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等種種“法”門。先令衆生離苦得樂,然後爲說一佛乘。

  一切諸如來,以無量方便,度脫諸衆生,入佛無漏智,

  若有聞法者,無一不成佛。

  以下是重頌顯實。未來諸佛,雖然亦“以無量方便,度脫諸衆生”,然其最終目的,亦是欲令一切衆生,得證“入佛”所證的“無漏智”,故凡是“若有聞”未來諸佛說“法者”,不管是聞人乘、天乘、或聲聞、緣覺等法,皆是菩薩,皆當作佛。所以“無一不成佛”,此頌人一。

  諸佛本誓願,我所行佛道,普欲令衆生,亦同得此道。

  此四句是頌行一。未來諸佛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時,其本誓願,亦如過去佛一樣立誓:“我所行佛道,普欲令衆生,亦同得此道。”如是自行化他,令凡有機會聞法的人,共同證得此一乘佛道。

  未來世諸佛,雖說百千億,無數諸法門,其實爲一乘。

  諸佛兩足尊,知法常無性,佛種從緣起,是故說一乘。

  此等八句,是頌教一。“雖說百千億,無數諸法門”,是指未來佛權巧演說的叁乘五乘教法,“其實爲一乘”,是說明未來諸佛說法之目的,亦如過去佛是爲實施權。因爲未來“諸佛”亦是福慧“兩足”的世“尊”,能以權智“知”世間一切諸“法”的現象,“常”是“無”一定的自“性”,但由因緣的聚散而轉變。即使是諸佛實智所證的實相理,亦無一定的自性。故隨迷染的因緣,而成苦惱衆生;若隨悟淨的因緣,則可成就佛道。十方叁世諸佛證得權實二智,遍知十法界聖凡迷悟染淨因果諸法,緣生無性,其性唯是一真常實相理,而此實相理,亦無自性,無他性,無共性,無因緣性,無性亦無性,故言;“知法常無性”。

  此性相俱空的實相理,正是衆生本具的正因佛種,無奈衆生迷而不覺,致使此正因佛種,被埋沒于煩惱汙泥中,今叁世諸佛,爲欲令衆生開發此正因佛種,故隨衆生的機宜,巧說無量法門,令衆生聞法開悟,以了因慧心性,熏習佛種,以緣因善心性,助長佛種,使正因佛種,萌菩提芽,開菩提華,結菩提果;修德究竟,性德顯現,即可以圓成佛道,覺悟成佛。以是之故,諸佛雖然方便說無量法門,其實所說,唯一佛乘。故說:“佛種從緣起,是故說一乘。”

  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,于道場知已,導師方便說。

  此是頌理一。是法,指常無性的實相之法,亦是本經所說的一乘妙法。“住”是常住不離之意。“法位”指十法界四聖六凡,情與無情諸法的本位。佛的意思是說:此一乘妙法,周遍于十法界諸法的本位,常住不離。“世間相”,是指世間上一切諸法現象種種不同的差別相,此等諸法之相,原是變幻莫測,屬于無常,唯因此一乘妙法常住于諸法的本位,時刻不離,因此世間諸法現象之相,亦“常住”不滅。

  世間有叁種:一是正覺世間,二是有情世間,叁是器世間。此一乘妙法的實相理,住于正覺世間,故正覺世間相常住。此一乘妙法的實相理,住于有情世間與器世間,故有情世間與器世間之相亦常住。世間差別現象是俗谛理,屬于相;實相理是真谛理,屬于性。以其性住于相,性不離相,故即性即相,即真即俗,故言:“是法住法位”。以其相不離性,即相即性,即俗即真,故言:“世間相常住”。諸佛坐道埸,成正覺時,皆覺知此真俗相即,性相不二,事理圓融的諸法實相理,知衆生的佛性常住不滅,可惜衆生迷情堅固,于無同無異的真性中,起諸分別,妄想執著,作諸善惡業緣,招致或苦或樂的果報體,遂有衆生相續,業果相續,世界相續不斷。作爲人天教主,叁界導師,四生慈父的諸佛,“于道場知已”,爲引導衆生,開示悟入佛的知見,共同證得此一佛乘的實相理,故諸佛“導師”先“方便說”叁乘教,後顯一乘妙法。

  (5)重頌現在佛權實

  天人所供養,現在十方佛,其數如恒沙,出現于世間。

  安隱衆生故,亦說如是法,知第一寂滅,以方便力故,

  雖示種種道,其實爲佛乘。

  以下是重頌現在佛開權顯實。此二偈半文是重頌顯實,後二偈是重頌施權。佛出現于世,爲人天教主,轉*輪,度衆生,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,故堪受“天人所供養”。現在受人天供養的“十方佛,其數如恒沙”,如是衆多諸佛“出現于世間”,主要原因,皆是爲一大事因緣,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知見,“安隱衆生”于佛道無余涅槃“故”。所以亦如過去與未來諸佛一樣,先說叁乘教法,令衆生如法修行,斷煩惱,了生死,離叁界苦,證涅槃樂,然後“亦說如是”一乘妙“法”。

  佛以實智“知”一乘妙法,離言絕相,是世間“第一”的“寂滅”理,不可以言宣。但爲令衆生開示悟入此第一寂滅理,而“以方便力故”,“雖”然權巧開“示”叁乘、五乘“種種道”,“其實”無非是“爲”顯示此一“佛乘”。如是法,是理一,佛乘是教一。

  知衆生諸行,深心之所念。過去所習業,欲性精進力,

  及諸根利鈍;以種種因緣,譬喻亦言辭,隨應方便說。

  此八句是頌現在佛施權。前知第一寂滅,是佛實智,今“知衆生諸行,深心之所念。過去所習業,欲性精進力,及諸根利鈍,”是明佛的權智。“以種種因緣,譬喻亦言辭,隨應方便說。”是頌現在佛施權。現在十方世界中,一切諸佛,皆以實智證知第一寂滅理,所以不直說一佛乘,皆因諸佛權智鑒機,知衆生種種行爲造作不同,心念執著不同,習慣性以及所作的業力皆不同,而且個性的嗜好與欲望互異,精進與懈怠不等,根性利鈍亦不一,故隱一乘之實,施叁乘之權,以種種因緣,引用種種譬喻,說種種不同語言,隨著衆生個性所適宜,應其不同之機,施不同之教,此正明諸佛開權。

  (6)重頌釋迦佛權實

  今我亦如是,安隱衆生故,以種種法門,宣示于佛道。

  我以智慧力,知衆生性欲,方便說諸法,皆令得歡喜。

  以下共有四十叁偈半文,是重頌釋尊開權顯實。今此二偈,初偈是略頌顯實,次偈是略頌施權。“今我亦如是”是釋尊介紹自己,亦如十方叁世諸佛,爲實施權,最後又開權顯實。“安隱”指佛自住于常樂我淨的大般涅槃,對不安隱言。今釋尊爲了“安隱衆生”于佛的大般涅槃“故”。特別“以種種法門”,教化衆生,令其根性純熟,然後“宣示于佛道”。安隱是頌理一,衆生是頌人一。以種種法門入于佛道,是頌行一,宣示佛道是頌教一。

  “我以智慧力”等四句是略頌施權。“智慧力”是權智,“知衆生性欲”是鑒機,“方便說諸法”是施權,“皆令得歡喜”,顯示小法對機。釋迦佛以權智鑒知,衆生根性有大中小的差別,故方便演說叁乘教法,迎合衆生的根性,令其信受奉行,獲得了生死,出叁界的利益,故心生歡喜。

  此略頌佛施權,作爲以下總譬喻六義的根本。又釋尊是娑婆世界的教主,故“今我亦如是”,可以作爲長者喻的依據。“安隱”對不安隱言,可作以下火宅喻之本。“衆生”是六道衆生,可作下文五百人譬喻的根本。“種種法門”對不種種言,可作下文唯有一門譬喻之本。“衆生性欲”,叁乘不同,是爲下文叁十子喻作本。故此二偈,文雖略但含義甚廣,已括盡釋尊一代時教的開權顯實而無遺。

  1.重頌五濁惡世

  舍利弗當知,我以佛眼觀,見六道衆生,貧窮無福慧;

  入生死險道,相續苦不斷;深著于五欲,如牦牛愛尾,

  以貪愛自蔽,盲瞑無所見。不求大勢佛,及與斷苦法,

  深入諸邪見,以苦欲舍苦,爲是衆生故,而起大悲心。

  此四偈是重頌五濁惡世,作爲以下見火喻之本。“我以佛眼觀”是顯佛五眼圓明,遍知群機,屬于能見。“六道衆生”,是佛所見。六道衆生無量劫來,流落生死輪回,不植福修慧,無功德莊嚴法身,故“貧窮無福慧”,是頌衆生濁。

  衆生于六道生死輪回,容易墮落惡道,謂之險道。“入生死險道”,是背覺合塵,從迷積迷,惑業苦叁,循環不息,故“相續苦不斷”,遂成命濁。

  “深著于五欲”等四句,是重頌煩惱濁。牦牛,是一類哺乳動物,體大如牛,角長如圓筒,尖端彎曲,尾大毛長,色彩光澤,牛愛其尾,總是看著自己的尾巴走路,別無所見,非常危險。佛用以譬喻衆生,貪著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塵勞,“如牦牛愛尾,以貪愛自蔽,盲瞑無所見。”衆生因貪戀五欲享受,煩惱叢生,自蔽心目,不見真理,不知苦本,不求出離,飽受煩惱困惑,遂成煩惱濁。

  “不求大勢佛,及與斷苦法,”是頌劫濁。大勢佛是如來的德號,因爲佛有大威德神力,能救濟衆生,令衆生獲得斷除煩惱生死的方法。可惜衆生業障深重,不求見佛,不肯修學斷苦的佛法,既然沒有機感,佛不來應,致使時勢惡劣,混亂不堪,而成劫濁。

  “深入諸邪見,以苦欲舍苦。”是重頌見濁。邪見,是不合人情與真理的見解。持此不合情理的邪知邪見以教人,便是邪教。以其不知萬法唯心,心外求道,故佛教名之爲外道。佛在世時,印度有拜火,投水,臥荊棘,事畜生,或五熱炙身等外道。此等迷惑無知,令肉體枉受很多不必要的苦楚,反而妄言:苦盡樂至,自誤誤人。由于邪見,作諸苦因,招致苦果,因此,愈苦愈迷,愈迷愈苦,見解邪惡,思想渾亂,遂成見濁。

  因爲佛眼觀見,是等“貧窮無福慧”的衆生,處于五濁惡世中,飽受憂患,長期受苦,心生憐憫,“爲是衆生故,而起大悲心”,來此娑婆世界,八相成道,權行方便,施以教化。此正是釋迦佛隱實施權的主要原因。

  2.頌佛隱實施權

  我始坐道場,觀樹亦經行,于叁七日中,思惟如是事,

  我所得智慧,微妙最第一;衆生諸根鈍,著樂癡所盲,

  如斯之等類,雲何而可度。

  此二偈半文,重頌釋尊因無大乘機性的衆生,接受教化故隱實施權。釋尊降生娑婆世界,示現八相成道,當其立志出家,離開王宮之初,曾于雪山苦行六年,未明覺道,後舍棄苦行,受牧女供養,並于恒河沐浴,然後于離洹河不遠的深林中,在一棵畢缽羅樹下靜坐,止息忘念,運用高度的智慧,開始觀察宇宙萬物,尋求諸法的真相,…

《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妙法蓮華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