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揀舍利弗亦不能知佛智。舍利弗是聲聞弟子中,智慧第一者。今佛言:“假使滿世間”,所有的人,“皆如舍利弗”一樣,智慧第一,共同思惟度量,亦不能測知佛的智慧。次頌半文,是揀所有諸大弟子及聲聞人。如迦葉,目建連等,再加上滿十方佛刹之多的聲聞弟子,盡其所能測量的智力,共同測量佛智,亦不能知。
辟支佛利智,無漏最後身;亦滿十方界,其數如竹林,
斯等共一心,于億無量劫,欲思佛實智,莫能知少分。
辟支佛根性勝于聲聞人,不但能斷正使煩惱,兼侵習氣,叁乘聖人中,屬于中乘。前言四果聖人滿十方刹,其數尚少。今言以辟支佛這麼利智的聖人,不僅滿十方世界,而且其數多如竹林,如是衆多利根的緣覺,共同一心,經無量劫如是長的時間,亦不能知佛智的少分。
新發意菩薩,供養無數佛。了達諸義趣,又能善說法,
如稻麻竹葦,充滿十方刹。一心以妙智,于恒河沙劫,
鹹皆共思量,不能知佛智。
“新發意”即是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,雖然未證法性,仍受業報色身,但能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自利兼他,“供養無數佛”,是修福,“了達諸義趣”是修慧,“又能善說法”是利他,“如稻麻竹葦,充滿十方刹”,明其數之多,“一心以妙智”明其所修中道妙智殊勝。“于恒河沙劫”明其時間之久遠。以如是衆多福慧雙修自利利他的菩薩,經如是長遠的時間,共同用其中道妙智,思量測度佛智,亦不能知。
不退諸菩薩,其數如恒沙,一心共思求,亦複不能知。
此揀不退菩薩亦不能知佛智。不退有叁:一位不退,二行不退,叁念不退。天臺宗以別教初住至七住,斷見思惑,永超叁界生死,是位不退;自第八住至十回向,破塵沙惑,不失菩薩行,是行不退;初地以上,分斷無明,不失中道,是念不退。
圓教則自初信,至第七信,得位不退;自第八信至第十信,得行不退;初住以上,爲念不退。今言叁賢位菩薩,“其數如恒沙”之多,共同一心思量,求知佛智,“亦複不能知”。諸佛證理究竟,智慧微妙,非一般凡小識心分別計度可知,故人由少至多,時由短至長,智由淺至深,位由低至高,但皆未登聖位,未證入法性,故皆不能測知佛智。
又告舍利弗,無漏不思議,甚深微妙法,我今已具得。
唯我知是相,十方佛亦然。
此是追頌佛絕言之境。“無漏”謂佛五煩惱住淨盡,二死永亡,所得智慧,永不漏失。“不思議”,謂佛智即權即實,即實即權,權實不二,微妙難思。又無漏,是明佛能證之智,不思議,是明佛所證之境,是追頌長文中“無量無邊未曾有法,佛悉成就。“我今已具得”等叁句,是追頌長文“唯佛與佛,乃能究盡諸法實相。”
(六)重頌略開叁顯一
舍利弗當知,諸佛語無異;于佛所說法,當生大信力,
世尊法久後,要當說真實。
初句誡聽,次句明佛佛道同。“于佛所說法,當生大信力”是勸信,後二句,正是開權顯實。今佛如此,過去古佛,未來諸佛,何獨不然?既然叁世諸佛,皆如是說,是故舍利弗汝等佛弟子,應當于佛所說法,深信不疑。信甚麼?信佛昔日所說叁乘、五乘教法,皆是權巧假設,屬于方便教,直至今日所說佛的智慧,才是真實的一乘教。
告諸聲聞衆,及求緣覺乘,我令脫苦縛,逮得涅槃者。
佛以方便力,示以叁乘教,衆生處處著,引之令得出。
前明諸佛顯實,今說釋尊開叁。其實,顯實必開叁,開叁必顯實,彼此互明,以顯佛佛道同。“叁乘教”,是佛昔日權巧方便,爲接引不同根性的衆生而假設,是隨他意語,非佛出世之目的。
佛初成道,宣說華嚴大教,此等衆生,如盲似聾,有耳不聞圓頓法,有眼不見舍那身,佛不得不運用方便力,穩實施權。對于耽戀五欲享樂的衆生,說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等法,令其寡欲知足,修心聖道,受持五戒,奉行十善,保持人身不失,或生天界,是人天乘。
對被衆苦逼迫惱害,急求解脫的人,說致苦之因,及滅苦之道;令其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。對智慧稍高善根深厚的衆生,說諸法緣起性空之理,令截生死流,趣向涅槃岸。使聞法者,因佛言教,了解事物的真相,明白人生的意義,從生死苦海中,提升自己,斷煩惱,出叁界,證涅槃,是聲聞與緣覺乘。
當衆弟子,如法修行,超凡入聖,離苦得樂之後,佛又爲說方等、般若,彈偏斥小,贊歎大乘,鼓勵弟子,自行化他,自度度人。當小乘聖衆,恥小慕大,願意回小向大時,佛即教以六度四攝等法門,令廣學般若,兼行施、戒、忍、進、禅,轉移小乘人,急求自我解脫的思想,變成“但願衆生得離苦,不爲一己求安樂”的弘願,實行舍己爲人,廣度衆生,利益有情,是名菩薩乘,合前二乘,謂之叁乘教。
此叁乘教法,的確是衆生自度度人的法寶,亦是修學佛法,不斷提升自己的層次。當佛座下的弟子們,皆依此叁乘教修學,斷煩惱,了生死,證涅槃,自度度人時,佛今日又于靈山會上,“告諸聲聞衆,及求緣覺乘,我令脫苦縛,逮得涅槃者,”使其明白,佛昔日所說的叁乘教法,能令彼等解脫生死苦,斷除煩惱束縛,而證得真空涅槃的教法,並非真實,只是佛方便力,權巧施設而已。
最後二句,其意有二,一是指當初因爲衆生處處執著,我及我所有,追求五欲,造諸苦因,枉受苦果,困居叁界,不能出離,故佛隱實施權,巧說叁乘,引導衆生,令得出叁界,解脫生死。其次是指二乘等人,雖然已經出離叁界,但又執著涅槃實有,不知進求佛道,故佛今日開權顯實,說叁乘教,皆是佛的方便,唯一佛乘,才是真實,以引導小乘衆,令出化城,得入寶所,共證佛道。故言:“衆生處處著,引之令得出。”
(七)二乘衆動執生疑
爾時大衆中,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,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,及發聲聞辟支佛心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各作是念:今者世尊!何故殷勤稱歎方便,而作是言:佛所得法,甚深難解,有所言說,意趣難知,一切聲聞、辟支佛所不能及,佛說一解脫義,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,而今不知是義所趣。
此文是結集經者,敘述當時法會,四衆弟子,因聞佛開權顯實,開叁顯一,謂叁乘教法,皆屬方便,不是真實,故心生疑念。因爲小乘人,一向執著證得偏空涅槃,已經修學究竟,認爲“所作已辦,梵行已立,此身已盡,不受後有。”自此涅槃寂靜,身心輕安,己經獲得學佛真實的利益。豈料今日世尊!于稱贊諸佛智慧,甚深微妙,及說諸佛所成就未曾有法之後,竟然說昔日的叁乘教法,並非真實,而修學證得的涅槃,亦只是權巧方便的施設,是以在會四衆,皆心生疑念。
阿若憍陳如,譯爲解本際,是五比丘之一。是最初見佛聞法,得證四果者。佛度五比丘後,再度耶舍長者之子,共五十人。叁迦葉兄弟師徒共一千人,舍利弗、目建連師徒共二百人,總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諸經去零存整,言千二百五十人,今再略之,故言:“千二百人”。此等聖衆,最初從佛得度,感佛深恩,常侍佛側,凡佛說法,皆在座恭聽。
“及發聲聞辟支佛心”是指發心求二乘解脫的小乘人。“比丘、比丘尼”,是出家二衆,“優婆塞、優婆夷,”是在家二衆。當日靈山會上,聚集無數菩薩,聲聞,緣覺,及天龍八部等衆,唯獨二乘聖人,及發心求二乘道的凡夫,聞佛開權顯實,心生疑惑。不知是何因緣,佛今日殷勤稱贊佛的方便。
“佛所得法,甚深難解。”是疑佛實智;“有所言說,意趣難知。”是疑佛權智。佛昔日說叁乘智慧,共證涅槃原無差別,所不同的,只是習氣盡與不盡而已。例如:聲聞但斷煩惱,辟支佛兼侵習氣等。今日卻稱贊佛智慧,難解難知,非一切聲聞、辟支佛智力所能及,佛意究竟是何所指呢?
“佛說一解脫義。我等亦得此法,到于涅槃。”是疑自己所證。佛昔日說叁法印,四谛,十二因緣等法門,能解脫煩惱生死,我等依之修行,亦皆己斷煩惱,了生死,證涅槃,得清淨無爲之法,何以今日佛竟然說此皆是方便?,然則何者才是真實?故言:“而今不知是義所趣”。
(八)舍利弗述疑叁請
爾時,舍利弗知四衆心疑,自亦未了,而白佛言:世尊!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,甚深微妙難解之法?我自昔來,未曾從佛聞如是說,今者四衆鹹皆有疑。唯願世尊敷演斯事,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?爾時,舍利弗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爾時,是當四衆皆生疑念之時,舍利弗是本經的當機衆,既知大衆心疑,故自己亦示現不解,而提出請問:“世尊!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,甚深微妙難解之法?”第一方便,是權智,“甚深微妙難解之法”,是實智。因佛稱贊諸佛權實二智,令四衆生疑,故舍利弗代衆請問原因。舍利弗本門深遠,早已成佛,號金龍陀如來。迹門示現內秘菩薩行,外現是聲聞,協助釋尊教化。當釋尊成道不久,在馬勝比丘處,得聞佛法,從佛出家,即證四果,常侍佛左右。往昔曾聞佛說阿含經,方等經,般若經,但從來未聞佛稱贊佛乘,故言:“我自昔來,未曾從佛聞如是說”,今日佛始再叁稱贊佛智,難解難知,致使“四衆鹹皆有疑”,故我舍利弗“唯願世尊敷演斯事”,究竟是何因緣,如是稱贊佛智?是何種法門,如是甚深微妙,難解難知?接著,舍利弗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慧日大聖尊,久乃說是法,自說得如是,力無畏叁昧,
禅定解脫等,不可思議法,道場所得法,無能發問者。
我意難可測,亦無能問者,無問而自說,稱歎所行道。
智慧甚微妙,諸佛之所得。
日能照物破暗,譬喻佛的智慧,能破除九法界衆生無明煩惱癡暗。佛往昔不說,直至四十余年後之今日,始“自說得如是,力無畏叁昧,禅定解脫等,不可思議法,”是疑問佛的權智,“道場所得法,無能發問者。”是疑問佛的實智。佛的權實二智,既然是假使滿世間,皆如我舍利弗,盡思共度量,都不能測知,又豈能發問…
《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