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拣舍利弗亦不能知佛智。舍利弗是声闻弟子中,智慧第一者。今佛言:“假使满世间”,所有的人,“皆如舍利弗”一样,智慧第一,共同思惟度量,亦不能测知佛的智慧。次颂半文,是拣所有诸大弟子及声闻人。如迦叶,目建连等,再加上满十方佛刹之多的声闻弟子,尽其所能测量的智力,共同测量佛智,亦不能知。

  辟支佛利智,无漏最后身;亦满十方界,其数如竹林,

  斯等共一心,于亿无量劫,欲思佛实智,莫能知少分。

  辟支佛根性胜于声闻人,不但能断正使烦恼,兼侵习气,三乘圣人中,属于中乘。前言四果圣人满十方刹,其数尚少。今言以辟支佛这么利智的圣人,不仅满十方世界,而且其数多如竹林,如是众多利根的缘觉,共同一心,经无量劫如是长的时间,亦不能知佛智的少分。

  新发意菩萨,供养无数佛。了达诸义趣,又能善说法,

  如稻麻竹苇,充满十方刹。一心以妙智,于恒河沙劫,

  咸皆共思量,不能知佛智。

  “新发意”即是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,虽然未证法性,仍受业报色身,但能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自利兼他,“供养无数佛”,是修福,“了达诸义趣”是修慧,“又能善说法”是利他,“如稻麻竹苇,充满十方刹”,明其数之多,“一心以妙智”明其所修中道妙智殊胜。“于恒河沙劫”明其时间之久远。以如是众多福慧双修自利利他的菩萨,经如是长远的时间,共同用其中道妙智,思量测度佛智,亦不能知。

  不退诸菩萨,其数如恒沙,一心共思求,亦复不能知。

  此拣不退菩萨亦不能知佛智。不退有三:一位不退,二行不退,三念不退。天台宗以别教初住至七住,断见思惑,永超三界生死,是位不退;自第八住至十回向,破尘沙惑,不失菩萨行,是行不退;初地以上,分断无明,不失中道,是念不退。

  圆教则自初信,至第七信,得位不退;自第八信至第十信,得行不退;初住以上,为念不退。今言三贤位菩萨,“其数如恒沙”之多,共同一心思量,求知佛智,“亦复不能知”。诸佛证理究竟,智慧微妙,非一般凡小识心分别计度可知,故人由少至多,时由短至长,智由浅至深,位由低至高,但皆未登圣位,未证入法性,故皆不能测知佛智。

  又告舍利弗,无漏不思议,甚深微妙法,我今已具得。

  唯我知是相,十方佛亦然。

  此是追颂佛绝言之境。“无漏”谓佛五烦恼住净尽,二死永亡,所得智慧,永不漏失。“不思议”,谓佛智即权即实,即实即权,权实不二,微妙难思。又无漏,是明佛能证之智,不思议,是明佛所证之境,是追颂长文中“无量无边未曾有法,佛悉成就。“我今已具得”等三句,是追颂长文“唯佛与佛,乃能究尽诸法实相。”

  (六)重颂略开三显一

  舍利弗当知,诸佛语无异;于佛所说法,当生大信力,

  世尊法久后,要当说真实。

  初句诫听,次句明佛佛道同。“于佛所说法,当生大信力”是劝信,后二句,正是开权显实。今佛如此,过去古佛,未来诸佛,何独不然?既然三世诸佛,皆如是说,是故舍利弗汝等佛弟子,应当于佛所说法,深信不疑。信甚么?信佛昔日所说三乘、五乘教法,皆是权巧假设,属于方便教,直至今日所说佛的智慧,才是真实的一乘教。

  告诸声闻众,及求缘觉乘,我令脱苦缚,逮得涅槃者。

  佛以方便力,示以三乘教,众生处处著,引之令得出。

  前明诸佛显实,今说释尊开三。其实,显实必开三,开三必显实,彼此互明,以显佛佛道同。“三乘教”,是佛昔日权巧方便,为接引不同根性的众生而假设,是随他意语,非佛出世之目的。

  佛初成道,宣说华严大教,此等众生,如盲似聋,有耳不闻圆顿法,有眼不见舍那身,佛不得不运用方便力,稳实施权。对于耽恋五欲享乐的众生,说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等法,令其寡欲知足,修心圣道,受持五戒,奉行十善,保持人身不失,或生天界,是人天乘。

  对被众苦逼迫恼害,急求解脱的人,说致苦之因,及灭苦之道;令其知苦断集,慕灭修道。对智慧稍高善根深厚的众生,说诸法缘起性空之理,令截生死流,趣向涅槃岸。使闻法者,因佛言教,了解事物的真相,明白人生的意义,从生死苦海中,提升自己,断烦恼,出三界,证涅槃,是声闻与缘觉乘。

  当众弟子,如法修行,超凡入圣,离苦得乐之后,佛又为说方等、般若,弹偏斥小,赞叹大乘,鼓励弟子,自行化他,自度度人。当小乘圣众,耻小慕大,愿意回小向大时,佛即教以六度四摄等法门,令广学般若,兼行施、戒、忍、进、禅,转移小乘人,急求自我解脱的思想,变成“但愿众生得离苦,不为一己求安乐”的弘愿,实行舍己为人,广度众生,利益有情,是名菩萨乘,合前二乘,谓之三乘教。

  此三乘教法,的确是众生自度度人的法宝,亦是修学佛法,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。当佛座下的弟子们,皆依此三乘教修学,断烦恼,了生死,证涅槃,自度度人时,佛今日又于灵山会上,“告诸声闻众,及求缘觉乘,我令脱苦缚,逮得涅槃者,”使其明白,佛昔日所说的三乘教法,能令彼等解脱生死苦,断除烦恼束缚,而证得真空涅槃的教法,并非真实,只是佛方便力,权巧施设而已。

  最后二句,其意有二,一是指当初因为众生处处执著,我及我所有,追求五欲,造诸苦因,枉受苦果,困居三界,不能出离,故佛隐实施权,巧说三乘,引导众生,令得出三界,解脱生死。其次是指二乘等人,虽然已经出离三界,但又执著涅槃实有,不知进求佛道,故佛今日开权显实,说三乘教,皆是佛的方便,唯一佛乘,才是真实,以引导小乘众,令出化城,得入宝所,共证佛道。故言:“众生处处著,引之令得出。”

  (七)二乘众动执生疑

  尔时大众中,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,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,及发声闻辟支佛心,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各作是念:今者世尊!何故殷勤称叹方便,而作是言:佛所得法,甚深难解,有所言说,意趣难知,一切声闻、辟支佛所不能及,佛说一解脱义,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,而今不知是义所趣。

  此文是结集经者,叙述当时法会,四众弟子,因闻佛开权显实,开三显一,谓三乘教法,皆属方便,不是真实,故心生疑念。因为小乘人,一向执著证得偏空涅槃,已经修学究竟,认为“所作已办,梵行已立,此身已尽,不受后有。”自此涅槃寂静,身心轻安,己经获得学佛真实的利益。岂料今日世尊!于称赞诸佛智慧,甚深微妙,及说诸佛所成就未曾有法之后,竟然说昔日的三乘教法,并非真实,而修学证得的涅槃,亦只是权巧方便的施设,是以在会四众,皆心生疑念。

  阿若憍陈如,译为解本际,是五比丘之一。是最初见佛闻法,得证四果者。佛度五比丘后,再度耶舍长者之子,共五十人。三迦叶兄弟师徒共一千人,舍利弗、目建连师徒共二百人,总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诸经去零存整,言千二百五十人,今再略之,故言:“千二百人”。此等圣众,最初从佛得度,感佛深恩,常侍佛侧,凡佛说法,皆在座恭听。

  “及发声闻辟支佛心”是指发心求二乘解脱的小乘人。“比丘、比丘尼”,是出家二众,“优婆塞、优婆夷,”是在家二众。当日灵山会上,聚集无数菩萨,声闻,缘觉,及天龙八部等众,唯独二乘圣人,及发心求二乘道的凡夫,闻佛开权显实,心生疑惑。不知是何因缘,佛今日殷勤称赞佛的方便。

  “佛所得法,甚深难解。”是疑佛实智;“有所言说,意趣难知。”是疑佛权智。佛昔日说三乘智慧,共证涅槃原无差别,所不同的,只是习气尽与不尽而已。例如:声闻但断烦恼,辟支佛兼侵习气等。今日却称赞佛智慧,难解难知,非一切声闻、辟支佛智力所能及,佛意究竟是何所指呢?

  “佛说一解脱义。我等亦得此法,到于涅槃。”是疑自己所证。佛昔日说三法印,四谛,十二因缘等法门,能解脱烦恼生死,我等依之修行,亦皆己断烦恼,了生死,证涅槃,得清净无为之法,何以今日佛竟然说此皆是方便?,然则何者才是真实?故言:“而今不知是义所趣”。

  (八)舍利弗述疑三请

  尔时,舍利弗知四众心疑,自亦未了,而白佛言:世尊!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,甚深微妙难解之法?我自昔来,未曾从佛闻如是说,今者四众咸皆有疑。唯愿世尊敷演斯事,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?尔时,舍利弗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
  尔时,是当四众皆生疑念之时,舍利弗是本经的当机众,既知大众心疑,故自己亦示现不解,而提出请问:“世尊!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,甚深微妙难解之法?”第一方便,是权智,“甚深微妙难解之法”,是实智。因佛称赞诸佛权实二智,令四众生疑,故舍利弗代众请问原因。舍利弗本门深远,早已成佛,号金龙陀如来。迹门示现内秘菩萨行,外现是声闻,协助释尊教化。当释尊成道不久,在马胜比丘处,得闻佛法,从佛出家,即证四果,常侍佛左右。往昔曾闻佛说阿含经,方等经,般若经,但从来未闻佛称赞佛乘,故言:“我自昔来,未曾从佛闻如是说”,今日佛始再三称赞佛智,难解难知,致使“四众咸皆有疑”,故我舍利弗“唯愿世尊敷演斯事”,究竟是何因缘,如是称赞佛智?是何种法门,如是甚深微妙,难解难知?接著,舍利弗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
  慧日大圣尊,久乃说是法,自说得如是,力无畏三昧,

  禅定解脱等,不可思议法,道场所得法,无能发问者。

  我意难可测,亦无能问者,无问而自说,称叹所行道。

  智慧甚微妙,诸佛之所得。

  日能照物破暗,譬喻佛的智慧,能破除九法界众生无明烦恼痴暗。佛往昔不说,直至四十余年后之今日,始“自说得如是,力无畏三昧,禅定解脱等,不可思议法,”是疑问佛的权智,“道场所得法,无能发问者。”是疑问佛的实智。佛的权实二智,既然是假使满世间,皆如我舍利弗,尽思共度量,都不能测知,又岂能发问…

《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妙法莲华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