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等种种“法”门。先令众生离苦得乐,然后为说一佛乘。

  一切诸如来,以无量方便,度脱诸众生,入佛无漏智,

  若有闻法者,无一不成佛。

  以下是重颂显实。未来诸佛,虽然亦“以无量方便,度脱诸众生”,然其最终目的,亦是欲令一切众生,得证“入佛”所证的“无漏智”,故凡是“若有闻”未来诸佛说“法者”,不管是闻人乘、天乘、或声闻、缘觉等法,皆是菩萨,皆当作佛。所以“无一不成佛”,此颂人一。

  诸佛本誓愿,我所行佛道,普欲令众生,亦同得此道。

  此四句是颂行一。未来诸佛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时,其本誓愿,亦如过去佛一样立誓:“我所行佛道,普欲令众生,亦同得此道。”如是自行化他,令凡有机会闻法的人,共同证得此一乘佛道。

  未来世诸佛,虽说百千亿,无数诸法门,其实为一乘。

  诸佛两足尊,知法常无性,佛种从缘起,是故说一乘。

  此等八句,是颂教一。“虽说百千亿,无数诸法门”,是指未来佛权巧演说的三乘五乘教法,“其实为一乘”,是说明未来诸佛说法之目的,亦如过去佛是为实施权。因为未来“诸佛”亦是福慧“两足”的世“尊”,能以权智“知”世间一切诸“法”的现象,“常”是“无”一定的自“性”,但由因缘的聚散而转变。即使是诸佛实智所证的实相理,亦无一定的自性。故随迷染的因缘,而成苦恼众生;若随悟净的因缘,则可成就佛道。十方三世诸佛证得权实二智,遍知十法界圣凡迷悟染净因果诸法,缘生无性,其性唯是一真常实相理,而此实相理,亦无自性,无他性,无共性,无因缘性,无性亦无性,故言;“知法常无性”。

  此性相俱空的实相理,正是众生本具的正因佛种,无奈众生迷而不觉,致使此正因佛种,被埋没于烦恼污泥中,今三世诸佛,为欲令众生开发此正因佛种,故随众生的机宜,巧说无量法门,令众生闻法开悟,以了因慧心性,熏习佛种,以缘因善心性,助长佛种,使正因佛种,萌菩提芽,开菩提华,结菩提果;修德究竟,性德显现,即可以圆成佛道,觉悟成佛。以是之故,诸佛虽然方便说无量法门,其实所说,唯一佛乘。故说:“佛种从缘起,是故说一乘。”

  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,于道场知已,导师方便说。

  此是颂理一。是法,指常无性的实相之法,亦是本经所说的一乘妙法。“住”是常住不离之意。“法位”指十法界四圣六凡,情与无情诸法的本位。佛的意思是说:此一乘妙法,周遍于十法界诸法的本位,常住不离。“世间相”,是指世间上一切诸法现象种种不同的差别相,此等诸法之相,原是变幻莫测,属于无常,唯因此一乘妙法常住于诸法的本位,时刻不离,因此世间诸法现象之相,亦“常住”不灭。

  世间有三种:一是正觉世间,二是有情世间,三是器世间。此一乘妙法的实相理,住于正觉世间,故正觉世间相常住。此一乘妙法的实相理,住于有情世间与器世间,故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之相亦常住。世间差别现象是俗谛理,属于相;实相理是真谛理,属于性。以其性住于相,性不离相,故即性即相,即真即俗,故言:“是法住法位”。以其相不离性,即相即性,即俗即真,故言:“世间相常住”。诸佛坐道埸,成正觉时,皆觉知此真俗相即,性相不二,事理圆融的诸法实相理,知众生的佛性常住不灭,可惜众生迷情坚固,于无同无异的真性中,起诸分别,妄想执著,作诸善恶业缘,招致或苦或乐的果报体,遂有众生相续,业果相续,世界相续不断。作为人天教主,三界导师,四生慈父的诸佛,“于道场知已”,为引导众生,开示悟入佛的知见,共同证得此一佛乘的实相理,故诸佛“导师”先“方便说”三乘教,后显一乘妙法。

  (5)重颂现在佛权实

  天人所供养,现在十方佛,其数如恒沙,出现于世间。

  安隐众生故,亦说如是法,知第一寂灭,以方便力故,

  虽示种种道,其实为佛乘。

  以下是重颂现在佛开权显实。此二偈半文是重颂显实,后二偈是重颂施权。佛出现于世,为人天教主,转*轮,度众生,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故堪受“天人所供养”。现在受人天供养的“十方佛,其数如恒沙”,如是众多诸佛“出现于世间”,主要原因,皆是为一大事因缘,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,“安隐众生”于佛道无余涅槃“故”。所以亦如过去与未来诸佛一样,先说三乘教法,令众生如法修行,断烦恼,了生死,离三界苦,证涅槃乐,然后“亦说如是”一乘妙“法”。

  佛以实智“知”一乘妙法,离言绝相,是世间“第一”的“寂灭”理,不可以言宣。但为令众生开示悟入此第一寂灭理,而“以方便力故”,“虽”然权巧开“示”三乘、五乘“种种道”,“其实”无非是“为”显示此一“佛乘”。如是法,是理一,佛乘是教一。

  知众生诸行,深心之所念。过去所习业,欲性精进力,

  及诸根利钝;以种种因缘,譬喻亦言辞,随应方便说。

  此八句是颂现在佛施权。前知第一寂灭,是佛实智,今“知众生诸行,深心之所念。过去所习业,欲性精进力,及诸根利钝,”是明佛的权智。“以种种因缘,譬喻亦言辞,随应方便说。”是颂现在佛施权。现在十方世界中,一切诸佛,皆以实智证知第一寂灭理,所以不直说一佛乘,皆因诸佛权智鉴机,知众生种种行为造作不同,心念执著不同,习惯性以及所作的业力皆不同,而且个性的嗜好与欲望互异,精进与懈怠不等,根性利钝亦不一,故隐一乘之实,施三乘之权,以种种因缘,引用种种譬喻,说种种不同语言,随著众生个性所适宜,应其不同之机,施不同之教,此正明诸佛开权。

  (6)重颂释迦佛权实

  今我亦如是,安隐众生故,以种种法门,宣示于佛道。

  我以智慧力,知众生性欲,方便说诸法,皆令得欢喜。

  以下共有四十三偈半文,是重颂释尊开权显实。今此二偈,初偈是略颂显实,次偈是略颂施权。“今我亦如是”是释尊介绍自己,亦如十方三世诸佛,为实施权,最后又开权显实。“安隐”指佛自住于常乐我净的大般涅槃,对不安隐言。今释尊为了“安隐众生”于佛的大般涅槃“故”。特别“以种种法门”,教化众生,令其根性纯熟,然后“宣示于佛道”。安隐是颂理一,众生是颂人一。以种种法门入于佛道,是颂行一,宣示佛道是颂教一。

  “我以智慧力”等四句是略颂施权。“智慧力”是权智,“知众生性欲”是鉴机,“方便说诸法”是施权,“皆令得欢喜”,显示小法对机。释迦佛以权智鉴知,众生根性有大中小的差别,故方便演说三乘教法,迎合众生的根性,令其信受奉行,获得了生死,出三界的利益,故心生欢喜。

  此略颂佛施权,作为以下总譬喻六义的根本。又释尊是娑婆世界的教主,故“今我亦如是”,可以作为长者喻的依据。“安隐”对不安隐言,可作以下火宅喻之本。“众生”是六道众生,可作下文五百人譬喻的根本。“种种法门”对不种种言,可作下文唯有一门譬喻之本。“众生性欲”,三乘不同,是为下文三十子喻作本。故此二偈,文虽略但含义甚广,已括尽释尊一代时教的开权显实而无遗。

  1.重颂五浊恶世

  舍利弗当知,我以佛眼观,见六道众生,贫穷无福慧;

  入生死险道,相续苦不断;深著于五欲,如牦牛爱尾,

  以贪爱自蔽,盲瞑无所见。不求大势佛,及与断苦法,

  深入诸邪见,以苦欲舍苦,为是众生故,而起大悲心。

  此四偈是重颂五浊恶世,作为以下见火喻之本。“我以佛眼观”是显佛五眼圆明,遍知群机,属于能见。“六道众生”,是佛所见。六道众生无量劫来,流落生死轮回,不植福修慧,无功德庄严法身,故“贫穷无福慧”,是颂众生浊。

  众生于六道生死轮回,容易堕落恶道,谓之险道。“入生死险道”,是背觉合尘,从迷积迷,惑业苦三,循环不息,故“相续苦不断”,遂成命浊。

  “深著于五欲”等四句,是重颂烦恼浊。牦牛,是一类哺乳动物,体大如牛,角长如圆筒,尖端弯曲,尾大毛长,色彩光泽,牛爱其尾,总是看著自己的尾巴走路,别无所见,非常危险。佛用以譬喻众生,贪著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尘劳,“如牦牛爱尾,以贪爱自蔽,盲瞑无所见。”众生因贪恋五欲享受,烦恼丛生,自蔽心目,不见真理,不知苦本,不求出离,饱受烦恼困惑,遂成烦恼浊。

  “不求大势佛,及与断苦法,”是颂劫浊。大势佛是如来的德号,因为佛有大威德神力,能救济众生,令众生获得断除烦恼生死的方法。可惜众生业障深重,不求见佛,不肯修学断苦的佛法,既然没有机感,佛不来应,致使时势恶劣,混乱不堪,而成劫浊。

  “深入诸邪见,以苦欲舍苦。”是重颂见浊。邪见,是不合人情与真理的见解。持此不合情理的邪知邪见以教人,便是邪教。以其不知万法唯心,心外求道,故佛教名之为外道。佛在世时,印度有拜火,投水,卧荆棘,事畜生,或五热炙身等外道。此等迷惑无知,令肉体枉受很多不必要的苦楚,反而妄言:苦尽乐至,自误误人。由于邪见,作诸苦因,招致苦果,因此,愈苦愈迷,愈迷愈苦,见解邪恶,思想浑乱,遂成见浊。

  因为佛眼观见,是等“贫穷无福慧”的众生,处于五浊恶世中,饱受忧患,长期受苦,心生怜悯,“为是众生故,而起大悲心”,来此娑婆世界,八相成道,权行方便,施以教化。此正是释迦佛隐实施权的主要原因。

  2.颂佛隐实施权

  我始坐道场,观树亦经行,于三七日中,思惟如是事,

  我所得智慧,微妙最第一;众生诸根钝,著乐痴所盲,

  如斯之等类,云何而可度。

  此二偈半文,重颂释尊因无大乘机性的众生,接受教化故隐实施权。释尊降生娑婆世界,示现八相成道,当其立志出家,离开王宫之初,曾于雪山苦行六年,未明觉道,后舍弃苦行,受牧女供养,并于恒河沐浴,然后于离洹河不远的深林中,在一棵毕钵罗树下静坐,止息忘念,运用高度的智慧,开始观察宇宙万物,寻求诸法的真相,…

《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妙法莲华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