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至于如來壽量品中的良醫喻,使告父死喻權,歸來使見喻實,此亦僅喻開迹顯本而已;是以經中的七種譬喻,都是局部的譬喻。

  唯有蓮華,既可以譬喻佛一代時教的權實與本迹,而且蓮華,含有開敷,出水,因果同時等義,更可以譬喻一乘佛法的美妙。因爲蓮華開後,華落蓮成,正如佛于法華會上,宣說妙法,能诠一佛乘的中道妙理。又蓮華生于汙泥而不染,出于清水而不沾,可以譬喻一佛乘的中道妙理,不離凡夫生死汙泥之有,不離二乘清水之空;但卻能夠不爲生死所染,不爲涅槃所沾。又蓮華之根,藏于汙泥與清水之中,但不染不沾;正顯示一乘中道妙理,即空即有,而又非空非有,既超越空有,而又不離空有。如是雙遮雙照,遮照同時,故名妙法。

  又蓮華是華與蓮子同時生長,華是因,蓮是果;即華果同時,華果不離。正顯示一乘妙法,因中有果,果必由因,因果同時,因果不離。因爲有以上種種理由,所以佛獨取蓮華爲喻,以喻妙法;不但法妙,喻亦妙。用妙喻,喻妙法;法喻俱妙。今法喻雙舉,故本經的別題,名妙法蓮華。

  本經何止法妙、喻妙,功德利益更妙。據說:古人釋淨見,童年出家,日日讀誦法華經,精進不懈。誦至一萬叁千遍時,體力不支,日漸消瘦,疲倦不堪。後聞住處北邊,忽有衆多兒童嬉戲嘈雜之聲,甚感厭煩。時有一白頭公公,來問候法師,四大如何?師以健康欠佳答。白頭公公教師至小兒嬉戲之處,坐待小兒脫衣入池沐浴時,即取小兒衣服歸,若來索取,切勿給還;若被辱罵,也不要回答,弟子自來語之。

  次日,師如所教,前往取小兒衣服歸;小兒來取,不給,被罵 不答。時白頭公公至,要小兒入師懷抱,小兒不肯,公公驅逼數次,終于入懷,沒人腹中。此後,師不但恢複健康,而且體力過人。原來是普賢菩薩,令土地公公,驅諸藥精,變爲小兒,令師服之,驅除疾病,回複健康,是多麼美妙的故事!

  (叁)經字的意義

  涅槃經言:“從如是我聞,至歡喜奉行,如是一切,名修多羅。”梵語修多羅,亦名蘇怛覽,譯言契,亦名經,古人合稱名爲契經。意思是說:凡是佛所說的一切言教,皆上契十方叁世諸佛所證的真理,下契一切衆生種種不同的根機。雜阿毗昙心論,用五義解釋經字:

  一、出生義:經能出生一切善法,令人依之修行,可以出生一切功德,甚至出生佛果菩提。

  二、湧泉義:佛經诠理,無窮無盡,猶如泉水,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;隨人智力吸收,皆可以獲得真實的利益。

  叁、顯示義:佛經所诠的義理,能顯示世間以及出世間,一切聖凡因果諸法;不止說明俗谛理,開示真谛理,更能顯示中道第一義谛理。生人慧解,啓人信心。

  四、繩墨義:繩墨是古之木匠,用來定曲直的用具,譬喻佛經所诠的義理,能令衆生明白是非曲直,知因果,識邪正,辨真僞,明善惡;如木匠因墨鬥定曲直,而知道有所取舍一樣。

  五、結鬘義:世人用線穿起花朵成串,作爲裝飾品或禮物。比例佛經能貫串事理因果諸法,衆人依之修行,可以莊嚴法身慧命。

  至于瑜伽師地論,與顯揚聖教論,皆以貫穿義解釋經字。如論雲:“契經者,貫穿義。”但佛地心論則說:“能貫能攝,故名爲經。”意思是將佛的言教,結集貫串成經,能诠義理,弘傳于世,不但可以令正法久住世間,不致散失;還能攝持衆生,令其滅惡生善,轉凡成聖,不致流落生死,故名爲經。

  在本經言:則經是希有義。如經言:“諸佛出于世,懸遠值遇難,正使出于世,說是法亦難;能聽是法者,斯人亦複難。譬喻優昙華,時時乃一現。”此外,經之一字,還含有舟航義,寶王義,藥王義,安樂、吉祥等義。無非是顯示佛所說的言教,皆是至理名言,都有一定的法度與軌則,可以作爲成佛必依的階梯,證果必循的正途。此階梯,此正途,是法界人天所同軌,十方諸聖所共遵;法界聖凡,無能超越,十方叁世,不可轉移,因此名之爲經。經之一字是通題,妙法蓮華四字是別題,通別合稱,故名妙法蓮華經。

  二、顯體

  顯體,是顯示此經所诠的理體。亦即是顯示宇宙萬有一切諸法的本體。此體微妙難思,每隨其作用不同,而立種種不同的名稱。以其能含藏宇宙萬有諸法,因名如來藏;以其能夠雙遮雙照空有二邊,故名中道;以其純而不雜余物,故名畢竟空;以其靈明覺照故名佛性;以其超越無上,故名第一義。在解深密經則名真如自性;在華嚴經名一真法界,在維摩經名不二法門,在本經名一佛乘,又名諸法實相。

  本經處處皆顯示實相理。如經言:“今佛放光明,助顯實相義。”又言:“我以相嚴身,光明照世間,無量衆所尊,爲說實相印。”又“諸法實相義,己爲汝等說。”本方便品言:“唯佛與佛,乃能究盡諸法實相。”又:“諸佛法久後,要當說真實。”法師品說:“開方便門,示真實相。”安樂行品說:“觀諸法如實相。”可知本經是以實相爲體。

  叁、明宗

  宗是宗旨,亦即是修行的宗旨。前顯體是明性德,今明宗是顯修德。性德法爾天然,不假修成,非因非果;修德則修如是因,當得如是果。普賢觀經言:“大乘因者,諸法實相,大乘果者,亦諸法實相。”本經既說一乘妙法,诠諸法實相理,但教菩薩,則依之修證,該是一乘因果。自從序品開始,至安樂行品,都是說佛迹門權因權果;亦說明弟子的實因實果。在此十四品經文中,佛開權顯實,會叁歸一,爲聲聞人授記,令諸菩薩除疑,開佛知見,同入一乘圓因,共證一乘圓果。

  經言:“諸法從本來,常住寂滅相;佛子行道之,來世得作佛。”正是一乘因果。自從地湧出品,至勸發品,開迹顯本,窮佛久遠的修因,究佛久遠的證果。同時顯發聲聞弟子,本門深遠,有因有果;今迹門示現聲聞身,不過是迹門因果而已。本經既然顯示佛及弟子本迹之實因實果,與諸經不同,故知本經,是以一乘因果爲宗。

  四、辨用

  用是功用,力用,妙用,勝用。本經不論叁乘人的智慧,純說佛道智慧;不開九界衆生知見,但開佛界知見。不重視二乘修證,唯著重一乘實智修證。在佛說此經之前,二乘人怖畏生死苦,取涅槃樂,生安隱想,認爲已經得滅度。權乘菩薩,亦執著佛的迹門示現,以爲真實。及佛說法華經,以權實二智的妙用,勝用,廢化城,破情執,舍棄迹門的權巧方便,顯示佛本門的真實功德。令衆斷疑,生深信解,入佛知見,除根本惑,損二生死,得法生身,授記作佛;化功廣大,利澤弘深,故古德皆以斷疑生信,爲本經之妙用。

  五、判教相

  诠理化物謂之教,分別同異謂之相。佛自證諸法實相理,不可以言宣,但爲利益衆生,故運用方便權巧,演說種種語言,因緣,譬喻,謂之教;教所诠的義理大小不一謂之相。古人多數都是依據自己所宗尚的經論,以判佛的一代時教。

  菩提流支立一音教:是依據華嚴經說:“佛以一音演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。”以及本經:“佛所說法,譬喻大雲,以一味雨,潤于人花,各得成實。”而立。以顯示佛法平等,只因衆生根機不同,故有叁乘五乘的差別。

  慧遠大師立頓漸二教。頓指華嚴大教;漸指叁乘共宗,漸次修證。

  玄奘法師,立叁輪教。佛最初在鹿野苑,叁轉四谛十二行*輪,名轉*輪教。佛于方等會上,彈偏斥小,歎大褒圓,令二乘人回小向大,名照*輪教。佛在法華涅槃時,雙照雙遮空有二邊,令權乘菩薩,入于中道,是持*輪教。

  賢首國師立叁時五教。叁時是日出、日升、日落。日出先照高山,譬喻華嚴大教,先照大機;日升普照大地,譬喻阿含、方等、般若,叁根普被;日落還照高山,譬喻法華涅槃時,但教菩薩,仍照大機。

  五教是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

  小教,是佛說阿含等小乘經,教化人天,及愚法聲聞等小機;但說人空,不明法空。

  始教,是大乘之始,有有相與無相之別。解深密經等,廣談法相,爲唯知識宗之始,是有相教。般若經等,說諸法空,爲般若宗之始,是無相教。

  終教,謂楞嚴經說法性常住,許一切衆生,寶覺真心,各各圓滿,皆可成佛,盡大乘之極說,故名終教,以其說理究竟,又名實教。

  頓教,不立漸次,唯辨真性,但離妄念,即如如佛。如維摩經所說的不二法門。

  圓教,顯一真法界,性海圓融,緣起無礙,如華嚴經: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;又如本經所說,皆是圓教義攝。

  天臺宗智者大師,將佛所說的一代時教,分爲五時八教。

  五時:謂華嚴時、阿含時、方等時、般若時、法華涅槃時。佛初成道,現勝應身,于叁七日中,爲法身大士,說一真法界華嚴大教,名華嚴時。

  佛爲教化鈍根衆生,隱勝應身,現丈六金身的比丘相,轉生滅四谛*輪,說四阿含經,诠小乘教義,名阿含時。

  鈍根小智人,依生滅四谛理,如法修行,證阿羅漢果,得少爲足,飲叁昧酒,墮無爲坑。佛爲欲令此輩,恥小慕大,故在方等會上,說勝鬘維摩等經,四教並談,普被群機,名方等時。

  小乘聖者,雖然回小向大,發菩提心,學菩薩行,但我相未除,法執堅固,障礙進修佛道,故佛說般若,顯諸法空性,令離情去執,名般若時。

  最後佛在法華會上,開權顯實,會叁歸一,但說無上道,普授衆記。又于涅樂經,廣談佛性常住,一切衆生,皆可成佛,名法華涅槃時。

  荊溪尊者所著的四教儀備釋中,偈頌五時言:阿含十二方等八,二十二年般若談,華嚴最初叁七日,法華涅槃共八年。

  八教:謂藏、通、別、圓,頓、漸、秘密、不定。

  藏教,以阿含爲經藏,以毗尼爲律藏,以阿毗昙爲論藏。說因緣生滅四谛法,正教聲聞,傍教菩薩;叁人同行,證果各殊。

  通教,鈍根衆生,通前藏教;利根衆生,通後別圓二教。又通教指不共般若,通于叁乘,诠無生四谛理,明諸法因緣生,緣生無性,當體即空,既無苦之逼迫相,亦無集之惑業相,五陰諸法,本自不生,今亦不滅。雖曰修道,但能修所修,同一真空,本無生滅去來,…

《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妙法蓮華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