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观察事物,思惟决择而下定义,是名见解。因众生智慧深浅不同,观察力强弱不等,加上各人烦恼的固执,故众生见解互异,对于世间事物,未能如理如量而知。例如:人的色身,是由五阴四大组合而成的假形象,原无一个真实的我存在,可是众生不知,竟然执此四大色身为自我,而成身见。
众生由于业力所牵,六道升沉不已。但愚蠢的人,妄计人死如灯灭,既无前生,也无来世,故为善不足恃,作恶无须惧。或认为人死再生为人,畜死再为畜生,永远不变。此或断或常的见解,堕于断常二边,名为边见。
又世间事物,无论有情与无情,皆各有前因,所谓作如是因,必招如是果,因果循环,如影随形。可惜所众生不明此理,反而拨无因果,产生邪见。众生因我慢贡高,固执己见,自是非他,遂形成见取见。不信真理的人,邪知邪见,加上领导欲强盛,创立邪教,自封教主,制制造很多不合道德,不合人伦的戒条,要人遵守,自害害人,是名戒禁取见。此等种种不合理的见解,能引生严重不良的后果,总名恶见。在劫浊这段时间内,恶见流行,乱人心智,使人思想浑浊不清,彼此互相冲突,制造罪恶,名为见浊。
“命浊”,命是生命,寿命,众生各自由业力招引的生命体,生存于世间,各有各不同的期限,谓之寿命。劫初人心善多恶少,寿命很长。但末劫时期,人心险诈,恶多于善,故业报生命,不但日渐缩短,而且很多意外死亡,谓之命浊。
“劫浊乱时”,是劫浊;“众生垢重”,是众生浊;“悭贪”,是烦恼浊:“嫉妒”,是见浊;“成就诸不善根”,是命浊。佛告诉舍利弗,由于佛出于五浊恶世,众生智浅障深,有如是等五浊扰乱身心,不能直接承受一乘妙法的缘“故”,所以“诸佛以方便力,于一佛乘,分别说三。”此正解释十方三世诸佛,皆隐实施权的理由。
舍利弗!若我弟子,自谓阿罗汉、辟支佛者,不闻不知诸佛如来,但教化菩萨事,此非佛弟子,非阿罗汉,非辟支佛。
此说明若然不闻不知,佛但教化菩萨的事,则非真佛弟子;若然闻而不信,则是增上慢人。生在师后谓之弟,解从师生谓之子。凡为人弟子者,必当随顺师所教导之法,继道传灯,否则,身为弟子,不知师法,则无法可顺,非真弟子。故佛告舍利弗:凡是“我”座下的“弟子”,自己说,已经证得“阿罗汉”道,或是得“辟支佛者”,昔日不知佛说三乘教,只是随顺五浊恶世智浅障深的众生根性,方便施设,今在法华会上,闻佛开方便门,示真实相,就应该知道,“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”,若然仍然“不闻不知”,而执方便以为真实,则“此非佛弟子,非阿罗汉,非辟支佛。”不闻,是不知教一;不知,是不知行一;非佛弟子,是非人一;正是拣伪非真。
又舍利弗!是诸比丘、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,是最后身,究竟涅槃,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。
以下,是拣闻而不信的人,属于增上慢以劝信。“诸比丘、比丘尼”是出家二众,此等从佛出家修学,尽见思烦恼,则“自谓已得阿罗汉”,自此超越三界,不再轮回生死,受后有之身,名“是最后身”,断分段生死,是“究竟涅槃”。但此只是佛的方便,令止息于化城而已,未到宝所,并非究竟。今在法华会上,闻佛会权归实,当知诸佛出世之目的,是欲令众生,开示悟入佛的知见,则应该回小向大,立志勤求佛道。若仍然执著方便以为究竟,“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。”
所以者何?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,若不信此法,无有是处。
此解释增上慢的原因。因为此等出家二众,如果真的证得四果,则必然浊除根利,当自知见惑已断,但尘沙无明等烦恼仍然存在,分段生死虽了,变易生死未尽,所谓涅槃,只是化城,并非宝所,必须信受奉行佛今日所说的一乘妙法,趣向佛道,故真的已经证得四果的圣人,不可能不信受此一乘妙法。因言:“若有比丘,实得阿罗汉,若不信此法,无有是处。”
除佛灭度后,现前无佛。所以者何?佛灭度后,如是等经,受持读诵解义者,是人难得。若遇余佛,于此法中便得决了。舍利弗!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,诸佛如来,言无虚妄,无有余乘,唯一佛乘
佛恐人问,然则所有阿罗汉,辟支佛,皆应该信受奉行一乘妙法,否则,皆非真佛子,都是增上慢人?佛为释此疑,故说:“除佛灭度后,现前无佛。”佛意是:除非佛灭度后,现实世界中,没有佛开示演说大乘经典。则阿罗汉于此等大乘经典,不生信解,非增上慢。“所以者何?佛灭度后,如是等经,”虽然仍然流传于世,但能够自己受持读诵,解其义理,又能为他人演说之人,是非常“难得”。故小乘圣者,不信不解此一乘妙法,是不可以视之为增上慢人。
或又有人问:然则,佛灭度后,二乘人将永远滞留小乘,没有机会进修佛道,觉悟成佛了?佛言:这又不然,此等二乘圣人舍身之后,生于方便有余土,若有机缘,得值“遇”他方其“余”诸佛,为其演说一乘妙法,则此等二乘人,必能“于此”等大乘经典,所诠的一乘妙“法中便得决”定明“了”,而知自己所证涅槃,只是化城,因此发菩提心,立志勤求佛道,终于到达宝所,毕竟成佛。所以,“舍利弗!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”,是劝信释尊实说。“诸佛如来,言无虚妄”,是劝信诸佛语皆真实。最后二句,是总结诸佛开三显一。十方三世诸佛,皆为实施权,故权不离实,即三乘之权,就是一乘之实,实外无权,故言:“无有余乘,唯一佛乘。”
释尊自从出定以来,盛赞诸佛权实二智,甚深微妙,目的是在显示诸佛所证的一乘妙法。而诸佛以无数方便,为诸众生,演说种种因缘,譬喻,言辞,其目的亦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此一乘妙法,故佛今结成“唯一佛乘”,劝导众生信解受持,自知信佛学佛,将来必定成佛,而共证此一乘妙法。
此经宗旨,是说一佛乘,诠实相理,赞诸佛智慧,散播成佛种子,故凡是信解、受持、书写、读诵,流通者,功德广大、微妙难思。而古德因读诵受持此经,或抄写流传此经,感应的事迹很多。
中国唐朝贞观年间,晋卅刺史,名万福,个性粗暴,不信佛法,初上任即问左右,当地有何高僧大德?答:有一比丘尼名智妙,精进行道,造一部法华经。问:造一部法华经用钱多少?答:一万五千两。万福大惊说:京城最好的书法家,写一部法华经,不过十两,她如何用这么多钱,取来给我看。妙师不肯给,理由是刺史未持斋洁身。万福闻使者回报,大发雷霆,再使人来取。妙师用香汤给来人沐浴更衣,然后将经交给他带走。使者持经回衙门,刺吏未洗手更衣,便随手取经开卷。一看,除黄纸外,全无一字,大怒,命人追拿妙师来。妙师内心忧虑,忐忑不安,但不得不随使者往。及到衙门,妙师看见一对金刚护法神,手持宝杵,始安心入见刺史。当时,刺史不但看见妙师至,同时看见经文出现于空中,化作金字,还有两位护法金刚,手执宝杵,侍立经侧,始恐惧下座,谢罪忏悔,并发愿造经千部,及自己受持不懈。
刺史问妙师,造一部经,何以需要这么多钱?师答:她欲造经,先于山中种树,用香水灌溉,令树生长,树长成后,再用香水混合泥土建造制纸厂;厂成,顾匠取树皮,清净如法,然后用香水造纸。纸成,征求聘请能够清心寡欲,守持斋戒的人写经,但三年不获。后得江南有一书生应征,愿意诚心持斋写经。再用香水和泥,造一书斋,房屋完成,书生先于未写经前四十九日,斋戒沐浴,著新净衣,然后开始写经,每次出入书斋,必须沐浴更衣。书写经时,妙师一定手执香炉,胡跪经前供养。书生夜卧,妙师即起烧香,旋绕经行。经成,制缝僧尼男女四种新衣,各十套,凡来借经读诵或抄写的人,都要在七日前,斋戒沐浴,著新净衣,始可请经。由于妙师如此恭敬至诚,写经读经,故感动金刚神护法,远近崇仰。自从刺史归向信受后,当地民众,皆以诵法华经为时尚。
又印度天竺国,有一大乘寺,住众三千。其中有一位十六岁的沙弥,相师说他只有一年寿命,故忧愁不已。该寺住持悲心悯怜,教他读诵法华经,为后世种善根。但因愚蠢,不能受持全部,唯有选方便品,及如来寿量品,专心受持。后相师再见他时,问他曾作何功德,能转短命之相,…。果然寿至七十,无疾而终。
(二)重颂正说法周
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偈颂,等如中国诗歌之类,有一定数字为一句,四句为一偈。前文已经说过的道理,再用偈颂方式重说一次,名重颂。前文未曾提及之事,今特别用偈颂宣说,名孤起颂。因为众生根性利纯不一,利根者一闻即悟,钝根必须再闻始解,何况后来者未闻,故佛说法,每喜欢用偈颂重说一遍。今结集佛经者说:当释尊说完诸佛为实施权,开三显一之时,再用偈颂方式,重颂前长文如来正说一次,令钝根之人,或后来者,得闻佛重宣说此一乘妙法。
以下共有一百二十一首偈颂,初四颂是颂前拣许诫听。后一百十七颂,是重颂佛分别解说诸佛权实,以酬答舍利弗再三恳请。
(1)颂增上慢人退席
比丘比丘尼,有怀增上慢,优婆塞我慢,优婆夷不信。
如是四众等,其数有五千,不自见其过,于戒有缺漏,
护惜其瑕疵,是小智已出,众中之糟糠,佛威德故去。
斯人鲜福德,不堪受是法,此众无枝叶,唯有诸贞实,
舍利弗善听。
此重颂五千人退席。未得圣人之道,未证圣人之果,自言己得已证,是增上慢。恃己凌人,我慢贡高,是我慢,于佛所说正理,不能信受,是不信。增上慢、我慢,不信,此三种失,四众皆有,不过,出家人多修圣道,易犯增上慢,故言:“比丘、比丘尼,有怀增上慢”。在家弟子,自恃高贵,易起我慢,故言:“优婆塞我慢”;妇女智浅,于理容易发生怀疑,故言:“优婆夷不信”。
“如是四众等,其数有五千”之多,都是无…
《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