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?今佛出定,即“无问而自说,称叹所行道。”的自行权智,以及“智慧甚微妙”的自行实智,是“诸佛之所得。”究竟目的何在呢?

  无漏诸罗汉,及求涅槃者,今皆堕疑网,佛何故说是?

  其求缘觉者,比丘比丘尼,诸天龙鬼神,及乾闼婆等,

  相视怀犹豫,瞻仰两足尊,是事为云何,愿佛为解说。

  此颂述三乘四众生疑。初偈是说声闻与菩萨生疑,“其求缘觉者”以下,是说缘觉、四众、与八部众生疑,当佛称赞自证智慧甚深微妙时,三乘学人,不管是凡是圣,是出家或在家,抑或是天龙八部,皆堕疑网,不知佛意所趣,唯有“相视怀犹豫,瞻仰两足尊,是事为云何?”因此,我舍利弗代众恳请:“愿佛为解说”,是事究竟是何因缘?

  于诸声闻众,佛说我第一。我今自于智,疑惑不能了,

  为是究竟法,为是所行道。佛口所生子,合掌瞻仰待,

  愿出微妙音,时为如实说。诸天龙神等,其数如恒沙,

  求佛诸菩萨,大数有八万。又诸万亿国,转轮圣王至,

  合掌以敬心,欲闻具足道。

  此颂说舍利弗自疑。增一阿含经说:“智慧无穷,决了诸疑,所谓舍利弗比丘是。”故舍利弗自说:“于诸声闻众,佛说我第一。”在舍利弗言:“究竟法”是灭谛,“所行道”,是道谛,在佛言:“究竟法”是实智,“所行道”是权智。舍利弗言:“我今自于智,疑惑不能了”,我被称为智慧第一,尚且心生疑惑,不能明了佛说三乘教法,皆是方便,究竟是证果所得的涅槃非真实呢?抑或是修因所行之道不真实?至于佛所称赞第一方便,甚深微妙难解之法,是佛果所证的究竟之法?抑或是佛因中所行微妙之道?

  因闻佛亲口说法而悟道,慧命由是生长,故言:“佛口所生子”,急切欲闻,故“合掌瞻仰待”,请佛应时实说,故言:“愿出微妙音,时为如实说。”不但我舍利弗等小乘四众,希望佛如实宣说亲证微妙之法,就是在会的“诸天龙神等”八部众,以及“其数如恒沙,求佛”道的“诸菩萨”众,举其“大数有八万”之多。此外他方“又诸万亿国,转轮圣王至”,亦承佛威德感召,皆“合掌以敬心,欲闻”佛说,佛所证福慧“具足”的无上佛“道”。

  尔时,佛告舍利弗:止!止!不须复说,若说是事,一切世间诸天及人,皆当惊疑。

  “是事”,指佛所成就佛道微妙之事,亦即是佛的权实二智。二乘四众,虽然心生疑念,但仍然愿意乐闻,可是佛又恐“若说是事,一切世间诸天及人,”以及智慧不足的二乘,闻此妙法,皆惊疑不已。故再次告舍利弗,“止!止!不须复说”。

  舍利弗重白佛言:世尊!唯愿说之!唯愿说之!所以者何?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,曾见诸佛,诸根猛利,智慧明了,闻佛所说,则能敬信。尔时,舍利弗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
  法王无上尊,唯说愿勿虑,是会无量众,有能敬信者。

  舍利弗再次恳请佛说:“世尊!唯愿说之!唯愿说之!”由于其欲闻之情,殷勤急切,故重言:“唯愿说之”。并解释其理由,为甚么一定希望佛说呢?原因是在此法会中,有“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,曾见诸佛。”此中众生,包括三乘四众,及天龙八部等众。此等其数众多的众生,过去生中,曾经亲近供养无数诸佛,宿植德本,皆是“诸根猛利,智慧明了,”的利根上智者,若“闻佛所说”妙法,必然“能敬信”不疑。故舍利弗再次坚决请佛演说。并用偈颂重请:

  “法王无上尊,唯说愿勿虑。”王是自在义。诸佛是法中之王,于法自在,故被称法王。菩萨在二乘之上,等觉菩萨在一切菩萨之上,佛又在等觉菩萨之上,唯独诸佛,是世出世间所尊敬的大觉圣人,再无能过其上者,故佛被称为“法王无上尊”。舍利弗所以一再恳请佛说的理由,是认为今日集会于灵山会上的“无量众”,必然“有能敬信者”。此隐含有众中也许有不信者在,故佛及舍利弗,故意三止三请,目的无非是令欲闻法者,心益急切,而增上慢人,因此退席,免其因不信而谤法堕落,可见释尊慈悲,处处为众生设想。

  佛复止舍利弗:若说是事,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,皆当惊疑,增上慢比丘,将坠于大坑。尔时,世尊重说偈言:

  止止不须说,我法妙难思,诸增上慢者,闻必不敬信。

  “增上慢”是七之一。个性高举,态度嚣张,不受教导,不思改过,谓之慢;于知识或财力与自己相等的人争胜,不让他人,是过慢;对于胜过自己的人,不尊敬,是慢过慢;恃仗自己的财势,凌辱他人,轻蔑同辈,是我慢;自己的知识学问或财势,都不及人,反而自我膨胀,气焰逼人,是卑劣慢;不明是非曲直,不信因果,不敬圣贤,不礼三宝,是邪慢;未得圣人之道,自言已经得,未证圣果,自言已经证,自满自足,不求上进,是增上慢。佛知灵山会上,无数众生之中,必有增上慢之人,若说佛智慧,不止是诸天及世人惊疑,而心怀增上慢的人,必然不信,反生毁谤,由于谤佛谤法,势必堕落无间地狱,无益反而有害,故佛再次停止舍利弗之所请。因为佛认为:“若说是事,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,皆当惊疑,增上慢比丘,将坠于大坑。”同时,“世尊重说偈言:止止不须说,我法妙难思,”意谓佛所证的一乘妙法,离言绝相,微妙难思,非凡夫或小乘人之心量可能测知,凡夫闻之,固然惊疑,而著相声闻,以及增上慢人,亦不信受,若然兴谤,必招堕落,故佛再三止而不说。

  尔时,舍利弗重白佛言:世尊!唯愿说之!唯愿说之!今此会中,如我等比,百千万亿,世世已曾从佛受化,如此人等必能敬信,长夜安隐,多所饶益。

  当佛再三止而不说时,舍利弗再三重白佛言:“世尊!唯愿说之!唯愿说之!”并说明当时法会大众,久远劫前,生生世世,曾从佛学,受佛教化,今若得闻佛宣说妙法,“必能敬信”。“长夜”譬喻众生流转于生死,长期处于无明烦恼的黑暗中。“安隐”,譬喻佛说妙法,智光照耀,必令众生于生死烦恼的长夜中,获得安隐快乐,不致堕落,反而获得“多所饶益”。

 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
  无上两足尊,愿说第一法,我为佛长子,唯垂分别说。

  是会无量众,能敬信此法,佛已曾世世,教化如是等。

  皆一心合掌,欲听受佛语,我等千二百,及余求佛者。

  愿为此众故,唯垂分别说,是等闻此法,则生大欢喜。

  佛福慧具足,为世所尊,再无能过其上者,故被称为“无上两足尊”,“第一法,”指佛所说的诸法实相一乘妙法。舍利弗智慧第一故称“佛长子”,“唯垂分别说”以下,是说明再三恳请的理由。因为此等“无量众”,往昔生中,曾随佛学,佛已经世世教化之,故今必“能敬信此法”,而且我等千二百大阿罗汉,以及其余所有发菩提心,勤求佛道的人,“皆一心合掌,欲听受佛语。”如果佛说自证的第一法,则我等闻法的人,固然生大欢喜,得未曾有,而佛亦得畅出世的本怀,达到欲令众生,入佛知见之目的,当然诸佛亦皆生大欢喜。故此我舍利弗,非请求佛说不可。

  二、迹门广开显断疑生信

  前文但说诸佛开显,是人略,但开三显一,是法略。今下文将广明五佛开显,是人广;详说:叹法希有,令生尊重;赞佛语无妄,止其诽谤;开方便门,令勿执小;示真实相,使其悟大;举为五浊必施权;拣伪敦实而显真等六义,是法广。故说广开显。广开显共有七卷半文,分为三周。由此至第二卷中,“尽回向佛道”止,是正法说周;令上根利智者开悟,得入佛知见,修学菩萨道。其次是从舍利弗白佛言:我今无复疑悔起,至授记品止,共四卷经文,是譬喻说周,令中根得悟,开佛知见。再从化城品以去,共三品经文,是因缘说周,令下根开悟。所谓:三周说法。

  (一)长文正说法周

  (1)释尊教诫许说

  尔时,世尊告舍利弗:汝已殷勤三请,岂得不说;汝今谛听,善思念之,吾当为汝分别解说。

  由于舍利弗再三坚决恳请,当时法会大众,又合掌一心,冀待佛说。故佛告舍利弗:“汝已殷勤三请,岂得不说。”是顺许,“汝今谛听”以下,是诫许。谛听,是专心一意听闻佛法,不杂妄念,是闻慧;“善思”,是细心思唯,属思慧;“念之”,是念念不忘,属修慧。佛先教诫舍利弗暨法会大众,当从闻思修,如说修行,然后允许:“吾当为汝分别解说。”分别,是权巧说明诸法如是相、如是性、如是体、如是力、如是作、如是因、如是缘、如是果、如是报等差别相;解说,是解释诸法如是相、如是性,乃至如是果,如是报等皆是同一实相理体。又分别,是详细说明,佛昔日隐宝施权的原因,解说,是解释今日,佛开三显一的理由。是以“分别解说”四字,总括佛开权显实,会三归一的三周说法。

  (2)增上慢人退席

  说此语时,会中有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五千人等,即从座起,礼佛而退。所以者何?此辈罪根深重,及增上慢,未得谓得,未证谓证,有如此失,是以不住,世尊默然而不制止。尔时,佛告舍利弗:我今此众,无复枝叶,纯有贞实。舍利弗!如是增上慢人,退亦佳矣;汝今善听,当为汝说。舍利弗言:唯然世尊!愿乐欲闻。

  当佛许为分别解说时,法会中有“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”四众弟子共五千人之多,“即从座起,礼佛而退。”为甚么呢?因为“此辈罪根深重,及增上慢,未得谓得,未证谓证,有如此失,是以不住;世尊默然而不制止。”此是结集经者,叙述当时五千人离去的原因与情况。此五千人因为罪根深,业障重,贪求小果,不喜大乘,而且于圣人之法,未得谓得,未证谓证,初预圣人之流,即以为自己经证得四果,有如是种种过失,所以礼佛告辞而去,而当时释尊,默然不语,亦不制止此等离去。

  佛之所以再三止而不说,正是顾虑此等增上慢人,闻佛智慧,不生敬信,而毁谤堕落。今既然自动退席,故佛默然,不加制止。佛知此经功德不可思议,若然敬信,得福最大、最胜。如果不信反而毁谤,罪业…

《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妙法莲华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