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学佛的基本认识》
第四章 认识自我
第一节 人与人性的剖析
不离身心谈解脱
佛法的修学,不论说是为了达到解脱,或者说是为了成佛,都同样必须完成烦恼(苦)的彻底止息。烦恼,是在身心反应中产生的,烦恼的熄灭,也就和身心作用息息相关。这一点,可以从第一次结集,先圣先哲们所集出的〈修多罗〉圣典,将〈五阴诵〉、〈六入处诵〉等,高度重视身心方面的修学,分别编排在第一、第二篇,看出身心如何被重视,而得到印证。我们不能离开身心的种种,来谈佛法的修学,所以,对自己身心的认识,便成了修学佛法的基本认识了。
人有生理的构造,合并心理的反应,一般常以「身、心」来表示。以身、心两方面来对人作分析,这是通俗的分类,也是简要的分析。在佛法中,则有比身、心的分析,更细腻、更详实的说明,那是分别从「蕴、处、界」三方面所作的剖析。这三方面的剖析,将人从三个不同的面剖开,就像建筑设计里的透视图,让我们得以从多方面的讯息中,更完整的观察自己。这样自我观察的目的,是要从其中,建立起佛法的修学,以完成烦恼的彻底止息[1]。
蕴处界的剖析
蕴,也译为「阴」,是将同类的集在一起,是「聚集」的意思。处,也译为「入」,是指讯息进入的处所,从这里可以有种种的发展与生成,是「生长门」的意思。界,是以一定特性作为分类,有「种族」的意义[2]。
如果从性质的不同来作分析,可以将人解析成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」等五类,称为「五蕴」。其中,色,是指有形体、占一定空间、可见的物质类,涵盖了现代所说的皮肤、肌肉、头发、骨胳、五脏六腑等各种器官的生理构造。受,是指心里的感受,包括苦的感受,乐的感受,不苦不乐的中性感受等。想,是指心中的影像与映像,并包括对这影像与映像意义的想象、推敲、思考。行,是指心中的选择、决定,意向与意志力之类的。识,是指内心的分辨了别作用。后面的四类,都是心理层面的作用,是抽象、无形、不可见的。这五种剖析,将生理部分,只以色蕴表示,而心理部分,细地分为其它四类,可以说是一种特别注重心理层面的分析。
如果从我们接触境界,认识境界的功能来作分析,那么,可以将人解析为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等六类,称为「六入处」,也称之为「六根」。人类的所有认识,都是透过这六根,才能升起的。眼等前五根,是生理上的感官器官,也是五蕴中色蕴的一类,具有物质的特性,但微细不可见[3]。意根,是认识作用中,掌理意念发动、辨别认识、积聚储存、综合统一等等功能的,是属于非物质、抽象不可见的心理作用[4]。这六类的分析,属于生理构造就占了五类,可以说是特别注重生理层面分析的。
如果以特性来分析,那么,可以将人解析为「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」等六类,称为「六界」。其中,地是指身体中,具有坚固性质的部分,诸如骨胳、毛发、肌肉之类的。水是指身体中的所有液态类,特别强调其凝结的特性,诸如血液、唾液、汗液、尿液等。火是指人体中的温度,包括可以改变温度的各种热量产生与消耗。风是指各种气态类,特别强调其流动的特性,如呼吸的空气就是。引伸来说,地有支撑稳固的静态特性,与风的流动特性相对,虽然相对,但又可以相互循环变化。水有冷凝、凝聚的特性,与火的氧化燃烧、分解成热量的特性相对,虽然相对,但又可以相互循环变化。这四类特性,又称为「四大」,是普遍存在于所有物质类中的[5],当然是不限于人体方面的。空指的是空间,为提供四大存在的场所,也可以是四大中的空隙,例如我们的体腔。识,则是泛指我们觉知的心理作用。这六类的分析,前面五类,都是从物理性质上来分类的,可以说是特别注重物理层面的分析[6]。
不论是重于心理层面解析的五蕴,或重于生理层面解析的六入处、重于物理层面解析的六界,依早期经典的纪录,佛陀总是教导我们,应当从这样的分析中,依着每一个分析,分别观察其无常、无我。例如,应当从五蕴中的每一蕴,观察到它的变化无常:生理是变化无常的,感受、思考、意向、认知,也都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的,虽然它们之中,有某些变化是那么地细微不容易察觉。六入处的观察也一样,从每一处,以及经由每一处升起的各种心理反应(认识发展过程),观察到它们的变化无常。无常的观察,是体会无我的重要基础,而无我,又是进入解脱的重要关键[7],所以,不止观察无常,还可以观察苦、空(由观无常而心乐清净解脱,称之为空)[8]、不得自主的非我(无我)。这样的观察,都称为「正见」[9]。而六界,如佛陀回答他的儿子罗[目+侯]罗尊者说,可以依着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等每一项特性去分析,观察包括自身,以及外界的一切,看看有没有哪一种特性,可以有绝对的自主性,然后在这样的观察中,体验无我,断除自我的傲慢与执着,而契入解脱[10]。
依食而活
除了蕴处界的剖析以外,还有一项普遍性,那就是:人的生存需要依赖食物。不仅是人类,一切众生,都要依赖食物而生存[11]。食物的种类很广,佛陀依其性质的不同,分为四大类:一、粗抟食,二、细触食,三、意思食,四、识食[12]。第一类的粗抟食,是指物质类的食物,饭菜、汤水属之。这类食物,供给人体热量与营养,提供生理机能正常运作的需求。我们每天都需要这类的食物,物质食物的需求,引发人类的经济活动。人们的经济活动,则常常超过基本生理的物质需求很多,以至于变得麻烦与复杂,不但影响到精神生活,也影响到佛法的修学。即使只是单纯的基本生理物质需求,如果没有获得适当的供给,那么,生理机能就难以正常运作。生理机能在无法获得正常运作下,必定也会影响到心智功能,而障碍佛法的修学。例如,释迦牟尼佛经过六年的苦行,当觉悟苦行无益于解脱时,心想「不可以此羸劣之体,求于上尊之道」[13],于是,重新接受了足够的食物,来调理生理,才有体力在菩提树下修禅观,智证解脱。又如,经中说,「有漏从用断」,这是说,除了饭菜饮食之外,诸如医药、住处、衣物等日用品,都与烦恼(漏)的断除有关:当使用这些日用品时,常要自我警惕,不可以为了名闻利养,也不是为了展现自己的高贵,而是为了维持生理机能的正常运作;是为了不障碍佛法的修学[14]。
第二类细触食,指的是对境界的认识(触识),所生起的感受、思想、抉择、喜爱……等,种种心理反应,这也是一种生命的滋养,类似于近代所说的精神食粮。第三类意思食,指的是活下去的希望(目标)与意愿。第四类识食,是指统摄身心的识。这个识,从一期生命的形成(识入母胎),到身心的成长(识缘名色),乃至于在一期生命结束之前,都需要依靠识的统合。识有这样强力的统摄特性,应该与强烈自我感下的爱染有关,所以,经中以「攀缘」来形容识,说识必定在色、受、想、行四个地方攀缘、安住、成长[15]。即使当生命中的色、受、想、行任一蕴败坏死亡了,也还不会停止这样强烈的执取力,所以会继续去攀缘、聚积、统摄其它诸蕴,以形成下一期生命。因为识具有这样强烈的执取力,所以又称之为「有取识」。
在这四类滋养我们生命的食物中,前面三类,大致上现代的医学界与心理学界,也能有所涉入,但是第四类的识食,则很难被他们接受,因为以他们的能力,没有办法对识作出明确的定量与定性,即使作现象的观察记录,都有困难。缺少了对识食的理解,现代科学界对生命的认识,总会是少了那么一大块。
自我中心的情爱世界
从识食的特性引入,让我们继续来剖析人性。识食的识,有攀缘、执取的特性,这样的特性,是来自于一般人随时都存在的自我感(我执),所以,一旦离开了自我感,识的攀缘、执取动力消失了,识就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,没有攀缘、执取的作用了。从这自我感出发,人性中充满着占有的爱:当下,爱自我,然后延展到爱自己喜欢的我所,不仅当下爱,还要在无限的未来中,期待(爱)自我能以各种型态长远地延续,也期望现在所有的,于未来继续长远地拥有[16]。例如,爱惜自己的身体与名声,爱我的家园,爱我的国家,乃至于保护生态爱地球,就是不会去爱跟自己毫不相关的,这些,都没有离开以这种自我(人类)为中心的爱。人们在这样的贪爱中,有着欢笑喜悦(合我意时),也充满着忧悲恼苦(不合我意时)。不论是欢笑或忧恼,总是在这以自我为中心(自我感)的情爱中,这是人性中最普遍的通性。
另一种爱,是起于受人生忧悲恼苦逼迫的反动,对人生升起强烈的厌恶感,想摆脱生命以脱离苦迫,希望死后尘归尘,土归土,消散无余。这种以否定自我所表现的爱,经中称为「无有爱」[17]。这是不能真正觉悟自我感的错误,没有正确把握苦迫的根源,仍然存有自我感的厌世,还不离爱的范畴,所不同的,只是以否定的形式来表现罢了。
毅力、记忆与思惟
除了自我感的爱染通性外,经中说,人类有「勇猛强记」的特性,能造业,能修行,能成佛[18],这也是人性中的另类特性。勇猛,就是有坚强的毅力,可以令人不屈不饶,坚守着自己立下的誓言,或抉择的目标。人类的这个特性,如果用于向善、向正道,就是一种可贵的精进力量,如果用于恶行、邪道,就成了助纣为虐的邪恶力量,所以,正见的建立,就显得格外地重要。强记,是指人类有很强的记忆力,过去所经历过的,即使经过长时间,仍然可以历历在目。记忆力有助于人们经验的累积,各种知识技能的学习,当然也包括智慧的增长。例如,经中说,要听闻正法,不仅听,还要…
《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认识自我 第一节 人与人性的剖析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