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?今佛出定,即“無問而自說,稱歎所行道。”的自行權智,以及“智慧甚微妙”的自行實智,是“諸佛之所得。”究竟目的何在呢?
無漏諸羅漢,及求涅槃者,今皆墮疑網,佛何故說是?
其求緣覺者,比丘比丘尼,諸天龍鬼神,及乾闼婆等,
相視懷猶豫,瞻仰兩足尊,是事爲雲何,願佛爲解說。
此頌述叁乘四衆生疑。初偈是說聲聞與菩薩生疑,“其求緣覺者”以下,是說緣覺、四衆、與八部衆生疑,當佛稱贊自證智慧甚深微妙時,叁乘學人,不管是凡是聖,是出家或在家,抑或是天龍八部,皆墮疑網,不知佛意所趣,唯有“相視懷猶豫,瞻仰兩足尊,是事爲雲何?”因此,我舍利弗代衆懇請:“願佛爲解說”,是事究竟是何因緣?
于諸聲聞衆,佛說我第一。我今自于智,疑惑不能了,
爲是究竟法,爲是所行道。佛口所生子,合掌瞻仰待,
願出微妙音,時爲如實說。諸天龍神等,其數如恒沙,
求佛諸菩薩,大數有八萬。又諸萬億國,轉輪聖王至,
合掌以敬心,欲聞具足道。
此頌說舍利弗自疑。增一阿含經說:“智慧無窮,決了諸疑,所謂舍利弗比丘是。”故舍利弗自說:“于諸聲聞衆,佛說我第一。”在舍利弗言:“究竟法”是滅谛,“所行道”,是道谛,在佛言:“究竟法”是實智,“所行道”是權智。舍利弗言:“我今自于智,疑惑不能了”,我被稱爲智慧第一,尚且心生疑惑,不能明了佛說叁乘教法,皆是方便,究竟是證果所得的涅槃非真實呢?抑或是修因所行之道不真實?至于佛所稱贊第一方便,甚深微妙難解之法,是佛果所證的究竟之法?抑或是佛因中所行微妙之道?
因聞佛親口說法而悟道,慧命由是生長,故言:“佛口所生子”,急切欲聞,故“合掌瞻仰待”,請佛應時實說,故言:“願出微妙音,時爲如實說。”不但我舍利弗等小乘四衆,希望佛如實宣說親證微妙之法,就是在會的“諸天龍神等”八部衆,以及“其數如恒沙,求佛”道的“諸菩薩”衆,舉其“大數有八萬”之多。此外他方“又諸萬億國,轉輪聖王至”,亦承佛威德感召,皆“合掌以敬心,欲聞”佛說,佛所證福慧“具足”的無上佛“道”。
爾時,佛告舍利弗:止!止!不須複說,若說是事,一切世間諸天及人,皆當驚疑。
“是事”,指佛所成就佛道微妙之事,亦即是佛的權實二智。二乘四衆,雖然心生疑念,但仍然願意樂聞,可是佛又恐“若說是事,一切世間諸天及人,”以及智慧不足的二乘,聞此妙法,皆驚疑不已。故再次告舍利弗,“止!止!不須複說”。
舍利弗重白佛言:世尊!唯願說之!唯願說之!所以者何?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衆生,曾見諸佛,諸根猛利,智慧明了,聞佛所說,則能敬信。爾時,舍利弗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法王無上尊,唯說願勿慮,是會無量衆,有能敬信者。
舍利弗再次懇請佛說:“世尊!唯願說之!唯願說之!”由于其欲聞之情,殷勤急切,故重言:“唯願說之”。並解釋其理由,爲甚麼一定希望佛說呢?原因是在此法會中,有“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衆生,曾見諸佛。”此中衆生,包括叁乘四衆,及天龍八部等衆。此等其數衆多的衆生,過去生中,曾經親近供養無數諸佛,宿植德本,皆是“諸根猛利,智慧明了,”的利根上智者,若“聞佛所說”妙法,必然“能敬信”不疑。故舍利弗再次堅決請佛演說。並用偈頌重請:
“法王無上尊,唯說願勿慮。”王是自在義。諸佛是法中之王,于法自在,故被稱法王。菩薩在二乘之上,等覺菩薩在一切菩薩之上,佛又在等覺菩薩之上,唯獨諸佛,是世出世間所尊敬的大覺聖人,再無能過其上者,故佛被稱爲“法王無上尊”。舍利弗所以一再懇請佛說的理由,是認爲今日集會于靈山會上的“無量衆”,必然“有能敬信者”。此隱含有衆中也許有不信者在,故佛及舍利弗,故意叁止叁請,目的無非是令欲聞法者,心益急切,而增上慢人,因此退席,免其因不信而謗法墮落,可見釋尊慈悲,處處爲衆生設想。
佛複止舍利弗:若說是事,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,皆當驚疑,增上慢比丘,將墜于大坑。爾時,世尊重說偈言:
止止不須說,我法妙難思,諸增上慢者,聞必不敬信。
“增上慢”是七之一。個性高舉,態度囂張,不受教導,不思改過,謂之慢;于知識或財力與自己相等的人爭勝,不讓他人,是過慢;對于勝過自己的人,不尊敬,是慢過慢;恃仗自己的財勢,淩辱他人,輕蔑同輩,是我慢;自己的知識學問或財勢,都不及人,反而自我膨脹,氣焰逼人,是卑劣慢;不明是非曲直,不信因果,不敬聖賢,不禮叁寶,是邪慢;未得聖人之道,自言已經得,未證聖果,自言已經證,自滿自足,不求上進,是增上慢。佛知靈山會上,無數衆生之中,必有增上慢之人,若說佛智慧,不止是諸天及世人驚疑,而心懷增上慢的人,必然不信,反生毀謗,由于謗佛謗法,勢必墮落無間地獄,無益反而有害,故佛再次停止舍利弗之所請。因爲佛認爲:“若說是事,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,皆當驚疑,增上慢比丘,將墜于大坑。”同時,“世尊重說偈言:止止不須說,我法妙難思,”意謂佛所證的一乘妙法,離言絕相,微妙難思,非凡夫或小乘人之心量可能測知,凡夫聞之,固然驚疑,而著相聲聞,以及增上慢人,亦不信受,若然興謗,必招墮落,故佛再叁止而不說。
爾時,舍利弗重白佛言:世尊!唯願說之!唯願說之!今此會中,如我等比,百千萬億,世世已曾從佛受化,如此人等必能敬信,長夜安隱,多所饒益。
當佛再叁止而不說時,舍利弗再叁重白佛言:“世尊!唯願說之!唯願說之!”並說明當時法會大衆,久遠劫前,生生世世,曾從佛學,受佛教化,今若得聞佛宣說妙法,“必能敬信”。“長夜”譬喻衆生流轉于生死,長期處于無明煩惱的黑暗中。“安隱”,譬喻佛說妙法,智光照耀,必令衆生于生死煩惱的長夜中,獲得安隱快樂,不致墮落,反而獲得“多所饒益”。
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無上兩足尊,願說第一法,我爲佛長子,唯垂分別說。
是會無量衆,能敬信此法,佛已曾世世,教化如是等。
皆一心合掌,欲聽受佛語,我等千二百,及余求佛者。
願爲此衆故,唯垂分別說,是等聞此法,則生大歡喜。
佛福慧具足,爲世所尊,再無能過其上者,故被稱爲“無上兩足尊”,“第一法,”指佛所說的諸法實相一乘妙法。舍利弗智慧第一故稱“佛長子”,“唯垂分別說”以下,是說明再叁懇請的理由。因爲此等“無量衆”,往昔生中,曾隨佛學,佛已經世世教化之,故今必“能敬信此法”,而且我等千二百大阿羅漢,以及其余所有發菩提心,勤求佛道的人,“皆一心合掌,欲聽受佛語。”如果佛說自證的第一法,則我等聞法的人,固然生大歡喜,得未曾有,而佛亦得暢出世的本懷,達到欲令衆生,入佛知見之目的,當然諸佛亦皆生大歡喜。故此我舍利弗,非請求佛說不可。
二、迹門廣開顯斷疑生信
前文但說諸佛開顯,是人略,但開叁顯一,是法略。今下文將廣明五佛開顯,是人廣;詳說:歎法希有,令生尊重;贊佛語無妄,止其誹謗;開方便門,令勿執小;示真實相,使其悟大;舉爲五濁必施權;揀僞敦實而顯真等六義,是法廣。故說廣開顯。廣開顯共有七卷半文,分爲叁周。由此至第二卷中,“盡回向佛道”止,是正法說周;令上根利智者開悟,得入佛知見,修學菩薩道。其次是從舍利弗白佛言:我今無複疑悔起,至授記品止,共四卷經文,是譬喻說周,令中根得悟,開佛知見。再從化城品以去,共叁品經文,是因緣說周,令下根開悟。所謂:叁周說法。
(一)長文正說法周
(1)釋尊教誡許說
爾時,世尊告舍利弗:汝已殷勤叁請,豈得不說;汝今谛聽,善思念之,吾當爲汝分別解說。
由于舍利弗再叁堅決懇請,當時法會大衆,又合掌一心,冀待佛說。故佛告舍利弗:“汝已殷勤叁請,豈得不說。”是順許,“汝今谛聽”以下,是誡許。谛聽,是專心一意聽聞佛法,不雜妄念,是聞慧;“善思”,是細心思唯,屬思慧;“念之”,是念念不忘,屬修慧。佛先教誡舍利弗暨法會大衆,當從聞思修,如說修行,然後允許:“吾當爲汝分別解說。”分別,是權巧說明諸法如是相、如是性、如是體、如是力、如是作、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、如是報等差別相;解說,是解釋諸法如是相、如是性,乃至如是果,如是報等皆是同一實相理體。又分別,是詳細說明,佛昔日隱寶施權的原因,解說,是解釋今日,佛開叁顯一的理由。是以“分別解說”四字,總括佛開權顯實,會叁歸一的叁周說法。
(2)增上慢人退席
說此語時,會中有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五千人等,即從座起,禮佛而退。所以者何?此輩罪根深重,及增上慢,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有如此失,是以不住,世尊默然而不製止。爾時,佛告舍利弗:我今此衆,無複枝葉,純有貞實。舍利弗!如是增上慢人,退亦佳矣;汝今善聽,當爲汝說。舍利弗言:唯然世尊!願樂欲聞。
當佛許爲分別解說時,法會中有“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”四衆弟子共五千人之多,“即從座起,禮佛而退。”爲甚麼呢?因爲“此輩罪根深重,及增上慢,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有如此失,是以不住;世尊默然而不製止。”此是結集經者,敘述當時五千人離去的原因與情況。此五千人因爲罪根深,業障重,貪求小果,不喜大乘,而且于聖人之法,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初預聖人之流,即以爲自己經證得四果,有如是種種過失,所以禮佛告辭而去,而當時釋尊,默然不語,亦不製止此等離去。
佛之所以再叁止而不說,正是顧慮此等增上慢人,聞佛智慧,不生敬信,而毀謗墮落。今既然自動退席,故佛默然,不加製止。佛知此經功德不可思議,若然敬信,得福最大、最勝。如果不信反而毀謗,罪業…
《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