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化剛強爲柔軟,轉凶惡爲慈善,勤修佛道,積累功德。“如是諸衆生,皆已成佛道。”
諸佛滅度已,供養舍利者。起萬億種塔,金銀及玻璃,
砗磲與碼瑙,玫瑰琉璃珠;清淨廣嚴飾,莊校于諸塔。
或有起石廟,栴檀及沈水,木密並余材,磚瓦泥土等,
若于曠野中,積土成佛塔,乃至童子戲,聚沙爲佛塔;
如是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
此約供養佛舍利明開顯。過去諸佛滅度後,皆分布舍利,于人間天上,令衆生贍禮供養而修福,當時若果有人于“諸佛滅度已,供養舍利者。”又能建造“起萬億種塔”,或用“金銀及玻舍利者。起萬億種塔,金銀及玻,砗磲與碼瑙,玫瑰琉璃珠”等七寶“清淨廣嚴飾,莊校于諸塔。”
“或有”用岩石“起石廟”,或有用“栴檀”香“及沈水”香,以及“木密並余材”,等木料雕刻佛塔。或用“磚瓦泥土等材料,建造佛塔。或“若于曠野中”,推“積”泥“土成佛廟”。甚或“乃至童子戲,聚沙爲佛塔”,以此種種造佛塔的善根因緣,助顯正因佛性,“如是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”
舍利,是佛的應身。梵語舍利,譯名靈骨,又名堅固子,捶打不壞,隨衆生的善根因緣,應見即現,無緣不應見則隱。中國叁國時代,印度康居國僧人,到中國郊外,結茅屋設立佛像,修行辦道。東吳國人民,見其衣著異于本地人,懷疑其來曆不明,報官調查。當時主管正是有名的孫權,知是佛教,下令召見,問他有何靈異?答:佛舍利神異莫測,當年阿育王爲供養佛舍利,曾造八萬四千寶塔,四方有道高僧,或某地佛法當興,佛舍利便應祈禱而至。孫權即下令求舍利,如果七日之內,求不得舍利,莫怪孤王刀下不留情。最後一天,五更時分,忽然叮當一聲,一棵舍利,降落瓶中,師言:“劫火不燒,捶打不壞。”孫權歡喜,試捶之,果然不壞。而且光輝四射,遂起塔供養,又興建佛寺,弘揚佛法。
<, p>若人爲佛故,建立諸形像,刻雕成衆相,皆已成佛道。
或以七寶成,钰鉐赤白銅,白镴及鉛錫,鐵木及與泥,
或以膠漆布,嚴飾作佛像,如是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
此約造佛像明開顯。“若人爲”紀念過去“佛故”,而“建”造或“立”或坐“諸形像”,或“刻雕”木石“成衆”多的佛“相”,給人供養禮拜,令叁寶長住世間。憑借此造佛像的功德因緣,助發正因佛性,故是人“皆已成佛道”。
“七寶”,是金銀寶石等貴重之物,“钰鉐”質如銅,色如金,有說是用爐甘石與黃銅熔合而成。“白镴”是鋁錫混合品。其實,造佛像可以用寶石,香木等雕刻,可以用金銀銅鐵錫等鑄造,可以用泥土沙石堆砌,可以用膠漆布彩畫,可以用五金混合,甚至化學品製造,現在,更可以利用電腦設計,印刷等等。雖然物有貴賤,功德有大小,但皆是成佛真因,籍此造佛像功德因緣,得遇佛聞法,了因慧心發,正因佛性顯,現在“如是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”
彩畫作佛像,百福莊嚴相,自作若使人,皆已成佛道。
乃至童子戲,若草木及筆,或以指爪甲,而畫作佛像,
如是諸人等,漸漸積功德,具足大悲心,皆已成佛道。
但化諸菩薩,度脫無量衆。
此約畫佛像明開顯。“百福莊嚴相”,是形容佛相好莊嚴,因爲佛具足叁十二相,八十種隨形好,是以佛相莊嚴殊勝。過去佛滅度後,有人用種種顔色“彩畫作佛像”,無論是“自作”或“若使人”執筆代畫相好莊嚴的佛像,亦早已善根成熟,福慧具足,“皆已成佛道”。
“乃至童子”遊“戲”時,“若”用“草木”或以“及筆,或以指爪甲”,在泥土上“而畫作佛像”,藉此勝因,“如是諸人等”,皆得遇善知識,聞法修行,“漸漸積功德,具足大悲心”,自度度人,自利兼他,亦早已二利究竟,“皆已成佛道”。綜上可知過去諸佛,“但化諸菩薩”,以一乘妙法,廣“度脫無量衆”生,脫離生死,得成佛道。
若人于塔廟,寶像及畫像。以華香幡蓋,敬心而供養;
若使人作樂,擊鼓吹角貝,箫笛琴箜篌,琵琶铙銅钹,
如是衆妙音,盡持以供養。或以歡喜心,歌呗頌佛德,
乃至一小音,皆已成佛道。若人散亂心,乃至以一華,
供養于畫像,漸見無數佛。或有人禮拜,或複但合掌,
乃至舉一手,或複小低頭,以此供養像,漸見無量佛,
自成無上道,廣度無數衆,入無余涅槃,如薪盡火滅。
此七偈頌,是約供養塔像明開顯。“塔廟”,是供養佛像及佛舍利的地方。“寶像”,是用衆寶石雕刻佛的形像。“畫像”,是用七彩畫成相好莊嚴的佛像。華、香、幢幡、寶蓋及鼓、角、貝、箫、笛、琴、箜篌、琵琶、铙銅钹等樂器,皆可以用來供佛,表示敬意。所以“若”有“人于塔廟”中,在寶像及畫像之前,“以華香幡蓋,敬心而供養”,或“若使人作樂,擊鼓吹角貝。箫笛琴箜篌,琵琶铙銅钹,如是衆妙音,盡持以供養”佛像。“或以歡喜心,歌呗頌佛德,乃至一小音,皆已成佛道。”
中國唐朝,惠鏡法師,多才多藝,因爲發願求生極樂淨土。故親手製造釋迦佛像,及一尊阿彌陀佛像,朝夕虔誠禮拜供養,求生淨土。六十五歲那年,正月十五夜,夢見一沙門,身黃金色,問他:“你要見淨土嗎?”答:“要!”又問:“你想見佛嗎?”答:“想!”沙門即給他一個缽,從缽中看見莊嚴的宮殿樓閣,黃金爲地,無數聲聞菩薩海會圍繞佛前聞法,他感覺那沙門在前行,自己相隨在後,漸近佛前,沙門忽然不見。自己卻在佛前合掌而立。佛問他:“你認識那位沙門嗎?他是你所造的釋迦牟尼佛像。”又問:“你認識我嗎?我是你所造的阿彌陀佛像!釋迦如父,我如母,娑婆衆生如赤子,幼稚無知,墮于煩惱泥中,父入深泥,將子抱起,母在高岸,接待養育。我們亦然,釋迦教化娑婆愚癡衆生,爲開示淨土法門,導歸極樂;我來接引,令離苦得樂。忽然醒來,頓感身心輕安,更加精進念佛。後又夢見沙門來告訴他,十二年後,當生淨土。後于七十九歲時,無疾而終,同住僧夢見聖衆來迎接他而去。
“散亂心”,是意不專一,“以一華”,是供養物微少,但供養的對像殊勝,所以“若人散亂心,乃至以一華,供養于畫像”,以如是輕微之修因,亦可以“漸見無數佛”。禮佛可以降伏我慢之心,可以消除業障,還可以增長福德智慧,所以禮拜,是學佛人不可或缺的行動。果能恭敬至誠,五體投地,頭面接足皈命禮,功德固然很大,但“或有人”對佛像“禮拜,或複但合掌,乃至舉一手,或複小低頭。”表示敬意,皆是成佛之因。
“以此供養像”是概括外用香華等五塵,內則叁業恭敬。歡喜心是意業恭敬,頌佛德是口業恭敬;禮拜、合掌、舉手、低頭,是身業恭敬。由此叁業恭敬供佛的功德,即可“漸見無量佛”,聞法修行,因圓果滿,當“自成無上道,廣度無數衆”生。
無余涅槃,揀非有余涅槃,有余涅槃,是二乘聖人所證,無明未盡,生死未了;無余涅槃,是諸佛所證究竟清淨寂滅的境界。自成無上道,是自利究竟;廣度無數衆,是利他圓滿。無須再住世教化衆生,故“入無余涅槃,如薪盡火滅。”離開人間。
若人散亂心,入于塔廟中。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。
此是約稱佛號明開顯。“南無”,譯爲皈依,或敬從,“南無佛”即是皈依佛,或敬從佛。稱念佛號,可以止息妄想,可以蒙佛光加被消除業障。故古人說:念佛一聲,罪滅河沙,禮佛一拜,福增無量。我們若能一心念佛,心不離佛,佛不離心,則是心即佛,是心作佛。楞嚴經言:“若衆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成佛。”今釋尊告訴我們,過去佛滅度後,“若人散亂心,入于”供養佛舍利的“塔”,或供養佛像的“廟”宇中,能隨便“一稱南無佛”,即乘此念佛善根功德,漸見無量佛,聞法修行,今“皆已成佛道”。
釋尊住世時,有一老人欲想出家,遍求五百阿羅漢剃度,皆不獲許。原來五百聖人,運用神通,觀察此老人宿世未曾種過一點善根,不能出家。老人悲傷痛哭,後遇佛度令出家,不久即證阿羅漢道,上座問佛因緣。佛說:此人于無量劫前,入山砍柴,遇一猛虎,內心恐懼,急稱南無佛,今此善根成熟,故遇佛得度。因爲他除于無量劫前,種下這點善根之外,別無他善,一直輪回生死。非阿羅漢慧眼能見能知。
又當來下生彌勒尊佛,于龍華樹下叁會說法,其第叁會所度的九十二億人,多是在釋迦牟尼佛法中,曾經一稱南無佛的人。法華義疏言:“彌勒有叁會者,度釋迦余殘叁根衆生也。于釋迦佛持五戒人,初會得度,受叁皈依人,次會得度,一稱南無人,叁會得度。”
2.約聞經顯了因功德
于諸過去佛,在世或滅度,若有聞是法,皆已成佛道。
此約聞經功德,能顯了因佛性。“是法”指一乘妙法,亦即是此妙法蓮華經,所诠的實相理。無論是生逢佛世,值遇過去佛,聞是法修行;或于過去佛滅度後,間接從善知識處,得聞是法,從聞思修,皆能助顯了因佛性,亦“皆已成佛道”。
前建寺,起塔,造像,香華供養,是意業,稱念佛號,歌頌佛功德,是口業,禮拜,合掌,舉手,低頭,是身業,叁業恭敬,皆是緣因善心性,屬于修福;從佛聞法,如說修行,可以助顯了因慧心性,是修慧;福慧雙修,福慧具足,正因佛性顯現,自當成佛。是以過去衆生,不管是直接親從佛處得聞“是法”華經,或是間接從善知識處,輾轉得聞“是法”華經,今已成佛。然則我們現在研讀信解受持“是法”華經,將來當然得見彌勒佛,亦得親聞“是法”華經,若能從聞思所,福慧具足,則必定成佛無疑。
(4)重頌未來佛權實
未來諸世尊,其數無有量,是諸如來等,亦方便說法。
以下六偈半文,是重頌來未佛施權顯實,今初偈是頌施權。既然佛性平等,凡有心者,皆當作佛,故未來諸佛,必定數量衆多。故“未來諸世尊,其數無有量,是諸如來等,“亦”將如過去佛一樣,“方便”權巧,演“說”叁乘五乘…
《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