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開始說本經時的情況。“爾時”,是當文殊、彌勒兩位大士,問答己竟之時。“世尊”,是今佛釋迦世尊。釋尊于說本經之前,曾經爲諸大菩薩,說大乘無量義經,之後,即入無量義處叁昧。佛初入定,是自證諸法實相的如如理;佛今出定,是興慈運悲的如如智。當時釋尊不急不緩,“從叁昧安詳而起”,不待弟子請問,即“告舍利弗”,正是無問自說。因爲佛智慧甚深微妙,非大智者,不能信受。又佛意欲破小智以顯大智,故不告訴其他菩薩,而告舍利弗:“諸佛智慧甚深無量”。
諸佛,概括十方叁世所有一切佛。諸佛智慧,深似巨海不可測,廣如虛空不可量,是贊怫實智。門可以入道,有進趣之功用。今言“其智慧門”,是指諸佛證入實智的方便門,亦即是權智。不僅佛之實智不可測量,就是佛的權智,亦非一般人所能理解,即使是已經證得二乘聖果的聲聞與辟支佛,亦不能深入佛智,故言:“其智慧門,難解難入”。是贊怫權智。
本來,一切衆生無不具足此甚深無量的智慧,可惜自從無明不覺以來,一直迷真逐妄,被種種煩惱妄想,障蔽了此靈明覺照的原始智慧,錯用識心,分別取舍,作諸惡業,由業感果,流轉生死,成爲愚癡無智的苦惱衆生。二乘聖人由于修學佛法,斷見思煩惱,證真谛理,得一切智,知諸法空相,但昧于俗谛理,不能入俗利生。權教菩薩,雖然能夠在深達諸法空相的同時,又能分別事物假形象的種種差別相,得道種智,入俗利生,廣作佛事;但智慧淺深不等,證理未圓,二利未竟。唯有諸佛智慧,能深入實相理,徹諸法的底源,達實相的邊際,惑盡,智圓,理極,二利究竟,叁覺圓明;又能從體起用,廣設方便,教化衆生。無論是證理的實智,或是教度衆生權智,無不深而且廣,即權即實,權實不二。佛本此權實不二的智慧,照空,雖然同于二乘的一切智,但不落于空,而超越于空;照有,雖然同于菩薩的道種智,但不執著于有,而超越于有。照中,皆見實相理,不落空有,不離空有,雙照雙遮,遮照同時,故能圓證叁谛理,得叁身,具叁德,爲世出世間最尊最上,無能及者。所以佛的權實二智,既非一般凡夫智力可以測,亦非叁乘聖衆可以知。故言:“諸佛智慧甚深無量,其智慧門難解難入,一切聲聞、辟支佛所不能知。”
所以者何?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,盡行諸佛無量道法,勇猛精進,名稱普聞,成就甚深未曾有法,隨宜所說,意趣難解。
此解釋諸佛權實二智的深廣難知。諸佛之所以能夠具足權實二智,微妙難思,皆因昔日行菩薩道時,“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”,親聞法要,故實智甚深;又能“盡行諸佛無量道法”,內行純厚,故實智無量。由于“勇猛精進”,自行化他,“名稱普聞”,故權智甚廣。結果,何止實智證理究竟,“成就甚深未曾有”的一乘妙“法”,而且權智對機,言詞巧妙,能夠“隨宜所說”種種法門,而其意義與最終目標,誠非一般凡夫與二乘所能信解。以上是贊十方諸佛的實智甚深,權智甚廣,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又如何呢?故下文釋尊隨即介紹自己的曆史故事,顯本門深遠,權實二智,亦莫能測。
(二)寄言贊釋尊二智
舍利弗!吾從成佛已來,種種因緣。種種譬喻,廣演言教,無數方便,引導衆生,令離諸著。所以者何?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,皆已具足。
“吾”是釋尊自稱,“成佛”遠則是指釋尊本門,無量劫前最初成佛;近則指迹門于娑婆世界八相成道。如來壽量品言:“我實成佛已來,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。”又言:“自從是來,我常在此娑婆世界,說法教化。亦于余處,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,導利衆生。”成佛是實智,久遠是本門。常在娑婆世界,是從本垂迹;說法教化,是爲實施權。釋尊本門成佛後,常在此娑婆世界,說法教化,固然是從體起用,爲實施權。而今迹門,于印度菩提樹下,成佛已來,四十余年,所說:“種種因緣。種種譬喻,廣演言教,無數方便,引導衆生,令離諸著。”亦是從實施權,運用方便。
因緣,指親因與助緣;譬喻,是引用種種比例,如佛于阿含經,說一切法,皆因緣生,並引用種種譬喻來說明,因緣與譬喻,是十二部經之二。“廣演言教”是指佛說其他,本事、本生等十部經。“無數方便”,廣則總指佛權智教化,略則約方便(五停心,別相念,總相念、暖法、頂法、忍法、世第一法),是入見道位的七方便。其次是人乘,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藏教菩薩、通教菩薩、及別教菩薩,共七人名七方便。再其次是藏教聲聞、緣覺二人,通教聲聞、緣覺、菩薩叁人,再加別教菩薩,與圓教菩薩,共七人,皆是佛權巧施設,是成佛層次上的方便。因爲衆生處處執著,故佛說五戒,令離叁惡道的執著;說十善法,令離欲界人天的執著;說四谛、十二因緣法,令離見思煩惱的執著;說教菩薩法,令離涅槃的執著;說如來中道教,令離中道法愛的執著;故言:“令離諸著”。是贊佛權智,成佛是實智。
所以者何?是說明釋尊能夠具足權實二智的原因。如來,是說佛實智,方便,是說佛權智,知見波羅蜜,是雙舉佛的權實二智。佛證一切種智,是實知,佛眼圓明是實見;佛得道種智,是權知,法眼普照是權見。權知權見是事相差別;實知實見是理性平等,亦即是諸法實相。能盡事理邊際,名波羅蜜,權實知見皆圓滿,是具足,權實二智皆究竟圓滿具足,故能以“無數方便,引導衆生,令離諸著。”
舍利弗!如來知見,廣大深遠,無量無礙,力無所畏,禅定解脫叁昧,深入無際,成就一切未曾有法。
此是雙結佛權實二智。如來,是顯佛實智證理,非橫非豎,不可以言宣;知見,是顯佛權智,佛權智橫則廣大,豎則深遠。
“無量”,是佛道慈無量心,悲無量心,喜無量心,舍無量心等四無量心。
“無礙”是佛道四無礙辯。佛以一法演說無量法故,名法無礙辯;佛以一義演說無量義故,名義無礙辯;佛以一音演說無量音故,名辭無礙辯;佛于法、于義、于辭皆通達自在,稱機施教,樂說無倦故,名樂說無礙辯。
“力”是說佛道的十力。一知是處非處智力:能知一切善處、惡處;善衆生,惡衆生;或可度、不可度等。二知叁世業報智力:能知衆生過去、現在、末來所作一切業因,所招果報有障無障等。叁知根勝劣智力:是能知衆生善根深淺勝劣的智力。四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:能知衆生所修種種不同的禅定,如八解脫,叁叁昧,有漏、無漏等。五知種種解智力:能知衆生種種見解,正與不正等智力。六知種種界智力:即能知十法界衆生種種境界智力。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:能知一切衆生所修一切種種道法所得的道果。例如:衆生修持五戒,奉行十善之道,將至人天乘之果,修八正道,叁十七道品,則可得至出世涅槃道之果。八知天眼無礙智力:是佛用天眼觀見衆生,此死彼生,隨善惡業緣,受報好魄醜等。九知宿命無漏智力:是能知衆生宿命及所證無漏涅槃等。十知永斷習氣智力:是能知二乘聖人永斷結感,兼侵習氣等的智力。
“無所畏”,是一切智無所畏,漏盡無所畏,說障道無所畏,說盡苦道無所畏等四種。
梵語禅那,譯靜慮,即止息忘念,定慧均等。梵語木叉,譯名解脫,即離諸煩惱,心得自在。梵語叁昧,譯名正定,是真心體寂,離諸雜亂。從體言叁昧,從用名解脫,從相名禅那,名異體同,皆是佛所修的出世間上上禅,揀非世間人所修的四禅八定,亦非權乘所修的淺位禅定,更非如來所說有爲解脫或無爲解脫,而是“深入無際”的首楞嚴王大定,得不可思議的解脫,或是入無量義處叁昧,故能深入無有邊際的實相理,成就一切殊勝未曾有之法。“深入無際”,是結贊佛實智,甚深難測;“成就一切未曾有法”,是結贊佛權智,廣大無量。
(叁)絕言贊佛智希有
舍利弗!如來能種種分別,巧說諸法,言辭柔軟,悅可衆心。舍利弗!取要言之,無量無邊未曾有法,佛悉成就。止!舍利弗!不須複說。
前是寄用語言,贊歎佛的權實二智,今是絕言再贊。初四句是明絕言贊的理由,次叁句顯絕言贊之境,止!舍利弗以下,是解釋絕言之意。
釋尊又告訴“舍利弗!如來能種種分別,巧說諸法,言辭柔軟,悅可衆心。”初二句是重說佛權智;次二句是舉佛佛實智。佛所以能夠分別衆生種種根性的不同,又能善巧方便,應機施教,演說諸法,原因是佛成就權智;佛所以能用真實而又柔軟的言辭,爲衆說法,令衆生心開意解,法喜充滿,原因是佛具足實智。前寄言贊佛權實二智,經文是先實後權,是明佛從實施權。今絕言贊佛權實二智,是先權後實,是表示佛欲開權顯實。
“取要言之”,佛意是簡約而言。“無量無邊”,指佛權巧方便的權智;“未曾有法”,是佛所證的實相理,“佛悉成就”,是總顯佛的權實二智。實相理體,雖然衆生本具,但九法界衆生,皆未曾悟證,唯佛實智,能證此未曾有法,又能權巧方便,爲一切衆生演說,故說:“佛悉成就”。
“止!舍利弗!不須複說。”世間諸法,雖然可以用種種言辭,權巧方便演說,但實相理體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非心可思,非口可議,即使佛能權巧演說,但聞法者亦不能了解。若然因不解而不信,而誹謗,則不但沒有利益,反而有害,誠應該停止,不宜複說,故佛說:“止!舍利弗!不須複說。”
所以者何?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,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。所謂諸法如是相,如是性,如是體,如是力,如是作,如是因,如是緣,如是果,如是報,如是本末究竟等。
以下,是解釋何以不須複說的理由。因爲“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,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。”佛是無上果人,第一希有難解之法,是無上法。此無上法,非凡情可以測知,非語言文字可以表達,唯有釋迦佛,以及曾經親證此無上法的十方諸佛,始可以究竟盡知此“諸實相法實相”理,所以不須複說。
諸法實相,義通前後…
《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