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名無生四谛理,正教菩薩,傍化二乘,叁人同行,共證空理。
別教,是別對菩薩機,說大乘無量之法。教、理、智、斷、行、位、因、果,皆別于前藏通二教,又別于後圓教。诠無量四谛理,苦有無量,二種生死不同故;集有無量,五住煩惱不同故;滅有無量,諸波羅密不同故;道有無量,恒沙佛法不同故。純教菩薩,不兼二乘,修次第叁觀。先觀因緣即空,證真谛理;次觀因緣即假,證俗谛理;後觀因緣即中,證中道理。隔曆叁谛,次第修證,中道不具諸法,佛性超越二邊,因名但中。
圓教,诠圓融中道實相理,十法界聖凡一切依正因果,無不以此實相理爲體性。故事不礙理,即事即理。以其事理相即,五陰諸法,無非實相,故無苦可舍;塵勞妄想,本來清淨,故無集可斷;一色一香,無非中道,故無道可修;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,故無滅可證。既無修道斷集的造作,亦無滅苦證滅的作爲,故名無作四谛。唯教利根菩薩,教、理、智、斷、行、位、因、果無一不圓;以其圓悟,圓修、圓斷、圓證,故名圓教。
法華玄義說:“爲決定聲聞,說叁藏教,爲退大聲聞說通教,爲漸悟菩薩說別教,爲頓悟菩薩說圓教。”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,是教化利益衆生的法門,如世間醫師之用藥,故名化法四教。
頓教,是以頓悟理性爲教。上根利智的人,聞一乘法,頓悟一乘理,頓修一乘因,頓證一乘果,一超直入,不立階次,謂之頓教。
漸教,是對頓言。佛初說阿含,次說方等般若,後說法華涅槃。由小至大,從淺入深,漸次修證,謂之漸。
秘密,衆生因根機利鈍不等,同在佛前聞法,得益各異,而且互不相知,故言秘密。或佛對密機,說秘密法,並用不思議神力,令在會大衆,彼此互不相知,名秘密教。
不定,是在聞法得益方面言。佛以一音演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。得益雖殊,彼此互知,故名不定。若頓,若漸,若秘密,若不定,皆但有教化之儀式,如世間醫師的藥方,名化儀四教。
智者大師,又依據涅槃經,以乳等五味,配合佛所說的五時教。法華玄義言:“佛日初出,頓教先開,譬喻從牛,必先出乳。”又言:“乳爲衆味之初,譬喻頓在衆教之首,故以華嚴如乳耳。”阿含時,佛因曲就衆生根機,趣鹿野苑,爲五比丘,叁轉四谛*輪,于一乘道,分別說叁;令小乘機,斷見思惑,證二乘果,轉凡成聖,譬喻轉乳爲酪。方等時,彈劾小乘,贊歎大乘的慈悲行願,令小乘人,恥小慕大,通于大乘,如從酪出生蘇。般若會上,明諸法空性,令別教菩薩,離情去執,如更煉生蘇,變成熟蘇。法華涅槃時,但說無上道,顯佛性常住,轉別教機,爲圓教菩薩,如精製熟蘇,成無上醍醐。
本經在五時中,屬于法華涅槃時;在化儀四教中,是會漸歸頓;在化法四教中,純屬圓教;在五味中,是無上醍醐味。故古德皆判此經,以無上醍醐爲教相。
譯題簡介
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奉诏譯
姚秦,是翻譯此經的時代。在中國的政治曆史上,秦姓統治天下的,有嬴秦,符秦,和姚秦。今言姚秦,顯然不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嬴秦,亦不是五胡亂華時代,符堅當政的前秦,而是姚興在位時的後秦。在姚興執掌政權之前,佛教傳入中國,已經有叁百多年的曆史了。及姚興登位,即遣兵迎請羅什法師入長安,駐錫于西明閣與逍遙園,翻譯佛經。本經,是于弘始八年,譯于青草堂寺,故譯者姓名之前,冠以姚秦二字。
叁藏法師,是譯者的德號。叁藏,是指經藏,律藏,論藏。經藏明心诠性,爲定學所攝;律藏,能夠規範人的叁業,是戒學攝;論藏,可以分別邪正,屬于慧學。戒定慧叁學,是佛法的基本綱要,故舉叁藏,即概括全部佛法要義。
法師二字,含有叁種不同的意義。
就字義言:法是軌則義,師是訓匠義。事有軌則規範,必合情理,物經訓匠雕刻,必臻至善。學佛亦然,凡能以佛法規範自己與他人的行爲,導人止惡修善,轉凡成聖的人,皆可以稱爲法師。
若就佛法言:法是佛法,師是師範。能精通叁藏佛法,堪爲人天師範者,可稱法師。
若在其功用言:能受持叁藏佛法爲師,不斷修改自己的行爲,開發自己的智慧者,名自利法師。能弘傳演說叁藏佛法,化導衆生,作爲他人之師者,名利他法師。今本經的譯者,既精通叁藏佛法,自奉爲師,又能弘傳演說叁藏佛法,堪爲人天師範,故于其姓名之前,冠以叁藏法師四字,以顯示其德學的超越。
鸠摩羅什,是譯經者的姓名。梵語鸠摩羅什,譯言童叟。因其年少老誠,童年具有耆德,故依德立名。其父鸠摩羅琰,原是中天竺國首相之子,棄官出外旅遊,至東印度龜茲國,王愛其才,以妹嫁給他,生羅什法師。後來,羅什法師的母親舍俗出家,即證初果。師宿植德本,自幼聰明過人,七歲時,其母即令其出家;不但能日誦千偈,而且過目不忘。一日,隨母親進入一佛寺,看見一個大鐵缽,隨手舉起放在自己頭上,忽然心想,自己年紀這麼少,而鐵缽這麼大,怎可以隨手舉起置于頭上呢?即頓感覺鐵缽沈重,不勝負荷,因此,頓悟萬法唯心之理。
九歲,隨毋到罽賓國,依槃頭達多法師,學習小乘佛法。後又從須利耶蘇摩,研習大乘經典。對于大乘佛法,獨有心得,終于成爲力弘大乘的學者。再到罽賓國,爲槃頭達多說一乘妙理,達多感悟,反禮爲師。師拒不敢受,達多言:我是你小乘之師,你是我大乘之師,受禮何妨。
後回龜茲國,弘傳大乘佛法,名震諸國。此時其母已證叁果,往天竺國前對師說:若能將大乘佛法,弘傳中國,對彼土衆生,非常有益,可惜對你本身不利。師言:菩薩發心,舍己爲人,爲弘傳佛法,赴湯踏火,在所不辭;豈可因對于自己不利而退縮?遂立志要來中國弘揚大乘佛法。
前秦符堅,因仰慕師之德學,派遣大將呂光,遠征龜茲國,目的迎師來華。豈料呂光回程時,聞符堅戰死,姚長稱帝,遂于涼卅宣布獨立,自組王朝。姚長死,姚興繼位,出兵討伐呂光之子呂隆,強迎師入長安,禮爲國師,請翻譯佛經。本經是在當時奉姚興之命而譯。故譯題是: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奉诏譯。
略釋品題
方便品,是本經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品。品題名爲方便,可作以下七種解釋:
一、從字義解釋方便:方是方法,便是便用。即是用一種技術權巧的方法,便利于辦事,謂之方便。在佛教言:用一種權巧的方法,教導衆生,令衆生便利于學習而得益,是名方便。
二、以事理解釋方便:方是方正真實之理,便是種種事相的妙用。非理無以立事,非事無以顯理。佛從親自證得方正真實之理,能示現種種事相的妙用,教導衆生,有顯著的功用,故名方便。
叁、以權實解釋方便:佛證知一乘妙法平等無二,是實智;能鑒別一切衆生根性差別,是權智。佛從實智的理體,起權智的妙用,逗機說法,謂之方便。
四、以教乘解釋方便:今日佛在法華會上,正直舍方便,但說無上道,純是教菩薩法,是實教;昔日應衆生的根機,巧說叁乘五乘法,教化人天,是方便教。
五、以遠近解釋方便:遠則自從釋尊成佛後,四十九年來,所說的一切經教,皆是作爲今日說法華經的前方便。如經言:“吾從成佛以來,種種因緣譬喻,廣演言教,無數方便,引導衆生。”近則如序品中所說:佛于法華會上,放光現瑞,種種希有之事相,都是爲說此經的方便。如經言:“今相如本瑞,是諸佛方便,今佛放光明,助顯實相義。”
六、以入門解釋方便:門能通于所通,能通是佛權智所說叁乘教法,是進入今日所顯一乘教理的方便,如經言:“開方便門,示真實相。”真實得顯,用在方便;方便是入真實之門,故言方便。
七、以秘妙解釋方便:佛所證的一乘妙法,昔日秘而不宣,反而說種種因緣譬喻,謂之秘;今日開權顯實,明佛性本具,如衣裏明珠,非從外得,謂之妙。如經言:“唯我知是相,十方佛亦然。”又言:“止!止!不須說,我法妙難思。”故用秘妙解釋方便,正是本方便品的宗旨。
本品內容無非說明:佛昔日隱實施權的主要原因,以及今日開權顯實之目的。昔日由于衆生根性闇鈍,無法理解佛的甚深智慧,更無法信受佛所證的諸法實相理。故佛以方便力,巧說諸法如是相,如是性,如是體,如是力,如是因,如是緣,如是果,如是報,如是本末究竟等差別相,而于一佛乘,分別說叁。今日法華會上,衆生根機成熟,堪受大法,故佛“正直舍方便,但說無上道。”說明諸佛出世的本懷,皆是欲令衆生,悟入佛的知見。是以佛昔日所說,皆爲達到“度盡一切衆,皆令成佛道。”之方便。如經言:“雖說種種道,其實爲佛乘。”因此,佛昔日所說,是假設,是方便,今日所顯,才是親證,才是真實。雖然,但昔日的權巧,不離今日的真實,可謂即權即實,權不離實,故舉手低頭,皆得作佛。如經言:“若人散亂心,入于塔廟中,一稱南無佛,皆共成佛道。”又言:“乃至童子戲,聚沙成佛塔,如是諸人等,皆巳成佛道。”可知凡是有機會聽聞佛法,甚至曾經接觸過佛法的人,都可以憑借佛法不可思議的力量,助長緣因佛性,啓發了因佛性,進而證得個人內在的正因佛性,終于覺悟成佛,才是諸佛出世的真實目的,其余五戒十善,保持人身不失的法門,以及聲聞法,緣覺法,甚至菩薩的漸修漸證,都是佛權巧方便的施設,而佛方便施設的叁乘五乘教法,皆可以作爲最後進入佛乘的方便,因此,本品以方便立名,名方便品。
解釋經文
一、迹門略開顯動執生疑
自本品開始,至分別功德品的偈頌盡,共十五品半經文,都是本經的正宗分。其中前八品,是迹門正宗分,其余七品半,是本門正宗分。今先釋迹門正宗分中,關于迹門略開叁顯一動執生疑。可分八段解釋。
(一)寄言贊諸佛二智
爾時,世尊!從叁昧安詳而起,告舍利弗:諸佛智慧甚深無量,其智慧門難解難入,一切聲聞、辟支佛所不能知。
初叁句是結集經者,敘述佛將…
《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