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學佛的基本認識》
第四章 認識自我
第一節 人與人性的剖析
不離身心談解脫
佛法的修學,不論說是爲了達到解脫,或者說是爲了成佛,都同樣必須完成煩惱(苦)的徹底止息。煩惱,是在身心反應中産生的,煩惱的熄滅,也就和身心作用息息相關。這一點,可以從第一次結集,先聖先哲們所集出的〈修多羅〉聖典,將〈五陰誦〉、〈六入處誦〉等,高度重視身心方面的修學,分別編排在第一、第二篇,看出身心如何被重視,而得到印證。我們不能離開身心的種種,來談佛法的修學,所以,對自己身心的認識,便成了修學佛法的基本認識了。
人有生理的構造,合並心理的反應,一般常以「身、心」來表示。以身、心兩方面來對人作分析,這是通俗的分類,也是簡要的分析。在佛法中,則有比身、心的分析,更細膩、更詳實的說明,那是分別從「蘊、處、界」叁方面所作的剖析。這叁方面的剖析,將人從叁個不同的面剖開,就像建築設計裏的透視圖,讓我們得以從多方面的訊息中,更完整的觀察自己。這樣自我觀察的目的,是要從其中,建立起佛法的修學,以完成煩惱的徹底止息[1]。
蘊處界的剖析
蘊,也譯爲「陰」,是將同類的集在一起,是「聚集」的意思。處,也譯爲「入」,是指訊息進入的處所,從這裏可以有種種的發展與生成,是「生長門」的意思。界,是以一定特性作爲分類,有「種族」的意義[2]。
如果從性質的不同來作分析,可以將人解析成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等五類,稱爲「五蘊」。其中,色,是指有形體、占一定空間、可見的物質類,涵蓋了現代所說的皮膚、肌肉、頭發、骨胳、五髒六腑等各種器官的生理構造。受,是指心裏的感受,包括苦的感受,樂的感受,不苦不樂的中性感受等。想,是指心中的影像與映像,並包括對這影像與映像意義的想象、推敲、思考。行,是指心中的選擇、決定,意向與意志力之類的。識,是指內心的分辨了別作用。後面的四類,都是心理層面的作用,是抽象、無形、不可見的。這五種剖析,將生理部分,只以色蘊表示,而心理部分,細地分爲其它四類,可以說是一種特別注重心理層面的分析。
如果從我們接觸境界,認識境界的功能來作分析,那麼,可以將人解析爲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等六類,稱爲「六入處」,也稱之爲「六根」。人類的所有認識,都是透過這六根,才能升起的。眼等前五根,是生理上的感官器官,也是五蘊中色蘊的一類,具有物質的特性,但微細不可見[3]。意根,是認識作用中,掌理意念發動、辨別認識、積聚儲存、綜合統一等等功能的,是屬于非物質、抽象不可見的心理作用[4]。這六類的分析,屬于生理構造就占了五類,可以說是特別注重生理層面分析的。
如果以特性來分析,那麼,可以將人解析爲「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」等六類,稱爲「六界」。其中,地是指身體中,具有堅固性質的部分,諸如骨胳、毛發、肌肉之類的。水是指身體中的所有液態類,特別強調其凝結的特性,諸如血液、唾液、汗液、尿液等。火是指人體中的溫度,包括可以改變溫度的各種熱量産生與消耗。風是指各種氣態類,特別強調其流動的特性,如呼吸的空氣就是。引伸來說,地有支撐穩固的靜態特性,與風的流動特性相對,雖然相對,但又可以相互循環變化。水有冷凝、凝聚的特性,與火的氧化燃燒、分解成熱量的特性相對,雖然相對,但又可以相互循環變化。這四類特性,又稱爲「四大」,是普遍存在于所有物質類中的[5],當然是不限于人體方面的。空指的是空間,爲提供四大存在的場所,也可以是四大中的空隙,例如我們的體腔。識,則是泛指我們覺知的心理作用。這六類的分析,前面五類,都是從物理性質上來分類的,可以說是特別注重物理層面的分析[6]。
不論是重于心理層面解析的五蘊,或重于生理層面解析的六入處、重于物理層面解析的六界,依早期經典的紀錄,佛陀總是教導我們,應當從這樣的分析中,依著每一個分析,分別觀察其無常、無我。例如,應當從五蘊中的每一蘊,觀察到它的變化無常:生理是變化無常的,感受、思考、意向、認知,也都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的,雖然它們之中,有某些變化是那麼地細微不容易察覺。六入處的觀察也一樣,從每一處,以及經由每一處升起的各種心理反應(認識發展過程),觀察到它們的變化無常。無常的觀察,是體會無我的重要基礎,而無我,又是進入解脫的重要關鍵[7],所以,不止觀察無常,還可以觀察苦、空(由觀無常而心樂清淨解脫,稱之爲空)[8]、不得自主的非我(無我)。這樣的觀察,都稱爲「正見」[9]。而六界,如佛陀回答他的兒子羅[目+侯]羅尊者說,可以依著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等每一項特性去分析,觀察包括自身,以及外界的一切,看看有沒有哪一種特性,可以有絕對的自主性,然後在這樣的觀察中,體驗無我,斷除自我的傲慢與執著,而契入解脫[10]。
依食而活
除了蘊處界的剖析以外,還有一項普遍性,那就是:人的生存需要依賴食物。不僅是人類,一切衆生,都要依賴食物而生存[11]。食物的種類很廣,佛陀依其性質的不同,分爲四大類:一、粗抟食,二、細觸食,叁、意思食,四、識食[12]。第一類的粗抟食,是指物質類的食物,飯菜、湯水屬之。這類食物,供給人體熱量與營養,提供生理機能正常運作的需求。我們每天都需要這類的食物,物質食物的需求,引發人類的經濟活動。人們的經濟活動,則常常超過基本生理的物質需求很多,以至于變得麻煩與複雜,不但影響到精神生活,也影響到佛法的修學。即使只是單純的基本生理物質需求,如果沒有獲得適當的供給,那麼,生理機能就難以正常運作。生理機能在無法獲得正常運作下,必定也會影響到心智功能,而障礙佛法的修學。例如,釋迦牟尼佛經過六年的苦行,當覺悟苦行無益于解脫時,心想「不可以此羸劣之體,求于上尊之道」[13],于是,重新接受了足夠的食物,來調理生理,才有體力在菩提樹下修禅觀,智證解脫。又如,經中說,「有漏從用斷」,這是說,除了飯菜飲食之外,諸如醫藥、住處、衣物等日用品,都與煩惱(漏)的斷除有關:當使用這些日用品時,常要自我警惕,不可以爲了名聞利養,也不是爲了展現自己的高貴,而是爲了維持生理機能的正常運作;是爲了不障礙佛法的修學[14]。
第二類細觸食,指的是對境界的認識(觸識),所生起的感受、思想、抉擇、喜愛……等,種種心理反應,這也是一種生命的滋養,類似于近代所說的精神食糧。第叁類意思食,指的是活下去的希望(目標)與意願。第四類識食,是指統攝身心的識。這個識,從一期生命的形成(識入母胎),到身心的成長(識緣名色),乃至于在一期生命結束之前,都需要依靠識的統合。識有這樣強力的統攝特性,應該與強烈自我感下的愛染有關,所以,經中以「攀緣」來形容識,說識必定在色、受、想、行四個地方攀緣、安住、成長[15]。即使當生命中的色、受、想、行任一蘊敗壞死亡了,也還不會停止這樣強烈的執取力,所以會繼續去攀緣、聚積、統攝其它諸蘊,以形成下一期生命。因爲識具有這樣強烈的執取力,所以又稱之爲「有取識」。
在這四類滋養我們生命的食物中,前面叁類,大致上現代的醫學界與心理學界,也能有所涉入,但是第四類的識食,則很難被他們接受,因爲以他們的能力,沒有辦法對識作出明確的定量與定性,即使作現象的觀察記錄,都有困難。缺少了對識食的理解,現代科學界對生命的認識,總會是少了那麼一大塊。
自我中心的情愛世界
從識食的特性引入,讓我們繼續來剖析人性。識食的識,有攀緣、執取的特性,這樣的特性,是來自于一般人隨時都存在的自我感(我執),所以,一旦離開了自我感,識的攀緣、執取動力消失了,識就像泄了氣的氣球一樣,沒有攀緣、執取的作用了。從這自我感出發,人性中充滿著占有的愛:當下,愛自我,然後延展到愛自己喜歡的我所,不僅當下愛,還要在無限的未來中,期待(愛)自我能以各種型態長遠地延續,也期望現在所有的,于未來繼續長遠地擁有[16]。例如,愛惜自己的身體與名聲,愛我的家園,愛我的國家,乃至于保護生態愛地球,就是不會去愛跟自己毫不相關的,這些,都沒有離開以這種自我(人類)爲中心的愛。人們在這樣的貪愛中,有著歡笑喜悅(合我意時),也充滿著憂悲惱苦(不合我意時)。不論是歡笑或憂惱,總是在這以自我爲中心(自我感)的情愛中,這是人性中最普遍的通性。
另一種愛,是起于受人生憂悲惱苦逼迫的反動,對人生升起強烈的厭惡感,想擺脫生命以脫離苦迫,希望死後塵歸塵,土歸土,消散無余。這種以否定自我所表現的愛,經中稱爲「無有愛」[17]。這是不能真正覺悟自我感的錯誤,沒有正確把握苦迫的根源,仍然存有自我感的厭世,還不離愛的範疇,所不同的,只是以否定的形式來表現罷了。
毅力、記憶與思惟
除了自我感的愛染通性外,經中說,人類有「勇猛強記」的特性,能造業,能修行,能成佛[18],這也是人性中的另類特性。勇猛,就是有堅強的毅力,可以令人不屈不饒,堅守著自己立下的誓言,或抉擇的目標。人類的這個特性,如果用于向善、向正道,就是一種可貴的精進力量,如果用于惡行、邪道,就成了助纣爲虐的邪惡力量,所以,正見的建立,就顯得格外地重要。強記,是指人類有很強的記憶力,過去所經曆過的,即使經過長時間,仍然可以曆曆在目。記憶力有助于人們經驗的累積,各種知識技能的學習,當然也包括智慧的增長。例如,經中說,要聽聞正法,不僅聽,還要…
《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四章 認識自我 第一節 人與人性的剖析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