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四章 認識自我 第一節 人與人性的剖析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「能持」[19],能持就是記憶,要記得住,才能繼續作觀察思惟,成就智慧。此外,過去的經驗,留在我們的記憶裏,當我們經由感官接觸到境界時,過去經驗的比對,便成了當下認識的基礎。如果發現現在所接觸的境界,是過去記憶中的經驗所沒有的,那就成了一個新的經驗。人們通常對一個新的事物,不知道如何反應,此時,會從記憶中,去尋找過去類似的經驗,以爲認識的參考。所以,可以說,我們是沒有辦法不活在過去的經驗裏的。活在過去經驗裏,有其正面的意義,例如,得以快速的判斷反應,駕輕就熟,但也容易因而陷于執著成見的錯誤中。

  能作思惟,是人類的另一個特點。從生理結構來看,人類腦部的皮質構造,是所有動物中最獨特的部分,它有著思惟的功能,讓人類可以不只是憑著過去的經驗來作反應。經中說,聽聞正法後,還要能「內正思惟」[20],就是在心中作思惟觀察,將道理徹底地融會貫通,知其然,也知所以然。往後,再經由思惟觀察,人們可以從記憶中,檢討過去的錯誤與失敗的經驗,改正自己錯誤的認知,等到下一次行動時,才有如法導正的可能。所以,思惟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原動力;向善、向上、向解脫的推手。

  人性中的善與惡

  人性中,有著深固自我感的愛染,這會是引發向下沈淪的惡行的。又有著能反省檢討,自我改正的思惟能力,這是能引發向上升華善行的。再加上不同程度的勇猛堅毅,意念強記的強化力量,使得人性中,有著複雜的善與惡交錯。古人有認爲「人性本善」的,也有認爲「人性本惡」的,還有折衷說「不善不惡、亦善亦惡」的,其實,從佛法緣起的觀點來看,「本際不可得」[21],推想人性「最初」的本質如何如何,其實只是個虛幻不實,沒有實質意義的想象而已。不過,人性中,確實有著善惡交錯的聚積。

  順著自我感的愛染發展,就有順境中的貪,逆境中的瞋,以及不知不覺執著沈迷的癡。貪、瞋、癡,可以說是涵蓋了所有的煩惱與惡行了,尤其是瞋,從瞋心引發,小自對他人的冷漠與傷害,大到戰爭與破壞,不但造成自己的暴戾不祥,也使得他人陷于恐怖不安中,可以將長久以來所累積建立的情誼,毀于一旦,那真是赤裸裸的惡。能反省檢討,自我改正的思惟,就是慚愧心了。經中說,由于人有慚愧心,才能維持人倫,使人類有別于畜生,也才能有益于清淨解脫的修學[22]。慚是從思惟、仰慕先聖先賢的德行中,對自己所做的罪過與不足,産生羞恥心,因而改過向上,這是主動發自于自己內心的向善力量。愧是在社會倫理道德的輿論、修行團體戒律的約束下,對違反製約的惡行,産生羞恥心,因而改過向上,這是來自于外在約束的向善力量[23]。如果能夠善用人性中的善,多發揚人性中的慚愧特質,減少自我感的愛染發展,就是向善、向上,向于解脫的修學了。

  

  注解 

  [1]「爾時、世尊告諸比丘:有七處善,叁種觀義,盡于此法得漏盡……雲何叁種觀義?比丘!若于空閑、樹下、露地,觀察陰、界、入,正方便思惟其義,是名比丘叁種觀義。」《雜阿含第四二經》 

  [2]「所知境中,或說名蘊,或名處界,由蘊、處、界叁義別故。別義者何?頌曰:聚、生門、種族,是蘊、處、界義。論曰:積聚義是蘊義,生門義是處義,種族義是界義……」《順正理論》(大正二九‧叁四叁中)。又如《俱舍論》說:「心、心所法生長門義,是處義。」(大正二九‧五上) 

  [3]「佛告彼比丘:眼是內入處,四大所造淨色,不可見,有對。耳、鼻、舌、身內入處,亦如是說。」《雜阿含第叁二二經》 

  [4]「佛告比丘:意內入處者,若心、意、識,非色,不可見,無對,是名意內入處。」《雜阿含第八0經》 

  [5]「雲何色受陰?所有色,彼一切四大,及四大所造色,是名爲色受陰。」《雜阿含第六一經》 

  [6]「我們的身心自體,釋尊分別爲:重于心理分別的是五蘊pan~ca-skandha;重于生理分別的是六處s!ad!-a^yatana;重于物理分別的是六界s!ad!-dha^tava。身心自體,不外乎蘊、界、處。」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二二頁,印順法師著。另在《佛法概論》中作:「蘊觀,詳于心理的分析;處觀,詳于生理的分析;界觀,詳于物理的分析。」 

  [7]「無常想者,能建立無我想。聖弟子住無我想,心離我慢,順得涅槃。」《雜阿含第二七0經》 

  [8]「觀察彼陰無常,磨滅,不堅固,變易法,心樂清淨解脫,是名爲空。」《雜阿含第叁二二經》 

  [9]「爾時、世尊告諸比丘:當觀色無常,如是觀者,則爲正見。……如觀無常,苦,空,非我,亦複如是。」《雜阿含第一經》

  「爾時、世尊告諸比丘:一切無常。雲何一切無常?謂眼無常,若色眼識,眼觸,若眼觸因緣生受──苦覺、樂覺、不苦不樂覺,彼亦無常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複如是。」《雜阿含第一九五經》 

  [10]「佛告羅[目+侯]羅:谛聽,善思,當爲汝說。羅[目+侯]羅!若比丘于所有地界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粗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非我,不異我,不相在如實知。水界,火界,風界,空界,識界,亦複如是。……若比丘于此識身,及外境界一切相,無有我、我所見,我慢、系著、使,是名斷愛縛、諸結,正慢無間等,究竟苦邊」《雜阿含第四六五經》 

  [11]「所謂一切衆生由食而存。」《雜阿含第四八六經》 

  [12]「爾時、世尊告諸比丘:有四食,資益衆生,令得住世,攝受長養。何等爲四?謂一、粗抟食、二、細觸食,叁、意思食,四、識食。」《雜阿含第叁七一經》 

  [13]「爾時,我複作是念:不可以此羸劣之體,求于上尊之道。多少食精微之氣,長育身體,氣力熾盛,然後得修行道。當食精微之氣,時五比丘舍我還退:此沙門瞿昙性行錯亂,以舍真法而就邪業。」《增一阿含叁一品第八經》 

  [14]「雲何有漏從用斷耶?比丘!若用衣服,非爲利故,非以貢高故,非爲嚴飾故,但爲蚊虻風雨寒熱故,以慚愧故也。若用飲食,非爲利故,……以行梵行故,欲令故病斷、新病不生故,久住安隱無病故也。若用居止房舍、床褥臥具,非爲利故,……但爲疲倦得止息故,得靜坐故也。若用湯樂,非爲利故,……但爲除病惱故,攝禦命根故,安隱無病故。若不用者,則生煩惱憂戚,用則不生煩惱憂戚,是謂有漏從用斷也。」《中阿含第十經》 

  [15]「離色界貪已,于色意生縛亦斷。于色意生縛斷已,識攀緣亦斷,識不複住,無複增進、廣大、生長。受、想、行……。」《雜阿含第六四經》 

  [16]「雲何食集如實知?謂當來有愛喜貪俱,彼彼樂著。」《雜阿含第叁四四經》

  愛自性者,略有叁種:一、後有愛,二、[喜+心]貪俱行愛,叁、彼彼喜樂愛。如是叁愛,略攝爲二:一者、有愛,二者、境愛。後有愛者,是名有愛。喜貪俱行愛者,謂于將得現前境界,及于已得未受用境,並于現前正受用境所有貪愛。彼彼喜樂愛者,謂于未來所希求境所有貪愛。當知此中由喜貪俱行愛故,名愛結系;由後有愛及彼彼喜樂愛故,名愛鎖系。」《瑜伽師地論》(大正叁0‧七八二上)

  「此自體愛與境界愛,如約現在、未來二世說,即四愛:愛,後有愛,貪喜俱行愛,彼彼喜樂愛。前二爲自體愛,後二爲境界愛。」《佛法概論》第八七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17]「複有叁法,謂叁愛:欲愛、有愛、無有愛。」《長阿含第九經》

  「無有愛雲何?答:欣無有者,于無有中,諸貪等貪,執藏、防護,著愛染,是謂無有愛。此複如何?如有一類,怖畏所逼、怖畏所惱,憂苦所逼、憂苦所惱,苦受觸故,作是念言:雲何當令我身死後斷壞無有,永絕衆病,豈不樂哉。」《集異門足論》(大正二六‧叁八二中) 

  [18]「佛告比丘:閻浮提人,有叁事勝拘耶尼人。何等爲叁?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,二者勇猛強記勤修梵行,叁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。」《長阿含第叁0經》 

  [19]「精勤方便,隨時往詣沙門,專心聽法,聞則能持……。」《雜阿含第九二九經》 

  [20]「舍利弗白佛言:世尊!有四種入流分。何等爲四?謂親近善男子,聽正法,內正思惟,法次法向。」《雜阿含第八四叁經》 

  [21]「大聖之所說,本際不可得。生死無有始,亦複無有終。若無有始終,中當雲何有?」《中論》(大正叁0‧一六上) 

  [22]「爾時、世尊告諸比丘:有二淨法,能護世間。何等爲二?所謂慚,愧。假使世間無此二淨法者,世間亦不知有父母、兄弟、姊妹、妻子、宗親、師長、尊卑之序,顛倒渾亂,如畜生趣。……世間若無有,慚、愧二法者;違越清淨道,向生老病死。世間若成就,慚、愧二法者,增長清淨道,永閉生死門。」《雜阿含第一二四叁經》 

  [23]「雲何爲慚?依自法力,崇重賢善爲性。……崇重賢善,羞恥過惡,對治無慚,息諸惡行。雲何爲愧?依世間力,輕拒暴惡爲性。……謂依世間诃厭增上,輕拒暴惡,羞恥過罪,對治無愧,息諸惡業。羞恥過惡,是二通相。」《成唯識論》(大正叁一‧二九下)

  

  

  

《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四章 認識自我 第一節 人與人性的剖析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