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▪P1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化刚强为柔软,转凶恶为慈善,勤修佛道,积累功德。“如是诸众生,皆已成佛道。”

  诸佛灭度已,供养舍利者。起万亿种塔,金银及玻璃,

  砗磲与码瑙,玫瑰琉璃珠;清净广严饰,庄校于诸塔。

  或有起石庙,栴檀及沉水,木密并余材,砖瓦泥土等,

  若于旷野中,积土成佛塔,乃至童子戏,聚沙为佛塔;

  如是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

  此约供养佛舍利明开显。过去诸佛灭度后,皆分布舍利,于人间天上,令众生赡礼供养而修福,当时若果有人于“诸佛灭度已,供养舍利者。”又能建造“起万亿种塔”,或用“金银及玻舍利者。起万亿种塔,金银及玻,砗磲与码瑙,玫瑰琉璃珠”等七宝“清净广严饰,庄校于诸塔。”

  “或有”用岩石“起石庙”,或有用“栴檀”香“及沉水”香,以及“木密并余材”,等木料雕刻佛塔。或用“砖瓦泥土等材料,建造佛塔。或“若于旷野中”,推“积”泥“土成佛庙”。甚或“乃至童子戏,聚沙为佛塔”,以此种种造佛塔的善根因缘,助显正因佛性,“如是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”

  舍利,是佛的应身。梵语舍利,译名灵骨,又名坚固子,捶打不坏,随众生的善根因缘,应见即现,无缘不应见则隐。中国三国时代,印度康居国僧人,到中国郊外,结茅屋设立佛像,修行办道。东吴国人民,见其衣著异于本地人,怀疑其来历不明,报官调查。当时主管正是有名的孙权,知是佛教,下令召见,问他有何灵异?答:佛舍利神异莫测,当年阿育王为供养佛舍利,曾造八万四千宝塔,四方有道高僧,或某地佛法当兴,佛舍利便应祈祷而至。孙权即下令求舍利,如果七日之内,求不得舍利,莫怪孤王刀下不留情。最后一天,五更时分,忽然叮当一声,一棵舍利,降落瓶中,师言:“劫火不烧,捶打不坏。”孙权欢喜,试捶之,果然不坏。而且光辉四射,遂起塔供养,又兴建佛寺,弘扬佛法。

  <, p>若人为佛故,建立诸形像,刻雕成众相,皆已成佛道。

  或以七宝成,钰鉐赤白铜,白镴及铅锡,铁木及与泥,

  或以胶漆布,严饰作佛像,如是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

  此约造佛像明开显。“若人为”纪念过去“佛故”,而“建”造或“立”或坐“诸形像”,或“刻雕”木石“成众”多的佛“相”,给人供养礼拜,令三宝长住世间。凭借此造佛像的功德因缘,助发正因佛性,故是人“皆已成佛道”。

  “七宝”,是金银宝石等贵重之物,“钰鉐”质如铜,色如金,有说是用炉甘石与黄铜熔合而成。“白镴”是铝锡混合品。其实,造佛像可以用宝石,香木等雕刻,可以用金银铜铁锡等铸造,可以用泥土沙石堆砌,可以用胶漆布彩画,可以用五金混合,甚至化学品制造,现在,更可以利用电脑设计,印刷等等。虽然物有贵贱,功德有大小,但皆是成佛真因,籍此造佛像功德因缘,得遇佛闻法,了因慧心发,正因佛性显,现在“如是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”

  彩画作佛像,百福庄严相,自作若使人,皆已成佛道。

  乃至童子戏,若草木及笔,或以指爪甲,而画作佛像,

  如是诸人等,渐渐积功德,具足大悲心,皆已成佛道。

  但化诸菩萨,度脱无量众。

  此约画佛像明开显。“百福庄严相”,是形容佛相好庄严,因为佛具足三十二相,八十种随形好,是以佛相庄严殊胜。过去佛灭度后,有人用种种颜色“彩画作佛像”,无论是“自作”或“若使人”执笔代画相好庄严的佛像,亦早已善根成熟,福慧具足,“皆已成佛道”。

  “乃至童子”游“戏”时,“若”用“草木”或以“及笔,或以指爪甲”,在泥土上“而画作佛像”,藉此胜因,“如是诸人等”,皆得遇善知识,闻法修行,“渐渐积功德,具足大悲心”,自度度人,自利兼他,亦早已二利究竟,“皆已成佛道”。综上可知过去诸佛,“但化诸菩萨”,以一乘妙法,广“度脱无量众”生,脱离生死,得成佛道。

  若人于塔庙,宝像及画像。以华香幡盖,敬心而供养;

  若使人作乐,击鼓吹角贝,箫笛琴箜篌,琵琶铙铜钹,

  如是众妙音,尽持以供养。或以欢喜心,歌呗颂佛德,

  乃至一小音,皆已成佛道。若人散乱心,乃至以一华,

  供养于画像,渐见无数佛。或有人礼拜,或复但合掌,

  乃至举一手,或复小低头,以此供养像,渐见无量佛,

  自成无上道,广度无数众,入无余涅槃,如薪尽火灭。

  此七偈颂,是约供养塔像明开显。“塔庙”,是供养佛像及佛舍利的地方。“宝像”,是用众宝石雕刻佛的形像。“画像”,是用七彩画成相好庄严的佛像。华、香、幢幡、宝盖及鼓、角、贝、箫、笛、琴、箜篌、琵琶、铙铜钹等乐器,皆可以用来供佛,表示敬意。所以“若”有“人于塔庙”中,在宝像及画像之前,“以华香幡盖,敬心而供养”,或“若使人作乐,击鼓吹角贝。箫笛琴箜篌,琵琶铙铜钹,如是众妙音,尽持以供养”佛像。“或以欢喜心,歌呗颂佛德,乃至一小音,皆已成佛道。”

  中国唐朝,惠镜法师,多才多艺,因为发愿求生极乐净土。故亲手制造释迦佛像,及一尊阿弥陀佛像,朝夕虔诚礼拜供养,求生净土。六十五岁那年,正月十五夜,梦见一沙门,身黄金色,问他:“你要见净土吗?”答:“要!”又问:“你想见佛吗?”答:“想!”沙门即给他一个钵,从钵中看见庄严的宫殿楼阁,黄金为地,无数声闻菩萨海会围绕佛前闻法,他感觉那沙门在前行,自己相随在后,渐近佛前,沙门忽然不见。自己却在佛前合掌而立。佛问他:“你认识那位沙门吗?他是你所造的释迦牟尼佛像。”又问:“你认识我吗?我是你所造的阿弥陀佛像!释迦如父,我如母,娑婆众生如赤子,幼稚无知,堕于烦恼泥中,父入深泥,将子抱起,母在高岸,接待养育。我们亦然,释迦教化娑婆愚痴众生,为开示净土法门,导归极乐;我来接引,令离苦得乐。忽然醒来,顿感身心轻安,更加精进念佛。后又梦见沙门来告诉他,十二年后,当生净土。后于七十九岁时,无疾而终,同住僧梦见圣众来迎接他而去。

  “散乱心”,是意不专一,“以一华”,是供养物微少,但供养的对像殊胜,所以“若人散乱心,乃至以一华,供养于画像”,以如是轻微之修因,亦可以“渐见无数佛”。礼佛可以降伏我慢之心,可以消除业障,还可以增长福德智慧,所以礼拜,是学佛人不可或缺的行动。果能恭敬至诚,五体投地,头面接足皈命礼,功德固然很大,但“或有人”对佛像“礼拜,或复但合掌,乃至举一手,或复小低头。”表示敬意,皆是成佛之因。

  “以此供养像”是概括外用香华等五尘,内则三业恭敬。欢喜心是意业恭敬,颂佛德是口业恭敬;礼拜、合掌、举手、低头,是身业恭敬。由此三业恭敬供佛的功德,即可“渐见无量佛”,闻法修行,因圆果满,当“自成无上道,广度无数众”生。

  无余涅槃,拣非有余涅槃,有余涅槃,是二乘圣人所证,无明未尽,生死未了;无余涅槃,是诸佛所证究竟清净寂灭的境界。自成无上道,是自利究竟;广度无数众,是利他圆满。无须再住世教化众生,故“入无余涅槃,如薪尽火灭。”离开人间。

  若人散乱心,入于塔庙中。一称南无佛,皆已成佛道。

  此是约称佛号明开显。“南无”,译为皈依,或敬从,“南无佛”即是皈依佛,或敬从佛。称念佛号,可以止息妄想,可以蒙佛光加被消除业障。故古人说:念佛一声,罪灭河沙,礼佛一拜,福增无量。我们若能一心念佛,心不离佛,佛不离心,则是心即佛,是心作佛。楞严经言:“若众生心,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成佛。”今释尊告诉我们,过去佛灭度后,“若人散乱心,入于”供养佛舍利的“塔”,或供养佛像的“庙”宇中,能随便“一称南无佛”,即乘此念佛善根功德,渐见无量佛,闻法修行,今“皆已成佛道”。

  释尊住世时,有一老人欲想出家,遍求五百阿罗汉剃度,皆不获许。原来五百圣人,运用神通,观察此老人宿世未曾种过一点善根,不能出家。老人悲伤痛哭,后遇佛度令出家,不久即证阿罗汉道,上座问佛因缘。佛说:此人于无量劫前,入山砍柴,遇一猛虎,内心恐惧,急称南无佛,今此善根成熟,故遇佛得度。因为他除于无量劫前,种下这点善根之外,别无他善,一直轮回生死。非阿罗汉慧眼能见能知。

  又当来下生弥勒尊佛,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,其第三会所度的九十二亿人,多是在释迦牟尼佛法中,曾经一称南无佛的人。法华义疏言:“弥勒有三会者,度释迦余残三根众生也。于释迦佛持五戒人,初会得度,受三皈依人,次会得度,一称南无人,三会得度。”

  2.约闻经显了因功德

  于诸过去佛,在世或灭度,若有闻是法,皆已成佛道。

  此约闻经功德,能显了因佛性。“是法”指一乘妙法,亦即是此妙法莲华经,所诠的实相理。无论是生逢佛世,值遇过去佛,闻是法修行;或于过去佛灭度后,间接从善知识处,得闻是法,从闻思修,皆能助显了因佛性,亦“皆已成佛道”。

  前建寺,起塔,造像,香华供养,是意业,称念佛号,歌颂佛功德,是口业,礼拜,合掌,举手,低头,是身业,三业恭敬,皆是缘因善心性,属于修福;从佛闻法,如说修行,可以助显了因慧心性,是修慧;福慧双修,福慧具足,正因佛性显现,自当成佛。是以过去众生,不管是直接亲从佛处得闻“是法”华经,或是间接从善知识处,辗转得闻“是法”华经,今已成佛。然则我们现在研读信解受持“是法”华经,将来当然得见弥勒佛,亦得亲闻“是法”华经,若能从闻思所,福慧具足,则必定成佛无疑。

  (4)重颂未来佛权实

  未来诸世尊,其数无有量,是诸如来等,亦方便说法。

  以下六偈半文,是重颂来未佛施权显实,今初偈是颂施权。既然佛性平等,凡有心者,皆当作佛,故未来诸佛,必定数量众多。故“未来诸世尊,其数无有量,是诸如来等,“亦”将如过去佛一样,“方便”权巧,演“说”三乘五乘…

《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妙法莲华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