,始决定隐实施权?故佛解释言:自“从久远劫来”于无量世界成佛,皆常“赞”叹开“示”此能够证得“涅槃”的四谛“法”,及得度“生死苦永尽”之僧。今言:“寻念过去佛,所行方便力”,只不过是藉以说明,佛佛道同而已。
3.重颂舍权显实
舍利弗当知,我见佛子等,志求佛道者,无量千万亿,
咸以恭敬心,皆来至佛所,曾从诸佛闻,方便所说法。
以下六偈是颂释尊显实,为下文等赐大车之本,此二偈是明人一。立志求佛道的人,称为佛子。释尊“见佛子等,志求佛道者,”有“无量千万亿”之多,“咸以恭敬心,皆来至佛所,”因为此等佛子皆“曾从诸佛”处得“闻”,诸佛“方便所说的三乘“法”,已种善根,积聚功德,今大乘根性成熟,故皆来佛前,合掌瞻仰于佛,冀待佛说一乘妙法。
我即作是念,如来所以出,为说佛慧故,今正是其时。
此颂理一。既然诸佛出世,皆为一大事因缘,今既然大乘根机已经成熟,正是应该宣说佛智慧之时。故言:“如来所以出,为说佛慧故,今正是其时。”
舍利弗当知,钝根小…
《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