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也最重。

  中國唐朝時代,有釋慧眺法師,少年出家,專研習小乘。有一次于講經時,評論叁論講空,作者著空。言畢,舌出叁尺,鼻眼及耳五吼流血不止,七日不語。後有一位汰律師聞之,特別前往責他癡狂,並勸他忏悔,改信大乘,罪或可免。慧眺即至誠忏悔,發願弘揚大乘,舌即縮入。後來,真的研究大乘經典,專講華嚴經,以忏悔宿業。一日,在松林坐禅,見有叁人形服雅致,請受菩薩戒,完畢,對師言:禅師利根,若不改心信受大乘經典,恐千佛出世,猶在地獄。師聞言:涕淚交流,自此,造華嚴,法華,般若,維摩等大乘經各百部。後臨終時,感松林變白,故古人言:過而能改,自當轉禍爲福。

  又中國長安有一老婦人,盲聾音啞,爲人輕賤,得知附近佛寺,有法師講法華經,要他的孫兒扶她入佛寺,因盲聾故,既不見又不聞,其孫捉她的手作合什狀,向講經處作禮,他亦能生歡喜心,忏悔業障,日日如是,叁個月後,突然暴卒,但心尚暖,未入殓,是夜叁更,忽呼孫名,孫驚,不敢答。次日,孫見婆婆眼睛已經能夠見物,起居如常。孫問她是鬼、是人?她答:因合掌敬佛,並供養法華經,業障盡消,諸根複元,而且增加壽命。閻王命她返回人間,對他人宣說法華經的功德。

  本經藥王菩薩品中說:“若人受持法華經,一四句偈,其福最多。”譬喻品說:“謗斯經者,若說其罪,窮劫不盡。”因此佛爲避免此五千增上慢人,謗法造罪,故見其退席,亦不製止。反而對舍利弗說:“我今此衆,無複枝葉”,“枝葉”,是細末之物,非大器材,譬喻增上慢人,不是大乘根性。枝葉既去,則法會大衆,純是根幹人物,都是真心誠實,堪受大法的根性。故言:“純有貞實。”因增上慢人退則有益,留則有損,故言:“退亦佳矣!”其實,此五千四衆弟子,禮佛而退,安知非大權示現,輔助佛教化者?佛言:“示衆有叁毒,又現邪見相,我弟子如是,方便度衆生,”然則,我等凡夫,又豈能測知聖者的智慧?

  “汝今善聽,當爲汝說。”是佛再次教誡許說,以表示鄭重。“舍利弗言:唯然世尊!願樂欲聞。”是當機承受佛旨,願聞法要。

  (3)總明開權顯實

  1.贊法希有勸信勿疑

  佛告舍利弗:如是妙法,諸佛如來時乃說之,如優昙缽華時一現耳。舍利弗!汝等當信佛之所說,言不虛妄。

  “如是”,是指前文所說如是相,如是相…等十如是。在佛未說法華經之前,諸法性相曆然,性相分隔,粗而不妙;今在法華會上,會相歸性,性相圓融,攝無量差別諸法相,同歸一平等實相理體,故名“妙法”。

  “諸佛”總括十方叁世諸佛,因爲佛佛道同,此方佛如此,他方佛亦然,現在佛隱實施權,開叁顯一,過去、未來佛,無不如是。雖然,但如是妙法,非佛常說,必待時至,然後說之。所以釋尊說法四十九年,從來未說,因爲時未至故,衆生根機未熟故,增上慢人未退故。今此會上,大乘根機已熟,增上人亦己退,正是當說此妙法之時,故“如來時乃說之”。猶“如優昙缽華,時一現耳”。優昙缽華,譯言靈瑞,叁千年開花一次,世所希有,用以譬喻佛說妙法,世間希有。

  前文是贊法希有,今“舍利弗”以下,是贊佛語真實,誡信止謗。佛意是說:今日所說:如是妙法,雖然異于昔日所說的叁乘教法,但汝舍利弗等諸大弟子,應“當信佛之所說,言不虛妄。”故應當信受勿疑。

  2.開方便門示真實相

  舍利弗!諸佛隨宜說法,意趣難解。所以者何?我以無數方便,種種因緣,譬喻言辭,演說諸法,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,唯有諸佛乃能知之。

  “諸佛隨宜說法,意趣難解。”是開方便門,顯示佛昔日說法之方便。亦即是說:佛昔日所說的叁乘教法,非隨自意語,而是隨順衆生的根機所宜而說的。因爲衆生的根性大小不等,佛爲適應此等不同根性的衆生,故說叁乘、五乘等種種差別法,目的是爲引導衆生,入佛知見,可惜一般凡夫,以及小乘聖人,都無法理解佛的本意。故言:“意趣難解”。

  “所以者何?”以下,是解釋意趣難解。因爲釋導以及十方諸佛,“以無數方便,種種因緣,譬喻”,以及種種不同的語言文字,“演說”叁乘、五乘種種不同“諸法”,“是”此等諸“法”,其相雖千有差萬別,但其性唯一無二。可以說;唯一佛乘,即權即實,微妙難思,絕“非”一般衆生,心識“思量分別之所能解,唯有諸佛”以無分別智,證無分別理,“乃能知之”。知甚麼呢?知諸佛隨衆生機宜,用種種方便,說種種法,目的無非是欲引導衆生,入佛知見。

  所以者何?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

  此正顯示真實相,解釋何以唯佛與佛乃能知之。因爲諸佛共同證此性相不二的實相理,共同本乎權實不二的智慧來應世,共同欲令衆生證得此唯一無二之真實道。此道實相無相,微妙第一,故唯佛與佛能知。爲甚麼?因爲“諸佛世尊!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”一大事因緣,正是諸佛出世之目的,亦是諸佛出世之真實相。

  舍利弗!雲何名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?

  此重征諸佛出世的本懷,作爲以下顯示真實相的起點。“一”指一實相理體,“大”顯實相理體,廣大無涯;“事”是諸佛應世事迹,“因”是衆生的機感,“緣”是諸佛慈悲垂應。釋尊是說:諸佛出世之目的,是爲欲令衆生,共同證得此一廣大無涯的實相理體。但佛八相成道等事迹,仍然需要衆生機感成熟,佛然後出現于世。

  諸佛世尊,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,出現于世;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,出現于世;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,出現于世;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,出現于世。

  此正顯示諸佛出世的真實相。衆生皆各有其知識與見解,故知見通于十法界。今獨說佛法界的知見,故名佛知見。佛證實相理,得根本智,是佛知;由根本智,起後得智,是佛見。故佛的知見,非六道衆生妄想識心的妄知,非肉眼、天眼的妄見。亦非二乘一切智所證真谛理的知,以及慧眼的見。也不是菩薩道種智的知,法眼所見,而是一切種智的知,五眼圓明的見。佛證一切種智,得五眼圓明的正知正見,亦希望衆生得此正知正見,故出現于世,欲令衆生,開、示、悟、入佛的正知正見。

  “開”是開顯,開發。衆生原本具有佛道正知正見的佛性。但因無明障蔽,佛性不顯,反而生起邪知邪見。佛出世說法,揭開衆生心中無明黑幕,顯示佛性,令衆生在煩惱黑夜中,開始發現本具佛性,使佛性出纏,回複昔日的清淨無染,故言:“諸佛世尊,欲令衆生,開佛知見,使得清淨故,出現于世。”

  “示”是顯示、指示。衆生本具佛性,與佛無二,衆生因迷而不知,作諸惡業,枉受生死輪回。諸佛慈悲憫憐,出世說法,開示佛性平等,人人本具,與佛無二,令衆生自覺、自勵,發菩提心,勤求佛道,故言:“欲示衆生,佛之知見故,出現于世。”

  “悟”是覺悟。衆生迷而不覺,起惑作業,招引苦果,致惑、業、苦叁,循環不息,煩惱束縛,生死輪回不已,無法解脫。諸佛出世說法,令衆生轉迷爲悟,覺知佛性本具,佛性平等,人人皆有成佛的希望,因而策勵自己,趣向佛道。故說:“欲令衆生,悟佛知見故,出現于世。”

  “入”是進入,證入。衆生自從無明不覺動妄已來,一直迷失自己的本性,誤入岐途,邪道。諸佛出世說法,開發衆生內在的智慧,令知佛性平等,轉迷爲悟,從生死苦海回頭,進修佛道,種成佛之因,將證入佛道之果,得一切種智,獲五眼圓明,入佛正知正見。故言:“欲令衆生,入佛知見道故,出現于世。”

  天臺宗智者大師,約四位,四智,四門,及觀心四種,以解釋佛的知見。

  四位,是十住,十行,十回向,十地等四十心。圓教十信位,雖然能伏煩惱,但未斷惑,故末開佛知見。十住位初伏無明,開發如來藏性,見一實相理,名開佛知見。十行位,無明惑除,佛性顯現,衆德分明,是示佛知見。十回向位,障除體顯,事理融通,知生佛平等,聖凡無二,是悟佛知見。十地菩薩,分斷無明,分證法身,任運流入薩婆若海,如理如量,通達無礙,名入佛知見。

  四智,是道慧,道種慧,一切智,一切種智。道慧能見道實性,所見如理,故名開佛知見。道種慧,能知法界諸道,有種種差別相,所見如量,名示佛知見。一切智,能知一切法,一相寂滅,理量不二,是悟佛知見。一切種智,既知一切法一相寂滅,又知一切法種種差別相,理量雙照,是入佛知見。文句言:“道慧如理名開,道種慧如量名示,一切智理量不二稱悟,一切種智理量雙照爲入。此亦約實理無分別淺深中,而深淺分別也。”

  四門,是約圓教空門,有門,亦空亦有門,非空非有門。空門,是說一切法皆空,無中、無假、無不空;叁谛相即之空,是開佛知見。有門,說一切法皆假,無空、無中、無不假;叁谛相即之假,是示佛知見。亦空亦有門,謂諸法性空相假,在性言空,在相言有,故亦空亦有,是悟佛知見。非空非有門,謂諸法相妄性真,相妄故非有,性真故非空,非空非有即是中道,是入佛知見。開示悟入是能通之門,佛知見是所通之理,能通之門雖然有四,所通之理,則唯一無二。

  觀心,是觀察心性,以究事窮理,名爲觀心。因心是萬法之主,萬法不離一心,故佛一代時教,皆以觀心爲要。是以相宗,以叁時判教相,五重唯識爲觀心。性宗則以五時八教爲教相,一心叁觀爲觀心。叁觀,即空觀、假觀、中觀。觀一切法皆空,是修空觀;空觀成,能破衆生我執,斷見思煩惱,得一切智,證真谛理。觀一切法差別相有無量,名修假觀;假觀成,能破二乘法執,除塵沙惑,得道種智,證俗谛理。觀一切法亦空亦假,非空非假,名修中觀;中觀成,能破菩薩舍二邊取中道的法愛,斷無明惑,得一切種智,證中道理。別教菩薩先修空觀,次修假觀,後修中觀,叁觀次第修,叁惑次第斷,叁智次第得,叁谛次第證,不名一心…

《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妙法蓮華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