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也最重。
中国唐朝时代,有释慧眺法师,少年出家,专研习小乘。有一次于讲经时,评论三论讲空,作者著空。言毕,舌出三尺,鼻眼及耳五吼流血不止,七日不语。后有一位汰律师闻之,特别前往责他痴狂,并劝他忏悔,改信大乘,罪或可免。慧眺即至诚忏悔,发愿弘扬大乘,舌即缩入。后来,真的研究大乘经典,专讲华严经,以忏悔宿业。一日,在松林坐禅,见有三人形服雅致,请受菩萨戒,完毕,对师言:禅师利根,若不改心信受大乘经典,恐千佛出世,犹在地狱。师闻言:涕泪交流,自此,造华严,法华,般若,维摩等大乘经各百部。后临终时,感松林变白,故古人言:过而能改,自当转祸为福。
又中国长安有一老妇人,盲聋音哑,为人轻贱,得知附近佛寺,有法师讲法华经,要他的孙儿扶她入佛寺,因盲聋故,既不见又不闻,其孙捉她的手作合什状,向讲经处作礼,他亦能生欢喜心,忏悔业障,日日如是,三个月后,突然暴卒,但心尚暖,未入殓,是夜三更,忽呼孙名,孙惊,不敢答。次日,孙见婆婆眼睛已经能够见物,起居如常。孙问她是鬼、是人?她答:因合掌敬佛,并供养法华经,业障尽消,诸根复元,而且增加寿命。阎王命她返回人间,对他人宣说法华经的功德。
本经药王菩萨品中说:“若人受持法华经,一四句偈,其福最多。”譬喻品说:“谤斯经者,若说其罪,穷劫不尽。”因此佛为避免此五千增上慢人,谤法造罪,故见其退席,亦不制止。反而对舍利弗说:“我今此众,无复枝叶”,“枝叶”,是细末之物,非大器材,譬喻增上慢人,不是大乘根性。枝叶既去,则法会大众,纯是根干人物,都是真心诚实,堪受大法的根性。故言:“纯有贞实。”因增上慢人退则有益,留则有损,故言:“退亦佳矣!”其实,此五千四众弟子,礼佛而退,安知非大权示现,辅助佛教化者?佛言:“示众有三毒,又现邪见相,我弟子如是,方便度众生,”然则,我等凡夫,又岂能测知圣者的智慧?
“汝今善听,当为汝说。”是佛再次教诫许说,以表示郑重。“舍利弗言:唯然世尊!愿乐欲闻。”是当机承受佛旨,愿闻法要。
(3)总明开权显实
1.赞法希有劝信勿疑
佛告舍利弗:如是妙法,诸佛如来时乃说之,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。舍利弗!汝等当信佛之所说,言不虚妄。
“如是”,是指前文所说如是相,如是相…等十如是。在佛未说法华经之前,诸法性相历然,性相分隔,粗而不妙;今在法华会上,会相归性,性相圆融,摄无量差别诸法相,同归一平等实相理体,故名“妙法”。
“诸佛”总括十方三世诸佛,因为佛佛道同,此方佛如此,他方佛亦然,现在佛隐实施权,开三显一,过去、未来佛,无不如是。虽然,但如是妙法,非佛常说,必待时至,然后说之。所以释尊说法四十九年,从来未说,因为时未至故,众生根机未熟故,增上慢人未退故。今此会上,大乘根机已熟,增上人亦己退,正是当说此妙法之时,故“如来时乃说之”。犹“如优昙钵华,时一现耳”。优昙钵华,译言灵瑞,三千年开花一次,世所希有,用以譬喻佛说妙法,世间希有。
前文是赞法希有,今“舍利弗”以下,是赞佛语真实,诫信止谤。佛意是说:今日所说:如是妙法,虽然异于昔日所说的三乘教法,但汝舍利弗等诸大弟子,应“当信佛之所说,言不虚妄。”故应当信受勿疑。
2.开方便门示真实相
舍利弗!诸佛随宜说法,意趣难解。所以者何?我以无数方便,种种因缘,譬喻言辞,演说诸法,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,唯有诸佛乃能知之。
“诸佛随宜说法,意趣难解。”是开方便门,显示佛昔日说法之方便。亦即是说:佛昔日所说的三乘教法,非随自意语,而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所宜而说的。因为众生的根性大小不等,佛为适应此等不同根性的众生,故说三乘、五乘等种种差别法,目的是为引导众生,入佛知见,可惜一般凡夫,以及小乘圣人,都无法理解佛的本意。故言:“意趣难解”。
“所以者何?”以下,是解释意趣难解。因为释导以及十方诸佛,“以无数方便,种种因缘,譬喻”,以及种种不同的语言文字,“演说”三乘、五乘种种不同“诸法”,“是”此等诸“法”,其相虽千有差万别,但其性唯一无二。可以说;唯一佛乘,即权即实,微妙难思,绝“非”一般众生,心识“思量分别之所能解,唯有诸佛”以无分别智,证无分别理,“乃能知之”。知甚么呢?知诸佛随众生机宜,用种种方便,说种种法,目的无非是欲引导众生,入佛知见。
所以者何?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于世。
此正显示真实相,解释何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。因为诸佛共同证此性相不二的实相理,共同本乎权实不二的智慧来应世,共同欲令众生证得此唯一无二之真实道。此道实相无相,微妙第一,故唯佛与佛能知。为甚么?因为“诸佛世尊!唯以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于世。”一大事因缘,正是诸佛出世之目的,亦是诸佛出世之真实相。
舍利弗!云何名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于世?
此重征诸佛出世的本怀,作为以下显示真实相的起点。“一”指一实相理体,“大”显实相理体,广大无涯;“事”是诸佛应世事迹,“因”是众生的机感,“缘”是诸佛慈悲垂应。释尊是说:诸佛出世之目的,是为欲令众生,共同证得此一广大无涯的实相理体。但佛八相成道等事迹,仍然需要众生机感成熟,佛然后出现于世。
诸佛世尊,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,出现于世;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,出现于世;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,出现于世;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,出现于世。
此正显示诸佛出世的真实相。众生皆各有其知识与见解,故知见通于十法界。今独说佛法界的知见,故名佛知见。佛证实相理,得根本智,是佛知;由根本智,起后得智,是佛见。故佛的知见,非六道众生妄想识心的妄知,非肉眼、天眼的妄见。亦非二乘一切智所证真谛理的知,以及慧眼的见。也不是菩萨道种智的知,法眼所见,而是一切种智的知,五眼圆明的见。佛证一切种智,得五眼圆明的正知正见,亦希望众生得此正知正见,故出现于世,欲令众生,开、示、悟、入佛的正知正见。
“开”是开显,开发。众生原本具有佛道正知正见的佛性。但因无明障蔽,佛性不显,反而生起邪知邪见。佛出世说法,揭开众生心中无明黑幕,显示佛性,令众生在烦恼黑夜中,开始发现本具佛性,使佛性出缠,回复昔日的清净无染,故言:“诸佛世尊,欲令众生,开佛知见,使得清净故,出现于世。”
“示”是显示、指示。众生本具佛性,与佛无二,众生因迷而不知,作诸恶业,枉受生死轮回。诸佛慈悲悯怜,出世说法,开示佛性平等,人人本具,与佛无二,令众生自觉、自励,发菩提心,勤求佛道,故言:“欲示众生,佛之知见故,出现于世。”
“悟”是觉悟。众生迷而不觉,起惑作业,招引苦果,致惑、业、苦三,循环不息,烦恼束缚,生死轮回不已,无法解脱。诸佛出世说法,令众生转迷为悟,觉知佛性本具,佛性平等,人人皆有成佛的希望,因而策励自己,趣向佛道。故说:“欲令众生,悟佛知见故,出现于世。”
“入”是进入,证入。众生自从无明不觉动妄已来,一直迷失自己的本性,误入岐途,邪道。诸佛出世说法,开发众生内在的智慧,令知佛性平等,转迷为悟,从生死苦海回头,进修佛道,种成佛之因,将证入佛道之果,得一切种智,获五眼圆明,入佛正知正见。故言:“欲令众生,入佛知见道故,出现于世。”
天台宗智者大师,约四位,四智,四门,及观心四种,以解释佛的知见。
四位,是十住,十行,十回向,十地等四十心。圆教十信位,虽然能伏烦恼,但未断惑,故末开佛知见。十住位初伏无明,开发如来藏性,见一实相理,名开佛知见。十行位,无明惑除,佛性显现,众德分明,是示佛知见。十回向位,障除体显,事理融通,知生佛平等,圣凡无二,是悟佛知见。十地菩萨,分断无明,分证法身,任运流入萨婆若海,如理如量,通达无碍,名入佛知见。
四智,是道慧,道种慧,一切智,一切种智。道慧能见道实性,所见如理,故名开佛知见。道种慧,能知法界诸道,有种种差别相,所见如量,名示佛知见。一切智,能知一切法,一相寂灭,理量不二,是悟佛知见。一切种智,既知一切法一相寂灭,又知一切法种种差别相,理量双照,是入佛知见。文句言:“道慧如理名开,道种慧如量名示,一切智理量不二称悟,一切种智理量双照为入。此亦约实理无分别浅深中,而深浅分别也。”
四门,是约圆教空门,有门,亦空亦有门,非空非有门。空门,是说一切法皆空,无中、无假、无不空;三谛相即之空,是开佛知见。有门,说一切法皆假,无空、无中、无不假;三谛相即之假,是示佛知见。亦空亦有门,谓诸法性空相假,在性言空,在相言有,故亦空亦有,是悟佛知见。非空非有门,谓诸法相妄性真,相妄故非有,性真故非空,非空非有即是中道,是入佛知见。开示悟入是能通之门,佛知见是所通之理,能通之门虽然有四,所通之理,则唯一无二。
观心,是观察心性,以究事穷理,名为观心。因心是万法之主,万法不离一心,故佛一代时教,皆以观心为要。是以相宗,以三时判教相,五重唯识为观心。性宗则以五时八教为教相,一心三观为观心。三观,即空观、假观、中观。观一切法皆空,是修空观;空观成,能破众生我执,断见思烦恼,得一切智,证真谛理。观一切法差别相有无量,名修假观;假观成,能破二乘法执,除尘沙惑,得道种智,证俗谛理。观一切法亦空亦假,非空非假,名修中观;中观成,能破菩萨舍二边取中道的法爱,断无明惑,得一切种智,证中道理。别教菩萨先修空观,次修假观,后修中观,三观次第修,三惑次第断,三智次第得,三谛次第证,不名一心…
《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