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觀察事物,思惟決擇而下定義,是名見解。因衆生智慧深淺不同,觀察力強弱不等,加上各人煩惱的固執,故衆生見解互異,對于世間事物,未能如理如量而知。例如:人的色身,是由五陰四大組合而成的假形象,原無一個真實的我存在,可是衆生不知,竟然執此四大色身爲自我,而成身見。

  衆生由于業力所牽,六道升沈不已。但愚蠢的人,妄計人死如燈滅,既無前生,也無來世,故爲善不足恃,作惡無須懼。或認爲人死再生爲人,畜死再爲畜生,永遠不變。此或斷或常的見解,墮于斷常二邊,名爲邊見。

  又世間事物,無論有情與無情,皆各有前因,所謂作如是因,必招如是果,因果循環,如影隨形。可惜所衆生不明此理,反而撥無因果,産生邪見。衆生因我慢貢高,固執己見,自是非他,遂形成見取見。不信真理的人,邪知邪見,加上領導欲強盛,創立邪教,自封教主,製製造很多不合道德,不合人倫的戒條,要人遵守,自害害人,是名戒禁取見。此等種種不合理的見解,能引生嚴重不良的後果,總名惡見。在劫濁這段時間內,惡見流行,亂人心智,使人思想渾濁不清,彼此互相沖突,製造罪惡,名爲見濁。

  “命濁”,命是生命,壽命,衆生各自由業力招引的生命體,生存于世間,各有各不同的期限,謂之壽命。劫初人心善多惡少,壽命很長。但末劫時期,人心險詐,惡多于善,故業報生命,不但日漸縮短,而且很多意外死亡,謂之命濁。

  “劫濁亂時”,是劫濁;“衆生垢重”,是衆生濁;“悭貪”,是煩惱濁:“嫉妒”,是見濁;“成就諸不善根”,是命濁。佛告訴舍利弗,由于佛出于五濁惡世,衆生智淺障深,有如是等五濁擾亂身心,不能直接承受一乘妙法的緣“故”,所以“諸佛以方便力,于一佛乘,分別說叁。”此正解釋十方叁世諸佛,皆隱實施權的理由。

  舍利弗!若我弟子,自謂阿羅漢、辟支佛者,不聞不知諸佛如來,但教化菩薩事,此非佛弟子,非阿羅漢,非辟支佛。

  此說明若然不聞不知,佛但教化菩薩的事,則非真佛弟子;若然聞而不信,則是增上慢人。生在師後謂之弟,解從師生謂之子。凡爲人弟子者,必當隨順師所教導之法,繼道傳燈,否則,身爲弟子,不知師法,則無法可順,非真弟子。故佛告舍利弗:凡是“我”座下的“弟子”,自己說,已經證得“阿羅漢”道,或是得“辟支佛者”,昔日不知佛說叁乘教,只是隨順五濁惡世智淺障深的衆生根性,方便施設,今在法華會上,聞佛開方便門,示真實相,就應該知道,“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”,若然仍然“不聞不知”,而執方便以爲真實,則“此非佛弟子,非阿羅漢,非辟支佛。”不聞,是不知教一;不知,是不知行一;非佛弟子,是非人一;正是揀僞非真。

  又舍利弗!是諸比丘、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,是最後身,究竟涅槃,便不複志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。

  以下,是揀聞而不信的人,屬于增上慢以勸信。“諸比丘、比丘尼”是出家二衆,此等從佛出家修學,盡見思煩惱,則“自謂已得阿羅漢”,自此超越叁界,不再輪回生死,受後有之身,名“是最後身”,斷分段生死,是“究竟涅槃”。但此只是佛的方便,令止息于化城而已,未到寶所,並非究竟。今在法華會上,聞佛會權歸實,當知諸佛出世之目的,是欲令衆生,開示悟入佛的知見,則應該回小向大,立志勤求佛道。若仍然執著方便以爲究竟,“便不複志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。”

  所以者何?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,若不信此法,無有是處。

  此解釋增上慢的原因。因爲此等出家二衆,如果真的證得四果,則必然濁除根利,當自知見惑已斷,但塵沙無明等煩惱仍然存在,分段生死雖了,變易生死未盡,所謂涅槃,只是化城,並非寶所,必須信受奉行佛今日所說的一乘妙法,趣向佛道,故真的已經證得四果的聖人,不可能不信受此一乘妙法。因言:“若有比丘,實得阿羅漢,若不信此法,無有是處。”

  除佛滅度後,現前無佛。所以者何?佛滅度後,如是等經,受持讀誦解義者,是人難得。若遇余佛,于此法中便得決了。舍利弗!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,諸佛如來,言無虛妄,無有余乘,唯一佛乘

  佛恐人問,然則所有阿羅漢,辟支佛,皆應該信受奉行一乘妙法,否則,皆非真佛子,都是增上慢人?佛爲釋此疑,故說:“除佛滅度後,現前無佛。”佛意是:除非佛滅度後,現實世界中,沒有佛開示演說大乘經典。則阿羅漢于此等大乘經典,不生信解,非增上慢。“所以者何?佛滅度後,如是等經,”雖然仍然流傳于世,但能夠自己受持讀誦,解其義理,又能爲他人演說之人,是非常“難得”。故小乘聖者,不信不解此一乘妙法,是不可以視之爲增上慢人。

  或又有人問:然則,佛滅度後,二乘人將永遠滯留小乘,沒有機會進修佛道,覺悟成佛了?佛言:這又不然,此等二乘聖人舍身之後,生于方便有余土,若有機緣,得值“遇”他方其“余”諸佛,爲其演說一乘妙法,則此等二乘人,必能“于此”等大乘經典,所诠的一乘妙“法中便得決”定明“了”,而知自己所證涅槃,只是化城,因此發菩提心,立志勤求佛道,終于到達寶所,畢竟成佛。所以,“舍利弗!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”,是勸信釋尊實說。“諸佛如來,言無虛妄”,是勸信諸佛語皆真實。最後二句,是總結諸佛開叁顯一。十方叁世諸佛,皆爲實施權,故權不離實,即叁乘之權,就是一乘之實,實外無權,故言:“無有余乘,唯一佛乘。”

  釋尊自從出定以來,盛贊諸佛權實二智,甚深微妙,目的是在顯示諸佛所證的一乘妙法。而諸佛以無數方便,爲諸衆生,演說種種因緣,譬喻,言辭,其目的亦是欲令衆生開示悟入此一乘妙法,故佛今結成“唯一佛乘”,勸導衆生信解受持,自知信佛學佛,將來必定成佛,而共證此一乘妙法。

  此經宗旨,是說一佛乘,诠實相理,贊諸佛智慧,散播成佛種子,故凡是信解、受持、書寫、讀誦,流通者,功德廣大、微妙難思。而古德因讀誦受持此經,或抄寫流傳此經,感應的事迹很多。

  中國唐朝貞觀年間,晉卅刺史,名萬福,個性粗暴,不信佛法,初上任即問左右,當地有何高僧大德?答:有一比丘尼名智妙,精進行道,造一部法華經。問:造一部法華經用錢多少?答:一萬五千兩。萬福大驚說:京城最好的書法家,寫一部法華經,不過十兩,她如何用這麼多錢,取來給我看。妙師不肯給,理由是刺史未持齋潔身。萬福聞使者回報,大發雷霆,再使人來取。妙師用香湯給來人沐浴更衣,然後將經交給他帶走。使者持經回衙門,刺吏未洗手更衣,便隨手取經開卷。一看,除黃紙外,全無一字,大怒,命人追拿妙師來。妙師內心憂慮,忐忑不安,但不得不隨使者往。及到衙門,妙師看見一對金剛護法神,手持寶杵,始安心入見刺史。當時,刺史不但看見妙師至,同時看見經文出現于空中,化作金字,還有兩位護法金剛,手執寶杵,侍立經側,始恐懼下座,謝罪忏悔,並發願造經千部,及自己受持不懈。

  刺史問妙師,造一部經,何以需要這麼多錢?師答:她欲造經,先于山中種樹,用香水灌溉,令樹生長,樹長成後,再用香水混合泥土建造製紙廠;廠成,顧匠取樹皮,清淨如法,然後用香水造紙。紙成,征求聘請能夠清心寡欲,守持齋戒的人寫經,但叁年不獲。後得江南有一書生應征,願意誠心持齋寫經。再用香水和泥,造一書齋,房屋完成,書生先于未寫經前四十九日,齋戒沐浴,著新淨衣,然後開始寫經,每次出入書齋,必須沐浴更衣。書寫經時,妙師一定手執香爐,胡跪經前供養。書生夜臥,妙師即起燒香,旋繞經行。經成,製縫僧尼男女四種新衣,各十套,凡來借經讀誦或抄寫的人,都要在七日前,齋戒沐浴,著新淨衣,始可請經。由于妙師如此恭敬至誠,寫經讀經,故感動金剛神護法,遠近崇仰。自從刺史歸向信受後,當地民衆,皆以誦法華經爲時尚。

  又印度天竺國,有一大乘寺,住衆叁千。其中有一位十六歲的沙彌,相師說他只有一年壽命,故憂愁不已。該寺住持悲心憫憐,教他讀誦法華經,爲後世種善根。但因愚蠢,不能受持全部,唯有選方便品,及如來壽量品,專心受持。後相師再見他時,問他曾作何功德,能轉短命之相,…。果然壽至七十,無疾而終。

  (二)重頌正說法周

  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
  偈頌,等如中國詩歌之類,有一定數字爲一句,四句爲一偈。前文已經說過的道理,再用偈頌方式重說一次,名重頌。前文未曾提及之事,今特別用偈頌宣說,名孤起頌。因爲衆生根性利純不一,利根者一聞即悟,鈍根必須再聞始解,何況後來者未聞,故佛說法,每喜歡用偈頌重說一遍。今結集佛經者說:當釋尊說完諸佛爲實施權,開叁顯一之時,再用偈頌方式,重頌前長文如來正說一次,令鈍根之人,或後來者,得聞佛重宣說此一乘妙法。

  以下共有一百二十一首偈頌,初四頌是頌前揀許誡聽。後一百十七頌,是重頌佛分別解說諸佛權實,以酬答舍利弗再叁懇請。

  (1)頌增上慢人退席

  比丘比丘尼,有懷增上慢,優婆塞我慢,優婆夷不信。

  如是四衆等,其數有五千,不自見其過,于戒有缺漏,

  護惜其瑕疵,是小智已出,衆中之糟糠,佛威德故去。

  斯人鮮福德,不堪受是法,此衆無枝葉,唯有諸貞實,

  舍利弗善聽。

  此重頌五千人退席。未得聖人之道,未證聖人之果,自言己得已證,是增上慢。恃己淩人,我慢貢高,是我慢,于佛所說正理,不能信受,是不信。增上慢、我慢,不信,此叁種失,四衆皆有,不過,出家人多修聖道,易犯增上慢,故言:“比丘、比丘尼,有懷增上慢”。在家弟子,自恃高貴,易起我慢,故言:“優婆塞我慢”;婦女智淺,于理容易發生懷疑,故言:“優婆夷不信”。

  “如是四衆等,其數有五千”之多,都是無…

《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妙法蓮華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