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追究宇宙的原理,時而靜坐沈思,時而起來散步,故言:“我始坐道場,觀樹亦經行。”

  終于菩提樹下,夜睹明星,成等正覺。當佛豁然大悟,親證諸法實相理,獲得圓報身時,即于最初叁七日中,爲法身大士,演說華嚴大教,可惜未能普應群機。一般鈍根小智的凡夫在座,卻有眼不見舍那身,有耳不聞圓頓法。佛不得不思考對策。故“于叁七日中,思惟如是事。”

  佛認爲:“我所得”一切種智的“智慧”,是“微妙最第一”的。雖然,我是爲了欲令一切衆生,皆得共同證此一切種智的智慧,與我平等無二而出世,但“衆生諸根”性暗“鈍”,又貪“著五欲快“樂”,愚“癡”無智,猶如世間盲人,“如斯”無知“之等類”,雲何而可”以用一乘妙法教化,令其接受而得“度”呢?

  爾時諸梵王,及諸天帝釋,護世四天王,及大自在天,

  並余諸天衆,眷屬百千萬,恭敬合掌禮,請我轉*輪。

  我即自思惟,若但贊佛乘,衆生沒在苦,不能信是法;

  破法不信故,墜于叁惡道,我甯不說法,疾入于涅槃。

  “梵王”,是色界初禅天主,“天帝釋”,是欲界天主,“護世四天王”,是東方持國天王,南方增長天王,西方廣目天王,北方多聞天王,四王各主一方,統領諸鬼神,護持國土,故名護世天王。“大自在天”指色界頂摩醯首羅天王,爲叁千大千世界主,是外道所拜祭的天神。“並余諸天衆”,總括叁界二十八天。釋迦佛垂迹娑婆世界,教化叁千大千世界衆生,其中梵王,帝釋,四天王,以及諸天天王衆多,故言:“諸梵王,及諸天帝釋”。佛初成道,諸天王及其天“眷屬百千萬”數之多,皆來聚集于佛前,“恭敬合掌禮,請我轉*輪。”但佛“即自思惟”,此界衆生根性愚鈍,“若但贊佛乘,衆生沒在苦,不能信是”微妙希有之“法。”反生毀謗,由于毀謗“破法不信”的緣“故”,必“墜于叁惡道”受苦,無益反損,這又何必呢!故言:“我甯不說法,疾入于涅槃。”

  尋念過去佛,所行方便力,我今所得道,亦應說叁乘。

  以下六首半偈頌,是明釋尊念同過去諸佛隱實施權。過去諸佛雖然皆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,但爲適應衆生的根性,故隱一乘之實,而施叁乘五乘之權。然則我今釋迦如來,所得一乘佛道,既同于過去佛,則亦應如過去佛“所行方便力”,于“我今所得”的佛“道”,“亦應”該隱一乘之實,而“說叁乘”之權。

  作是思惟時,十方佛皆現,梵音慰喻我,善哉釋迦文,

  第一之導師,得是無上法,隨諸一切佛,而用方便力。

  我等亦皆得,最妙第一法,爲諸衆生類,分別說叁乘。

  此明諸佛稱贊。初叁句是釋尊自述。因釋尊“尋念過去佛,所行方便力”而思與諸佛一樣,隱實施權,故“十方佛皆現”,用“梵音慰喻”並稱贊“善哉釋迦文”,爲“第一之導師”。因爲釋尊亦能爲實施權,爲一說叁,引導衆生入佛智慧故。“得是無上法”,是指佛所證微妙第一的實智,“隨諸一切佛,而用方便力。”是佛的權智。

  “我等亦皆得”等四句,是明十方諸佛,亦同證得此“最妙第一法”的實智,但“爲諸衆生類”,不得不運用權智“分別說叁乘”。因衆生福薄,不堪承受一乘大法。

  少智樂小法,不自信作佛,是故以方便,分別說諸果;

  雖複說叁乘,但爲教菩薩。

  此是諸佛隱實施權的主要原因。因衆生“少智”故,好“樂小法”,“不”能“自信”自己當可“作佛,是故”諸佛皆“以方便”力,爲樂小法者,于一佛乘,“分別說”叁乘“諸果”。“雖”然分別“說叁乘””,但最終目的,“但爲教菩薩”,因爲凡有聞法者,無一不成佛故。

  舍利弗當知,我聞聖師子,深淨微妙音,稱南無諸佛;

  複作如是念,我出濁惡世,如諸佛所說,我亦隨順行。

  聖師子,是佛的德號。當時釋尊聞十方諸佛,用深遠而清淨美妙的音聲,稱贊其能隱實施權,非常歡喜而“稱南無佛”,表示敬從諸佛教,隨順諸佛行。“複作如是念”等四句,是釋尊自念“出”現于五“濁惡世”,誠“如諸佛所說”,衆生小智樂小法,不自信作佛,故應當隱實施權,是以決定“隨順”諸佛方便“行”,先施權後顯實。

  思惟是事已,即趣波羅柰,諸法寂滅相,不可以言宣;

  以方便力故,爲五比丘說。

  是頌釋尊實行施權。“是事”即諸佛隱實施權之事。當釋尊思惟決定隨順諸佛方便行時,“即”離開菩提埸,“趣”往“波羅柰”國的鹿野苑。梵文波羅柰,譯名繞河城,是建立于東印度恒河沿岸的一個國家。此國境內有一森林爲鹿群聚居之處,故名鹿野苑。據西域記說:釋尊與提婆達多,宿生曾爲鹿王,各率領五百眷屬,聚居此地。當時國王愛好打獵,嗜食鹿肉,鹿群日死無數,鹿王進入王宮請願,每日自動派遣一鹿來王室供給王膳,以免殘殺無辜,王許之而停止打獵。後來提婆達多宿生爲鹿王所統領的眷屬中,有一母鹿,次日當輪值赴王宮就死,但因懷孕待産,故請緩行,鹿王不准,遂往釋迦鹿王處請願。鹿王念其慈心愛及胎兒,願代她往王宮送死。國王見鹿王自來送死,問其故?鹿王言:因其他鹿群中,有雌鹿當來受死,但因懷孕待産,于心不忍,故以身代。國王被它感動言:“我是人身鹿,你是鹿身人。”自此,取消日食一鹿的壞習慣,並賜此森林爲鹿群聚居之地,嚴禁人民入林打獵,因名鹿林,又名鹿野苑。

  五比丘,一名憍陳如,譯名火器,是拜火婆羅門後裔。二名馬勝,叁名小賢,四名十力迦棄,五名摩诃男。未出家前,皆是王族親屬。佛出家時,淨飯王命此五人前往苦行林,請太子回宮,反被太子堅決的志願感動,遂留在雪山陪伴太子苦行,後因太子覺悟苦行無益,而受牧女供養,誤會太子退失道心,共去鹿林繼續苦行。及太子成道,決定隨順過去諸佛隱實施權時,觀察此五人機緣成熟,應先得度,故特別前往鹿苑,爲此五人說四谛法。四谛法,即是苦集滅道四種真實的道理。

  苦,是人世間種種苦惱與不幸的際遇。例如:人生理上有生老病死等苦,心理上有求不得,愛別離,怨憎會種種貪嗔癡等煩惱的痛苦。人事界有互相嫉妒,怨恨,毀謗,侮辱,侵犯,仇殺,拘禁,刑罰種種禍害之苦。自然界有寒暑風雨,水火雷電,海嘯地震等天災之苦。我們在身苦,心苦之外,還要承受人事界與自然界種種天災人禍之苦,是苦苦;賞心樂事,轉瞬即逝,樂極生悲,是壞苦;世事無常,青春不永,物有生住異滅,世界有成住壞空,是行苦。本經信解品言:“以叁苦故,在生死中,受諸熱惱。”六道衆生,在生死輪回中,的確恒受衆苦逼迫惱害,所以佛說:人生苦多于樂,故名苦谛。

  集,是積集。衆生積集貪嗔癡慢疑邪見等思惑,及身邊戒見邪等見惑,障蔽本性,迷失真心,顛倒行事,做作無邊罪業,招致無量苦果,故佛說:集是苦因,苦因集有,故名集谛。

  滅,是消滅,若能消滅惑業之苦因,自當遠離生死的苦果,而證得真空寂滅的涅槃境界。雜阿含經言:貪欲永盡,一切諸煩惱永盡,名爲涅槃。

  道,是由生死此岸,通往涅槃彼岸的正道。在小乘說:廣則指四念處,四正勤,四如意足,五根,五力,七菩提,八正道等叁十七道品,略則不外戒定慧叁無漏學。道是出世之因,滅是出世之果。佛說此苦,集,滅,道四種義理,真實不虛,不但與事實契合,亦與道理相應,故名四谛法。本來佛所證的諸法實相理,是“不可以言宣”說的,但爲引導衆生共證“諸法寂滅相”,故釋尊“以方便力故,爲五比丘說”此四谛法。

  是名轉*輪,便有涅槃音,及以阿羅漢,法僧差別名。

  從久遠劫來,贊示涅槃法,生死苦永盡,我常如是說。

  輪有流行不滯之相,有摧毀轉動之功。譬喻佛說四谛法,有輾轉傳授之相,能輾破衆生惑業苦,令轉凡入聖,不滯留生死之功,故“是名轉*輪”。佛最初對五比丘說四谛法,令知苦是逼迫性,集是可斷性,滅是可證性,道是可修性。由聞法作意,生智明覺,得見聖道,是爲示轉。

  佛繼而勸導五比丘,此是苦汝應知,此是集汝應斷,此是滅汝應證,此是道汝應修。令五比丘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,名勸轉。

  佛再引自己爲證說:此是苦我已知,此是集我已斷,此是滅我已證,此是道我已修。策勵五比丘,令精進修學,發無漏智,得慧眼,證無學,成阿羅漢道,是名證轉。

  合示轉、勸轉、證轉,名叁轉十二行*輪。五比丘如法修行,“便”證有余涅槃,成阿羅漢道。阿羅漢,含有無生,殺賊,應供叁義。是斷盡見思煩惱,解脫分段生死,出離叁界,應受人天供養的聖人。佛是佛寶,四谛法是法寶,五比丘是僧寶,叁寶同時出現于世間,故言:“便有涅槃音,及以阿羅漢,法僧差別名。”

  “從久遠劫來”等四句是釋疑。釋尊避免有人懷疑,既已成道,自當鑒機,何須十方諸佛出現,梵音慰喻,始決定隱實施權?故佛解釋言:自“從久遠劫來”于無量世界成佛,皆常“贊”歎開“示”此能夠證得“涅槃”的四谛“法”,及得度“生死苦永盡”之僧。今言:“尋念過去佛,所行方便力”,只不過是藉以說明,佛佛道同而已。

  3.重頌舍權顯實

  舍利弗當知,我見佛子等,志求佛道者,無量千萬億,

  鹹以恭敬心,皆來至佛所,曾從諸佛聞,方便所說法。

  以下六偈是頌釋尊顯實,爲下文等賜大車之本,此二偈是明人一。立志求佛道的人,稱爲佛子。釋尊“見佛子等,志求佛道者,”有“無量千萬億”之多,“鹹以恭敬心,皆來至佛所,”因爲此等佛子皆“曾從諸佛”處得“聞”,諸佛“方便所說的叁乘“法”,已種善根,積聚功德,今大乘根性成熟,故皆來佛前,合掌瞻仰于佛,冀待佛說一乘妙法。

  我即作是念,如來所以出,爲說佛慧故,今正是其時。

  此頌理一。既然諸佛出世,皆爲一大事因緣,今既然大乘根機已經成熟,正是應該宣說佛智慧之時。故言:“如來所以出,爲說佛慧故,今正是其時。”

  舍利弗當知,鈍根小…

《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妙法蓮華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