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至于如来寿量品中的良医喻,使告父死喻权,归来使见喻实,此亦仅喻开迹显本而已;是以经中的七种譬喻,都是局部的譬喻。

  唯有莲华,既可以譬喻佛一代时教的权实与本迹,而且莲华,含有开敷,出水,因果同时等义,更可以譬喻一乘佛法的美妙。因为莲华开后,华落莲成,正如佛于法华会上,宣说妙法,能诠一佛乘的中道妙理。又莲华生于污泥而不染,出于清水而不沾,可以譬喻一佛乘的中道妙理,不离凡夫生死污泥之有,不离二乘清水之空;但却能够不为生死所染,不为涅槃所沾。又莲华之根,藏于污泥与清水之中,但不染不沾;正显示一乘中道妙理,即空即有,而又非空非有,既超越空有,而又不离空有。如是双遮双照,遮照同时,故名妙法。

  又莲华是华与莲子同时生长,华是因,莲是果;即华果同时,华果不离。正显示一乘妙法,因中有果,果必由因,因果同时,因果不离。因为有以上种种理由,所以佛独取莲华为喻,以喻妙法;不但法妙,喻亦妙。用妙喻,喻妙法;法喻俱妙。今法喻双举,故本经的别题,名妙法莲华。

  本经何止法妙、喻妙,功德利益更妙。据说:古人释净见,童年出家,日日读诵法华经,精进不懈。诵至一万三千遍时,体力不支,日渐消瘦,疲倦不堪。后闻住处北边,忽有众多儿童嬉戏嘈杂之声,甚感厌烦。时有一白头公公,来问候法师,四大如何?师以健康欠佳答。白头公公教师至小儿嬉戏之处,坐待小儿脱衣入池沐浴时,即取小儿衣服归,若来索取,切勿给还;若被辱骂,也不要回答,弟子自来语之。

  次日,师如所教,前往取小儿衣服归;小儿来取,不给,被骂 不答。时白头公公至,要小儿入师怀抱,小儿不肯,公公驱逼数次,终于入怀,没人腹中。此后,师不但恢复健康,而且体力过人。原来是普贤菩萨,令土地公公,驱诸药精,变为小儿,令师服之,驱除疾病,回复健康,是多么美妙的故事!

  (三)经字的意义

  涅槃经言:“从如是我闻,至欢喜奉行,如是一切,名修多罗。”梵语修多罗,亦名苏怛览,译言契,亦名经,古人合称名为契经。意思是说:凡是佛所说的一切言教,皆上契十方三世诸佛所证的真理,下契一切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机。杂阿毗昙心论,用五义解释经字:

  一、出生义:经能出生一切善法,令人依之修行,可以出生一切功德,甚至出生佛果菩提。

  二、涌泉义:佛经诠理,无穷无尽,犹如泉水,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;随人智力吸收,皆可以获得真实的利益。

  三、显示义:佛经所诠的义理,能显示世间以及出世间,一切圣凡因果诸法;不止说明俗谛理,开示真谛理,更能显示中道第一义谛理。生人慧解,启人信心。

  四、绳墨义:绳墨是古之木匠,用来定曲直的用具,譬喻佛经所诠的义理,能令众生明白是非曲直,知因果,识邪正,辨真伪,明善恶;如木匠因墨斗定曲直,而知道有所取舍一样。

  五、结鬘义:世人用线穿起花朵成串,作为装饰品或礼物。比例佛经能贯串事理因果诸法,众人依之修行,可以庄严法身慧命。

  至于瑜伽师地论,与显扬圣教论,皆以贯穿义解释经字。如论云:“契经者,贯穿义。”但佛地心论则说:“能贯能摄,故名为经。”意思是将佛的言教,结集贯串成经,能诠义理,弘传于世,不但可以令正法久住世间,不致散失;还能摄持众生,令其灭恶生善,转凡成圣,不致流落生死,故名为经。

  在本经言:则经是希有义。如经言:“诸佛出于世,悬远值遇难,正使出于世,说是法亦难;能听是法者,斯人亦复难。譬喻优昙华,时时乃一现。”此外,经之一字,还含有舟航义,宝王义,药王义,安乐、吉祥等义。无非是显示佛所说的言教,皆是至理名言,都有一定的法度与轨则,可以作为成佛必依的阶梯,证果必循的正途。此阶梯,此正途,是法界人天所同轨,十方诸圣所共遵;法界圣凡,无能超越,十方三世,不可转移,因此名之为经。经之一字是通题,妙法莲华四字是别题,通别合称,故名妙法莲华经。

  二、显体

  显体,是显示此经所诠的理体。亦即是显示宇宙万有一切诸法的本体。此体微妙难思,每随其作用不同,而立种种不同的名称。以其能含藏宇宙万有诸法,因名如来藏;以其能够双遮双照空有二边,故名中道;以其纯而不杂余物,故名毕竟空;以其灵明觉照故名佛性;以其超越无上,故名第一义。在解深密经则名真如自性;在华严经名一真法界,在维摩经名不二法门,在本经名一佛乘,又名诸法实相。

  本经处处皆显示实相理。如经言:“今佛放光明,助显实相义。”又言:“我以相严身,光明照世间,无量众所尊,为说实相印。”又“诸法实相义,己为汝等说。”本方便品言:“唯佛与佛,乃能究尽诸法实相。”又:“诸佛法久后,要当说真实。”法师品说:“开方便门,示真实相。”安乐行品说:“观诸法如实相。”可知本经是以实相为体。

  三、明宗

  宗是宗旨,亦即是修行的宗旨。前显体是明性德,今明宗是显修德。性德法尔天然,不假修成,非因非果;修德则修如是因,当得如是果。普贤观经言:“大乘因者,诸法实相,大乘果者,亦诸法实相。”本经既说一乘妙法,诠诸法实相理,但教菩萨,则依之修证,该是一乘因果。自从序品开始,至安乐行品,都是说佛迹门权因权果;亦说明弟子的实因实果。在此十四品经文中,佛开权显实,会三归一,为声闻人授记,令诸菩萨除疑,开佛知见,同入一乘圆因,共证一乘圆果。

  经言:“诸法从本来,常住寂灭相;佛子行道之,来世得作佛。”正是一乘因果。自从地涌出品,至劝发品,开迹显本,穷佛久远的修因,究佛久远的证果。同时显发声闻弟子,本门深远,有因有果;今迹门示现声闻身,不过是迹门因果而已。本经既然显示佛及弟子本迹之实因实果,与诸经不同,故知本经,是以一乘因果为宗。

  四、辨用

  用是功用,力用,妙用,胜用。本经不论三乘人的智慧,纯说佛道智慧;不开九界众生知见,但开佛界知见。不重视二乘修证,唯著重一乘实智修证。在佛说此经之前,二乘人怖畏生死苦,取涅槃乐,生安隐想,认为已经得灭度。权乘菩萨,亦执著佛的迹门示现,以为真实。及佛说法华经,以权实二智的妙用,胜用,废化城,破情执,舍弃迹门的权巧方便,显示佛本门的真实功德。令众断疑,生深信解,入佛知见,除根本惑,损二生死,得法生身,授记作佛;化功广大,利泽弘深,故古德皆以断疑生信,为本经之妙用。

  五、判教相

  诠理化物谓之教,分别同异谓之相。佛自证诸法实相理,不可以言宣,但为利益众生,故运用方便权巧,演说种种语言,因缘,譬喻,谓之教;教所诠的义理大小不一谓之相。古人多数都是依据自己所宗尚的经论,以判佛的一代时教。

  菩提流支立一音教:是依据华严经说:“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。”以及本经:“佛所说法,譬喻大云,以一味雨,润于人花,各得成实。”而立。以显示佛法平等,只因众生根机不同,故有三乘五乘的差别。

  慧远大师立顿渐二教。顿指华严大教;渐指三乘共宗,渐次修证。

  玄奘法师,立三轮教。佛最初在鹿野苑,三转四谛十二行*轮,名转*轮教。佛于方等会上,弹偏斥小,叹大褒圆,令二乘人回小向大,名照*轮教。佛在法华涅槃时,双照双遮空有二边,令权乘菩萨,入于中道,是持*轮教。

  贤首国师立三时五教。三时是日出、日升、日落。日出先照高山,譬喻华严大教,先照大机;日升普照大地,譬喻阿含、方等、般若,三根普被;日落还照高山,譬喻法华涅槃时,但教菩萨,仍照大机。

  五教是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。

  小教,是佛说阿含等小乘经,教化人天,及愚法声闻等小机;但说人空,不明法空。

  始教,是大乘之始,有有相与无相之别。解深密经等,广谈法相,为唯知识宗之始,是有相教。般若经等,说诸法空,为般若宗之始,是无相教。

  终教,谓楞严经说法性常住,许一切众生,宝觉真心,各各圆满,皆可成佛,尽大乘之极说,故名终教,以其说理究竟,又名实教。

  顿教,不立渐次,唯辨真性,但离妄念,即如如佛。如维摩经所说的不二法门。

  圆教,显一真法界,性海圆融,缘起无碍,如华严经: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;又如本经所说,皆是圆教义摄。

  天台宗智者大师,将佛所说的一代时教,分为五时八教。

  五时:谓华严时、阿含时、方等时、般若时、法华涅槃时。佛初成道,现胜应身,于三七日中,为法身大士,说一真法界华严大教,名华严时。

  佛为教化钝根众生,隐胜应身,现丈六金身的比丘相,转生灭四谛*轮,说四阿含经,诠小乘教义,名阿含时。

  钝根小智人,依生灭四谛理,如法修行,证阿罗汉果,得少为足,饮三昧酒,堕无为坑。佛为欲令此辈,耻小慕大,故在方等会上,说胜鬘维摩等经,四教并谈,普被群机,名方等时。

  小乘圣者,虽然回小向大,发菩提心,学菩萨行,但我相未除,法执坚固,障碍进修佛道,故佛说般若,显诸法空性,令离情去执,名般若时。

  最后佛在法华会上,开权显实,会三归一,但说无上道,普授众记。又于涅乐经,广谈佛性常住,一切众生,皆可成佛,名法华涅槃时。

  荆溪尊者所著的四教仪备释中,偈颂五时言:阿含十二方等八,二十二年般若谈,华严最初三七日,法华涅槃共八年。

  八教:谓藏、通、别、圆,顿、渐、秘密、不定。

  藏教,以阿含为经藏,以毗尼为律藏,以阿毗昙为论藏。说因缘生灭四谛法,正教声闻,傍教菩萨;三人同行,证果各殊。

  通教,钝根众生,通前藏教;利根众生,通后别圆二教。又通教指不共般若,通于三乘,诠无生四谛理,明诸法因缘生,缘生无性,当体即空,既无苦之逼迫相,亦无集之惑业相,五阴诸法,本自不生,今亦不灭。虽曰修道,但能修所修,同一真空,本无生灭去来,…

《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妙法莲华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