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者大师立圆教一心圆具三观,随举空观,假中亦空;随举假观,空中亦假;随举中观,空假亦中。故摩诃止观言:“一空一切空,无中无假无不空;一假一切假,无空无中无不假;一中一切中,无空无假无不中。总中观也。”
圆教菩萨,三观圆修,三惑圆断,三智圆得,三谛圆证,是名不可思议一心三观。此观明净,是开佛知见。此观能分别空假中,名示佛知见。观空观假观中,不离一心,即三而一,即一而三,是悟佛知见。观空假中之心,非空假中,而能齐照空假中,名入佛知见。是为一心三观,而有开示悟入之别。法华文句藄要言:“所以四种释者,见理由位,位立由智,智发由门,门通由观。观故则门通,门通故智成,智成故位立,位立故见理,见理故名为理一也。”
舍利弗!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于世。
此结成理一。其实,佛昔日所说的三乘法,教、理、行、果,亦含有开示悟入的层次,但属于权教,非佛知见。今明佛知见,是开三乘之权,显一乘真实之道,此真实之道,即是理一。
佛告舍利弗: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,诸有所作,常为一事,唯以佛之知见,示悟众生。舍利弗!如来但以一佛乘故,为众生说法,无有余乘,若二若三。舍利弗!一切十方诸佛,法亦如是。
前明理一,今明人一,行一,教一。昔日因为诸佛慈悲,不舍众生,权行方便,故普应三乘,五乘之机;今日法华会上,为显一乘之真实,故佛告“舍利弗!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”,是明人一。
“诸有所作”,指佛昔日所说三乘五乘的言教。“常为一事”,指今日所显的一佛乘。因为诸佛出世,虽然曾说三乘五乘等教法,但其最终目的,是为一佛乘,故“唯以佛之知见”,开“示”众生,令众生“悟”入佛之知见,共证一乘佛道,是明行一。
“佛乘”,是圆顿之教,“无有余乘”,是除一佛乘外,更无其他人乘,天乘,声闻乘、缘觉乘、以及菩萨乘。佛告舍利弗:“如来但”为“以一佛乘”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缘“故”,所以“为众生说法,”目的只是为一佛乘。除一佛乘外,更“无有”其“余”人天等“乘”。虽然,佛权巧方便说了二乘、三乘诸法,然诸法理性平等,实在没有“若二若三”等差别相可得。是明教一。
“舍利弗!一切十方诸佛,法亦如是。”此总结诸佛开权显实。十方一切诸佛,皆为一大事因缘,出现于世,皆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,出现于世,不但理一,人一,行一,教亦一,故言:“法亦如是”。
3.三世诸佛为实施权
舍利弗!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,种种因缘,譬喻言辞,而为众生演说诸法,是法皆为一佛乘故。是诸众生,从诸佛闻法,究竟皆得一切种智。
前文是约空间横说十方诸佛,开权显实。以下则约时间竖说三世诸佛开权显实。十方三世诸佛,无不曲就众生的根机,巧设方便,随其根性所宜而说法,先开示种种道,后令入佛乘。今先说过去诸佛开权显实。过去诸佛,亦如今佛一样,“以无量无数方便,种种因缘,譬喻言辞,而为众生演说”三乘五乘“诸法”,“是”三乘五乘“法”之性,皆同是一实相理。而诸佛说法之目的,亦“皆为”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,而证得此“一佛乘故”。所以“是诸众生,从诸佛闻法,”无论是修学小乘或大乘,最后“究竟皆得”佛道的“一切种智”。
“演说诸法”是开权,“是法皆为一佛乘故。”是显实。开权显实是教一理一。众生闻法,究竟皆得一切种智,是行一果一。教理行果皆属于一乘,故过去诸佛,皆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。
舍利弗!未来诸佛当出于世,亦以无量无数方便,种种因缘譬喻言辞,而为众生演说诸法,是法皆为一佛乘故。是诸众生,从佛闻法,究竟皆得一切种智。
此明未来诸佛,将出现于世间,教化众生。其说法利生的方式,亦如同过去诸佛,最初则为实而施权,后来则开权而显实。“亦以无量无数方便,种种因缘譬喻言辞,而为众生演说诸法,”是开权,“是法皆为一佛乘故。”是显实。一佛乘是教一。“是诸众生,从佛闻法”是人一,“究竟皆得一切种智。”能知是行一,所知是理一。故未来诸佛,亦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。
舍利弗!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,诸佛世尊,多所饶益,安乐众生,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,种种因缘、譬喻、言辞,而为众生演说诸法,是法皆为一佛乘故。是诸众生,从佛闻法,究竟皆得一切种智。
此明现在诸佛开权显实。初四句是明现在佛出世之目的。释尊告:“舍利弗!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,诸佛世尊”,现正在说法,“多所饶益,安乐众生。”,但“是”现在“诸佛亦”如过去、未来诸佛一样,“以无量无数方便,种种因缘、譬喻、言辞,而为众生演说诸法。”目的是欲令众生开佛知见而得饶益,证入佛道,所以“是法皆为一佛乘故。”
“演说诸法”是开权,“皆为一佛乘”是显实。属于教一。“是诸众生,从佛闻法,”是人一,“究竟皆得一切种智。”是是行一理一。所以现在诸佛,亦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。
舍利弗!是诸佛但教化菩萨,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,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,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。
此总结诸佛开权显实。“诸佛”概括十方三世一切佛,“但教化菩萨”,是人一,“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,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”,是教一,“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”是理一,能入是行一。正是说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出世目的,皆为一事,所有教理行果,悉皆唯一无二,以结前文说:“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于世。”
4.释尊为佛乘而说三
舍利弗!我今亦复如是,知诸众生有种种欲,深心所著,随其本性,以种种因缘,譬喻言辞,方便力而为说法。舍利弗!如此皆为得一佛乘,一切种智故。
此明释尊开权显实。“我”是释尊自称,释尊介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皆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之后,随即介绍自己,“亦复如”十方三世诸佛一样,“是”为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于世,先说三乘之权,后显一乘之实。“诸众生”,是指五乘根机的众生。“种种欲”,是五乘众生各各有其各种不同的欲望。因为释尊“知诸”五乘“众生,有种种欲”,而且“深”深贪恋执著「心”中“所”爱“著”的五欲尘劳,因此,不得不“随”顺“其”大小不同的“本性,以种种因缘,譬喻言辞,”运用权巧“方便力而为说”三乘五乘不同的教“法”,是开权;释尊之所以“如此”隐实施权,无非是“皆为”欲令一切众生,开示悟入佛之知见,“得一佛乘,一切种智故。”是显实。得一佛乘,是教一人一,一切种智,能证是行一,所证是理一。是以释尊亦是为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于世。
舍利弗!十方世界中,尚无二乘,何况有三。舍利弗!诸佛出于五浊恶世,所谓劫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见浊、命浊。如是,舍利弗!劫浊乱时,众生垢重,悭贪嫉妒,成就诸不善根故,诸佛以方便力,于一佛乘,分别说三。
以下,是解释佛运用方便力的原因。因为佛的知见,来本清净无染,一法不立。诸佛虽然为欲令众生入佛知见,而权说三乘教法,但即此三乘法,就是一佛乘,非于一佛乘之外,更有余乘,是以“十方”三世诸佛的“世界中,尚无二乘,何况有三”?此正是说明即权即实,权不离实。权实相即,权外无实,实外无权,故名一乘妙法。然则诸佛为甚么不直接说此一佛乘,而要为实施权,先说三乘教,然后又开权显实呢?释尊告诉舍利弗!理由是因为“诸佛出于五浊恶世。”此正是诸佛隐实施权,运用方便力于一佛乘,分别说三的主要原因。
五浊,即“所谓:劫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见浊、命浊。”佛经以时间的最短,名为一刹那;时间的最长,名为一劫。佛言:人寿由十岁时开始,过一百增一岁,增至八万四千岁,名为增劫。从人寿八万四千岁起,过一百年减一岁,减至人寿十岁,名为减劫。如是一增一减,名一小劫,积二十小劫为一中劫,积成、住、坏、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。悲华经言:“人寿八万至三万时,不名劫浊,自人寿二万岁以后,开始有烦恼等不净之法,方名劫浊。”可知劫,是用来计算时间的长短而言,其本身无所谓浊与不浊,只因这段时间内,众生有烦恼浊,见浊,命浊,等种种染污之法,故这段时间被名劫浊。
“烦恼浊”,梵文吉隶舍,译名烦恼。是昏烦之法,种类繁多。性宗总括分为三种:一是见思烦恼,二名尘沙烦恼,三是无明烦恼。相宗分为根本烦恼,以及随烦恼。根本烦恼指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等六种。随烦恼,是随从根本烦恼而生起,种种不良的心理毛病,有大随、中随、小随之分。小随烦恼是:忿、恨、恼、覆、诳、谄、害、憍、嫉、悭等十种。中随烦恼是:无惭、无愧二种。大随烦恼是:不信,懈怠,放逸、昏沉、掉举、失念、不正知、散乱等八种。根本烦恼名根本惑,随烦恼名枝末惑,又名枝末烦恼。根本惑,前五种名五钝使,后一种,又分为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等五种,名五利使。今言烦恼浊,是说人寿二万岁以下,贪嗔转盛,愚痴无智,我慢贡高,不信因果,怀疑真理,邪知邪见,使人性迷惑昏暗,令人心灵烦闷,头脑扰乱浑浊不清,故名烦恼浊。
“众生浊”,梵语萨埵,旧译名众生,新译名有情。有情拣非无情之物,以诸有情,由众缘和合,依心色二法,处处受生,因名众生。中阿含经言:人间劫初,光音天人,下生人间,原无男女贵贱,美恶好丑之分,是众人共生之处,故名众生。不增不减经言:“此法身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,从无始世,随顺世间,波浪漂流,往来生死,名为众生。”可知众生的法身理体,本来与佛所证的法身无异,即使是初从光音天下生人间,亦不名浊;只因烦恼日增,见解转为邪恶,作诸恶业,招致苦果报应,福轻障重,苦苦恼恼,故名众生浊。
“见浊”见是见解。由人的心智…
《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