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
文珠法师讲述
解释经题
译题简介
略释品题
解释经文—迹门略开显动执生疑
解释经文—迹门广开显断疑生信
解释经题
妙法莲华经,是本经的名题。解释此题,可用天台宗的五重玄义。五重玄义是:一释名,二显体,三明宗,四辨用,五判教相。
一、释名
因为全经要义,尽摄在经题中;如衣之领,提领则褛褛皆齐;如网之纲,举纲则众目皆张。研读佛经亦然,我们欲想理解经中所诠的义、理,首先就要明白经题的含义;是以古人每于解释经文之前,先解释经题。
妙法莲华经,是本经的总题,其中有通有别,经之一字是通题,通于其他一切佛所说的经典;妙法莲华四字是别题,别限于此经。
本经的别题,在三单三复具足一的立题规则中,是以法喻立名。妙法,是释尊所说的一乘佛法;莲华,是属于譬喻,用以譬喻佛所讲的妙法。法喻双举,故名妙法莲华。
(一)妙法的含义
梵音曼乳,意译是最胜不可思议。指佛于本经所说之法,精深微妙,无比无上,不可思议,故言妙。
梵语达摩,译名法。含有任持自性,轨生物解的意思。因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,无论是有形无形,有想无想,有漏无漏,有为无为,或依报或正报,或动物或植物,或精神或质物,无不各有其不同的自性与体质,令人了别,知其种类,绝不混乱,故名为法。
法的范围甚广,唯识宗将此等诸法,分为五位百法;但在性宗:广则百界千如,略则不外心法,众生法,与佛法三种。
(1)心法妙
此中心字,非指众生内在的肉团心,亦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,攀缘外界事物,分别取舍的妄想识心,而是指众生原本具足的真心。此真心非在内,非在外,非在中间,亦非停留于过去,现在,未来,既然超越时空,离尘绝相,而又能包容时空,以及一切尘相;上至四圣,下及六凡,无不从此心生。所谓:“无不从此法界流,无不还归此法界。”
人间恶念才起,三恶道即现;一念善生,便是人天正因;念空则证二乘偏空涅槃;念有即发菩提心,入俗利生;念中道平等,即兴慈运悲,随机垂应,现种种身,说种种法,利益众生;十法界若圣若凡,无不从此心生。故楞严经言:“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。”由于心随净缘,即成佛道;心生迷缘,便成众生。故华严经说:“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”心造万法,是从体起用,因理成事;法归于心,是摄用归体,事融于理。体用不二,事理圆融无碍,故言:心法妙。
(2)众生法妙
凡是有心识活动的生命,无论人畜,皆名众生。众生本觉真心,清净无染,轻安自在。可惜众生迷而不觉,妄生分别,错用识心,攀缘尘境,遂起贪嗔痴,作杀盗淫等恶业,依业感果,流转六道,枉受生死。故佛告诉阿难:“则知汝心,本妙明净,汝自迷闷,丧本受沦,于生死中,常被漂溺。”(见楞严经)
虽然,众生迷此真心,受生死苦;但此真心,不因众苦交煎而减少。虽然,众生错用识心,烦恼丛生;但烦恼本空,体即真心,所谓:“烦恼即菩提”。虽然,众生作诸恶业,但业缘本空,其性非有;因缘和合虚妄言生,其实不生;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,其实不灭。所谓:“生死即涅槃”。是以菩提涅槃,不离众生,即在众生日常生活中,所以说众生法妙。
(3)佛法妙
佛是觉义,能觉悟此人皆本具的心法,即是佛法。虽然“是法甚深妙,难见难可了;一切众生类,无能知佛者。”但佛所觉悟的真理,正是众生所迷的佛性;众生所迷的佛性,正是佛所觉悟的真理。故佛是众生心中的佛,众生也是佛心中的众生,所以说:“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。”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佛识此心,佛证此理,故能究尽诸法实相。众生若然能够“修摄其心,观一切法,如如不动,”(见安乐行品)当下即是如如佛,故佛法更妙。
心法:是正因理心性、了因慧心性、缘因善心性等三因佛性。众生法:是惑、业、苦三道。佛法:是佛果法身、般若、解脱等三德。
佛证正因理心性,成法身德;众生迷之,便成苦道。佛证了因慧心性,成般若德;众生迷之,便成惑道。佛证缘因善心性,成解脱德;众生迷之,便成业道。准此可知,佛法、众生法,皆不离心法。
此心法,佛证之不增,众生迷之不减。但在佛说法华经之前,心法不是佛法,佛法亦异于心法,众生法更异于心法与佛法;心法太妙,佛法太高,众生法既苦恼又恶浊,各有其界限,彼此互异,是以不妙。今佛在法华会上,开权显实,开迹显本,会三乘之权,归一乘之实;说明十法界圣凡,其形象虽珠,但其体不异。三法互摄互融,不出一心,原无差别。故心法妙,众生法亦妙,佛法更妙,因名妙法。
但此妙法,非对粗显妙。若以三乘法为粗而弃之,独显一乘实法之妙;则此妙是有界限,而非圆妙。若以迹门为粗而舍之,以显旷劫本门之妙;则此妙有先后,而非常妙。此经诠理之妙,妙在不舍权取实,不弃迹显本,而是说明佛为实施权,开权显实;从本垂迹,开迹显本之方便。如经言:“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;诸佛世尊,欲令众生开佛知见,使得清净故,出现于世;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,出现于世;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,出现于世;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,出现于世。”奈何众生,业障深重,善根浅薄,不能理解佛之知见,无法承受此一乘妙法。
释尊说;“若但赞佛乘,众生没在苦,不能信是法,破法不信故,坠于三恶道;我宁不说法,疾入于涅槃。寻念过去佛,所行方便力,我今所得法,亦应说三乘,…思维是事已,即趣波罗奈,诸法寂灭相,不可以言宣,以方便力故,为五比丘说,是名转*轮。”遂隐一乘之实,说三乘之权,此即是“为实施权”。
既然为实施权,则全权是实,是即实之权。经言:“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;除佛方便说,但以假名字,引导于众生。”又言:“我今喜无畏,于诸菩萨中,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。”此即是开权显实,实不离权,是即权之实。
本经后十四品,是说明佛本门深远,为教化众生故,从本垂迹。经言:“我实成道已来,久远如斯。”又言:“自从是来,我常在此娑婆世界,说法教化,亦于余处,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国,导利众生。”这不是说明佛的本门深远吗?既然是从本垂迹,则迹由于本,是即本之迹。今开迹显本,则本不离迹,是即迹之本。如是权实相即,迹本相通。本之与迹,既不乖离;实之与权,亦不相异。若本若迹,若权若实,悉皆微妙;而且是圆妙、常妙,绝对待的妙,因名妙法。
昔日智者大师,诵经至药王本事品;“是真精进,是名真法供养如来”时,身心豁然,即入法华三昧,亲见灵山一会未散,释尊仍然在说此妙法。自此,照了法华,深达诸法实相理,辩才无碍。于是开席宣讲法华经,九旬谈妙于当时。藕益大师法华会义中说:妙有本门十妙,迹门十妙,以及观心十妙。海仁老法师则以理妙,智妙、行妙、位妙、果妙、德妙、感应妙、神通妙、说法妙、眷属妙、寿量妙、慈悲妙、功德利益,无一不妙,解释“妙法”二字,今略而不谈。
(二)莲华的譬喻
莲华,是譬喻。世界上华的品种很多,唯独莲华,姿态美妙奇特,清香洁净,堪可以譬喻妙法。天台宗认为莲华含有三义,用以譬喻佛的权实与本迹,最为恰当。
(1)为莲故华
莲华之为物,除非不开华,开华必有莲子;可以说,是为了孕育莲子而开华。但当莲华含苞待开之时,但见其华,不见莲子。正好用以譬喻佛的迹门,为实施权,目的在于实。不过,当时机未成熟之前,众生只知其权,不知其实。经言:“随宜说法,意趣难解。”因为佛于迹门“虽示种种道,其实为佛乘。”
又为莲故华,可以譬喻释尊从本垂迹。经言:“我实成佛己来,久远如斯,但为方便,教化众生,令入佛道。”故佛垂迹于娑婆世界,八相成道,其目的不过是欲令诸众生,得入佛道;正如莲华,为了长养莲子而开华一样。
(2)华开莲现
当莲华盛开之时,华中莲子,立即显现。譬喻佛迹门,开权显实。佛昔日所说三乘五乘教法,虽然属于权巧方便,但权中有实,权不离实;犹如华中有莲,华不离莲。华未开时,人皆只见华的外形,不见华中的莲子。及华开敷,莲子立即出现。妙法亦然,佛未演说法华经之前,众人但知佛所说的三乘五乘,不知复有一佛乘,更不知此一佛乘妙法,即寓于三乘五乘法之中。及法华会上,开方便门,示真实道,始知昔日之权,即今日之实;今日之实,不离昔日之权。
又华开莲现,亦可譬喻佛本门,开迹显本。经言:“如来见诸众生,乐于小法,德薄垢重,为是人说,我少出家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然我实成佛己来,久远如斯。”正是显示佛的本门深远,如华开莲现一般。
(3)华落莲成
华落莲成,譬喻佛迹门,废权立实。经言:“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。”又说:“唯此一事实,余二则非真;终不以小乘,济度诸众生。”“是诸众生,得闻佛法,究竟皆得一切种智。”此皆是废权立实之说,犹如莲华凋谢时,华瓣脱落,莲子独存。
又华落莲成,可以譬喻佛本门,废迹显本。经言:“为度众生故,方便现涅槃;而实不灭度,常住此说法。”佛既然常住世间说法利生,则何来迹门示现?故佛唯有本无迹,犹如莲华凋谢之后,唯有莲子而无华瓣一样。
或有人问:佛在本经中,曾经采用七个譬喻,因何独取莲华为喻,以立经题呢?答案是:其他七喻,未能全喻佛一代时教的开显。例如:火宅中的三车譬喻,三车喻权,一车喻实,未能兼喻本迹。信解品中:穷子作客喻权,付业喻实。药草喻品中:三草二木喻权,大地喻实。化城品中:化城喻权,宝所喻实。五百弟子授记品中系珠喻,少有所得喻权,珠宝贸易喻实。安乐行品中轮王喻,随功赏赐喻权,解发明珠喻实。皆是别喻佛迹门开权显实。…
《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