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名无生四谛理,正教菩萨,傍化二乘,三人同行,共证空理。

  别教,是别对菩萨机,说大乘无量之法。教、理、智、断、行、位、因、果,皆别于前藏通二教,又别于后圆教。诠无量四谛理,苦有无量,二种生死不同故;集有无量,五住烦恼不同故;灭有无量,诸波罗密不同故;道有无量,恒沙佛法不同故。纯教菩萨,不兼二乘,修次第三观。先观因缘即空,证真谛理;次观因缘即假,证俗谛理;后观因缘即中,证中道理。隔历三谛,次第修证,中道不具诸法,佛性超越二边,因名但中。

  圆教,诠圆融中道实相理,十法界圣凡一切依正因果,无不以此实相理为体性。故事不碍理,即事即理。以其事理相即,五阴诸法,无非实相,故无苦可舍;尘劳妄想,本来清净,故无集可断;一色一香,无非中道,故无道可修;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,故无灭可证。既无修道断集的造作,亦无灭苦证灭的作为,故名无作四谛。唯教利根菩萨,教、理、智、断、行、位、因、果无一不圆;以其圆悟,圆修、圆断、圆证,故名圆教。

  法华玄义说:“为决定声闻,说三藏教,为退大声闻说通教,为渐悟菩萨说别教,为顿悟菩萨说圆教。”藏、通、别、圆四教,是教化利益众生的法门,如世间医师之用药,故名化法四教。

  顿教,是以顿悟理性为教。上根利智的人,闻一乘法,顿悟一乘理,顿修一乘因,顿证一乘果,一超直入,不立阶次,谓之顿教。

  渐教,是对顿言。佛初说阿含,次说方等般若,后说法华涅槃。由小至大,从浅入深,渐次修证,谓之渐。

  秘密,众生因根机利钝不等,同在佛前闻法,得益各异,而且互不相知,故言秘密。或佛对密机,说秘密法,并用不思议神力,令在会大众,彼此互不相知,名秘密教。

  不定,是在闻法得益方面言。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。得益虽殊,彼此互知,故名不定。若顿,若渐,若秘密,若不定,皆但有教化之仪式,如世间医师的药方,名化仪四教。

  智者大师,又依据涅槃经,以乳等五味,配合佛所说的五时教。法华玄义言:“佛日初出,顿教先开,譬喻从牛,必先出乳。”又言:“乳为众味之初,譬喻顿在众教之首,故以华严如乳耳。”阿含时,佛因曲就众生根机,趣鹿野苑,为五比丘,三转四谛*轮,于一乘道,分别说三;令小乘机,断见思惑,证二乘果,转凡成圣,譬喻转乳为酪。方等时,弹劾小乘,赞叹大乘的慈悲行愿,令小乘人,耻小慕大,通于大乘,如从酪出生苏。般若会上,明诸法空性,令别教菩萨,离情去执,如更炼生苏,变成熟苏。法华涅槃时,但说无上道,显佛性常住,转别教机,为圆教菩萨,如精制熟苏,成无上醍醐。

  本经在五时中,属于法华涅槃时;在化仪四教中,是会渐归顿;在化法四教中,纯属圆教;在五味中,是无上醍醐味。故古德皆判此经,以无上醍醐为教相。

  译题简介

 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

  姚秦,是翻译此经的时代。在中国的政治历史上,秦姓统治天下的,有嬴秦,符秦,和姚秦。今言姚秦,显然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嬴秦,亦不是五胡乱华时代,符坚当政的前秦,而是姚兴在位时的后秦。在姚兴执掌政权之前,佛教传入中国,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。及姚兴登位,即遣兵迎请罗什法师入长安,驻锡于西明阁与逍遥园,翻译佛经。本经,是于弘始八年,译于青草堂寺,故译者姓名之前,冠以姚秦二字。

  三藏法师,是译者的德号。三藏,是指经藏,律藏,论藏。经藏明心诠性,为定学所摄;律藏,能够规范人的三业,是戒学摄;论藏,可以分别邪正,属于慧学。戒定慧三学,是佛法的基本纲要,故举三藏,即概括全部佛法要义。

  法师二字,含有三种不同的意义。

  就字义言:法是轨则义,师是训匠义。事有轨则规范,必合情理,物经训匠雕刻,必臻至善。学佛亦然,凡能以佛法规范自己与他人的行为,导人止恶修善,转凡成圣的人,皆可以称为法师。

  若就佛法言:法是佛法,师是师范。能精通三藏佛法,堪为人天师范者,可称法师。

  若在其功用言:能受持三藏佛法为师,不断修改自己的行为,开发自己的智慧者,名自利法师。能弘传演说三藏佛法,化导众生,作为他人之师者,名利他法师。今本经的译者,既精通三藏佛法,自奉为师,又能弘传演说三藏佛法,堪为人天师范,故于其姓名之前,冠以三藏法师四字,以显示其德学的超越。

  鸠摩罗什,是译经者的姓名。梵语鸠摩罗什,译言童叟。因其年少老诚,童年具有耆德,故依德立名。其父鸠摩罗琰,原是中天竺国首相之子,弃官出外旅游,至东印度龟兹国,王爱其才,以妹嫁给他,生罗什法师。后来,罗什法师的母亲舍俗出家,即证初果。师宿植德本,自幼聪明过人,七岁时,其母即令其出家;不但能日诵千偈,而且过目不忘。一日,随母亲进入一佛寺,看见一个大铁钵,随手举起放在自己头上,忽然心想,自己年纪这么少,而铁钵这么大,怎可以随手举起置于头上呢?即顿感觉铁钵沉重,不胜负荷,因此,顿悟万法唯心之理。

  九岁,随毋到罽宾国,依槃头达多法师,学习小乘佛法。后又从须利耶苏摩,研习大乘经典。对于大乘佛法,独有心得,终于成为力弘大乘的学者。再到罽宾国,为槃头达多说一乘妙理,达多感悟,反礼为师。师拒不敢受,达多言:我是你小乘之师,你是我大乘之师,受礼何妨。

  后回龟兹国,弘传大乘佛法,名震诸国。此时其母已证三果,往天竺国前对师说:若能将大乘佛法,弘传中国,对彼土众生,非常有益,可惜对你本身不利。师言:菩萨发心,舍己为人,为弘传佛法,赴汤踏火,在所不辞;岂可因对于自己不利而退缩?遂立志要来中国弘扬大乘佛法。

  前秦符坚,因仰慕师之德学,派遣大将吕光,远征龟兹国,目的迎师来华。岂料吕光回程时,闻符坚战死,姚长称帝,遂于凉卅宣布独立,自组王朝。姚长死,姚兴继位,出兵讨伐吕光之子吕隆,强迎师入长安,礼为国师,请翻译佛经。本经是在当时奉姚兴之命而译。故译题是: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。

  略释品题

  方便品,是本经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品。品题名为方便,可作以下七种解释:

  一、从字义解释方便:方是方法,便是便用。即是用一种技术权巧的方法,便利于办事,谓之方便。在佛教言:用一种权巧的方法,教导众生,令众生便利于学习而得益,是名方便。

  二、以事理解释方便:方是方正真实之理,便是种种事相的妙用。非理无以立事,非事无以显理。佛从亲自证得方正真实之理,能示现种种事相的妙用,教导众生,有显著的功用,故名方便。

  三、以权实解释方便:佛证知一乘妙法平等无二,是实智;能鉴别一切众生根性差别,是权智。佛从实智的理体,起权智的妙用,逗机说法,谓之方便。

  四、以教乘解释方便:今日佛在法华会上,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,纯是教菩萨法,是实教;昔日应众生的根机,巧说三乘五乘法,教化人天,是方便教。

  五、以远近解释方便:远则自从释尊成佛后,四十九年来,所说的一切经教,皆是作为今日说法华经的前方便。如经言:“吾从成佛以来,种种因缘譬喻,广演言教,无数方便,引导众生。”近则如序品中所说:佛于法华会上,放光现瑞,种种希有之事相,都是为说此经的方便。如经言:“今相如本瑞,是诸佛方便,今佛放光明,助显实相义。”

  六、以入门解释方便:门能通于所通,能通是佛权智所说三乘教法,是进入今日所显一乘教理的方便,如经言:“开方便门,示真实相。”真实得显,用在方便;方便是入真实之门,故言方便。

  七、以秘妙解释方便:佛所证的一乘妙法,昔日秘而不宣,反而说种种因缘譬喻,谓之秘;今日开权显实,明佛性本具,如衣里明珠,非从外得,谓之妙。如经言:“唯我知是相,十方佛亦然。”又言:“止!止!不须说,我法妙难思。”故用秘妙解释方便,正是本方便品的宗旨。

  本品内容无非说明:佛昔日隐实施权的主要原因,以及今日开权显实之目的。昔日由于众生根性闇钝,无法理解佛的甚深智慧,更无法信受佛所证的诸法实相理。故佛以方便力,巧说诸法如是相,如是性,如是体,如是力,如是因,如是缘,如是果,如是报,如是本末究竟等差别相,而于一佛乘,分别说三。今日法华会上,众生根机成熟,堪受大法,故佛“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。”说明诸佛出世的本怀,皆是欲令众生,悟入佛的知见。是以佛昔日所说,皆为达到“度尽一切众,皆令成佛道。”之方便。如经言:“虽说种种道,其实为佛乘。”因此,佛昔日所说,是假设,是方便,今日所显,才是亲证,才是真实。虽然,但昔日的权巧,不离今日的真实,可谓即权即实,权不离实,故举手低头,皆得作佛。如经言:“若人散乱心,入于塔庙中,一称南无佛,皆共成佛道。”又言:“乃至童子戏,聚沙成佛塔,如是诸人等,皆巳成佛道。”可知凡是有机会听闻佛法,甚至曾经接触过佛法的人,都可以凭借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,助长缘因佛性,启发了因佛性,进而证得个人内在的正因佛性,终于觉悟成佛,才是诸佛出世的真实目的,其余五戒十善,保持人身不失的法门,以及声闻法,缘觉法,甚至菩萨的渐修渐证,都是佛权巧方便的施设,而佛方便施设的三乘五乘教法,皆可以作为最后进入佛乘的方便,因此,本品以方便立名,名方便品。

  解释经文

  一、迹门略开显动执生疑

  自本品开始,至分别功德品的偈颂尽,共十五品半经文,都是本经的正宗分。其中前八品,是迹门正宗分,其余七品半,是本门正宗分。今先释迹门正宗分中,关于迹门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。可分八段解释。

  (一)寄言赞诸佛二智

  尔时,世尊!从三昧安详而起,告舍利弗:诸佛智慧甚深无量,其智慧门难解难入,一切声闻、辟支佛所不能知。

  初三句是结集经者,叙述佛将…

《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妙法莲华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